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林欣誼《老雜時代》英文譯註
    (2024) 藍于晴; Feest, Genevieve
    在台灣社會與歷史中,雜貨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為民眾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食物等雜貨,更是一個社區共聚交流的地方,而雜貨店也是台灣在地文化的象徵。雜 貨店曾是許多台灣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時至今日,隨著連鎖便利商店的興 起,傳統的雜貨店漸漸的沒入歷史中。《老雜時代》一書中,記錄著作者林欣誼與攝影 師曾國祥一同到訪台灣各地傳統雜貨店的故事,同時《老雜時代》也是台灣第一本以 傳統雜貨店為主題的書。書中所記錄的點點滴滴帶領讀者走進台灣的雜貨店,透過店 家的日常生活與傳承故事,一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本英文譯註包括《老雜時代》的 前半部,筆者希望藉由英文譯文及註解,讓英文讀者群能夠更加了解台灣這段獨特的 歷史。
  • Item
    臺灣電視劇《華燈初上》英文字幕翻譯研究
    (2023) 程筠雅; Cheng, Yun-Ya
    近年來串流平台興起,臺灣的電影、電視劇多了不同的播放管道,開始加上各種外語的字幕翻譯,以期將華語內容推向國際。自 2021 年年底熱播的《華燈初上》(Light the Night),除了有英文字幕,還有英文配音,是目前臺灣比較少見的影視作品,故作為研究文本。本論文以功能對等理論、文本類型、目的論為基礎,並統整出字幕、配音、對白的翻譯與創作原則,再蒐集劇中的文化詞實例來分析翻譯策略。其中,粗話先按照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的理論分類,再參考李運興教授提出的翻譯策略來分析;熟語等其他文化詞則參照 Gottlieb、Pedersen 的翻譯策略模型,並適時採用文化補償策略提出修改建議。此外,劇中角色會說國語、台語、日語,因此也會探討英文字幕和配音如何處理多語言混用的對白。研究結果發現英文版的對白使角色較不生動,也少了多元文化和語言混用的特色,相較於中文版顯得單一化。
  • Item
    CSI 上海:探討張愛玲短篇小說英法譯本中的文化詞翻譯
    (2019) 海凱苓; Hayslip, Margaret Katherine
    一般而言,語言能反映出其根源文化,然而有部分詞彙單位(lexical units)仍無法擺脫文化的制約。本文中的文化詞(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s)為指涉抽象概念或具體物件的字彙和語句,且這些文化詞僅存在於特定語言文化中,或是在譯入其他語言後,其意義(meaning)或意涵(connotation)可能背離原意。各文化詞的文化特殊性及涵義晦澀程度不一,有些文化詞較明顯、容易辨識,其餘反之;且文化詞無法單獨存在,必須依賴涉及的來源語(source language)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組合、文本功能及出版脈絡等,文化詞才得以展現。 翻譯工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隔閡,將所指內容精準傳達,筆者欲瞭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文化詞的翻譯不對等現象。傳統研究將譯者的處理手法分為兩類: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但現今許多學者修正此過時概念,研究趨勢逐漸從二分法轉變為流動頻譜,並著重於中間的各種翻譯情形。 本論文探討中文的文化詞,如何在英文和法文譯本中呈現,是否如實保留、受到中性化策略(neutralization)影響,亦或由目標語文化中相對應的概念取代。過往研究分析多限於特定文化詞種類,本研究採取更全面方法,即檢視文本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文化詞。另外,針對文化詞翻譯的處理手法,本論文提出新的架構,用以評析和分類各種翻譯方式;奠基於現有研究中的各模式,此一新架構將詞彙化(lexicalization)、語意規則(semantic regularity)及同義詞(synonymy)等納入考量,其中涵蓋的九種翻譯方式可大致歸類為三種翻譯策略,即異化、歸化、中性化策略。接著將資料進行量化分析,以判定文化詞翻譯方式的成效,以及各篇譯文的文化轉移(cultural transposition)價值。 本研究文本為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其英文和法文譯本為主要研究題材,共八部文本,其中四部是由張愛玲撰寫和翻譯,而蒐集出的文化詞最後彙編成三語文化詞語料庫。本研究發現,不論譯者或目標語為何,文化詞的翻譯方式多受到中性化策略影響,並極少出現極端翻譯方式。然而各譯者的翻譯手法仍有差異,英文譯者 Kingsbury 和 Patton 採用較謹慎且中性的方式,法文譯者 Péchenart 和張愛玲的自譯版本則傾向使用非詞彙化且不合乎文法的文字;又面對不同文本時,部分譯者處理文化詞的方式並不一致,其中又以張玲愛的情形較明顯。 本研究的學術貢獻在於證明文化詞翻譯量化分析的可行性,以及其成果可支持相關的質性研究。此外,本論文提出的新分類架構也能改編用於其他翻譯研究,進而促進不同語言組合、文本或作者等的對比文本分析研究。
  • Item
    文化詞彙之英譯分析研究:以孫子兵法為例
    (2017) 李唯佳; Lee, Clara Mae
    在翻譯學領域中,關於文化詞彙的探討文獻很多,其實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有緊密的關聯性,兩者會互相影響,而在翻譯時,文化更是影響譯文的一大關鍵。在翻譯理論中,通常採取兩種不同的理論來翻譯,第一種方式是原文取向,主要目的是在譯文中把原文的文化詞彙完整地表達出來,並能保存原文的文化特色與意涵;至於第二種方式,則是適度地轉換原文的文化詞彙,選擇譯文文化中可與之對應的詞彙來翻譯原文。這兩種理論是由一位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所提出的。 因為在翻譯領域中,譯者常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便是如何翻譯文化詞彙,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以孫子兵法為分析文本,期待能找出較適合的翻譯策略,來翻譯孫子兵法中所出現的文化詞彙。此外,除了找出適合的翻譯策略以外,也會比較不同譯者的譯文,分析其他譯者在翻譯孫子兵法時,如何選擇翻譯策略來處理文化詞彙,說明文化的差別性。 本研究使用Peter Newmark、Elaine Espindola和Maria Lúcia Vasconcellos所提出的文化詞彙類別理論作為分析架構,以找出孫子兵法中,具文化特色的詞彙,來進行比較、分析。接下來,用Jean-Paul Vinay與Jean Darbelnet的七種翻譯策略,以及Mona Baker的省略策略來分析,以了解各譯者傾向使用哪些策略來翻譯孫子兵法中的文化詞彙。而本研究結果發現,每位譯者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翻譯文化詞彙,而譯者的文化背景、職業也會影響他們在翻譯文化詞彙時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