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3) 王舒薇在電腦科技普及的今日,網路的使用,儼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在蒐集資訊、購物訂位、娛樂休閒、收發訊息上網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甚至在講求真誠溝通的結交朋友上,兼具神秘與開放的網路特質,更是能滿足許多人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理想,因此各式交友網站在短短幾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充斥於各大網站,對人際需求尤其強烈的青少年更是一大吸引力。但在享受網路虛擬世 界的同時,我們不免擔心對判斷力上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否會因一時幻想的被滿足而沉溺其中,造成對生活的嚴重干擾?或忽略真正造成此逃避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如低自尊、人際挫折等,而造成問題的延宕影響日後生活。 因此本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35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學生網路交友現況及看法(2)了解學生有無網路交友經驗在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3)了解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與一般使用者及無經驗族在人口特性與社會心理特性上的差異(4)了解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特性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力。 研究結果發現:(1)國中生嘗試網路交友之比例約五成以上,以打發時間為主要動機(2)在社會心理特性上,網路交友與否在家庭凝聚力父母支持、手足支持、同儕支持、同儕網路交友經驗、自尊狀況及社會焦慮上上有顯著差異,而在師長支持人際關係上則無顯著差異。(3)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高危險群在父母支持、同儕支持、社會支持總分、同儕網路交友經驗、社會焦慮方面有顯著差異(4)人口特性及社會心理變項對網路人際關係成癮之預測總變異量為30.5%,其中以父母支持度、同儕網路交友情況及社會焦慮較具預測力。Item 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與自尊之縱貫性研究(2008) 周維倫; Wei-Lun Chou摘 要 本研究採縱貫設計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及自尊的變化趨勢,以及身體意象及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自尊的影響。以台北市某兩所公立國中九十四學年度七年級學生為母群體,隨機選取9班286名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三年5個時間點之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平均皆呈現中間偏正。 二、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在七至八年級間顯著上升,但八至九年級時則顯著下滑。家自尊在八至九年級間明顯上升。 三、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身體意象平均呈現中間偏正的情形。其中外表評價和身體滿意度在七至八年級間明顯上升,而外表適應及健康適應則在七年級間呈現先升後降的情形。 四、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皆呈現中間偏正情形,且三年間變化不大,呈現穩定狀態。 五、研究對象之性別會影響歸屬感、能力感、使命感、社會自尊及家庭自尊,且呈現女生高於男生趨勢。 六、除外表適應對身體自尊有負向影響力外,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七、研究對象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關鍵字:自尊、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縱貫性研究、國中生。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2006) 陳美昭; Mei-Chao Chen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台北市國中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規律運動行為與個人背景、運動社會心理和身體意象間的關係。以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為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選出12班,採結構式問卷,團體自填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377人,回收率98.95%。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檢定、卡方檢定、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的比率為59.9%,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社會支持偏低、具有中間偏高的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享樂感,知覺運動障礙屬於中等。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其七層面中以健康適應得分最高,而外表評價得分最低。 四、規律運動者的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無規律運動者的知覺運動障礙則高於有規律運動者。 五、規律運動者的外表評價、體能評價、體能適應、健康評價、健康適應及身體滿意度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有規律運動的女生較注重自己的外表,會利用運動來修飾自己的外表;有規律運動的男生對自己外表和健康的感覺較正向,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也較滿意。 六、體能適應、運動自我效能和知覺運動利益是全體學生從事規律運動的重要預測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男生的規律運動行為(OR=3.09);家中運動設施(OR=1.15)和健康適應(OR=1.96)是女生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因子。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應在教育實務中提升國中生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降低知覺運動障礙,且重視男女學生運動特性差異,透過健康與體育課程的設計,培養學生正向的身體意象,以養成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Item 國中生自尊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2006) 鄭方媛; Fang-Yuan Cheng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的自尊現況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和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的關係。以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立某國中的七、八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並採叢集隨機取樣方式,在每一年級中選取6班,共12班,382人為樣本。採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數374人,回收率97.9%。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和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均為中間偏正向。在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中,歸屬感的得分最高,其次依序是使命感、能力感、安全感及自我感。 二、研究對象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皆為中間偏向親密的情形,並以與同儕情感關係最高,母親情感關係次之,而父親情感關係最低。 三、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上,七年級高於八年級、學業成就前三分之一者高於後三分之一者、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職者、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高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國小以下者。 四、自尊五大組成要素方面,女生的歸屬感、能力感與使命感高於男生;七年級學生的安全感、自我感及能力感高於八年級學生;學業成就前三分之一者的歸屬感與能力感高於學業成就後三分之一者;男生成熟組的能力感高於男生未熟組;女生未熟組的自尊五大組成要素皆高於女生成熟組;父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的自我感、歸屬感與使命感高於父親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者;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的自我感、歸屬感則高於母親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者。 五、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與整體自尊、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均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與父母情感關係相關性最強的是安全感,而與同儕情感關係相關性最強的則是歸屬感。 六、個人背景因素與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皆能顯著預測男生組的自尊現況。其中同儕情感關係對男生的整體自尊、安全感、自我感及歸屬感的影響力最大,學業成就則對能力感的影響最大,與母親情感關係則對使命感影響最大。 七、個人背景因素與重要他人情感關係除使命感外皆能顯著預測女生組的自尊現況。其中學業成就對女生的整體自尊影響最大,與母親情感關係則對安全感和能力感的影響力最大,同儕情感關係則對自我感與歸屬感影響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06) 薛惠文; Hui-Wen Hsueh本研究主要運用Ajzen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以台北縣某國中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調查樣本,有效問卷共450份。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先依開放式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正式問卷,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進行體重控制之意圖,以有意圖者占大多數 (52.1%)。 2.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 19.2%,加上知覺行為控制後,此三變項的總變異量達24.3%,其中態度對 體重控制意圖的影響性最大。 3.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 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 控制信念呈負相關。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計劃行為理論的假設,並發現計劃行為理論應用在體重控制意圖上,優於理性行動論。Item 台北縣國中預防吸菸創意教學介入成效研究- 主要教學、追加教學及整體教學評估(2007) 李欣憶; Shin-Yi Lee一、研究目的: 進行國中生預防吸菸創意教學介入,並評價主要教學、追加教學與整體教學對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吸菸行為意向,以及吸菸行為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採不相等實驗組對照組設計,以台北縣某兩所國中九班342名的七年級學生為對象,分為實驗組、校內對照組與校外對照組。實驗組在第一學期接受六節課的主要教學介入,第二學期接受三節課的追加教學;而校內與校外對照組僅於第一學期接受三節課的一般健康教育教學。三組於介入前、主要教學後和追交教學後均進行調查,以評估教學效果。 三、研究結果: 1. 研究對象中並無每天吸菸者,曾經嘗試吸菸的比率為7.1%,大部分為從未吸菸者,佔九成。 2. 主要教學後,實驗組的菸害知識和拒菸自我效能高於校內與校外對照組;而吸菸態度與吸菸行為意向則低於校內與校外對照組,並達顯著差異。 3. 追加教學後,實驗組的菸害知識與拒菸自我效能持續提升,而吸菸態度與吸菸行為意向持續下降,且與校內、校外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4. 整體教學介入能有效改善與維持實驗組學生的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意向,與校內和校外對照組相較達顯著差異。 5. 在整體教學介入後,三組研究對象吸菸行為的改變均不大,且無明顯差異。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證實預防吸菸創意教學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及吸菸行為意向有正向效果,且追加教學能有效維持主要教學之成效。Item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2009) 陳美娟; Chen, Mei-chuan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台南縣國中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作為推動學生健康促進之參考。本研究採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以台南縣國中學生為母群體,立意取樣研究者服務之學校,有效問卷為346份。 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社會人口學分布中,男多於女,以平均身體質量指數來看,體態屬正常範圍;家庭社經地位偏低,智力成績等級多屬優及中等。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運動得分最高,其次依序是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總分平均232.4(標準差101.1)。 二、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中,在營養方面,與智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在運動方面,與性別、智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在壓力處理方面,與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在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方面,與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家庭社經地位高者及智力測驗成績優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 三、研究對象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與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之有顯著差異,且於各面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正相關。家庭社經地位屬於中或高的學生、智力測驗成績越優的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面向越佳的學生,其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就越好。 四、本研究探討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基學力測驗成績的預測,可解釋的62.2%總變異量,其中「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營養」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智力測驗成績」影響最大,「營養」次之。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具體建議,提高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而提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Item 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國中為例(2009) 詹慧冠; Hui-Kuan Chan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以台北市松山區97學年度第一學期普通般國中生為樣本,抽取15班共521位學生,有效問卷498份,回收率為96﹪。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實際體型分佈以「適中」者居多,「肥胖」者最少。但多數研究對象卻自覺體型屬「過重」,且期望是偏瘦的體型。 二、研究對象的「性別」、「體型」、「內外控傾向」、「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與身體意象有關係。其中女生對自己外表評價及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較低,較重視自己的外表且對體重過重關注程度也較高,身體意象較男生差;愈傾向內控者其對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較高,身體意象較正向;體型愈輕者其身體意象較正向;受重要他人看法與媒體影響力愈大者,對外表滿意度愈差、愈注重外表打扮、對體重過重的關注愈高、對身體各部位滿意度也愈差,身體意象較負向。 三、研究對象的「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中的「節制飲食」有關係;其中女生比男生較能節制飲食,且此行為並非只出現在實際體型過重或肥胖者,當研究對象自覺體重過重時也會出現節制飲食行為,研究對象愈重視重要他人看法、受傳播媒體影響力大者、身體意象愈負向者,愈較能節制飲食。另外,在體重控制行為中的「身體活動」與研究對象的「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外表評價」、「身體意象」有關,其中以男生、實際體型及自覺體型適中者、對自己外表愈滿意、身體意象較正向者愈會從事身體活動。 四、研究對象之個人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預測「節制飲食」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28﹪。其中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內外控傾向」、「重要他人看法」、「傳播媒體影響力」、「身體意象」,而以「身體意象」最具影響力。另外,研究對象之個人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預測「身體活動」時,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23﹪,其中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實際體型」、「自覺體型」,而以「性別」最具影響力。Item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09) 溫密欣; Mi-Hsin Wen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隨機取樣方法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432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7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止。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後補習天數在3至4天,每週補習時數8至9小時;課後溫習天數在4至5天,每週溫習時數約10小時;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及專科、大學畢業者居多,父親職業偏向技術性及半專業、一般公務員居多,母親職業則偏向無或非技術性工作者佔多數。 二、 研究對象具中上程度的運動享樂感與自覺運動利益,趨向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老師的運動支持則以訊息運動支持影響較大。 三、 研究對象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運動場地及設備,運動器材則以跳繩、腳踏車、呼拉圈為主;社區運動使用場地以學校、公園、籃球場及體育場居多,運動設備以固定式的籃球框架及遊戲式的籃球機為主,運動器材則以腳踏車、籃球、羽球為主;學校運動場地以籃球場及排球場為主,運動設備也以籃球框架及排球網架為主,運動器材多使用籃球、排球、羽球、接力棒。 四、 研究對象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顯示具有中等程度的規律運動;另每日約有四成四,每週約有五成二的研究對象接近有規律運動,因此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待改進的空間。 五、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中之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環境因素中之家庭、社區運動器材設備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六、 由迴歸模式分析發現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健康狀態愈好,運動享樂感愈多,社區運動器材愈完備,愈能增進課後規律運動行為。Item 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登革熱預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09) 許欽禎; Hsu, Chin-Chen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國中生登革熱預防行為的現況,探討國中生登革熱預防行為與各變項之相關。以高雄市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得12個班級,有效樣本414人。結果顯示: 一、研究對象登革熱知識與登革熱預防健康信念呈現顯著正相關,但登革熱知識與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及登革熱預防行為未達顯著相關。 二、登革熱預防健康信念與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革熱預防健康信念與登革熱預防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與登革熱預防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三、登革熱預防內在行動線索之「對登革熱此疾病的心理反應」與登革熱預防行為達顯著相關。當對登革熱此疾病的心理反應為「恐怖的」其登革熱預防行為最好。 四、行動線索之「對登革熱此疾病的心理反應」、「登革熱預防健康信念-自覺登革熱防治利益、自覺預防登革熱障礙」、「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對登革熱預防行為的共同解釋變異量為27.9%;其中以「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 關鍵字:登革熱預防健康信念、登革熱預防自我效能、 登革熱預防行為、國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