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8
  • Item
    臺灣手語翻譯:邁向職業平等之路
    (2012) 胡叡克; Riccardo Moratto
    本文的撰寫動機來自於與臺灣手語傳譯人員之討論,亦來自於本人身爲口譯員對翻譯學的高度興趣,進而以本身對於翻譯的專業認知來探討翻譯學的相關領域:翻譯學有很多不同的類別,手語翻譯學為其中一種。據筆者所知,目前臺灣學術界尚未出版任何與手語翻譯學有關之論文。 從筆者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所訪談過的專業手語傳譯人員得知,他們與口譯翻譯人員的待遇並非相同。首先,手語傳譯人員的薪資不是以工作日而是以工時來計算;再者,手語傳譯人員的薪資比口譯人員低的很多。這可能牽涉到經費的問題,然而,台灣長久以來將手語傳譯者視為次等翻譯人員的這個情況則尚未在任何文獻裡面被討論過。 本研究從不同方面來探討手語翻譯員所遇到的問題,並著重在幾個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除此之外,本文提供以科學方法為根基的學術研究結構來分析並舉例說明,手語翻譯員該享有口譯翻譯人員所享有的尊重以及專業上的平等對待---理論上與實際上都應如此。本論文第五章中的假設指出,若台灣手語是一種自然的語言,以及神經語言學認為不同的語言系統之間的翻譯行為所需要用到的腦部理解組織與解構的生物機能是相同的,則口譯與手譯的專業翻譯行為不應有差別的待遇。 筆者試圖於本論文中囊括最具有代表性的神經語言學研究來證明手語確實是自然的語言,並且在第五章中提出假設,試圖用神經語言學的實驗來證明,從事手譯翻譯的過程所運用到的腦部解構與重組機能並非低於一般口譯的行爲。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及數據,無論是在文獻綜述方面或是訪談方面都有助於提高手譯員對自己的專業形象。此外,本研究也是第一篇關於臺灣手語翻譯學相關研究的論文,其在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亦可視爲主要貢獻之一。作者也希望政府和特教機構正視本論文所提出的重要議題和建議,讓手語翻譯人員在各種條件上享有與一般口譯員同樣的權利與待遇,例如每隔二十到三十分鐘有不同手語翻譯人員輪替進行翻譯。 最後希望本論文對手語翻譯界的學術研究、教學領域與實務均能帶來具體的影響,並有效地提升手語翻譯員專業的地位與形象。
  • Item
    《六祖法寶壇經》英譯策略初探:以成觀法師譯本為例
    (2010) 劉宜霖; LOW, Sang-Thoi
    佛教始於印度。凡所有稱得上佛經的典籍,都源自印度;《六祖法寶壇經》(733)是唯一非印度傳入華人世界的佛經。這部經典,不但是中國禪宗禪法的源頭,更是印度佛教漢化的里程碑。 1930年,黃茂林老居士首開《六祖法寶壇經》英譯先河之後,市面上就相繼出現了多達21個英譯本。2005年,成觀法師譯出了第二十個《壇經》英譯本。本論文主要探討成觀重譯《壇經》的前因後果,並根據過去十年中另外五個《壇經》英譯本為輔證,探討成觀本的眾多自創詞彙、《壇經》中幾個主要典故和文化詞,以及《壇經》中的21個異教詞彙是如何顛覆晚近佛典英譯的規範。
  • Item
    浪漫愛的譯與易:1960年以後的現代英美羅曼史翻譯研究
    (2012) 劉素勳; Su-hsen Liu
    浪漫愛的譯與易: 1960年以後的現代英美羅曼史翻譯研究 羅曼史(Romance)在西方是個源遠流長的文類。中古時代的羅曼史指的是英雄騎士的故事──但浪漫愛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此一文類的範疇迭經變更,到了現代,自禾林羅曼史(Harlequin)系列在英美廣受歡迎,銷售長紅後,其他出版社也陸續跟進,大量出版,蔚為潮流,甚至譯成多國語言,風行各地。結果是,現代的羅曼史小說似乎窄化成為了專指此一類型的愛情敍事,如雷姆斯戴爾(Ramsdell 1999)定義為:「愛情故事;其重心是兩名主角之間的發展、和滿意的結局,提供讀者在情愛追求的過程裡,某種替代性的滿足。」美國羅曼史協會(Romance Writers of America)則稱之為:以愛情故事為主,情節集中於男女關係的衝突,並在故事的高潮時,化解此一衝突……在小說裡,男、女主角為彼此、和此段關係冒險、奮鬥,其獎賞則是感情得償,以及無條件的愛情(http://www. rwanational. org/romance.stm)。 但在「現代羅曼史」裡,又可以包含「現代歌德式羅曼史」(Modern Gothics)此一次文類。一般認為,美國的現代歌德式羅曼史熱潮始於1960年,維多莉亞.荷特(Victoria Holt)的《米蘭夫人》(Mistress of Mellyn) 。也大約在同年,台灣引進其翻譯,先是在大華晚報的副刊連載刊出,因為讀者的反應熱烈,皇冠出版社於1961年推出單行本,跟著更多維多莉亞.荷特的作品、以及風格相近的瑪麗.史都華的懸疑小說也被譯入。至於非歌德類型的羅曼史,則有芭芭拉.卡德蘭(Barbara Cartland)的作品首先於1977年譯介引入台灣,同樣廣受歡迎,並引發了另一波外國羅曼史的翻譯熱潮──包括禾林羅曼史、和英、美的當紅羅曼史系列都陸續被譯入。由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台灣,可以說是羅曼史翻譯的黃金期,每月出版數十本,主宰了本地的羅曼史巿場。但在90年代後,羅曼史翻譯熱潮逐潮步入衰退期──部份是因為著作權法的通過,再加上本國作家所寫的羅曼史漸受歡迎。他們在吸取其成功經驗後,加入傳統的中國因素,大受歡迎,反而取代了翻譯羅曼史的王位。 本論文擬探討現代英美羅曼史此一文類在台灣的譯介、受歡迎及衰退的現象,並試著探索其原因及衝擊。例如,比較傳統的中國愛情小說,此一移植進來的文類有何差異,又為何能夠吸引廣大的台灣讀者?直探羅曼史的本源,其吸引力的主因或許正在其異國風味(exotic flavors)?而哪些「異質性」是本土羅曼史的文學型式庫(如瓊瑤的作品)裡所沒有的──如情慾的書寫──並需要藉由翻譯引進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譯介的過程裡,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改寫、編譯、以及本地化的現象?源文文本究竟如何被馴化了? 筆者主張,羅曼史的翻譯可以視為一種動態、在地化的譯/易的過程。正如論文裡指出的,一方面,在版權法通過前,受到譯文文化的制約,譯者往往會在翻譯的過程裡,改譯/易羅曼史文本,便於它們在譯文文化裡被接受,也使得它們的面貌與源文有異;另一方面,因為羅曼史的翻譯,也會在譯文文化裡產生變易,促成新一代的本土羅曼史的興起。整體上來說,此一譯/易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藉由翻譯引入的外來質性,豐富了譯文文學裡的番易。 最後,本論文一方面會援引埃文-佐哈爾(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的觀點,檢視翻譯羅曼史的興衰與流變,另一方面,也會在對羅曼史的性別關係進行文本分析時,借助紀登思(Giddens)提出的浪漫愛與滙流愛的概念。筆者主張,浪漫愛此一自清末民初就經由譯介被引進、吸收的愛情觀,一直影響了廣大的女性閱眾。再則,在羅曼史的流變裡,不但可以看到浪漫愛的體現,也可能有了滙流愛的雛型。獨立、平等、自決、反思的關係是紀登思對親密關係的願景,而它是否也可以成為女性書寫羅曼史的願景?
  • Item
    譯者的操縱: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
    (2010) 陳宏淑; Hung-Sh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譯者的操縱,關注的焦點在於譯者對文類、敘述模式、角色、情節的操縱。以《馨兒就學記》為例,此書為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於一八八六年完成的日記體小說,後來在一八八七年由哈普古德(Isabel F. Hapgood)翻譯成第一個英文譯本,之後日譯者杉谷代水根據此英文譯本,於一九○二年翻譯成日文的《學童日誌》,而中譯者包天笑再根據此日譯本翻譯成第一個中譯本《馨兒就學記》。這段從義大利到中國的漫長旅程是一個複雜的轉譯過程,每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凸顯出譯者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比較義大利文、英文、日文、中文四種語言版本,觀察譯者如何操縱文本。他們的操縱顯示出翻譯其實是一種帶有意識形態的改寫。透過本研究提出的譯例,可以清楚看見譯者受到當時社會在詩學規範或道德規範方面的影響。在包天笑的譯本中,他將書中的故事改寫並在地化,類似這樣的翻譯策略在晚清頗為普遍,但透過本研究的比較與分析,可以證明包天笑的操縱也受到日譯本很大的影響,而不全然是他自己的創意發揮。在許多刪節改寫的部分,其實是日譯者杉谷代水操縱在先,包天笑只是蕭規曹隨。不過這兩位譯者的操縱都反映出他們在創新與守舊、西方與東方、異化與歸化之間矛盾掙扎,兩股力量的拉扯與當時的歷史社會脈絡息息相關。由此案例觀之,譯文並非原文的反映或再現,而是原文的來世,在異地產生了新的影響與效應。
  • Item
    「屠龍技」或「雕龍技」?──清末民初女性譯者研究
    (2011) 卓加真; Chuo Jia-chen
    西方翻譯研究學者,紛紛呼籲應以譯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譯者在翻譯時所從事「閱讀」與「重寫」之雙重心靈活動 (Godard 1990, 91)。本文旨在研究清末民初女性譯者之翻譯情形,並探討女性如何藉由翻譯書寫表達其政治與社會之關注,試圖為受翻譯史家忽略的女性譯者,描繪出一更清晰的影像。 本文描述清末民初女性從事翻譯活動的背景,並研究中國女性接受外語教育的狀況,以便說明當時社會對女性譯者的實際看法。儘管清末改革人士認為新興的女學中,應該加入外語學習,但在實際的課程規劃上,卻將語言等同於如刺繡、紡織一般的技藝,並未增加女性外語學習的上課時數,這說明了女性譯者在數量上明顯少於男性譯者的原因。文中選擇三位女性譯者作為個案研究之對象,依照其主要從事翻譯的時間先後順序,分別為薛紹徽、陳鴻璧與沈性仁。筆者綜觀其翻譯作品,檢視其翻譯風格,試圖從其譯文與譯作選擇上,說明譯者藉譯作所傳達的想法。薛紹徽的翻譯活動影響了她自己對外國事務的看法。陳鴻璧將西方偵探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變身成為中國的俠女。沈性仁譯作中的女性人物,也呈現出不同於當時五四時期的中國「新女性」形象。最後,筆者以附錄方式,提供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譯者紀錄,其中包括真實歷史人物以及小說中女譯者之呈現,企圖從歷時的角度,提供中國女性譯者的風貌,以便能夠更清楚的展現歷史上對女性譯者的看法與態度。
  • Item
    吳爾芙的來世:論《達洛威夫人》的各種翻譯
    (2011) 李延輝
    文學家的肉身會衰老,但他們作品裡的精髓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淘洗,以各種方式「翻譯」,藉由另一種語言或表現形式流存下來,而這些「譯作」則成了班雅民(Walter Benjamin)所云原作的「來世」(afterlif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以意識流的技巧獨樹一幟,其纖細、敏感的寫作方式則反映出英國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中文世界中,白先勇於二十世紀六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遊園驚夢〉,該小說無論就結構、技巧、主題而言,均師法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九0年代開始,吳爾芙小說《歐蘭朵》(Orlando)及《戴洛維夫人》陸續改拍成電影。1999年,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出版了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小說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串連三位女性生命中的一天,並於2002年搬上銀幕。本研究計畫延續筆者以與吳爾芙相關的著作、電影與中文翻譯為本,藉由解構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的「模仿」與「越界」問題。本計畫中所討論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的轉換,更擴大至文學表現形式,以及將人物化為文字、影像的轉換,而這些議題也和吳爾芙作品中的現代性有關。
  • Item
    逐句口譯之錯誤分析研究
    (2012) 葉舒白
    本研究旨在以Corder(1974)的學說為基礎,探索適用於口譯研究的錯誤分析法,並以該法分析英譯中逐句口譯。 本研究設計一結合單字辨識、句子理解與句子口譯任務的實驗,以30位大學主修英文者為對象蒐集語料。所有原文句和譯文句均在抄錄後分解成命題。為規範錯誤的辨認與分類,本研究提供一參考譯文,並根據命題結構確立比對及對應中英文命題的原則。為解釋並評估錯誤,本研究從任務及表現兩方面分析錯誤類別、句長及句速之間的關連。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參考譯句、比對原則及對應原則,似乎有助於降低主觀,使辨認與分類的結果趨向一致,讓單語人也可擔任評定者。 2. 除了遺漏、替換以及扭曲原意的增加之外,涉及蘊含(entailment)及預設(presupposition)概念的語意錯誤,似乎也可做為錯誤類別。譯文句內最大的錯誤類別為扭曲原意的增加,原文句內最大的錯誤類別則是遺漏,顯示邊加邊漏似乎是逐句口譯的特性。此外,譯句的長度及速度似乎是可靠的品質及表現指標,尤其是譯句秒數。 3. 相較於理解度,辨識度與原文句譯出與否之間的關係似乎較為密切,且長度較能反映辨識與理解的難度,顯示原文句越長時:(a)參與者似乎越在已完成辨識但未充分理解的狀況下,以零星的意義單位建構譯文句,使扭曲原意的增加處比例上升;且(b)譯文句就越長,原意似乎也越可能因記憶的衰減及干擾而遭到遺漏。 4. 不論從譯文句或原文句觀之,錯誤的比例均過半,顯示整體品質欠佳。遺漏與扭曲原意的增加之間具共發性,屬較嚴重的出錯型態。
  • Item
    利用專門可比語料庫結合機器翻譯自動提取雙語對譯N連詞:以合約文類為例
    (2012) 陳碧珠; Chen, Pearl
    本研究從筆譯職場的合約翻譯需求出發,合約文類是高度專門的領域,其文體迥異於一般文件,但同時又具有制式、重複的特徵,非常適合運用翻譯記憶系統。近十年來翻譯記憶系統在筆譯市場上應用日益普遍,但翻譯記憶系統有賴以雙語對譯的平行資料庫做為檢索依據,將既有的翻譯回收利用;若沒有足夠的翻譯資料庫,工具本身並無法發揮效益。這正是合約翻譯要運用翻譯記憶系統的限制所在,合約文件涉及簽約當事人的敏感機密,雙語對譯語料取得困難,而依賴人工翻譯以累積翻譯資料庫又曠日費時,無法迅速建置合約翻譯語料庫以直接套用於翻譯記憶系統。 因此,本研究從不同語言的單語專門語料庫著手,亦即學界所稱的可比語料庫,以克服翻譯語料不足的困難。專門領域的可比語料庫彼此雖然沒有對譯的關係,但所涵蓋的領域術語、概念及常用表達,必有許多交集且互為翻譯。本研究之目的就在於探討一個可行的方法,利用統計式機器翻譯與字串相似度比對技術,從中文與英文合約可比語料庫當中自動提取雙語對譯的連續詞串,亦即N連詞 (N-gram)。 研究方法首先以網際網路為語料來源,建置中文與英文合約可比語料庫;其次利用語料庫檢索工具,提取合約的主題詞與關鍵主題詞,再依據這些核心主題詞建立N連詞。接下來應用Google譯者工具包自動翻譯服務,分別產生中文與英文N連詞的機器譯文。最後,借用翻譯記憶系統的相似度比對功能,以英文合約N連詞與「中文N連詞機器英譯」進行字串相似度比對,兩者若完全相同或高度相符,即表示該英文N連詞與對應的中文N連詞極可能互為翻譯。中文N連詞到英文N連詞的配對提取,同樣以英文做為相似度比對的中介語言,所得到的中英對譯N連詞經由專家評估後,發現高度相符 (95% 以上) 的三連詞至六連詞,對應正確率達到83%。 研究結果顯示,本論文提出的方法,技術上相對簡單且可行,能夠具體提取出互為翻譯的中英文N連詞。在筆譯實務上,這些對譯的N連詞可以直接匯入翻譯記憶系統做為翻譯資源,或做為檢索關鍵詞,以檢索合約語料庫的相關術語、概念、搭配詞、句型、語境,尤其能夠找出雖非直接對譯但內容相關的中文與英文條款,協助譯者提高翻譯效率及品質。相同的資源也可應用於合約翻譯教學,利用中文與英文合約專門語料庫做為平行文本,再搭配中英對譯N連詞,學生可以有效快速檢索出所需的合約術語、概念、句型及其對譯表達,大幅縮短資料搜尋時間與學習曲線。在計算語言學領域,本論文提出的方法對於資訊工程、機器翻譯、翻譯記憶系統開發等領域也可有參考價值,能夠進一步擷取中英合約的對譯術語,甚至擴展至合約對譯句的擷取。
  • Item
    從書面到台面:從綠光《開心鬼》談戲劇的三度翻譯
    (2012) 顏志翔; Chih-Hsiang Yen
      翻譯劇作一直以來是台灣劇場發展的一股甘泉。以往研究戲劇翻譯,多半是憑藉不同譯本,進行文本比對分析,並以譯本是否具可表演性做為評斷優劣標準。然而一齣戲劇製作,是一個把紙本搬上舞台的過程,其中不僅涉及最初的全譯本,還有劇團因地制宜的刪改本,以及最終呈現的演出本,每一個階段,都是一次翻譯;劇本從譯界跨到劇界,經過多雙手操弄,從平面文字變為立體演出時,發生不少轉變,因此翻譯劇本是否適合演出,並非只是譯者個人的責任,也並非單就書面譯本便能評價。但至今尚無人研究台灣翻譯劇作從頭到尾的搬演情況。   本研究擬以筆者參與綠光劇團《開心鬼》製作為研究個案,實際觀察從文本到舞台的翻譯過程。筆者將戲劇翻譯過程分為「三度翻譯」,每個階段都會產生一個新的文本——譯者本、導演本與演員本。譯者本處理語言問題,導演本處理文化改編,演員本處理口語及動作。筆者在排練場以譯者身分和劇團對話,體驗譯者、導演與演員在劇本操作上的互動關係。期望此研究能以實務角度,描摹出台灣戲劇翻譯製作的全貌,並提供翻譯建議,供劇本譯者參考。
  • Item
    從歐威爾《一九八四》中譯本看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2011) 李明哲
    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統論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文學系統內,若某一文學正「經歷某種危機或轉折點,或出現文學真空」時,翻譯文學將成為接近系統中心的主要活動,經過與譯入語其他並存系統(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連繫,從而採取特定的規範、行為和政策,並發揮預設之功能(例如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英國翻譯理論家赫曼斯率先將「操縱」觀念導入翻譯行為的研究,認為所有翻譯都是為了服務某種目的而操縱原文。原籍比利時的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則進一步將翻譯研究納入改寫及折射(refraction)的範疇。他指出翻譯為文學作品所樹立的形象,主要受到譯者或贊助者的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所宰制。這類被統治階層接受並視為合法的經典化文學(legitimate& canonized literary repertoire),往往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特殊的時空背景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反共文藝」是五○年代臺灣主流文學勢力極力吹捧的文化霸權。以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為主軸的政治意識形態逐漸在臺灣文化多元系統中佔據統治地位。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完成於一九四八年的《一九八四》所捍衛及反對的價值觀雙雙相容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及美國政府的政治利益,因此臺灣的中譯本很快就於一九五○年問世。本文設定的主要目標,乃援引勒菲弗爾的翻譯改寫理論,探討《一九八四》的中譯本如何經由刪節、改寫、淡化、濃縮等手法,以符合臺灣五○年代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設定的文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