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2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翻譯練習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之定位──師生行為與態度研究(2004) 王滿芳本論文主要探討翻譯練習目前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中之定位。有關「翻譯」寫作題型近年由於在升大學「推甄」、「學測」及「指考」中取消,因而使其失去傳統大學聯考時代做為考試題型而具引導平日教學之影響力,加上大考中心開發更豐富、多樣的寫作題型,以及主流溝通教學法之指導作用情況下,因此確有必要探究、了解平日英文寫作教學活動和月考翻譯寫作命題方面,高中教師對使用翻譯的行為、態度是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以及學生對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行為表現是否有所不同? 有關教師部份,在設計與翻譯練習有關的問卷題目後,以筆者任教學校內的13位英文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教學服務年資深淺每10年做一區隔,共分三組,請其勾選填答問卷,然後再針對教師填答部份予以更深入訪談。從問卷調查、訪談及蒐集月考翻譯試題所獲結果,加以比較、分析討論得知:絕大多數高中英文教師無論在平日寫作活動項目中或校內月考翻譯題型命題,使用翻譯練習或翻譯的態度、行為並未受大學入學考試題型變化而有明顯改變。教師態度、行為未有明顯改變的考量因素包括英語在台灣屬外語、學生母語是中文而且教學現場為混合程度編班;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透過穩定、規律的翻譯練習方式有助學生了解如何在涉及不同文化、思維的中、英兩種語言系統間進行換碼並熟練中譯英字、詞、片語、句型等文法相關方面的正確性學習。此外,教師亦認為盛行溝通教學法雖強調語言流暢度重於正確性,主張多用標的語、少用或避用母語,翻譯仍為高中教師最常運用的英文寫作教學活動項目和寫作評量題型。 至於學生部份,以筆者新任教兩班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先請其做學年初始學習狀況自述,然後穩定進行維時一學年的翻譯寫作練習活動,並於學年結束時讓學生填寫接受翻譯寫作練習之相關問卷及其學習歷程反思。從調查所得結果亦證實: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翻譯練習有必要並有助他們平日英語學習,他們並不因大學入學考試取消翻譯題型而有不同之行為表現,其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也未明顯改變。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翻譯在高中英文寫作教學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與如何使用的教學建議,並指出本文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Item 由<珍惜地球>看科普翻譯(2003) 余佳玲市面上的科普翻譯書越來越多,雖然背負著向社會大眾傳遞科普知識的使命,卻品質參差不齊,可能不但沒發揮科普書應有的功能,反而傳達給大眾錯誤的訊息。筆者並非科學專業出身,因為對科普書頗有興趣,加上朋友引薦,偶然接下了《珍稀地球》這本科普著作的翻譯工作,從翻譯、審查到出版,遭遇許多問題,本論文即是以這次經驗為基礎,探討當前科普翻譯的問題與解決之道: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動機以及論文的架構;第二章介紹原著的內容和兩位作者;第三章則整理過去許多人對科普翻譯的看法,討論翻譯科普書常見的問題和會遇到的困難,而要改善整體科普翻譯書的品質,必須譯者、編輯、審稿者和讀者都盡一份心力;在第四章中,筆者剖析在翻譯《珍稀地球》時,筆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知識不足,包括名詞和科學概念,並說明了筆者採取的對策,另外也整理了訪談編輯所得到的資訊,描述編輯在處理這本書時曾有的抉擇和因應方式;第五章探討《珍稀地球》出書過程中譯者與編輯的合作,希望未來翻譯科普書時,譯者與編輯能採取以下合作模式──譯者交初稿→編輯挑出語句不通順處,外編審定錯誤→譯者定稿,並舉例證明這種模式的好處;最後一章則為結語,總結全文並闡述譯者翻譯的心得。Item 翻譯與性別錯置—論<<荒人手記>>及其英譯本中的模仿問題(2003) 李延輝; Yen-hui Li本論文旨在以<<荒人手記>>中文原作及英文譯作為本,討論性別、翻譯與模仿之議題。論文主要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荒人手記>>作品本身與作者朱天文,解釋模仿的概念,並提出性別與翻譯結合的重要之處。第二章探討<<荒人手記>>形式與寫作者身份的逾越,結合性別理論與翻譯理論,檢視小說文本的反串。第三章接續第二章,以<<荒人手記>>英譯本Notes of a Desolate Man為討論對象,以賽門(Sherry Simon)等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家所提之理論及同志理論,審視譯者是否如實傳達小說中的性別意涵。第四章以神似與形似為主,分析小說中「同志」一詞與顏色的翻譯。第五章則為結論,針對和性別議題有關的翻譯提出一些建議。Item 談《論述》之翻譯(2003) 方淑惠; Shu-hui Fang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筆者翻譯《論述》(Discourse)一書之過程,以及翻譯實踐上的技巧與策略。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論述》一書時的個人背景,以及撰寫論文的動機和論文架構。第二章為「原著介紹」,簡介作者莎拉‧彌爾斯的研究領域、影響她研究方向的因素等,同時也節錄《論述》一書各章的內容重點。第三章為「翻譯過程」,以詮釋學派之「闡釋循環」理論為主軸,說明筆者的翻譯歷程。此外,亦解釋筆者翻譯重要字詞時之考量。第四章為「翻譯實務探討」,說明筆者在實際翻譯時所運用的策略與文體選擇。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翻譯之心得與感想。Item 《校長室裡的孩子》中譯自我評析──從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看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2003) 鄭雅方; Ya Fang Cheng本論文旨在探討譯者文化意識之發展如何影響其對文本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本文所謂「文化意識」,係指辨識瞭解文化訊息之能力與歷程,譯者是翻譯行為的主體,掌握詮釋原文內涵與決定譯文型式的權力,因此譯者能否發揮文化意識,充分掌握原文各個層面之意義,攸關譯文之成果。筆者以《校長室裡的孩子》之翻譯歷程為例,分析原著型式與內容反映的文化訊息,比對筆者不同階段之譯稿,檢視異同之處,並回顧翻譯歷程中,筆者對文化訊息之瞭解掌握是否有所改變,對原文的詮釋及譯文的表達型式有何影響。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之概述、原著作者簡介與內容分析,並對研究範圍與相關名詞加以界定;第二章文獻探討,分別就文化意識、譯者詮釋與翻譯之關係,概略回顧相關論述研究;第三章研究方法,引用George Steiner之詮釋學觀點,將翻譯歷程視為譯者在原文與譯文體系中尋求平衡的過程,以此作為譯文評析的理論基礎;第四章譯文評析,將原文文化訊息分為型式與內容兩部分,分別擇取若干譯文實例,評析原文譯文表現之文化訊息是否達到平衡,並檢討兩者無法平衡之因素;第五章結論,先綜合評析筆者於翻譯歷程中文化意識之發展以及文化訊息之詮釋表達,再針對如何使原文譯文的文化訊息達到平衡,提出譯者應當留意的若干原則。Item 安 徒 生 故 事 中 譯 本 研 究(2003) 呂奕欣; Yi-hsin Lu本論文以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基礎,探討近百年來安徒生故事的中譯現象。埃文-佐哈爾指出,若翻譯文學處於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則譯文講求「充分性」,若翻譯文學處於系統的邊緣位置,則譯文注重「可接受性」。翻譯文學的位置,會影響譯者的策略。 本論文分為五個時期來討論近百年來的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第一時期為早期的譯文,主要受晚清的翻譯規範影響。晚清的翻譯文學處於邊緣的地位,因此直譯的譯本並不受歡迎,並且出現了大量改寫以符合譯入語文化價值觀的譯本。 第二時期為新文化運動,此時的譯文位於文學多元系統的中心位置,因此安徒生故事的譯文多採直譯的策略,十分講求譯文的充分性。 第三時期為三○年代,此時期的安徒生故事預設讀者從知識份子轉變為兒童,逐漸走向邊緣的兒童文學系統,譯文也開始有了簡化與注重教育性的傾向。 第四時期之後,為五、六○年代台灣地區的譯本,此時期文學系統位於整個大多元系統的邊緣,安徒生故事也沒有新的譯本出現,可說是發展停滯的空窗期。 第五時期為一九七七年至今,此時安徒生的中譯發展可分為兒童與成人兩系統。安徒生在兒童文學系統發展得相當蓬勃,不過受限於兒童文學的自我定位,因此譯文有大量改寫的情形。至於成人系統的譯文仍處於邊緣地位,因此除了葉君健的譯本之外,並無其他著重充分性的新譯本出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發現安徒生故事的中譯過程並非靜態的語言轉換。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的位置,會影響譯者如何操縱譯文。筆者最後提出建議,認為未來應有更多樣化的新譯本,以彌補舊譯本之不足,並符合多元系統中不同讀者的需求。Item 《婚姻、離婚與子女適應》翻譯評析(2002) 蔡正儀; Casey Cheng-I Tsai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探討《婚姻、離婚與子女調適情形》(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評論與分析。第一章緒論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本書作者艾莫瑞博士的學經歷,歸納本書各章的內容大意,並提供原文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翻譯策略制訂的方法與工作流程。第四章「譯文評析」以Juliane House倡議的翻譯品質鑑定方法為架構,配合西班牙學者Nicole Martinez Melis與Amparo Hurtado Albir等人提出的六項翻譯能力,舉例說明譯文的處理方式,並評估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加上讀者的回饋與意見,以期做到客觀、專業的評鑑。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總結,筆者並以此次翻譯工作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心得與讀者分享,並為日後翻譯品質評鑑的研究發展方向,提供一己之見。Item 浪漫愛的譯與易:1960年以後的現代英美羅曼史翻譯研究(2012) 劉素勳; Su-hsen Liu浪漫愛的譯與易: 1960年以後的現代英美羅曼史翻譯研究 羅曼史(Romance)在西方是個源遠流長的文類。中古時代的羅曼史指的是英雄騎士的故事──但浪漫愛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此一文類的範疇迭經變更,到了現代,自禾林羅曼史(Harlequin)系列在英美廣受歡迎,銷售長紅後,其他出版社也陸續跟進,大量出版,蔚為潮流,甚至譯成多國語言,風行各地。結果是,現代的羅曼史小說似乎窄化成為了專指此一類型的愛情敍事,如雷姆斯戴爾(Ramsdell 1999)定義為:「愛情故事;其重心是兩名主角之間的發展、和滿意的結局,提供讀者在情愛追求的過程裡,某種替代性的滿足。」美國羅曼史協會(Romance Writers of America)則稱之為:以愛情故事為主,情節集中於男女關係的衝突,並在故事的高潮時,化解此一衝突……在小說裡,男、女主角為彼此、和此段關係冒險、奮鬥,其獎賞則是感情得償,以及無條件的愛情(http://www. rwanational. org/romance.stm)。 但在「現代羅曼史」裡,又可以包含「現代歌德式羅曼史」(Modern Gothics)此一次文類。一般認為,美國的現代歌德式羅曼史熱潮始於1960年,維多莉亞.荷特(Victoria Holt)的《米蘭夫人》(Mistress of Mellyn) 。也大約在同年,台灣引進其翻譯,先是在大華晚報的副刊連載刊出,因為讀者的反應熱烈,皇冠出版社於1961年推出單行本,跟著更多維多莉亞.荷特的作品、以及風格相近的瑪麗.史都華的懸疑小說也被譯入。至於非歌德類型的羅曼史,則有芭芭拉.卡德蘭(Barbara Cartland)的作品首先於1977年譯介引入台灣,同樣廣受歡迎,並引發了另一波外國羅曼史的翻譯熱潮──包括禾林羅曼史、和英、美的當紅羅曼史系列都陸續被譯入。由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灣,可以說是羅曼史翻譯的黃金期,每月出版數十本,主宰了本地的羅曼史巿場。但在90年代後,羅曼史翻譯熱潮逐潮步入衰退期──部份是因為著作權法的通過,再加上本國作家所寫的羅曼史漸受歡迎。他們在吸取其成功經驗後,加入傳統的中國因素,大受歡迎,反而取代了翻譯羅曼史的王位。 本論文擬探討現代英美羅曼史此一文類在台灣的譯介、受歡迎及衰退的現象,並試著探索其原因及衝擊。例如,比較傳統的中國愛情小說,此一移植進來的文類有何差異,又為何能夠吸引廣大的台灣讀者?直探羅曼史的本源,其吸引力的主因或許正在其異國風味(exotic flavors)?而哪些「異質性」是本土羅曼史的文學型式庫(如瓊瑤的作品)裡所沒有的──如情慾的書寫──並需要藉由翻譯引進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譯介的過程裡,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改寫、編譯、以及本地化的現象?源文文本究竟如何被馴化了? 筆者主張,羅曼史的翻譯可以視為一種動態、在地化的譯/易的過程。正如論文裡指出的,一方面,在版權法通過前,受到譯文文化的制約,譯者往往會在翻譯的過程裡,改譯/易羅曼史文本,便於它們在譯文文化裡被接受,也使得它們的面貌與源文有異;另一方面,因為羅曼史的翻譯,也會在譯文文化裡產生變易,促成新一代的本土羅曼史的興起。整體上來說,此一譯/易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藉由翻譯引入的外來質性,豐富了譯文文學裡的番易。 最後,本論文一方面會援引埃文-佐哈爾(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的觀點,檢視翻譯羅曼史的興衰與流變,另一方面,也會在對羅曼史的性別關係進行文本分析時,借助紀登思(Giddens)提出的浪漫愛與滙流愛的概念。筆者主張,浪漫愛此一自清末民初就經由譯介被引進、吸收的愛情觀,一直影響了廣大的女性閱眾。再則,在羅曼史的流變裡,不但可以看到浪漫愛的體現,也可能有了滙流愛的雛型。獨立、平等、自決、反思的關係是紀登思對親密關係的願景,而它是否也可以成為女性書寫羅曼史的願景?Item 譯者的操縱: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2010) 陳宏淑; Hung-Shu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譯者的操縱,關注的焦點在於譯者對文類、敘述模式、角色、情節的操縱。以《馨兒就學記》為例,此書為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於一八八六年完成的日記體小說,後來在一八八七年由哈普古德(Isabel F. Hapgood)翻譯成第一個英文譯本,之後日譯者杉谷代水根據此英文譯本,於一九○二年翻譯成日文的《學童日誌》,而中譯者包天笑再根據此日譯本翻譯成第一個中譯本《馨兒就學記》。這段從義大利到中國的漫長旅程是一個複雜的轉譯過程,每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凸顯出譯者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比較義大利文、英文、日文、中文四種語言版本,觀察譯者如何操縱文本。他們的操縱顯示出翻譯其實是一種帶有意識形態的改寫。透過本研究提出的譯例,可以清楚看見譯者受到當時社會在詩學規範或道德規範方面的影響。在包天笑的譯本中,他將書中的故事改寫並在地化,類似這樣的翻譯策略在晚清頗為普遍,但透過本研究的比較與分析,可以證明包天笑的操縱也受到日譯本很大的影響,而不全然是他自己的創意發揮。在許多刪節改寫的部分,其實是日譯者杉谷代水操縱在先,包天笑只是蕭規曹隨。不過這兩位譯者的操縱都反映出他們在創新與守舊、西方與東方、異化與歸化之間矛盾掙扎,兩股力量的拉扯與當時的歷史社會脈絡息息相關。由此案例觀之,譯文並非原文的反映或再現,而是原文的來世,在異地產生了新的影響與效應。Item 吳爾芙的來世:論《達洛威夫人》的各種翻譯(2011) 李延輝文學家的肉身會衰老,但他們作品裡的精髓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淘洗,以各種方式「翻譯」,藉由另一種語言或表現形式流存下來,而這些「譯作」則成了班雅民(Walter Benjamin)所云原作的「來世」(afterlif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以意識流的技巧獨樹一幟,其纖細、敏感的寫作方式則反映出英國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中文世界中,白先勇於二十世紀六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遊園驚夢〉,該小說無論就結構、技巧、主題而言,均師法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九0年代開始,吳爾芙小說《歐蘭朵》(Orlando)及《戴洛維夫人》陸續改拍成電影。1999年,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出版了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小說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串連三位女性生命中的一天,並於2002年搬上銀幕。本研究計畫延續筆者以與吳爾芙相關的著作、電影與中文翻譯為本,藉由解構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的「模仿」與「越界」問題。本計畫中所討論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的轉換,更擴大至文學表現形式,以及將人物化為文字、影像的轉換,而這些議題也和吳爾芙作品中的現代性有關。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