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印刷書的翻譯》漢譯暨自評(2005) 李鴻志; Lyreley Hung-Chih Lee本論文是筆者對The Coming of the Book漢譯本之自評,內容分為兩部份。前半段勾勒原書輪廓,敘述法國年鑑學派史家的治學理念,並概述台灣已出版之年鑑學派譯作,作為自評之基準。 後半段為自評正文,分別從原書名詞與連接詞之翻譯,申說譯文優劣。在名詞的翻譯上,本文以拉丁文名詞與基督教特有名詞為重點,陳述不同時機採行之各種譯法,與既存譯名相比較。連接詞的翻譯,主要探討譯文內連詞增補、省略、替換的情況,並以漢語連接詞規則、翻譯的「明顯化」現象、語法連貫和意涵連貫之相關研究,作為連詞變通譯法的依據。在譯文改進的提議上,本文除了細數本書名詞、連接詞迻譯之缺陷與改正辦法,更建議援用辯證法的三段論概念,搭配連接詞的異動,解決原書部份段落語意矛盾的問題,並試圖歸納年鑑學派著作漢譯的注意事項。Item 《使女的故事》從小說到影集的改編(2019) 黃美馨; Ng, Mei-Xin小說到電影的改編已有不少從事改編研究領域的學者深入探討,但小說到影集的改編則較乏人問津。電視影集的性質和電影的性質有異,且近年來各個線上影音平台的興起也改變了電視媒體的面貌。無論是電視的預設用途、收看人數、觀眾群等,都從根本上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本研究通過分析《使女的故事》從小說到影集的改變,探討這項符際翻譯中所發生的轉換及其背後的原因。此小說為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1985年出版的作品,並於2016年由Hulu(線上影音平台)改編為影集。本研究立基於改編研究理論,並以Blum-Kulka(2000)提出的「一致性轉換」(shifts in cohesion)和「連貫性轉換」(shifts in coherence)兩個概念作為分析的框架。Blum-Kulka所提出的概念原為語際翻譯研究的框架,但本研究試將此理論植入符際翻譯的文本對比分析,希望不僅能將《使女的故事》改編中發生的轉換歸入幾大類,同時探究這些轉換背後的各種原因,例如線上平台的性質或改編團隊製作影集的目的等。《使女的故事》影集和小說產生的年代相差30年,但影集的出現也讓「使女」在近幾年的時間成為了抗爭和爭取女性權益的象徵。文本面貌帶有時代烙印,同時也對所屬時代產生述評,該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共鳴本身具有其獨特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