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校長室裡的孩子》中譯自我評析──從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看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
    (2003) 鄭雅方; Ya Fang Cheng
    本論文旨在探討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如何影響其對文本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本文所謂「文化意識」,係指辨識瞭解文化訊息之能力與歷程,譯者是翻譯行為的主體,掌握詮釋原文內涵與決定譯文型式的權力,因此譯者能否發揮文化意識,充分掌握原文各個層面之意義,攸關譯文之成果。筆者以《校長室裡的孩子》之翻譯歷程為例,分析原著型式與內容反映的文化訊息,比對筆者不同階段之譯稿,檢視異同之處,並回顧翻譯歷程中,筆者對文化訊息之瞭解掌握是否有所改變,對原文的詮釋及譯文的表達型式有何影響。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之概述、原著作者簡介與內容分析,並對研究範圍與相關名詞加以界定;第二章文獻探討,分別就文化意識、譯者詮釋與翻譯之關係,概略回顧相關論述研究;第三章研究方法,引用George Steiner之詮釋學觀點,將翻譯歷程視為譯者在原文與譯文體系中尋求平衡的過程,以此作為譯文評析的理論基礎;第四章譯文評析,將原文文化訊息分為型式與內容兩部分,分別擇取若干譯文實例,評析原文譯文表現之文化訊息是否達到平衡,並檢討兩者無法平衡之因素;第五章結論,先綜合評析筆者於翻譯歷程中文化意識之發展以及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再針對如何使原文譯文的文化訊息達到平衡,提出譯者應當留意的若干原則。
  • Item
    口譯教學評量:與音樂表演評量之比較研究
    (2009) 李盈葒; Ying-Hong Li
    口譯學校的評量考試為一複雜的議題,一方面必須能夠衡量學生表現、檢視教學成效,另一方面還必須與市場接軌,採用符合專業標準的評量規準。有鑑於過去對此議題的討論為數不多,且缺乏實證研究的檢驗,本研究欲打破變以往口譯界慣用的研究習慣,改採跨領域的方式,尋找可供口譯評量參考學習的對象。 研究選定音樂表演作為對照的對象,首先就兩者的活動特質、活動概況以及活動要素逐一比較,歸納出兩者共同具有的活動基本特性,以奠定後續比較兩者評量制度的基礎。之後分別就其教學評量的研究進展作一回顧,並進行統整、分析與比較。結果顯示,口譯評量與音樂教學評量的發展過程中皆討論了類似的議題,可就評分人、評量規準、評分訓練及評分作業各面向切入。綜觀比較結果,音樂表演在各個議題層面的討論與研究皆比口譯來得豐富,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 口譯界可參考音樂評量流程模型,制定屬於口譯評量的流程模型,以全面檢視口譯評量過程中的各個影響要素。 二、 音樂評量研究中所使用的實證檢驗方式及統計工具可供口譯參考,以發展更具科學實驗精神、信效度兼具的研究方法。 三、 口譯界有關評量規準的討論似有朝音樂界模式發展的趨勢,研究人員可思索影響口譯評量的因素,是否也如同音樂表演一般,除了技術性的元素之外,個人特質或風格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 Item
    臺灣地區口譯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2008) 陳凱怡
    口譯作為一門新興行業,僅數十年的時間便吸引各界人士從業。本研究先由文獻探討口譯員所重視的工作價值,及對當前工作的滿意度,再採用問卷佐以開放式問題,調查口譯員的工作需求,以及口譯工作是否符合期待。研究發現口譯員特別重視在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及成長的機會,且希望對於生活具有一定自主權。調查亦顯示,口譯員的內在滿意度高於外在滿意度,對於能夠接觸各類案件,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感到格外滿意。口譯員也同意從事此行業工作時間較彈性,有助於個人生活安排。口譯員表達不滿的面向則包括工作不穩定、缺乏福利保障及進修管道,以及客戶不配合。建議未來可增加在職訓練機會,並籌組專業組織推廣口譯專業,以促進大眾對於口譯的認識,維護口譯員的權益並提升專業自主。
  • Item
    臺灣口譯推廣課程之初探研究
    (2008) 陳珮馨; Pei-hsin Chen
    近年來臺灣口譯推廣教育蓬勃發展,越來越多機構開設口譯推廣班,然而研究口譯推廣班成效之專文甚少,因此本研究將從口譯觀點出發,試圖研究口譯推廣班之現狀。本研究透過問卷,先瞭解口譯推廣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再根據課程發展原則,訪問口譯推廣班主辦單位與口譯教師對口譯推廣班之意見,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開設口譯推廣班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調查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譯推廣班2002到2007年的學員,根據學員的個人背景調查及問卷結果,發現學員的學習動機以求知興趣與自我發展最高,學習滿意度則普遍良好。訪談對象包括四位口譯主辦單位行政人員與十三位口譯教師,將雙方意見比較之後,再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互相參照。訪談結果顯示主辦單位行政人員、口譯教師與學員認知差異最大之處便是對口譯課程目標之定位。口譯推廣班目前仍以推廣口譯與提升外語能力為主,對於推廣口譯有極大助益,但透過口譯推廣班進入口譯市場之學員人數則寥寥無幾,因此不同單位在開設口譯課程時,需明訂課程走向,以供口譯教師與學員參考。
  • Item
    圖像在翻譯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2017) 戴明陸; Deming, Luke
    翻譯與其他語文領域常常討論圖像的用途與影響,但是翻譯系所在翻譯具有畫面感的文字時,往往只著重語言間字對字的翻譯,而不太會利用圖像來增進譯者對此畫面的理解。譯者較少用圖像性的方法來理解原文的意思,但是若使用像Google圖片之類的工具,就可以比較兩個語言中的對等詞彙以協助翻譯,譬如說可以使用圖片來理解「朱紅」與「scarlet red」的差別,或「天空藍」與「sky blue」的些微差別,藉此選擇恰當的翻譯。遇到充滿圖像性的文字時,除了字典與其他以文字為主的資源以外,也可以用圖像工具來理解文字描繪的圖像樣貌。這篇論文旨在探索中文母語譯者與英文母語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與圖像工具。 研究者訪談了八位研究生,受試者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與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其中四位為來自美國的英文母語者,其他四位為台灣的中文母語者。訪談問題涵蓋受試者使用的圖像工具、翻譯時使用圖像資源的經驗,使用圖像工具的好處與壞處、希望可以改善圖像工具的哪些面向或功能、希望未來會發明什麼樣的圖像工具等問題。過去文獻中並沒有研究者進行類似的訪談,因此這篇論文的訪談問題與受試者回答對翻譯研究應能有所貢獻。希望本篇論文能讓讀者初步理解譯者如何使用圖像工具與非文字性翻譯策略。 關鍵詞:翻譯、口譯、圖像、Google圖片
  • Item
    由著作權法探討口譯服務之相關權利義務關係
    (2005) 范家銘; Damien Fan
    自由口譯員常因委託口譯服務之客戶欲將其口譯內容錄音,而與客戶之間發生爭議。口譯員認為口譯乃特定情境下的溝通模式,口譯內容在該情境之下才能發揮最佳溝通效果,因此不希望客戶將其口譯內容錄音做為其他用途。另外口譯員認為其口譯內容是其著作,主張錄音有侵犯著作權之虞。然而客戶因各種因素與需求,仍希望將口譯內容錄音,且認為其應有權利錄音並利用之。本研究從我國著作權法之規定分析口譯服務中講者、口譯員及客戶之法律關係與定位,並針對口譯員與客戶之間的爭議提出解決之道。本研究顯示,口譯員之口譯內容為衍生著作,受著作權法保護,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以著作權法第十二條出資聘人解釋。口譯員與客戶應在服務契約中約定著作人之身分、著作財產權之歸屬、著作人格權之行使、出資目的及利用範圍,以避免事後發生糾紛、保障雙方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