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
    (2007) 黃禎貞; Jen-Jen Huang
    本研究希望透過比較國家、性別與年齡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差異,以建立國內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與泛文化研究之基礎。以情緒症狀、問題行為、過動/注意力問題與同儕關係問題等四個心理健康指標,針對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與美國國家健康調查資料庫2001年的資料,透過單組設計與線性轉換等化資料並且採用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進行α=.05的顯著水準考驗。由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台灣與美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差異。情緒症狀台灣比美國嚴重,注意力與同儕關係問題美國比台灣嚴重,而且性別對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女生比男生差)的預測與國外相似,但是年齡(年長者比年輕者差)的預測與國外不同。 國內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性別上的差異表現在情緒症狀、問題行為與同儕關係問題四個指標上。除了問題行為男生比女生嚴重,其餘的都是女生比男生嚴重。在年齡上的差異表現在情緒症狀、問題行為、過動/注意力問題與同儕關係問題四個指標上。除了過動/注意力問題年輕者比年長者嚴重,其餘的都是年長者比年輕者嚴重。 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 Item
    無菸校園計畫之成效評量研究—以臺北市某高級職業學校為例
    (2007) 苗迺芳; Miao Nae-F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量臺北市某無菸校園實驗學校執行無菸校園計畫的成效,分別從政策與管理、菸害預防課程、戒菸教育(含輔導)、校園拒菸活動、家長參與、社區結盟及零售商介入等七個策略來探討綜合性評量指標達成的情形。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立意方式選取臺北市兩所高級職業學校的教職員生及家長為研究對象,其中一所學校為實驗組,進行無菸校園計畫的介入,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未進行任何介入活動。研究的期程為92年10月至93年6月,以自填式問卷蒐集介入前、後的資料,進行成效評量。 研究結果發現,各項策略的成效差異大,「政策與管理」已具規模並形成制度。此外,「戒菸教育(含輔導)」的介入成效最好,其次為「菸害預防課程」的介入,再其次為「校園拒菸活動」和「家長參與」的介入,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兩項策略尚屬起步階段。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可以視學校的特色和現況來推動學校本位無菸校園計畫,逐年執行各項介入策略。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研究對象以推廣「無菸校園計畫」、加強質性資料的蒐集、及進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的成效評量。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菸品訊息接觸與菸害知識、拒菸態度及吸菸行為之相關研究
    (2009) 賴鍾璇; Chung-Hsuan Lai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針對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探討菸品訊息接觸對其菸害知識、拒菸態度與吸菸行為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取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市高中職日間部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共計18個班級,發出問卷906份,回收有效問卷840份,有效回收率達93%。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菸品訊息接觸方面,男生接觸菸品訊息的頻率較女生高、拒絕菸品訊息之態度也較女生負向;一年級學生拒絕菸品接觸之態度較二、三年級學生正向;學業成績愈好,其拒絕菸品接觸之態度也愈正向;而接觸菸品訊息的頻率愈高,菸害知識愈好,拒菸態度愈負向;拒絕菸品訊息之態度愈正向其拒菸態度也愈正向。 二、研究對象菸害知識平均答對率為六成八,屬中上程度;而高中學生對菸害的知識程度較高職學生佳。 三、研究對象拒菸態度趨於正向;女生、學業成績居班級前三分之一者,其拒菸態度較為正向;而二年級的拒菸態度較一年級、三年級負向。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為12.1%,男生、高職生、學業成績居班級後三分之一者吸菸比率較高;將社會人口學變項控制之後,發現「拒絕菸品訊息之態度」、「菸害知識」及「拒菸態度」是吸菸行為最主要的預測變項。研究對象拒絕菸品訊息之態度及拒菸態度愈負向而菸害知識愈高者,愈傾向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期望能使相關單位正視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做為未來推廣相關媒體識讀上的參考。
  • Item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2009) 葉純瑜; chun-yu yeh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對吸菸學生的影響,並了解吸菸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和戒菸個別輔導的評價。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學生進行團體戒菸課程與戒菸個別輔導,而對照組則不提供任何介入。實驗組與對照組皆實施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資料處理採用雪費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知識」、「戒菸技 巧」、及「戒菸自我效能」,並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具延宕效果。 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態度」、「戒菸行為意 向」、及「持續戒菸率」,但未能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無法提升實驗 組學生的「吸菸危險知覺」。 三、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並與對照組達顯著 差異,且能使「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正向的移動,並降低「尼古丁依賴程 度」及「每日吸菸量」。 四、實驗組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持正向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發展國中生戒菸教育計畫的參考,未來研究者可以將本研究推廣到其他地區,藉此探討其適用性與成效。
  • Item
    有性經驗且使用俱樂部藥物青少年之愛滋知識及使用保險套之原型與意願之調查研究
    (2008) 李商琪; Shang-Chi Lee
    近年來由於社會的急遽變遷,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及藥物濫用的比例逐漸上升,本研究主旨在探討使用保險套及俱樂部藥物青少年之愛滋知識與使用保險套之原型及意願調查。研究對象為全台矯正機構青少年,以Prototype/Willingness model為理論研究架構,共有592位青少年參與研究。測量研究工具參考國內外文獻及P/W model為理論架構編製而成結構性問卷,以斯皮曼等級相關及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各變項之相關性;再利用多元迴歸分析探討變項間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指出:(1)受訪者平均愛滋知識程度答對率為66%,受訪者對於愛滋知識的了解,以口交是造成愛滋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為最不了解(2)受訪者有性經驗的比例為78.2%,明顯比一般高中職高(3)受訪者使用保險套的比例為22.8%比一般青少年低(4)受訪者使用保險套比例與愛滋知識無關(5)保險套使用行為意向其相關因素有原型、意願及主觀規範(6)使用保險套的意願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原型更能預測使用保險套之意向。 本研究建議:(1)矯正機構內應實施加強愛滋防制教育,以提高高關懷青少年對愛滋知識的了解(2)宣導高關懷青少年應使用保險套,落實愛滋防制教育(3)本研究資料支持原型及意願在高關懷青少年族群的保險套使用行為意向有良好預測效果。
  • 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
    (2009) 王敏華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
    (2008) 蔡宛珊; Wan-Shan Tsai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來分析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存在,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日間部之高一至高三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82人。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人格特質較外向性,情緒趨近穩定性,遵守社會常規,並符合社會期許的行為表現。整體來說,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是能夠適應整體環境並展現其獨特個性。另外,研究對象中,女生比男生較外向與神經質,而男生的社會期許則較女生高;高職生比高中生較外向;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學生較有精神病質。 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三項為學習壓力、自我期許壓力及校園生活壓力。另外,研究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兩性情感壓力,而女生則比男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我期許及生長發育的壓力;高職生比高中生有較高的校園生活和經濟壓力,而高中生則比高職生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壓力;低社經地位學生比中社經地位及高社經地位學生有較高的經濟壓力。 三、研究對象中憂鬱症的危險群佔27.2%。另外,研究對象中,高中生比高職生有較高的情緒和行為憂鬱;三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情緒、生理、行為和認知憂鬱。若以整體憂鬱程度來看,高中生高於高職生,三年級學生高於一、二年級學生。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占11.7%,其中男生吸菸率高於女生;高職生吸菸率高於高中生;三年級學生吸菸率高於二年級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吸菸率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此外,愈具有外向性、精神病質、社會期許人格特質者;生活壓力總分、家庭及家人相處壓力、經濟壓力愈大者;憂鬱總分、情緒、生理、行為、認知愈高者,愈會傾向吸菸。 五、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加以控制之後,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其吸菸行為,其中又以外向性人格特質、經濟壓力及生理憂鬱三個變項,對吸菸行為的影響最大。人格特質愈外向者、經濟壓力愈大者、生理憂鬱愈高者,愈會傾向去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育方面、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有關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吸菸行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灣地區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7) 林美嫺
    青少年階段是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影響著其未來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國內曾進行影響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研究多數侷限於一所學校或單一地區,此外,過去研究探討父母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多半探討父母行為對兒童行為的影響,較少針對青少年時期。因此,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利用「九十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Interview Survey;NHIS)全國性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旨在瞭解影響臺灣地區青少年的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亦即探討社會人口學因素(年齡、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收入及居住地區)、父母危害健康行為與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以提供教育人員、父母及其他相關單位促進青少年健康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每次駕乘汽車前座未繫安全帶與騎乘機車未戴安全帽兩項行為的比率,女生顯著高於男生,且12-17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8-24歲。 二、 吸菸、飲酒、嚼檳榔、過去兩個星期沒有運動、沒有體重控制及沒有每天吃水果六項行為男生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且18-24歲青少年顯著高於12-17歲。 三、 父母教育程度愈低,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沒有每天吃早餐、沒有每天吃蔬菜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危害健康行為的比率愈高。 四、 父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飲酒、嚼檳榔、沒有運動及沒有每天吃水果的比率較高;母親收入低者,研究對象出現吸菸、沒有運動、沒有控制體重、沒有每天吃早餐及吃水果的比例較高。 五、 父女、父子、母女及母子間危害健康行為的關聯性,以父子間影響為最大,其次為母女與母子間;控制社會人口學因素後,父母危害健康行為對子女危害健康行為的影響,母親影響大於父親。
  • Item
    台灣地區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06) 呂佩霖; Grace Lu
    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之因素,以民國九十年度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系統進行次級資料庫分析,找出影響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行為方面的相關因素,並配合以研究對象為主的口腔保健課程內容分析,及台灣地區歷年與口腔健康有關之衛生與教育政策分析,針對影響台灣地區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資料,為民國九十年度「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一部份,為具全國性的樣本,以其中年滿十二歲但未滿二十歲的研究對象為分析族群,並串聯十二歲以上問卷及家戶問卷中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針對研究樣本之背景因素及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等變項做人數、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的描述性統計;在背景因素於口腔預防保健行為的分佈比較,則依序以卡方檢定分析;口腔保健行為及其他危害健康行為相關性部分,輔以邏輯斯迴歸分析。初步挑選出符合本研究目的之研究對象,扣除資料缺漏個案,最後進行分析人共計數為2708人,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表現不甚理想,其中每日刷牙次數以每日兩次居多(65.4%);潔牙時間點以早上起床後(91.6%)與晚上睡覺前(76.5%)為眾;有使用牙線潔牙習慣者佔18.8%;有使用漱口水習慣者佔2.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佔20.0%。 (二) 依照性別分組,則上述四項口腔保健行為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的為:有無使用牙線習慣,其中又以女性有使用牙線習慣者較男性多(p=0.018)。 (三)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則於每日刷牙次數(p=0.001)、使用牙線習慣(p=0.003)、過去半年內有無給牙醫洗牙(p<0.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 危害健康行為:台灣地區12-19歲青少年有飲酒習慣盛行率為25.4%;有抽菸習慣盛行率為27.3%;有嚼檳榔習慣盛行率為5.6%;甜食攝取行為部分,經常吃餅乾、糖果、麵包類的佔25.3%,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佔41.6%,經常喝可樂和沙士者佔11.5%,經常冰淇淋、奶昔、冰品者佔7.8%,經常喝含糖飲料者佔28.0%。 (五) 依照性別分組,男女於所有危害健康行為均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六) 依照年齡分組(12-15歲組與16-19歲組),以嚼檳榔行為(p<0.001)、吃蛋糕、麵包類(p=0.001)、喝可樂及沙士類(p=0.049)、喝含糖飲料類(p=0.012)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七) 影響國內12-19歲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以多變項邏輯斯回歸檢定分析發現:1.每日刷牙次數部分與年齡(0dds ratio=1.21,95%CI:1.088-1.339)、經常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4.12,95%CI:1.678-10.136)有統計上顯著意義;2.使用牙線行為部分以年齡(0dds ratio=0.95, 95%CI: 0.892-0.953)、有飲酒習慣(0dds ratio=0.72,95%CI:0.564-0.909)、經常吃蛋糕和麵包類(0dds ratio=1.26,95%CI:1.020-1.560)、經常喝含糖飲料類(0dds ratio=0.71,95%CI:0.506-0.987)、偶爾喝含糖飲料(0dds ratio=0.65,95%CI:0.503-0.851)達統計上顯著意義;3.使用漱口水習慣與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0.49,95%CI:0.281-0.853)達統計上顯著意義;4.過去半年內有洗牙行為的部分則與年齡(Odds Ratio=0.99,95%CI:0.912-0.999)、有飲酒習慣(Odds Ratio=0.70,95%CI:0.558-0.887)、有嚼檳榔習慣(Odds Ratio=1.80,95%CI:1.063-3.041)等四項達統計上顯著意義。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內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盛行率不如衛生與教育部門 所預期,多數青少年於口腔保健的行為執行上仍以起床後與睡覺前的時間點為潔牙的主要時機,口腔健康課程中談到關於餐後潔牙、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等預防保健行為的執行率也不甚理想,深入檢視相關因素更發現,國內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與相關危害健康行為的相關性也不一致,針對以上重要研究結果,建議如下: (一) 強化在學青少年於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關口腔保健的課程對於行為技巧及對口腔健康態度方面的養成還有調整的空間,正確的潔牙技巧教學在課程內容上佔的比例相形之下很低,飲食對口腔健康的影響也建議於往後口腔保健課程修訂時納入,將飲食中有關甜食、含糖飲料及汽泡碳酸飲料對口腔健康的傷害納入飲食與營養的單元中一併教導,透過不同單元之間的連結教導全面性的口腔預防保健。 (二)由政策面提供青少年口腔保健的支持性環境:多數的國小校園內都能提供支持性的環境(諸如充足的洗手台設備、餐後潔牙制度與含氟漱口水的發放等),但隨著學生升上國中階段以後,口腔健康行為便中斷,建議由國中開始的校園延續國小的口腔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制訂校內支持口腔保健行為執行的相關政策(如調整學校課堂作息時間,將用餐時間之後排入足夠的時間提供全校師生進行潔牙等)及多舉辦與口腔保健有關的校內與社區性活動,鼓勵青少年家長一同參與口腔保健的活動,結合鄰近社區與牙醫資源進駐校園提供協助,定期舉辦全校性的口腔疾病篩檢等。 (三)擴充與深化歌健康訪問調查系統的內涵:建議政府可持續定期進行每年度的全國性調查,並嘗試追蹤特定族群的口腔健康狀況與行為,另可納入認知與態度方面的變項及刷牙技巧、牙刷種類選擇、牙膏種類選擇及更換牙刷的時間間距等,提供往後口腔健康方面的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掌握口腔保健行為的現況。
  • Item
    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及相關因素探討
    (2007) 吳瑞卿; Wu, Jui-Ching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之現況以及家長背景資料變項、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和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之相關。 研究對象為高雄市九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國、公、私立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附設國中之二年級學生家長,採比率機率抽樣法抽出八所國中,每校並隨機抽出三班國中二年級學生家長為研究樣本,共計獲得學生家長樣本867人,採自填式結構問卷為研究工具蒐集資料。 資料處理與分析採t 檢定、變異數分析、複迴歸、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氏事後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檢定。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和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呈現正相關。 二、家長本身不吸菸在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各方面做得比有吸菸的家長來得好。 三、家長的背景資料變項、家長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及吸菸行為能夠顯著預測 其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其中菸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家庭管教方 式為預測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總量表及六個分項上的重要預測變項。 四、「建立無菸家庭」該分項的總變異量,有42%可以由家長背景資料、菸 害知識、反菸態度、吸菸行為等變項來解釋 。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推動親職教育重點可包含:加強菸害知識、建立反菸態度、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減少吸菸行為等層面,並且加強學校場域家長的參與度及提供家長多元學習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