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格雷群像:文化翻譯視野下的譯本研究
    (2006) 杜欣欣; Hsin-hsin, Tu
    本文擬以文化翻譯研究途徑探討同一作品在特定譯語環境下生成的各種譯本,藉以描述翻譯現象之共時性與同時性,並瞭解從原文到譯文生產過程中的文化協商機制。研究材料為王爾德(Oscar Wilde)作品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及該書在台灣的六個譯本:首先在第一章裡頭分析原文內容與寫作特徵,找出翻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點,然後於第二章評論各家譯文所形塑的各種文本形象。接下來第三章的焦點將轉移到《杜連魁》,借用列維(Jiři Levỳ)翻譯決定過程模式,分析王大閎的「情境移轉策略」客觀性為何,又其「譯寫」是否逾越社會文化背景迻譯的權限。第四章裡帶入勒斐維爾(André Lefevere)的文化翻譯視野來分析前一章析離出《杜連魁》隱含的譯者專斷,從權力、贊助人、意識型態、詩學觀審視王大閎如何在七零年代臺灣社會現實情境中構築《杜連魁》的文本情境,而這部實驗性的譯文又如何透過「譯/異文化」來確立本身的主體性。最後為全文總結。
  • Item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論馬若瑟法譯《詩經》八首
    (2015) 杜欣欣; Tu, Hsin-Hsin
    索隱派乃清初在華耶穌會士中的特殊群體,成員清一色為法國籍,並擅以類比手法力主《舊約》與中國古經同出一源。長期以來,索隱派研究始終難以令人信服,在禮儀之爭背景下,西方傳教士大力反對索隱派,唯恐過度類比將危及天主教的神聖地位。同樣的,如今出於文化主體的尊重與維護,索隱派作法幾乎難躲東方主義之議論。近年來索隱派相關研究甚豐,然而從其翻譯作品切入者,數量仍相當有限。索隱派的翻譯果真一無價值?從認識論角度來說,文化類比與挪用本乃一種理解與翻譯,過度堅持「源出」、「本意」與「特殊性」,是否會導向一種文化相對主義與不可譯 (untranslatability)?在維護文化主體的同時,是否也能開放自己,參與各種可能對話?索隱派作品有其歷史性,為中西文化事業留下筆筆深邃斧鑿,馬若瑟 (Joseph de Prémare, 1666-1736) 作品又以其多產與漢學造詣蔚為奇觀,譯者居間身分與文化跨度同樣值得重視,似不宜以「附會」一意駁之。杜赫德編輯的《中國通誌》出版於1735年,馬若瑟八首《詩經》譯文即收錄其中。本論文擬以法文《聖經》與朱熹《詩集傳》為輔閱讀譯本,並以馬氏作品為參照交證譯文所托。期在通過譯文細讀了解明末清初之際馬氏如何溝通天儒文化,及其學思背後的西方古典翻譯傳承,並在翻譯史上給予其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