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透過文學閱讀看合作學習對台灣補修英文閱讀理解效益之研究(2003) 詹芙娟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合作學習透過文學閱讀對台灣重補修英文閱讀理解之效益。研究對象是六十八位宜蘭高中英文重補修一年級的學生,分為實驗、控制兩組,分別施以合作學習及傳統教學法,所有重補修學生在一個月內在課堂上學習七篇英文短篇故事。針對兩組研究對象的閱讀理解,研究者分別施以七份短篇故事「成就」測驗及三份「能力」測驗,作為效益之比較分析。至於研究對象對文學閱讀之反應及閱讀方面的認知,則施以文學閱讀問卷及後設認知問卷,以評估兩組間是否有差異,若無差異,則合併兩組看整體趨勢。此外,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活動之回應,則經由合作學習問卷得知。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1.合作學習在增強學習動機及改善整體性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即使在男生低成就學生組成的同質性班級仍然有效。 2.經由統計分析,合作學習對全面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與傳統教學並無顯著差異。此外,以合作學習模式閱讀短篇故事的表現與以傳統教學模式閱讀短篇故事的表現相似。 3.後設認知策略閱讀問卷的結果及研究者的觀察顯示合作學習配合教師的引導協助對低成就學生助益更大。 4.研究對象不習慣合作教學法,必須給予事先的訓練及給予時間適應。此外,新的教學法要能持續有效果,最好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所有參與者能內化所學的東西。 5.經問卷調查分析,以合作模式及傳統模式閱讀英文短篇故事都對文學教材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研究者提出一些合作學習在高中重補修英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1.合作學習可以作為高中重補修英文閱讀教學的選擇。 2.教師並非低成就學生學習唯一的來源,有時可以扮演諮詢者的角色。 3.教師在上課中應示範正確的閱讀策略,逐字翻譯會造成低成就學生對閱讀有錯誤的認知。 4.教科書並非唯一的教材,教師應該採用有趣的教材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5.運用合作學習之前,應該教導學生正確的小組討論技巧的觀念。 6.教師應該多關心低成就學生,注意他們的進步並常讚美鼓勵他們。Item 英語文學閱讀與批判式思考發展之研究(2010) 陳靜儀本研究旨在探索閱讀英語文學作品與批判式思考發展之關係。研究中以三個英語文學文體—詩、戲劇、圖畫書—之經典作品為例,由老師引導課堂閱讀小組,進行分組討論與意見分享,實驗後以問卷、量表、與學生的閱讀反思作業,來探討學生閱讀前後對於文學作品之態度、觀念、閱讀習慣的變化,及其在批判式思考方面的發展,是否具有正面的閱讀成果,及其隱含內涵。 本研究的參與者是五十位來自六個不同高中的十一年級學生,其中十八位為男性,另三十二位為女性,並皆已通過國內全民英語檢定考試中級程度之測驗。五十位參與者皆需閱讀三個英語文學作品,依序為羅伯.弗斯特的「未擇之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章節摘選,以及謝爾.希爾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在為期三個星期的閱讀進度中,老師提供初始階段討論問題,透過大量分組討論,以課堂溝通及意見交流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批判式思考,並於閱畢每個作品後,寫下反思心得報告。經學生問卷、量表、與閱讀反思作業分析結果發現,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確實能夠幫助批判式思考的發展。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學生視閱讀文學作品為愉悅的經驗,並表示未來願意主動閱讀英語文學。 同時,一些過去沒有養成英文閱讀習慣或是過去只因為語言價值而閱讀文學的學生,也看見了文學作品裡「內容」的珍貴,並認可其對批判式思考的幫助。 2. 男性參與者表示過去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是因為認為閱讀文學是女性比較拿手的。反之,女性參與者將其原因歸咎為作品裡文字的困難度。 3. 三個文體中,對於批判式思考的發展助益由大至小依序為圖畫書、戲劇、詩。 a. 雖然學生普遍同意閱讀英詩是愉快的經驗,但同時也表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閱讀英詩方能進行思考,且閱讀前常「主觀地認為」英詩是困難的。 b. 戲劇作品中矛盾與衝突愈多愈明顯,就愈能刺激批判式思考的產生。 c. 即使圖畫書在內容上具有理解難度,但因其視覺輔助的因素使學生較容易理解,並進而進行思考。 4. 對於本研究中三個文學作品,學生皆表示了正面的閱讀經驗,且認為他們本身在批判式思考上發展成功,是因為研究過程中提供了初始階段討論問題,及進行了大量的課堂討論。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前,教師應觀察性別主觀認知是否對於閱讀文學有所偏頗。 2. 現行英語教科書中,似乎可考慮納入其他不同的文體為教材。 3. 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前應先除去學生閱讀上的焦慮。 4. 英語文學作品閱讀過程宜進行充分課堂討論,以收刺激思考之成效。Item 聽與讀對於台灣高中生非刻意字彙學習效益之比較研究(2007) 連振傑; Alec本研究旨在比較聽與讀兩種學習方式對於非刻意字彙習得成效的影響。參與研究者為台北某公立高中六十四位高一女學生,隨機分派為閱讀與聽力組。本實驗研究共為期八週。第一週實施全民英檢測驗,接下來六週,每週一次,閱讀與聽力兩組以理解文章內容為目的,聽或讀一篇記敘文,並隨後立即回答單字測驗以及文章理解測驗問題。兩週之後,參與研究者再接受同樣的單字測驗,並回答有關對聽讀這兩種學習方法的看法之問卷。 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定顯示,閱讀組不管是在前後測,單字習得量均顯著優於聽力組。本研究結果發現,在所選文章易於理解、有足夠的上下文線索、並且內容吸引讀者的情形下,藉由聽來學習單字的成果亦會相當可觀。Item 不同聽讀學習方式與文類的搭配對於單字學習之影響(2007) 程映蓁; Ying-jen Cheng先前研究指出,單字可藉由閱讀或聽的過程中有效習得,然而針對聽、閱讀或同時聽讀等方式習得單字的相關比較卻相當有限。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聽讀學習方式與文類的搭配對於單字習得的影響。 本研究以三班高二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共計一百二十一人。施測教材為兩篇不同文體之文章,分別為「敘述文(故事體)」與「說明文」。教學方式共有三種:(1)唯讀:藉由閱讀文章之過程來學習。(2)唯聽:藉由聆聽文章之過程來學習。(3)聽讀:閱讀之過程中,輔以老師的逐句朗讀來學習。為探討不同聽讀方式與文類搭配之學習成效,三班學生分別以上述三種聽讀方式進行學習,每班再各分為兩組,分別由「敘述文」與「說明文」來學習。共計六組。為測量學習成效,進行三次單字測驗。測驗內容為英翻中測驗(recall test)與單字選填測驗(recognition test)。而三次測驗分別為:施測前一週之前測(pretest),施測後之後測(immediate posttest),施測過一週之追蹤測(delayed posttest)。另於後測結束後,請受試學生填寫問卷,以輔助評估學習時的動機、專注力、焦慮度以及對教材的理解度,作為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指出,不同的聽讀學習方式對於單字的習得有顯著影響。唯讀及聽讀組的學生在單字學習上比唯聽組顯著優異。而一週後的追蹤測發現,三組在英翻中的單字測驗上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單字選填的測驗上,唯讀組及聽讀組的表現依舊顯著優於唯聽組。但就學習保留率來說,唯聽組表現最佳,有極高的保留率;相較之下,另外兩組卻有顯著遺忘。此研究中,上述三種學習法在敘述文與說明文中的成效無顯著差異。此外,問卷分析的結果顯示,本實驗受試者於施測時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及焦慮度和單字學習成效並未呈現顯著相關。然而,學習者對於文章的理解度和單字學習成果卻有顯著相關。針對以上發現,本研究分別統整出不同聽讀學習方式對於單字習得的影響,並於最後提供教學上的運用策略及後續研究的方向。Item WebQuest對英語學習者閱讀及批判性思考發展研究(2014) 蕭伊珊; Yi-shan, Hsiao隨著網際網路(以下簡稱為網路)及相關科技的發展,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成為一研究課題。語言教學領域在探討將網路科技應用於實際課堂教學可能性的同時,相關衍生問題也接踵而至。網路資訊包羅萬象,訊息量大且豐富,易造成學生在學習時的理解困難與在搜尋閱讀時迷失方向。過去研究已提出數個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WebQuest。WebQuest為一網路探究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循序漸進,有目標地和網路資訊互動,進而學習相關主題知識。文獻顯示其在提升EFL學生閱讀及批判性思考上有顯著成效,但並未細述WebQuest如何促使學生此兩方面能力進步。此外,學生在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中需頻繁地閱讀、分析網路資訊,閱讀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二者實為密不可分,應納入同一研究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EFL學生在進行WebQuest網路探究學習活動時,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者能力的發展情形。九位高中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參與此項為期兩個多月的WebQuest學習研究。期間學生們共完成兩個長期(long-term) WebQuest,主題分別為英雄故事,以及世界飲食文化。研究者觀察並記錄每一次課堂活動(task),並將各組學生上課討論對話錄音轉譯成逐字稿,供後續分析之用。學生在每堂課後需填寫一份課堂心得日誌,詳細記錄今天上課活動進行過程,學習心得等。研究者在每一WebQuest結束後與學生進行訪談:第一次為團體訪談,第二次為個人訪談。 結果顯示學生在閱讀及批判性思考兩方面皆有所發展。在閱讀能力方面,學生自我發展出閱讀策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在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學生設立了不同的資訊篩選標準,發展出個人網路資訊搜尋模式,以及進行了深刻批判思考。最後,本研究提供英語教師在進行WebQuest教學時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