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關鍵決策稽核法剖析會議口譯準備中的專家決策(2023) 詹柏勻; Chan, Po-yun會議口譯準備(conference preparation, CP)與口譯品質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近年來逐漸受到理論與實證研究的關注,惟口譯員在實際準備過程中所做的決策與思辯仍有待闡明,方能使相關文獻更臻完整。故此,本研究以自然決策研究傳統(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NDM)觀點出發,採用關鍵決策稽核法為主要研究方法(critical decision audit, CDA),剖析會議口譯準備流程中的關鍵決策。自然決策研究著重決策者在真實環境中所做的決策,而關鍵決策稽核法則結合兩種自然決策研究常採用的認知任務分析工具(cognitive task analysis, CTA)—即關鍵決策法(critical decision method, CDM)與知識稽核(knowledge audit, KA),兩者皆以系統性的方式,汲取並分析各領域專技所需的認知技能。本研究共邀請12位達專家水準的中英口譯員參與,藉由填寫會議準備日誌,詳細記錄一場選定會議前的各類準備工作。所蒐集日誌經研究者分析後,共得出八大重要決策點。所有受試者進一步於所選會議結束後接受關鍵決策稽核訪談,當中研究者透過預擬之深究問題(probe questions),請受試者分享各大決策點中所採用的策略與所關注的線索(cues),以及專家與新手之間的潛在差異。最終透過分析訪談,共得出54個專家於會議口譯準備中採用的策略與線索,與27項專家與新手之間的潛在差異。上述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拓展會議口譯準備現有的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範疇,更進一步以認知觀點檢視會議準備流程,凸顯專家在準備會議決策過程中展現的認知思維與技能,供口譯員、教學者與口譯學生參考。Item 口譯教師於不同學習階段給予學生的回饋(2023) 林佳融; LIN, Jia-Rung教師回饋在口譯教學場域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國內文獻探討口譯回饋時,普遍未將學習階段納入考量。因此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希望探討口譯學習歷程中,教師回饋與學習階段之間的關聯。先以教師於 GoReact 平台給予學生的回饋作為研究素材,再以課堂學生為訪談對象,從回饋數據統計作量性分析,依回饋內容和訪談結果作質性分析。主要發現如下:一、本研究以 Schweda Nicholson (1993) 的建設性評論模型為基礎,加上 Lee (2018) 口譯回饋研究的情感支持回饋,將回饋分為「指出問題/優點」、「分析錯誤發生/表現優良原因」、「討論替代譯法」、「情感支持」四大類別。「指出問題/優點」再分為子項「完整度與精確性」、「辭彙」、「演說技巧」、「聽譯時間差」和「困難處理策略」。結果顯示,「指出問題/優點」是比例最高的回饋種 類,其子項數量最多的依序為「完整度與精確性」、「辭彙」和「演說技巧」,顯示教師回饋著重於口譯品質的評估。 二、本研究在學習歷程分期上,參考 Dawrant 與 Setton (2016)的口譯學習五階段,並以資格考作為分水嶺。在前後學習階段,「指出問題/優點」類回饋比例上升,「分析錯誤發生/表現優良原因」類回饋比例下降。所有類別的回饋皆因學習目標的不同而有內涵面向的轉變。受訪學生皆有明顯感受,教師除了配合各階段學習目標、調整回饋方針,也循序漸進提高口譯產出標準。 三、個別學生獲得的回饋變化同樣存在差異性。可見教師給予回饋主要依據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與需求,給予學生個別化的引導。 本研究以實際課堂案例探討口譯回饋與學習階段之關聯。新手口譯教師可參考本研究結果,提升教師回饋的建設性,於各階段因材施教給予學生適合的回饋,使口譯教學更趨完善。Item 臺灣翻譯所學生口譯能力心態初探(2020) 陳冠瑜; Chen, Guan-Yu心理學的「心態」(mindset)理論主張人們普遍具有兩種心態;第一種是「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認為人的特質(如智力、語言能力等)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第二種心態則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認為人的特質能夠改變、培養。心態不同,解讀事件的方式以及行為都會不同。例如若學生認為智力無法改變,也就是固定型心態,他們較不願努力學習,且遭遇學習挫折時韌性較差。但若學生相信智力能夠培養,也就是成長型心態,他們更願意挑戰自我的學習能力,面對學習挫敗時韌性較強。 本論文研究目的即是將心態理論和口譯能力、口譯潛質研究結合,透過問卷和個別訪談,檢視翻譯所學生的口譯能力心態,以及心態對口譯學習經驗的影響。筆者參考口譯潛質暨能力問卷(范家銘,2012),將智力心態問卷(Dweck, 1999)改編為口譯能力心態問卷。研究母群為全國翻譯研究所碩士生中修過口譯課的學生。本研究共收回70份有效問卷,結果經統計分析將受試者分為成長型心態(6 點量表中M≧4)、固定型心態(M≦3)、無明顯傾向(3<M<4)。最後,以最大變異抽樣法和立意抽樣,從三組受試者中選出8位學生進行訪談。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固定型心態學生比例(40 %)較成長型心態學生(21 %)多出兩成,剩餘學生則無明顯心態傾向(39 %)。從訪談和問卷資料,本研究將口譯能力心態重新定義為:個人是否認為努力能彌補先天口譯天賦不足。另外,從訪談資料也發現,口譯能力心態和對努力之信念、歸因、面對困境之反應、成就目標等學習動機過程相關;且口譯課堂強調表現目標,可能使學生從學習上分心,而練習方式也可能影響學生對口譯練習之動機。依據研究結果,學生應培養成長型心態,較有助於增強學習動機、進而產生正面之學習行為。Item 戲劇表演訓練對逐步口譯學習之助益研究(2016) 范堯寬; Fan, Yao-Kuan近二十年來,跨領域合作已成為口譯研究的主流趨勢,而口譯與藝術領域的交流亦日漸受到矚目。目前為止,結合戲劇與口譯學科的研究仍為數不多,在國內更是前無古人。本論文以研究者個人的學、經歷背景為動機,提出了三點研究問題:一、戲劇表演訓練是否能為逐步口譯學習帶來助益?二、如果第一題的答案為肯定,那麼其所帶來的又會是哪些方面的助益?三、如果第一題的答案為肯定,那麼未來戲劇表演訓練可能以何種形式納入研究所階段的逐步口譯學習之中? 本論文以Cho與Roger (2010) 的研究為藍本,舉辦了「口譯學生戲劇表演工作坊」,邀請十四名口譯研究所在學學生參與其中。工作坊後,研究者針對工作坊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試圖回答研究問題。此外,研究者亦訪談了口譯教師與工作坊講師以充實多元觀點。 研究結果顯示,戲劇表演訓練確實能為逐步口譯學習帶來助益,而若以三校中英會議口譯聯合專業考試的評測規準檢視,助益明顯的項目為忠實、連貫、流暢度與臺風,另外並有加強快速反應與體察聽眾觀點等助益面向。未來展望方面,多數學員贊成將戲劇表演訓練納入研究所階段的逐步口譯學習,頻率每週一次至每月一次不等,並於碩一期間進行兩個學期,藉此深化戲劇表演訓練所帶來的助益。Item 口譯學生的詞彙表調查(2015) 詹柏勻; Chan, Po-Yun詞彙表(glossary)為口譯員準備口譯工作之重要環節,Jiang(2013)針對476位AIIC(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口譯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近70%的受試者會為多數或所有會議製作詞彙表,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本研究旨在延續Jiang的詞彙表研究,並將重點置於口譯學生的詞彙表製作與運用,試圖剖析詞彙表對於學生專業發展與學習上的意義,藉此增進口譯研究領域中對詞彙表的瞭解。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問卷係由Jiang所用之問卷修訂而成,包含五大面向:詞彙表的基本認知、樣式、內容、用法、成效,受試者為110名臺灣七所翻譯研究所口譯碩士生,其中20名進一步接受半結構式個別訪談。由統計與訪談結果可得知學生製作詞彙表的趨勢,亦反映學生與專家製作與運用詞彙表的潛在差異。本研究最後探討詞彙表對於口譯學生專技發展(expertise development)所扮演的角色,期望突顯詞彙表對口譯教學的重要性,供口譯教學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