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北區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研究
    (2022) 丁政本; Ting, Cheng-Pen
    國中資源班為目前身心障礙學生接受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亦為國中階段融合教育主要的施實模式。本研究探討接受國中資源班直接教學服務之特殊教育學生在資源班的學習投入與其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資源班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以及「投入動力」等四個面向;幸福感包含「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會幸福感」等三個面向。本研究以公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領取鑑定輔導安置委員會核可之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證明學生為研究對象。預式樣本以立意取樣選取新竹縣市共 134 位身心障礙學生,正式樣本採叢集取樣,選取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共 17校 324位身心障礙學生。研究工具為研究者編修之「資源班學習投入量表」與「幸福感量表」,測量國中資源班學生學習投入以及幸福感,並以 SPSS 20與 AMOS 23進行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路徑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 國中資源班學生於資源班學習投入之平均數由高至低依序為「行為投入」、「情緒投入」、「投入動力」以及「認知投入」。二、 國中資源班學生幸福感之平均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情緒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三、 國中資源班學生於資源班學習投入未具性別和年級差異;但受障礙類別影響,智能障礙學生在「情緒投入」高於其他障礙類別學生,且智能障礙學生「投入動力」也顯著高於學習障礙學生。四、 國中資源班學生的幸福感未具有年級和障礙類別差異;但受性別影響,男生在「情緒幸福感」的感受高於女生。五、 資源班整體學習投入和整體幸福感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而學習投入與幸福感各面向間則有低度到中度相關。六、 資源班整體學習投入與整體幸福感間為相互預測之關係,且情緒投入與投入動力面向能預測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也能預測資源班的學習投入。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國中資源班教師、行政人員以及特殊教育研究者參考。
  • Item
    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幸福感之研究
    (2013) 江亭瑩; JIANG, TING-Y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幸福感之現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以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學前部、國小部、國中部及高中職部正式且現職之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幸福感問卷」為研究工具。 總計發出24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21份,回收率達91.32%。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效果值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整體幸福感達到幸福程度。 二、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幸福感以人際關係向度最高;生活滿意及身心健康向度相對較低,但仍屬幸福程度。 三、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以56歲以上、男性、學士畢業、任教高中職部、任教年資25年以上以及兼任行政之教師的幸福感較高。其中不同年齡及不同任教年資達到高強度效果值。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以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 Item
    國中資優學生情意特質分析及關懷介入方案之成效研究
    (2015) 蔡敏瑛; Tsai, Min-Ying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國中資優學生情意特質結構模式,並探究關懷介入方案對提升國中資優學生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之成效。研究主要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係以712位就讀位在臺灣西部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第二階段則以30位國中資優學生為受試對象,進行關懷介入方案實驗教學。茲將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資優學生在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傾向均呈現正面偏好的情形,心流經驗表現方面則更凸顯。 二、情緒風格、自我關懷與幸福感量表經測量模式的適合度檢驗,情緒風格、幸福感為六因素結構、自我關懷為四因素結構獲得支持,其因素結構與文獻一致,顯示量表具構念效度,均適用於國中資優學生。 三、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結果顯示情緒風格中的展望、自我覺識,以及自我關懷會共同影響資優生同理心與幸福感;而展望與自我覺識會直接影響同理心,間接影響幸福感;同理心會直接影響幸福感;自我關懷對同理心與幸福感則無直接或間接影響。 四、關懷介入方案能有效提升國中資優生的情緒風格、自我關懷、同理心與幸福感。 (一)實驗組學生的整體情緒風格有顯著提昇,其餘變項無顯著差異;學生在回饋資料中反映能增進對自我的瞭解。 (二)實驗組學生的自我友善、普遍倫理、正念與自我關懷總分有顯著提昇;學生多傾向於自我批評。 (三)實驗組學生的認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與整體同理心顯著提昇;學生表示有學習到如何覺察他人的情緒,運用同理心的回應方式來對待別人。 (四)實驗組學生的自我肯定、生活滿意度與整體幸福感均顯著提昇,在人際關係、身心健康、正向思考與心流經驗則無顯著差異;學生表示能更加瞭解人際互動,如何拓展人際圈,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影響,亦知道要改變認知想法。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之關係
    (2018) 呂易瑾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之關係,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下,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問卷」為研究工具,共收回309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進而了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專業承諾之現況、差異情形與三者之間的關係。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結論摘要如下: 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人格特質以「友善性」傾向最為明顯。 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幸福感感受屬於中等程度。 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專業承諾屬於中高程度,其中特別重視「專業倫理」和「專業認同」。 四、不同「性別」、「年齡」及「服務年資」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人格特質的表現上會有所差異。 五、不同「服務年資」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幸福感的感受上有差異。 六、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專業承諾不因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七、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及「友善性」人格特質越高者,其專業承諾的表現也越高。 八、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幸福感程度越高,其專業承諾越高。 九、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對專業承諾的影響沒有交互作用,故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會影響個體對專業承諾的看法。
  • Item
    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研究
    (2018) 王詩惠; Wang, Shih-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發展與幸福感的差異情形,並分析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教師生涯發展量表」與「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抽取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137位國中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1份,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發展上「生涯學習」、「生涯投入」最多,次為「生涯轉移」、「生涯挫折」,以「生涯遲滯」最少。 二、不同婚姻狀況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挫折向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校規模之北部地區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遲滯向度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幸福感現況,為中等以上程度之感受。 四、不同學歷、服務年資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投入與幸福感呈現低度正相關;生涯挫折與幸福感呈現低度負相關;生涯遲滯與幸福感呈現低度負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特殊教育教師及未來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