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六祖法寶壇經》英譯策略初探:以成觀法師譯本為例
    (2010) 劉宜霖; LOW, Sang-Thoi
    佛教始於印度。凡所有稱得上佛經的典籍,都源自印度;《六祖法寶壇經》(733)是唯一非印度傳入華人世界的佛經。這部經典,不但是中國禪宗禪法的源頭,更是印度佛教漢化的里程碑。 1930年,黃茂林老居士首開《六祖法寶壇經》英譯先河之後,市面上就相繼出現了多達21個英譯本。2005年,成觀法師譯出了第二十個《壇經》英譯本。本論文主要探討成觀重譯《壇經》的前因後果,並根據過去十年中另外五個《壇經》英譯本為輔證,探討成觀本的眾多自創詞彙、《壇經》中幾個主要典故和文化詞,以及《壇經》中的21個異教詞彙是如何顛覆晚近佛典英譯的規範。
  • Item
    從「道行般若」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譯經師的重譯之「道」
    (2017) 劉宜霖; Low, Sang-Thoi
    從漢末至唐初近五百年間,《八千頌般若經》(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共譯出5個經題迥異的譯本。筆者在對比經文過程中,發現各譯本之翻譯風格差異頗大,而且玄奘譯作亦並非如歷來譯評所言「一如梵本」。關於其「同本異譯」之風格問題,梁啟超早在1920年便略有著墨,但是關於此經何以一再翻譯、其具體翻譯之前因後果等問題隻字未提,其後數十年亦未見有學者探究此一課題。到了二十一世紀初,辛嶋靜志寫出兩篇而黨素萍寫出一篇與此課題相關之論文,然而這幾篇論文篇幅甚短,關鍵亦不在說明經典重譯之因緣。筆者這篇論文,便是從「道」字的幾個層面,論述從漢末支婁迦讖初譯《道行般若經》到唐初玄奘翻譯《大般若經》(第四會)為止,《八千頌般若經》源典與中譯本流傳之時空背景、五位譯經師重譯此經的歷史軌跡以及重譯之因緣,最後藉由分析各中譯本之翻譯風格,從歷史的視角檢視之,發現《八千頌》之重譯,實乃政治推力、時代的需求、文化的轉向、語言政策、譯者意識形態等眾多因緣交織而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