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中文詞素覺識訓練軟體改善偏遠地區國小四年級弱讀生詞彙知識成效之研究(2023) 賴佩妤; Lai, Pei-Yu中文詞素覺識能力是掌握詞彙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協助理解字詞及語句意義,是閱讀學習中影響詞彙知識的重要能力之一。本研究使用中文詞素覺識訓練軟體融入教學,透過詞彙成長測驗及 詞素覺識測驗的前後測成績進行比較,探討弱讀生詞素覺識能力及詞彙知識的變化 。使用準實驗研究法 採等組前後測設計,針對屏東縣特殊偏遠地區學校 40名弱讀學生,控制智商、感官功能、識字量及閱讀能力20名實驗組於一般補救教學中融入 中文 詞素覺識教學 ,並輔以中文詞素覺識訓練軟體進行課程 ,另 20名 控制組僅進行一般補救教學,不進行任何詞素覺識教學介入 ;介入時間為 12週,每週介入兩次,每次40分鐘。 研究使用 Repeated 2 × 2 ANOVAs 探討在組 別與介入時間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下,兩組學童在前 、 後測的進步幅度是否達到交互作用,並使用觀察紀錄和軼事記錄等了解學生在過程中的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 在接受 12週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在常見字流暢性測驗 及詞素覺識測驗的前後測進步情形顯著高於控制組;在詞彙成長測驗表現上,實驗組及控制組皆進步,但進步幅度沒有達到顯著 。Item 再現偏遠地區特教行政現場的聲音--以天涯國中為例(2009) 何再慶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偏遠地區國中的特教相關行政工作場域作為研究田野。田野所在是位於台北縣偏遠地區依山面海縣市交界處的天涯國中。 研究將試圖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聚焦於偏遠地區特殊教育現場的行政問題。訪談採用半結構式,外加完全參與觀察。希望藉由多面向的聲音,再現研究場域中的實象。 本研究參與者共有九人,乃透過立意取樣方式確立。包括家長、特教行政人員、特教相關人員,他們均實際接觸過特教課程、學生或為特教合格教師。 本研究試圖重現偏遠地區國中特教行政工作的困境,以及可行的解決途徑,希望提供特教界一個足供參考的範例。提問諸如: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當下的現況?受訪者對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期待?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理想圖像?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相關人員的期許與認知?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經驗的經營與延續等問題,試圖透過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行政人員、特殊生家長等對於偏遠地區特教現場經驗的論述,挖掘、再現偏遠地區特殊教育現場在當今台灣教育脈絡下的圖像。 本研究觀察到偏遠地區國中特殊教育行政工作有校長視野不夠遼闊、輔導處是弱勢處室、一般教師支援特教產生問題、特教老師所面臨的困境、特教生受忽視的情況等問題;而受訪者對偏遠地區特殊教育行政工作的期待則有,正視特教生的存在、重視輔導處的功能、特教師資更專業、特教親、師、生溝通要密切等。 本研究建議:特教生家長應該勇於負責以降低損害的程度;勇於發聲為孩子爭取最大的權益;積極和特教行政團隊合作為小孩建立最長遠的利益。建議學校組織上要打造夢幻特教隊形,師資上要力求穩定,溝通上增強互動,期使偏遠地區的特教力臻完美。至於對整體教育制度則建議延長特教生義務學習的時間,積極加強融合教育,讓特殊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及未來負責。 關鍵字:偏遠地區 特教行政 深度訪談 參與觀察Item 特教不特殊—偏遠地區巡迴輔導之行動研究(2013) 余詩怡本研究以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為研究設計,研究者以特教巡迴輔導的角色實際行動,以自然國小為研究場域,學校裡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及學校相關人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探究特殊學生在自然國小學習的經驗歷程、教師因應特殊學生在普通班學習所發展的策略與遭遇之困境,進而試發展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巡迴輔導服務內容與方式。 研究過程中以研究札記、輔導日誌、討論記錄、訪談記錄、文件檔案等方式收集資料。 行動在主人翁莉琪從集中式特教班轉學回學區內自然國小開始,在進入自然國小後,研究者並發現另一位特殊需求學生晴玟,研究者以幫助兩位主角在普通班的學習參與為目的,歷經入班觀察與協助、入班教學、抽離個別教學、諮詢服務及提供學校行政支持等介入。 行動之外,研究者描述行動場域內觀察所見並進行反思:融合情境下的學習與困境、政策落在基層後徒具形式、教師的習得無助。 研究結論提出偏遠地區巡迴輔導可以嘗試進行的不同方式及影響特殊生在普通班學習參與的的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