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現代漢語浮游量詞結構及相關句型句法分析(2019) 鄭榆樺; Zheng, Yu-Hua本論文的目的是分析現代漢語一組在文獻上未受到太多關注的量詞。根據這組量詞的分佈和特性,這組量詞可以被分爲兩類:名詞組量詞(ADQ)和副詞量詞(AVQ)。就目前所知,文獻上有三篇作品曾探討過這組量詞的部分:Shin (2008), Paul and Whitman (2010) and Kuo (2016)。由於這組量詞和浮游量詞(FQ)的表現十分相似,所以本論文將回顧擱淺分析(Stranding Analysis)和副詞分析(Adverbial Analysis)的文獻並且指出對於現代漢語中這組量詞,副詞分析會是比較恰當的分析方式。根據一些觀察,本論文我提到名詞組量詞和副詞量詞具有不同的基底結構。名詞組量詞是嫁接在名詞上的量詞,結構上就像是同位語(Aoun et al. 2001)或是名詞組反身强調詞(Siemund 2003),而副詞量詞本身就是一個副詞,所以出現在副詞可以出現的位置。至於副詞量詞和其相關名詞之間的回指關係,本論文認爲Doetjes (1997)所提出副詞帶有空範疇(empty category)的分析並不能夠解釋中文浮游量詞的語言事實,本論文主張將現代漢語浮游量詞視爲不帶有空範疇的副詞量詞(Kayne 1981,Jaeggli 1982)。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Item 論漢語中的終結點選擇(2013) 張家豪; Chia-Hao Chang本文主要研究漢語中的終結點是如何決定。林若望(2003)指出漢語中,現在式選擇已終結事件,而過去式選擇未終結事件。 與林若望(2003)不同的是,我提出過去式的情境裡,終結點是由時態以外的的因素決定,例如受詞的定指與不定指、主要動詞的自然語意、以及漢語的內部時貌標記。關於內部時貌,我會引用Travis (2006)與廖偉聞(2004)在文中另外介紹。 我主要的結論是,時態為過去式時,漢語的終結點是由自然語意和內部時貌標記決定的。在分析過程中,我會提供實質的語料證據。另外,我會區分語意中實現貌與終結點的差別。除此之外,我還會提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與動詞的共現狀況,並且進一步推斷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的自然語義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Item 一個以語料庫為本對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現象之研究(2008) 許展嘉; Chan-Chia Hsu本論文採用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方法,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本研究一共選擇了二十五組反義詞,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中選取三千六百零五個句子作為檢測語料。本研究的分析採用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共現之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 在中文裡,我們發現十三個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其中,對等反義詞(Coordinated Antonymy)與輔助反義詞(Ancillary Antonymy)是最常見的功能。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中文反義詞的篇章功能分佈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傳統上反義詞分類的類型、詞類、現代化程度、詞素音節結構。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反義詞共現篇章結構之跨語言差異,可歸因於各個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 本論文也發現,中文裡每種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皆有其典型的詞彙語法框架。這些不斷出現的構式可能會增強反義詞之間的連結。我們又發現當中文反義詞共現時,會偏向特定的詞序。在中文裡,影響反義詞共現詞序的因素包括正面性與詞頻。當篇章中的觀點轉變時,另一種共現詞序可能會出現。 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為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提供跨語言的支持,也觸及中文反義詞共現現象所反映出的認知機制。本篇是一針對傳統上屬於語義學的反義詞現象,以語料庫及篇章分析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彰顯出反義詞之間的橫列(syntagmatic)關係。我們建議未來關於反義詞的研究可採用跨語料庫、跨語言的研究方法,探討反義詞此一語內現象,與各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及各項語外因素之互動。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以華語為母語的兒童對分類詞第一語言習得之研究(2019) 江冠嫻; Chiang, Kuan-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母語兒童對於華語中可數名詞分類詞(count-noun classifiers)和不可數名詞分類詞(noncount-noun classifiers)以及個體分類詞(individual classifiers)和群體分類詞(group classifiers)還有形狀分類詞(shape classifiers)之習得過程與發展。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兒童對華語不同語意類別的分類詞的習得表現,以及年齡是否影響兒童在分類詞上的理解與表達。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描述測驗,第二個實驗為圖片圈選測驗。研究對象依照年齡共分為三組:第一組為五到六歲兒童、第二組為七到八歲兒童、第三組為九到十歲兒童,每組各十六人,以及二十位成人為對照組,總共六十八位。 研究發現,在可數名詞分類詞和不可數名詞分類詞上,各組兒童的不可數分類詞表現皆優於可數名詞分類詞。在個體分類詞與群體分類詞方面,各組兒童的個體分類詞表現皆優於群體分類詞。在形狀分類詞表現方面,不規則的三維(three-dimensional)分類詞比二維(two-dimensional)分類詞容易習得,二維分類詞又比一維(one-dimensional)分類詞來得容易,而規則的三維分類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最後,兒童對分類詞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提升,五到六歲兒童雖已能理解大多數的分類詞,其表現尚未及成人,部分形狀分類詞亦無法完全表達,七到八歲兒童雖能理解及表達各類分類詞,但其理解與成人母語者僅部分相同,而在九到十歲兒童在各類分類詞的表現,已達成人母語者之理解能力,但其分類詞之表達與母語者仍有顯著差異。Item 第一語言習得中華語文情態助動詞「會」之研究(2018) 李翰綸; Lee, Han-Lun本研究主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兒童對於中文情態助動詞 「會」的語意習得,主要研究的議題包含兒童對該情態詞之五種語意理解、口語表現、習得順序、「會」的語意發展以及年紀因素。本研究語料來源包含: 詮釋測驗之是非題與CHILDS 語料庫。研究對象包括三歲組、四歲組、五歲組、六歲組以及成人組各十六人,總共八十位。 研究結果顯示: 多數兒童之語意詮釋不同於口語表達。其中孩童對於語意屬性較難分辨有諸多錯誤,孩童對於 「會」的詮釋能力隨著年齡進步。口語表達方面,兒童對於 「會」的某些語意尚未理解熟悉,五歲組與六歲組的部分表現與成人組相似。兒童的情態動詞 「會」之習得順序部分支持前人研究成果。至於「會」的語意發展,本研究發現兒童的語意詮釋與口語表現皆不同於先前文獻。最後,年齡差異對於研究結果有顯著影響,三歲及四歲兒童仍處於詮釋部分「會」的語意階段,五歲及六歲雖能完全詮釋「會」的五種語意功能,但惟有部分達到成人表現;總言之,兒童對於 「會」的語言習得隨年紀增長而提升,但仍尚未完全習得成人之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