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書面到台面:從綠光《開心鬼》談戲劇的三度翻譯(2012) 顏志翔; Chih-Hsiang Yen翻譯劇作一直以來是台灣劇場發展的一股甘泉。以往研究戲劇翻譯,多半是憑藉不同譯本,進行文本比對分析,並以譯本是否具可表演性做為評斷優劣標準。然而一齣戲劇製作,是一個把紙本搬上舞台的過程,其中不僅涉及最初的全譯本,還有劇團因地制宜的刪改本,以及最終呈現的演出本,每一個階段,都是一次翻譯;劇本從譯界跨到劇界,經過多雙手操弄,從平面文字變為立體演出時,發生不少轉變,因此翻譯劇本是否適合演出,並非只是譯者個人的責任,也並非單就書面譯本便能評價。但至今尚無人研究台灣翻譯劇作從頭到尾的搬演情況。 本研究擬以筆者參與綠光劇團《開心鬼》製作為研究個案,實際觀察從文本到舞台的翻譯過程。筆者將戲劇翻譯過程分為「三度翻譯」,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一個新的文本——譯者本、導演本與演員本。譯者本處理語言問題,導演本處理文化改編,演員本處理口語及動作。筆者在排練場以譯者身分和劇團對話,體驗譯者、導演與演員在劇本操作上的互動關係。期望此研究能以實務角度,描摹出台灣戲劇翻譯製作的全貌,並提供翻譯建議,供劇本譯者參考。Item 一劇兩吃:從《量‧度》談跨文化改編(2015) 鍾佩真; Chung, Pei-Chen莎士比亞Measure for Measure一劇,因情節充滿情理法的拉鋸,劇中道德命題直到最後都沒有明確解決,多被專家評為問題劇(problem play)。人物情節的矛盾以及食色性也的背景設定使本劇歷久彌新,西方時有將之改編演出的紀錄。2011年,臺大戲劇系學期製作首演由彭鏡禧教授譯本改編的話劇《量‧度》;隔年,臺灣豫劇團使用同一譯本,由彭教授與師大陳芳教授共同編劇,聯合呂柏伸導演推出豫莎劇《量‧度》,是為三人繼2009年改編《威尼斯商人》為《約/束》後第二次合作。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於同一譯本產生的兩種詮釋作品,其個別的跨文化改編歷程。為了探究戲劇翻譯流變的過程,本研究首先著手比較彭譯本與臺灣讀者歷來接觸到的譯本,探討各譯者的翻譯策略與譯筆風格異同,並以角色經營與喜劇元素的處理作為品評譯本之標準。之後分別探討話劇及豫劇版的《量‧度》在上述面向上運用了哪些改編策略,將原劇「翻譯」給觀眾欣賞,並分析其效果如何。最後搭配訪談,印證並充實上述研究分析,期能詳細紀錄此學術與實務合作之跨文化劇場操作,以供譯者或其他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