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性故事教學對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2007) 莊佩瑾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性故事教學對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負向互動行為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一位安置在資源班的國一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跨行為多重基準線設計。研究約持續十二週,包括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本研究之自變項為社會性故事教學,使用多個系列性的社會性故事作為教學內容,教學進行包含電腦檔案形式的社會性故事教導、角色扮演及每天閱讀社會性故事。依變項為受試者在普通班自然情境中與同儕負向互動行為的表現次數。負向互動行為分別指:「過分親密的行為」、「不適當的行為」、「不適當的語言」。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分析,並在教學結束後,請個案、導師及同儕填寫回饋單,以作為本研究社會效度分析之依據。研究結果如下: ㄧ、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過分親密的行為」,在維持期有保留的效果。 二、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不適當的行為」,教學褪除後,維持期仍有效果但不穩定。 三、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不適當的語言」,在維持期有保留的效果。但實驗結果可能受共變的影響,其效果需慎重解釋。 四、透過教學實驗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發現個案、個案導師及同儕對社會性故事教學的結果有正向的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建議。Item 聽障違抗兒童之溝通互動能力研究(2005) 翁素珍聽障兒童由於溝通互動的困難,與大人互動時,容易產生誤會,而引發聽障兒童之不服從行為。當聽障兒童伴隨違抗行為時,與一般兒童之違抗行為是否存在差異?如何區分兩者溝通互動能力之不同,以凸顯出聽障兒童違抗行為診斷之重要性? 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年齡聽障兒童之干擾性行為,以探討聽障兒童的干擾性行為是否有溝通互動困難之干擾,及澄清聽障兒童干擾性行為的診斷問題,作為調整早期介入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以就讀台北縣市學前大班及國小一、二年級聽障母群為對象,分析109位聽障兒童在「問題行為篩選量表」(教師評)之違抗與違規行為的表現,並以問卷篩選聽障非違抗與聽障違抗兒童,及教師推薦之一般違抗兒童,實施情境式溝通互動能力評量。 主要發現有:(一)學前聽障兒童比同齡一般兒童與國小聽障兒童較常出現輕微的違抗行為,但相反的,學前一般兒童與國小聽障兒童則較常出現違規行為;(二)聽障兒童之語言溝通能力比一般兒童低落,尤其是學前聽障兒童,但國小聽障兒童之語言溝通能力,與同齡一般兒童的差異並不明顯;(三)聽障兒童比一般兒童明顯較常使用非語言溝通方式,尤其是學前聽障兒童;(四)聽障違抗兒童比起聽障非違抗兒童,除了明顯較常使用要求與表述語言之外,與他人互動時,也明顯較常出現不服從、干擾及不合作行為;(五)情境式溝通互動評量能有效區分聽障非違抗、聽障違抗與一般違抗兒童。綜合情境式溝通互動評量質與量的分析結果,提出之溝通互動能力參考依據,的確能有效區分聽障兒童的違抗特質。 溝通互動能力參考依據包括: 1、量的參考依據:(1)溝通能力參考依據:經常使用只有非語言的溝通方式;(2)互動行為參考依據:經常出現不服從、不合作與干擾的行為; (3)負向行為總數:同時出現不服從、不合作、干擾或攻擊行為3 項以上。 2、質的參考依據:(1)與他人互動時,無法專心或注意他人的行為;(2)在他人引導下,雖能瞭解指令,但仍經常無法表現出適當的行為;(3)能瞭解大人的要求或規定,但執意不聽從指令;(4)與他人互動時,會碰觸他人的身體;(5)較難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一再表現出無法輪流等待與遵守遊戲規則;(6)容易衝動,對喜歡的事物或活動較難被改變或轉移注意力,而引發不服從、不合作或干擾的行為;(7)面對遊戲輸時會不斷要求再玩一次,與主試者討價還價,而且企圖改變主試者的要求或規定,引發不服從、不合作或干擾行為;(8)經常拒絕他人的協助、關心或別人碰觸他的身體與東西,而過多的拒絕容易引發與同儕互動時產生衝突行為;(9)做錯事的時候會推卸責任;(10)會漠視友伴的抗議而引起友伴不滿。 3、容易出現偽陽性的參考依據:(1)不論有無溝通困難,經常使用只有眼神接觸的溝通方式;(2)不論有無溝通困難,經常不會主動澄清問題或表達需求;(3)有溝通困難,但不會主動使用溝通互動策略。 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就實務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學工作者應用,以及聽障違抗兒童診斷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