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19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兩岸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價值認知之研究(2021) 李曉玲; Lee, Hsiao-Ling近年來,中國大陸話語權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加上全球化與數位化之下的訊息傳遞流動性高速且普及,更關鍵的,兩岸在經濟、政治、外交關係等各方面,連動性相當深,相關新聞報導為雙方正確了解對岸的重要窗口,因此,爬梳國家、電視台、記者於結構中的交互關係,國家規範與支配手段、電視台所有權與功能角色、記者身分取得與新聞產製流程,解析體制規定及現況與其背後的權力運作關係,如何形塑電視台記者新聞工作價值、認知及場域中的應對策略,是否影響或有多大程度影響產新聞製流程與結果,從中了解閱聽人接收的訊息內容如何被選擇、真實程度為何、真相有否較易遭有權力者掩蓋等情事,有助於閱聽人對兩岸電視新聞具思辨與批判的識讀能力。本研究採比較研究法、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發現兩岸因政治體制不同,電視台之功能定位差異性相當大,記者在進入新聞職場前,對新聞工作的認知受其身處的國家體制、家庭、教育等影響,直到進入電視台後,會因國家及電視台規範、支配力量及程度、與新聞場域內的權力互動,形塑出抗爭、轉業、調整規避、接受、內化、自我審查等應對策略,進一步影響其新聞工作價值認知並呈現於報導中。Item 香港社會運動的跨媒體議題設定之研究--以2014年雨傘運動為例(2019) 張志宇; Chang, Chih-Yu2014年雨傘運動是香港回歸後最大規模的突發性社會運動。該運動結合虛擬空間的動員和實質空間的佔領,佔領時間長達79天,成為回歸後新型社會運動。香港主流報紙的報導和雨傘運動核心組織的社群媒體《臉書》貼文,均對雨傘運動議題表達高度關注,並透過框架的使用對該運動進行報導和闡釋,以影響受眾對於該運動的認知。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框架概念,比較分析運動組織者社群媒體和主流報紙的框架使用,以瞭解兩類媒體之間在框架使用上的關聯性,進而驗證雨傘運動中是否存在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雨傘運動核心組織「學民思潮」、「學聯」和「佔中組織」所設立的三個社群媒體《臉書》的貼文內容,以及《蘋果日報》、《明報》和《大公報》等三家立場不同的主流報紙的社論、新聞報導、專題等內容,以瞭解兩類媒體在消息來源、立場和框架使用情形。另比較兩類媒體在不同階段中框架使用的互動關係,以瞭解是否存在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本研究另亦透過深度訪談,以瞭解雨傘運動決策機制、組織者運用社群媒體的情況,以及對主流報紙報導和的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雨傘運動核心組織的社群媒體與主流報紙之間在框架使用上呈現部分跨媒體流動現象。此外,階段一的主流報紙對於階段二社群媒體的框架使用具有跨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但社群媒體對於主流報紙則不具議題設定效果。Item 認同與角色:論英國外交政策與《脫歐協議》談判(2020) 梁曉菁; Liang, Hsiao-Ching2020年1月31日英國政府依《里斯本條約》第50條脫離歐盟。曾經是歐盟三大會員國之一,英國與歐盟間的動態關係牽動了外交及內政下多項議題。本篇論文的寫作目的即是透過結合國際關係理論中建構主義及外交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理論,對英國與歐盟各自在整體外交政策差異以及脫歐協商過程對特定議題所提立場提出解釋。 在建構主義學者對認同研究的基礎下,本文將歐盟所形成之集體認同區分為理想性及地緣政治性兩種價值取向不同的認同,觀察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及「共同安全暨防衛政策」架構下之外交行為,進而推導出歐盟在外交上建立的柔性強權與軍事強權兩種角色。其中柔性強權角色受到區域及國際層次的支持,但軍事強權角色則尚處於塑造階段。 二戰後英國所形成的國家認同,則可由大英國協紐帶、英美特殊關係及疑歐主義等三個構成性規範來定義。英國圈國家被內化成為英國建立及延伸自我的基礎,而歐洲大陸則被視為他者,故而英國參與統合態度並不積極,且未能將歐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機制視為可進一步投射國家實力的外交政策選項。檢視過去十年間英國在國際上所突顯且被接納的角色,包括維持現狀強權與自由派干預主義者等,皆透過歐盟既有架構外的機制進行建構。 英國作為主權國家所重視的自主性與歐洲統合中所注重的「團結」原則使雙方在國際層次上的外交行為展現出不同的特性,也決定了英國與歐盟在《脫歐協議》協商過程中立場上的衝突與差異。歐盟法院管轄權及人員自由流動等二項歐盟規範在英國國內社會化的過程中,因與國家認同的核心價值相衝突,而產生了適用上的爭辯。英國欲在脫歐後終止歐盟規範的社會化,並試圖提出國會主權及領土疆界兩項新生規範以強化脫歐後「主權國家」角色設定過程。 歐盟於外交政策上的角色概念受限於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的政府間主義本質,故歐盟外交架構無法支撐英國在外交政策上所欲積極扮演之各項角色。預計英國脫歐後,仍會通過與更接近其國家認同核心的英語圈國家建立關係,來實現脫歐後「全球性英國」角色。但英國對於歐盟內部規範的實踐則不會隨著退出歐盟而立即終止。《脫歐協議》談判過程已驗證,英國難以在未取得歐盟同意下單方面提出或終止相關規範的社會化。預計後續英歐所進行之未來關係協商,亦將重現相同的模式。Item 我國替代役制度規劃與執行之研究—以警察役為例(2005) 張耀輝; Yao- Hui Chang兵役制度乃國家補充兵源之制度,為軍隊戰力之根本來源,對國防力量影響甚鉅。國軍自實施「精實案」,衍生兵源過剩問題,為謀解決該問題,及維護兵役公平性,故研擬替代役制度將過剩兵源投入社會服務工作,提升公共服務品質。行政院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六日表示:規劃兵役替代役制度,應在國家安全之基礎上,秉持三項原則:一、不影響兵員補充。 二、不降低兵員素質。 三、不違背兵役公平。 替代役制度自八十九年七月實施至今已達四年,各界正、負評價互見。警察役為替代役中人數最多之類別,對人民生命財產有直接之影響。故本研究以警察役為替代役研究主軸,蒐集國內相關文獻、理論報告,採用吳定之政策研究架構,以及密特與洪恩之政策執行力模式,為本研究理論基礎。次就歐洲各國已實施替代役警察役制度之規範內容及法律命令,做整理與比較,瞭解我國與國外警察役之異同點。復探討警察役現況,包括人力素質、執法合法性、管理方式等,並對需用機關管理人員、警察役役男做深度訪談。 綜上,本文檢討我國替代役制度之重要內涵、執行現況及成效,並配合國軍提高募兵比例,對替代役--警察役提出建議,可做為未來政策修改考量之基礎。Item 我國少年福利政策之研究(2005) 安瑮玥Item 檔案法施行後政府文書檔案管理之研究----以經濟部水利署為例(2005) 曾麗媛我國檔案法於民國88年12月15日由總統公布,民國9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奠定我國檔案管理法制化的基礎,也代表我國檔案管理作業邁向一元化、標準化、資訊化及專業化的時代。為落實檔案法之施行,設立檔案管理局,為專責檔案之中央主管機關,並制定檔案法相關子法。由於各項法案出爐,使今後檔案管理工作有可遵循之依據及統一的做法,以達健全政府機關檔案管理,促進檔案開放與運用,發揮檔案功能之立法目的。 由於檔案法之制定與施行,各機關面臨各項挑戰與需克服之困難。本文針對檔案法對政府文書之管理機制,就法制觀點探討檔案依法管理及開放應用,進而對當前政府文書檔案管理問題檢視,並以經濟部水利署檔案管理個案分析,在檔案法施行後,檔案管理實際運作狀況及窒礙難行之處,並提出改進建議。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檔案法通過後,經濟部水利署檔案管理實際運作狀況,及檔案法執行之現況及其窒礙難行之處,進而提出解決問題之途徑。 二、以檔案法各項指標,評估經濟部水利署91年度檔案執行績效,進而提出建議及改進意見。 三、依據研究分析結果,對檔案法提出建議,做為日後政府對檔案管理施行及修法之參考。Item 論兩岸直航對提昇台灣競爭力之影響-1998年至2004年(2005) 陳鍚寬; Chen,Shyi-Kuan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近年來我國各部門均以提昇國際競爭力為施政前提,無論是政府或產業界也已體認提昇國際競爭力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此,對於瞭解決定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將有助於政府或產業界對現況的認知與未來政策的改進。 國家競爭力與兩岸直航的關係,涉及的層面與問題甚廣,諸如人口、教育、經濟、政治、社會、財政及統計、工程與科技等等,本研究首先從論文的主題結構來分析:歷史形成的兩岸現狀(變項),直航、非直航或拒絕通航(影響)國家競爭力等面項;其次概念定義:何謂國家競爭力?有哪些觀察指標?何謂直航、非直航?並舉實際案例切入比較研究:引述其他國家,特別是類似兩岸關係的,從競爭封閉到交流開放而影響政經發展的例子。歷史研究:找出歷史上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經貿往來的論述。再歸納,印證理論:將專家學者談到通航對一國經濟政治等之影響的理論做出論述並綜合整理出來,以形成理論的共同看法。 兩岸直航問題複雜牽涉到:歷史背景概述、兩岸經濟政治等現狀、統或獨?未來方向的分歧,導致雙方對通航政策的差異。有關直航或非直航對台灣國家競爭力的分析,專家學者等研究論述的整理,各種通航政策做法影響到國家之競爭力結果,依指標詳細分析評估正負影響,並羅列數據性資料。 世界經濟論壇(WEF)2004年10月13日發表「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在象徵未來中長期經濟成長前景的「成長競爭力」(GCI)名列全球第4名,是亞洲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台灣名列前茅主要是因為在科技領域的亮麗表現(排名全球第2名,僅次於美國),評比結果顯示台灣在2003年總體經濟的表現及科技實力是2004年評比進步的主要原因,這代表國際相關機構對台灣的肯定,也證明台灣最近「拼經濟」的成效逐步展現,未來台灣仍應繼續追求卓越的生活品質和經濟發展,以保持民眾對政府有信心。 本研究旨在上述相關議題方面就政府及兩岸專家學者的意見綜述分析研究,個人從理論的角度對直航政策的看法,並針對國家競爭力分析,試圖提出須加強之部分,作為提供政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Item 市地重劃對台中市地方派系之影響-以第十屆市長任期為例(1985-1989)(2004) 顏崧峻台中市素有文化城之稱,擁有位居台灣居中優越的地理區位,也是台灣中部都會區的核心都市。近年來基於大台中都會生活圈的形成,平衡台灣北中南區域發展的考量下,台中縣市即將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已經是促進區域均衡與繁榮中部發展的重要政策目標。因此台中市將突破過去中央的重北輕南政策下被忽視的地位,而大大提升其重要性。在此前提之下,實在有必要檢視台中市有別於我國其他都市的特殊政治生態。 台中市是最早施行市地重劃的地區,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屆市長張子源任內辦理的市地重劃工作,本研究聚焦在張子源任市長任內的市地重劃與地方派系的相關問題之究,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台中市邁入大規模開發階段,這個時期同時是台中市政治最活躍、變動最劇烈的時期。經濟層面的影響外,隨著重劃之後房地產景氣的飆漲,地方政治勢力介入爭奪土地利益以作為厚植其政治影響力的資源基礎,反映在政治上是地方派系勢力版圖的消長。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一、藉由相關與資料文獻的蒐集,記錄張子源擔任市長任內市地重劃時期政商之間的關係網絡。二、探討探討市地重劃時期政治人物與地方派系如何操持重劃的決策過程。三、著眼於台中市在張子源任內之市地重劃,探討其對與地方政治生態的互動與消長。此外希望能為台灣地方政治的學術領域,留下一份關於台中市地方政治生態的參考資料。Item 三民主義價值論之研究─從價值哲學觀點論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之建構(1982) 徐國銘; Xu, Guo-Ming本論文之研究,旨在從價值本身之探討,歸納出基本的價值原理,然後以價值原理來 嘗試建構三民主義價值體系。第一章和第二章,乃以歷史的觀點,以哲學家為範圍, 來敘述中西價值思想、價值哲學之源流與發展。第三章價值基本問題之探討,以價值 主客觀,分類問題,價值次序和價值選擇原則問題為討論對象。第四章價值理論建構 ,以價值之定義,價值內容和價值體系為基本理論。第五章至第八章,為三民主義價 值論之存在基礎,內容架構,基本原則和目的取向。大體上,吾人把三民主義視為一 種價值思想,有其一貫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標準(價值原則)和價值內容。結論部 份,則綜合上述,提出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使吾人可以清楚地明瞭三民主義之整體價 值。Item 中國大陸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兼論對兩岸關係之影響(2002-2012)(2013) 高武銘; Kau Wu Ming冷戰結束後,中國大陸以營造其經濟發展的周邊安全環境,作為對外政策的最優先目標,全面拓展與周邊國家互動,奠定堅實的合作基礎。胡錦濤上台後,不僅延續既有「大國外交是關鍵、周邊外交是首要、發展中國家外交是基礎」外交路線,更全力構建「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論,作為「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指導方針,尤其強調和平發展、新安全觀與共同發展的策略運用,並以實際經濟資源作培養關係的工具,輔以雙邊、多邊、區域、一體化的多元戰略,進一步擴展與周邊國家及區域組織的關係,成效日益凸顯,包括積極參與區域多邊組織、妥善解決邊界及緩解南海爭議問題、與東協各領域合作不斷擴大、通過區域合作消弭分歧及強化經貿、能源合作、倡建自由貿易區及東亞一體化等,主動塑造區域組織機制與規範,充分展現其亟欲成為區域乃至全球強權的企圖心。縱然中國大陸現仍面臨諸多內、外制約因素及挑戰,但其未來持續發展的步調是不會改變,此由中國大陸續向裏海、波斯灣、中東地區、南太平洋地區等四個區域延伸之大周邊主義擴展可見一斑,顯示漸由「韜光養晦」向「有所作為」轉變,其未來發展動向,殊值密切關注。 當前兩岸和解即深受中國大陸對外戰略調整之影響,雙邊關係穩定發展,並持續擴大在各領域之緊密交流與合作,成效日益顯現。展望未來,兩岸關係仍然充滿變數,雖軍事上對峙危機暫時解除,但兩岸外交戰及情報戰則是方興未艾,現階段兩岸領導人均以「政經分離」的方式進行互動,兩岸交流成為各自化解內政壓力的擋箭牌,但要真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建構「軍事互信機制」,以達到和平共處、互信互助的理想境界,兩岸顯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