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響職業衛生護理人員於職場推動四癌篩檢相關因素分析之研究(2024) 吳佳育; Wu, Jia-Yu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免費四癌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做為癌症防治策略,期能改善患者癒後狀況及提高存活率。然而民眾的四癌篩檢率並非百分之百,擴展四癌篩檢管道為一提升民眾篩檢率的可行方法,透過職場健康管理中的新興角色—職業衛生護理人員,在職場中辦理四癌篩檢,對提升民眾四癌篩檢率將有所助益。為瞭解職業衛生護理人員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的現況及可能影響因素,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結合質性與量性研究方法,第一階段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取樣方式招募6名具辦理四癌篩檢經驗之現任職業衛生護理人員進行訪談,以更全面瞭解可能影響職業衛生護理人員於職場辦理四癌篩檢之相關因素。接著分析質性訪談結果,再修正以計畫行為理論建構之結構式問卷,以現任之專職/特約職業衛生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為351人。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及路徑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對於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的意向因不同的年資(p<.01)、教育程度(p<.05)、聘用別(p<.01)、職場規模(p<.001)、員工性別分布(p<.01)及行業別(p<.001)而有所不同。 二、研究對象對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因其意向不同而有差異(p<.001)。 三、研究對象未來「半年內」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的「行為意向」會受到「態度」、「主觀規範」間接影響及「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三者的總效果分別為0.343、0.345及0.567;而研究對象未來「一年內」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的「行為意向」同樣會受到「態度」、「主觀規範」間接影響及「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三者的總效果分別為0.344、0.346及0.569。 四、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未來「半年內」及「一年內」在職場辦理四癌篩檢意向的整體解釋力分別達49%及49.1%。Item 探討COVID-19後疫情時代護理、長照與公衛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影響因素(2023) 洪慈慧; Hung, Tzu-Hui背景:我國的人口老化速度逐年加快,預估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然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的威脅,可能影響國內長照產業投入意願,因此了解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有助於未來長照產業人才之投入。目的: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後疫情時代就讀護理、長期照護及公共衛生等健康產業相關科系的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採線上問卷調查法,目標族群為國內年滿20歲以上之護理系、長期照護系、公共衛生系(含醫務管理系或健康事業管理系)等健康產業相關科系的學生,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53份,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遜相關分析、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等。結果:本研究學生之老化知識程度為中等 (M = 7.71, SD = 2.38);對於長照或老化看法偏正向 (M = 25.59, SD = 3.50) ;同理心表現為正向 (M = 35.25, SD = 4.44) ;而對於COVID-19感知的程度偏高 (M = 7.86; SD = 1.54) 。在投入長照產業的計畫行為理論變項的表現上,本研究的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 (M = 9.22; SD = 3.04) 、對於投入長照產業工作態度 (M = 10.80; SD = 2.07) 以及知覺行為控制 (M = 10.25; SD = 2.63) 為中等程度,但主觀規範偏低 (M = 8.71; SD = 2.76) ,而社會心理變項與投入長照產業意圖為低度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產業相關科系學生投入長照產業意圖之因素包含「男性」 (β = -0.142, p< .05) 、「對於投入長照產業工作之態度」 (β = 0.481, p < .001) 、「主觀規範」 (β = 0.225, p < .001) 及「知覺行為控制」 (β = 0.214, p < .01) 。 結論:當學生對於投入長照產業抱持正向的態度時,提升重要他人的支持與勝任感,將有助於增強投入長照產業之意圖。因此,建議健康產業科系之教育單位能夠推動在地化產學合作,增加長照單位之參訪、見習機會,並增設高齡長照學實習為必/選修課程,強化學生對在地長照產業的認同,以激發就業的動機。同時,可增設高齡與長照相關通識課程或學分學程,以消除對於長照或老化之刻板印象或偏見,有助於未來長照產業人力的發展。Item 北部某校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教材之使用及衝擊成效評價(2023) 姚正容; Yao, Cheng-Jung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無藥物濫用經驗之大學生為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反毒機器人教材探討大學生在藥物濫用的介入提升學生對於藥物濫用基本識能及拒絕技能成效與大學生對科技產品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本研究共招募大學一至四年級14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14位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介入時間為5節課,共計250分鐘,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講座式的教學課程,介入時間為1節課,共計50分鐘,二組學生在介入課程前進行前測問卷,於課程教材介入後給予後測問卷。統計方法使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23.0 進行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配對 t 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及一般多元迴歸分析檢定介入前後之變化成效。研究顯示以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藥物濫用教學之學生在基本識能有顯著進步,並且大學生對於使用反毒機器人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使用評價皆顯著。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的使用經驗及涉入程度均獲得較高的回饋,尤其是對於已曾經使用過教育機器人的大學生來說,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前後測也有顯著。結果顯示本研究工具反毒機器人教材可應用於實際情形,未來可將此工具擴及不僅是大學生的使用,建議可融入校園藥物濫用教學提升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Item 以桌遊結合AR擴增實境為基礎之創新教學在藥物濫用防制教學的成效探討-以高中職進修部學生為例(2020) 宋慶禾; Sung, Ching-Ho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AR擴增實境桌遊為特色之教育介入,探討在藥物濫用防制創新教學的成效。招募108學年度桃園市某兩所高中職校進修部40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362位學生,實驗組接受AR擴增實境桌遊課程,對照組接受傳統講述教學課程。 在教學介入後,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描述性統計基本資料分布情形,成對樣本t檢定介入前後的差異性;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檢定分析,比較兩組前後測之組間差異,及實驗組AR桌遊科技易用性評價。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基本識能、生活技能、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顯著相關並優於對照組,態度較不顯著,科技易用性評價滿意度佳,認為AR桌遊具有教育功能且簡單容易操作。 此教育介入在藥物濫用防制教學有相當的成效,能有效影響學生拒絕藥物濫用之行為。Item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12) 黃秀媚; Hsiu-Mei Huang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發一套應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焦點解決取向的青少年戒菸團體輔導方案,並探討對高職吸菸學生的戒菸成效。研究方法採不相等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有意願配合實驗計畫的臺北市私立高級職業學校兩所,分為實驗組(10人)與校內(10人)、校外(13人)對照組三組。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介入的團體方案,包括十二節課(每節50分鐘)六個單元。實驗研究期間三組(實驗組、校內對照組及校外對照組)分別進行三次測量(前、後及兩個月追蹤測),以評估團體輔導方案介入成效,並於團體結束之後六個月,以電話訪談方式追蹤,以回溯式方式追蹤研究對象於團體結束後一、三、六個月的吸菸狀態。本研究以克-瓦二氏單因子變異數法、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法、配對t檢定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可顯著影響實驗組不吸菸意願與自訂戒菸目標。 二、本研究經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戒菸知識、戒菸自我效能與計畫行為理論各變項。 三、 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減菸率、點戒菸率 、每日最大吸菸量及尼古丁依賴程度。 四、 實驗組成員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包括自我約束、重要他人的影響、環境因素與想吸菸時採行替代吸菸的行為。 五、 實驗組於戒菸團體輔導後,具有的團體療效因子包括團體支持、團體學習、團體樂觀、幫助他人的機會、及團體賦能等五項。 本研究提出吸菸學生戒菸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兩個面向的建議,戒菸教育實務部分的建議包括強化吸菸學生的戒菸知識、對戒菸的正向態度、與不吸菸同儕的互動內涵、知覺行為控制與自我效能、及戒菸行為意圖與不吸菸意願,以及塑造支持戒菸的環境氛圍、強化團體輔導研究設計等。未來研究建議包含擴大研究對象的選擇、運用不同理論研發團體輔導方案、強化戒菸成效的指標、改良研究工具、運用多元資源、進行城鄉介入成效的比較、及延長追蹤時間等。Item 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2011) 李靜芳; Ching-Fang Lee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並評價該理論之適配度。本研究為調查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北部醫學中心接受產檢、懷孕大於12週且無妊娠合併症之孕婦,共621位,平均年齡為31.76歲(SD=3.87)。研究工具為自擬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孕期運動知識及懷孕期間從事規律運動意向量表。統計方法分別使用SPSS for Windows 14.0程式及LISREL 8.72版統計軟體對理論模式適配進行評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孕婦對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為正向,且有6成4以上的孕婦表示從今天起至生產前有可能從事規律運動。 二、 外在變項-社會人口學、孕產史、自覺健康狀態及懷孕期間運動知識對孕婦規律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具顯著影響。 三、計畫行為理論適用於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模式,整體適配度達到評鑑指標(GFI=0.90、AGFI=0.88、RMSEA=0.062、SRMR=0.074、NFI=0.96、NNFI=0.97、CFI=0.98、(χ2/df)=3.4、PNFI=0.84)。 四、「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對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可解釋的變異量為57%。其中知覺行為控制(β=0.68, p<0.01)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β=0.12, p<0.01)。 五、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交乘積和影響態度(γ=0.58, p<0.01)、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和影響主觀規範(γ=0.87, p<0.01)、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和(ΣPi×Ci)影響知覺行為控制(γ=0.35, p<0.01)。 六、孕婦規律運動行為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來解釋孕婦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的。知覺行為控制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建議醫護人員應協助孕婦克服在規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並給予孕婦所需的資源,以促使孕婦於懷孕期間能規律運動。Item 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效果及行動控制的中介作用--以規律運動行為為例(2012) 楊昭慧; Yang Chao Hui本研究目的在於檢測計畫行為理論在規律運動行為方面的預測效果, 並且加入行動控制變項來瞭解行為意圖與行為之間的作用機制,發展出規律運動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式。立意選取某科技大學選修某通識課程所有學生,共360名為對象,採取縱貫性研究,利用三份自編結構問卷,在二個月內重覆施測三次。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17.0及LISREL 8.8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結果如下: 壹、 計畫行為理論內變項對規律運動行為意圖及行為的解釋情形 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個變項可以解釋行為意圖56%的變異量。知覺 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兩個變項可以解釋行為24%的變異量。 貳、 行動控制在行為意圖及行為之間的作用情形 行動控制在行為意圖及行為之間扮演著部分中介的角色。行為意圖對行為具有.33的總效果,其中直接效果為.09,透過行動控制對行為產生.24的間接效果。行動控制也對前後兩次行為意圖的變化產生顯著影響。 參、 規律運動影響因素的模式 假設模式經過模式修正之後,最終模式與樣本資料不論在基本適配指標、整體適配度或內在結構適配度方面,均顯示與本研究資料有良好的適配。 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規律運動教育策略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建議。Item 以多層次分析探討影響國中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因素-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11) 蔡宜螢本研究目的為以多層次分析(階層線性模型,HLM)並運用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個人層次因素與學校層次因素對「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台灣北部四縣市(基隆市、新北市、台北市、桃園縣)隨機抽樣的24所國民中學之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合計2285人。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個人層次因素中,「同儕藥物使用情形」、「學生自主性」、「拒絕藥物態度」、「拒絕藥物主觀規範」及「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皆為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顯著個人變項。同儕有使用藥物者其拒絕藥物行為意圖比同儕沒有使用藥物者低,學生自主性越高與拒絕藥物態度、拒絕藥物主觀規範及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得分越高,拒絕藥物行為意圖得分亦越高。11個個人層次的解釋變項可解釋學校內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變異的60.3%。 二、學校層次因素中,「學校都市化程度」及「學校平均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為影響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顯著學校變項。學校位於都市地區其拒絕藥物行為意圖比位於鄉村者高;而學校平均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得分越高,學校整體拒絕藥物使用行為意圖越高。7個學校層次的解釋變項共可解釋學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變異量的0.93%。 三、在控制個人層次因素後,學校層次因素不再對拒絕藥物行為意圖具有影響,顯示造成學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高低,主要是受到學生間變異的影響,而學校間變異的影響較微小。可新增同儕藥物使用、學生自主性等變項於計畫行為理論架構中,以增強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解釋力。 整體而言,影響國中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主要為個人層次因素,包括計畫行為理論變項、同儕藥物使用情形及學生自主性。因此,建議未來的藥物使用防制介入課程可依據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影響理論(應針對有同儕藥物使用的高危險群學生)進行課程設計,並多給予學生正向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得以改善自主性動機。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10) 鄒佩璇; Pei-Hsuan Tsou本研究旨在運用由Fishbein和Ajzen所提出之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問題,透過高中生對於網路成癮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自覺行為控制來評估影響高中網路成癮行為的相關因素。以臺北市九十八學年度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抽出3所高中、1所高職各三個班級,共十二班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先以開放式引導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結構式問卷。有效問卷共392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結果指出有九成研究對象家裡有電腦設備,具有上網的功能;每週上網平均5.26天,每次上網平均4.15小時。在網路成癮態度分布方面,研究對象在網路成癮能夠獲得新知這個信念,其平均值為最小,顯示研究對象在網路成癮的結果中,對於獲得新知的行為態度最負向。網路成癮主觀規範分布方面,以父母親主觀規範最低。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方面,研究對象認為網路的互動性高,容易造成網路成癮行為。 二、在網路成癮態度方面,女生較男生正向;在網路成癮主觀規範方面,女生較男生高,學業表現前三分之一者較中間三分之一及後三分之一者高;在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方面,高職生較高中生強;而網路成癮行為方面,男生較女生嚴重,高中生的較高職生嚴重,家中有電腦者、家中可上網者較家中無電腦者、不能上網者嚴重。 三、研究對象背景變項、網路成癮態度、主觀規範、自覺行為控制可有效預測網路成癮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32.0%,其中「家中有無電腦」、「每週上網天數」、「每天每次上網時數」、「網路成癮主觀規範」、「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為主要預測變項,顯示研究對象家中有電腦者、每週上網天數越多者、每次上網時數越長者、網路成癮主觀規範越差者、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越弱者,網路成癮行為越嚴重。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進行網路成癮教育介入之建議與改進方向,以供教師及家長輔導高中生網路使用的參考,降低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行為傾向,減少網路世界所帶來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傷害。Item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2009) 謝嘉珍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參與者為台北市士林區老人服務中心附設長青大學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第七屆)之60歲以上學員,共105位。本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包含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以及依據開放式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前70%顯著信念編製而成的結構式問卷。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中的Htelling’s T2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未來半年內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者佔77.1%。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解釋預防跌倒行為意圖22.7%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後,模式的整體增加了17.3%的解釋力,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解釋力上升為40.0%的變異量。三個變項之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其次為主觀規範,態度最低。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間皆達到中度正相關。 四、有/無意圖從事預防跌倒行為者在結果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和知覺力量等信念上有顯著的差異。 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結果,建議未來在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教育時,可強調從事預防跌倒行為幫助老人日常生活行動更小心的重要性並設計增加同儕支持的部分,以增加其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