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語料庫輔助下的王際真翻譯風格研究
    (2024) 張冰; Zhang, Bing
    華裔翻譯家王際真對中國文學在英語世界傳播有著「播火」之功,其翻譯生涯超越了半個世紀,為中國文學英譯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肩負著延續原作生命、傳播源語文化的使命。隨著翻譯理論的發展及翻譯研究的進一步加深,譯者的翻譯活動主體性及創造性得到了相當的重視,譯者風格研究也逐步成為翻譯研究的焦點之一。文章對王際真的整體譯作進行梳理,採用語料庫實證研究與質性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以描寫翻譯學及語料庫翻譯學等相關理論為指導,根據王際真譯作特點將其劃分為全譯和非全譯兩類文本,建立王際真譯作語料庫,提出相關研究假設,對王氏譯作展開宏觀層面量性考察和微觀層面個案分析相結合的研究,進而探究王際真的翻譯風格特點。宏觀層面,在對比原文的基礎上,分別從詞彙、句子和語篇層面對王氏不同時期譯作翻譯傾向及特點展開分析與討論,發現王氏譯作用詞較為簡單且通俗易懂,有著較強的口語化及簡化傾向,便於譯文讀者閱讀、理解。兩類文本在語序調整方面呈現出相異趨勢,敘事視角方面也大相徑庭,在詈罵語言使用方面卻高度統一,對原文中的詈罵用語以省略或簡述譯法處理,體現出翻譯中國語言文化時所擁有的民族語言榮耀心理,力圖保持譯文語言的純淨,保留譯文讀者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積極想像。譯本註釋使用方面,兩類文本均較為重視原文中稱謂語信息在異語語境中的傳播問題,建構了較為獨特的稱謂語翻譯體系。相較於王氏早期譯作,王氏中、後、晚期譯作較為重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傳達問題,往往在註釋中增加文化現象解釋及譯者評論內容。微觀層面,對王氏譯作展開橫向、縱向及歷時層面的個案對比分析,發現王氏全譯文本中詞彙豐富程度、多樣性和用語複雜程度不高,閱讀難度較低,翻譯顯化特徵較為明顯,譯文的翻譯靈活性及自由度較高,與原文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照應趨勢。非全譯文本方面,王氏譯作詞彙密度、語言豐富程度和句子長度均不高,可讀性更強,與全譯文本相似,但在語篇層面卻重翻譯交際效果,輕語言形式表達,重視直接引語的使用及情節的銜接與連貫問題,故事情節集中,人物衝突明顯。歷時視角來看,王氏晚期譯作用詞精准度、語言流暢度、詞彙豐富程度更高,更為注意文化信息的解釋及補償。王際真的翻譯風格受到了贊助、主流意識形態及詩學等方面的影響。王氏早期翻譯活動中所形成的翻譯風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氏中、後乃至晚期的翻譯行為,使得王氏不同時期的翻譯風格呈現出動態性和相對特定性的特徵。
  • Item
    以語料庫分析譯者翻譯風格:以愛倫坡短篇小說譯本為例
    (2022) 李明蓉; Lee, Ming-Jung
    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能成為中文世界美國文學的代表性作家,翻譯於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基於此點,愛倫坡作品的譯本具有翻譯研究價值。綜觀目前愛倫坡譯本相關的翻譯研究,文本分析仍為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則嘗試加入語料庫分析,將梁永安、陳福成與謝瑤玲三位譯者的譯本轉換為語料庫,運用AntConc、Sketch Engine和CRIE3.0等語料庫工具,分析三個不同版本的譯文在量性數據呈現何種特色;再結合文本分析,歸納出三位譯者的翻譯風格,並參照譯者寫下的譯序或譯後記,試圖證明譯者背景會影響其翻譯風格。結果發現譯者風格確實與其背景有關聯:三人之中僅有謝瑤玲研究英美文學,受此影響,其翻譯風格偏向異化,且透過謝瑤玲的譯序,可知其在翻譯過程追求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梁永安與陳福成皆非英美文學學者,翻譯時不惜刪減、增譯或補充原文資訊,較偏向歸化。本研究所得結果支持翻譯學者勒菲弗爾(Lefevere)的觀點:「翻譯是一種重寫」;但也指出Bensimon和Antoine Berman重譯假說觀點過於片面,重譯本異化程度不僅取決於讀者熟悉異國文化與否,譯者的翻譯觀也決定譯本異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