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4
Browse
Item 《2017 特刊》編者的話-弱勢者教育(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洪儷瑜; 江淑真; Li-Yu Hung; Shu-Chen ChiangItem 21 世紀的教育與民主(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3-??) 單文經; Wen-Jing ShanItem 21 世紀的教育與民主(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3-??) 單文經; Wen-Jing ShanItem Analysis of Peer-teacher, Student, and Parent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as Reflected in The Korean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8-12-??) Hee-Jun Choi, Ji-Hye ParkPurposeIn this study, we thoroughly analyzed qualit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peer-teachers, students, and students’ parents 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the three groups’ expectations of the evaluated teachers and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perception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o achieve these aims, we analyzed 6,000 statements made by the three groups (peer-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ducted in 2015, and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emergent coding method and matrix coding. To ensure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data, we rigorously followed the steps suggested by Haney, Russell, Gulek, and Fierros (1998). FindingsWe found that the three groups’ expectations for teachers fit into fifteen basic themes that w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and “work attitudes.” The specific themes within these four categories were as follows: effective teaching, various learning activities,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instructional media, proper assignments and tests, correcting students’ behavioral issues, communicating with parents, career guidance, safety supervision, approachability and kindness, encouraging students, non-discrimination, enthusiasm, collaborating with peer-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e identified the distinct gap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responses. Originality/valueSignificantly, this study empirically showed that the three maj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akeholders (peer-teachers, students, and students’ parents) have clear but distinct expectations for how teachers perform their four essential rol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 and work attitudes.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emerging expectations for teachers, and the current 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tem Charles Taylor I 內在性框架」之概念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2-09-??) 林京霈; Ching-Pey Lin「內在性框架J (the immanent frame) 是加拿大哲學家Charles Taylor (1 931 - )在〈世俗時代> (A Secular Age) 中相當重要的概念,用來說明由工具理性所主導的現代社會框架。然而, Taylor主張,吾人於「內在J性框架」中生活,並不代表封閉了向超越性開放的可能,就Taylor的立場而言,向超越性開放的生命,較之於封閉式的立場來得圓滿。基於此,對於園於封閉性內在框架的現代教育, Taylor ,-內在性框架」的概念與其向超越性開放的立場,應有重要的價值與啟示。是以,本文首先探討Taylor ,-內在性框架」的概念;其次,說明封閉性內在框架的核心理念;復次,分析Taylor對封閉性內在框架之迷思的解構,指出圓滿的人生與人類靈性的開展,必須回歸本體論與倫理學的討論;最後,根據Taylor的本體論與靈性論,提出三點對教育的啟示:一、考量教育對象具有向超越性開放的傾向;二、教育哲學應納入肯定超越性的「垂直面向」思維;三、重視發展內在資源與靈性的教育實踐。Item 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6-12-??) 周新富Item Evaluation of Ability Grouping and Mixed-Ability Grouping Practices in Junior High English Class(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7-06-??) 程玉秀; 施青吟Item Hermann Giesecke的後現代教育論述(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7-12-??) 張淑媚Item 《Jossey-Bass教育領導論文集》之評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7-09-??) 張明輝Item Lucian Freud 作品中的身體美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9-??) 楊忠斌; Chung-Ping Yang本文主要在探討Lucian Freud 作品的內涵,並論述其對生命教育之啟示。Freud 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家,繪畫主題偏愛肖像與裸體,而有「裸體畫家」的稱號。古典裸體畫呈現的是唯美的身體,是美化後的身體, Freud 則表現了有些醜陋、卻真實自然的身體。Freud 的畫也顯現了對人深層心理的探索,反映出人的內心生活世界,而不只是表面的美感。Freud 不要人們注意其作品中的色彩,而要去關注「生命的色彩」 他的畫顯現了多元的生命意義。我們應讓學生學會反思、尊重與接納身體與生命的各種表現與價值。本文根據Freud 作品所呈現的內涵,對生命教育提出了三點啟示:1.教導學生觀照與探索自己的身體特徵; 2. 反思被媒體規訓的身體迷思,探索多元的生命故事; 3. 運用呈現醜陋身體之類的繪畫,解消校園霸凌問題。Item P. J. Palmer「教學的勇氣」之理念及其在教與學的蘊義(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12-??) 徐敏雄; Min-Hsiung Hsu研究目的探討P. J. Palmer「教學的勇氣」之理念及其對教與學行動的啟示。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取哲學詮釋學的研究取徑。研究發現或結論教學恐懼的主要起於教師無法認識真我,並忽略師生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差異的事實。為降低遇到差異的恐懼,師生們多以理性化的教與學策略控制各自主觀情緒,並在公共領域中刻意拉開彼此的安全距離,結果卻造成各種疏離關係。為改善這種現象,Palmer 建議教師努力從「愛的知識論」出發,並以「開放心」打破度自我保護的恐懼,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自然和宇宙間的弔詭性及恐懼感,才可能刺激彼此反思既有價值、知識、經驗侷限,讓每個人的理性、情感和靈性都納入「偉大事物」的知識與倫理關係。研究原創性/價值本文為完整探討Palmer「教學的勇氣」之理念及其延伸之教與學恐懼與勇氣的理論性研究,對教師面對差異經驗的教學行動,培養「心的習性」、擴展有機人際連結與更寬闊的知識版圖具重要參考價值。Item PACT道德規範模式在網絡倫理的運用(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6-09-??) 溫明麗Item Siegel與Burbules對理性教育目的之論辯及其對臺灣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12-??) 簡成熙Item The Effects of Proof Features and Question Probing on Understanding Geometry Proof(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06-??) 楊凱琳; 林福來; 王繹婷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是:不同寫法、不同複雜度和不同種類的理解問題對學生理解幾何證明有何影響?在理論上,採用Duval的組織敘述之3種層次做為不同種類的理解,依此設計工具測驗153位國三學生對幾何證明的理解。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寫法、不同複雜度和不同種類的理解問題之間沒有交互作用;2.局部理解是最容易的;3.不同複雜度會影響學生在局部理解和整體理解問題的表現。以上結果的一般性仍受限在沒有給命題的證明文本之測驗情境。在安排閱讀幾何證明的學習序列時,編輯者應該要考慮混合證明步驟數和命題熟悉度的複雜度因子。最後,本文將會提出進一步的研究議題。Item W. Rein理念學說的修正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3-??) 朱啟華; Chi-hua Chu社會應當要如何影響個體,以便使他的能力得到陶冶,進而又能貢獻所 學,促進社會進步,當中所隱含的個人與社會如何互動的問題,一直是教育 中的重要課題,因為偏重個體,容易忽略了他的社會責任;過於強調社會又 會限制個人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使個體與社會得到同樣的重視,就有必 要加以探討。為釐清這個問題,本文以Wilhelm Rein(1847-1929)的理念 學說(Ideenlehre)為例,呈現社會中的不同系統如何影響個體,使他展現 不同系統所要求的行為規範。但由於Rein 偏重在社會系統對個人影響的陳述,缺少個人如何回饋社會系統的討論,因此本文要藉由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Georg erschensteiner(1854-1932)以及Eduard Spranger(1882-1963)等人對於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系統間具有辯證發展關係的觀點,補充Rein 理念學說不足之處。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包含了:一、呈現Rein 理念學說如何在個人德行能力陶冶,以及與社會道德提升二者間取得平衡;二、討論並補充Rein 的理念學說,使其論述內容更有依據;三、由上述修正了的理念學說,衍生在教育上的意義。為達成這三項目的,將以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 綜合本文討論內容,可以達成如下的結論:一、在修正了Rein 的理念學說之後,能夠以此為基礎,說明為何透過教育歷程,可以使個人能力陶冶與社會發展二者間,同時得到提升;二、可以以Rein 修正後的學說為依據,說明應當要在教育過程中,同等重視個人與社會這二個面向;三、能由Rein修正後的學說,顯現培養學生批判與反省社會規範能力的重要性。Item 一位大學新進教師初任國小教學實習課程的教學困境與壓力(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03-??) 張德勝; 黃秀雯; Te-Sheng Chang; Hsiu-Wen Huang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一位大學新進教師初任國小教學實習課程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研究對象為一位未曾修習過教育相關課程,也沒有小學教學經驗,但卻因配課關係,必須教授國小教學實習課程的大學新進教師。研究資料蒐集包含訪談、教學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研究發現,個案教師在帶領教學實習課程遇到的教學困境可歸納為直接與間接兩方面,直接困境部分與教學有直接關係'包含教師個人教學經驗與學生學習態度;而間接困境則包含系所支援、同儕教師,以及社會環境變遷等方面;教學壓力則可分為個人內在與外在環境的因素。根據研究發現,建議大學能建立一套傳習制度,讓新進教師在遇到教學困境與壓力時,能有一位傳習與諮詢的對象,並能與資深教師進行教學經驗交流與對話的正式管道。Item 一個以形成性評量與回饋意見在英文寫作課實踐批判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3-??) 黃淑真; Shu-Chen Huang本行動研究報導一位大學英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的改進過程。最初的教學包含四次指定題目的寫作與修改練習,教師已疲於批改,但仍欠缺藉由寫作以訓練批判思考與獨立發聲的重要元素。為求改進,教師安排自選題作文,加入多階段多來源的形成性評量與回饋設計,示範進而導引學生在構思過程中相互評量與批判,並安排期末的成果發表儀式。過程中,任課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量者與意見回饋來源,而是將文章的發展從訂定主題、大綱、細部論點、草稿、修改到校對分成六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安排兩種不同人員提供回饋,如助教及同儕。這些回饋意見包含了批評與挑戰,協助寫作學習者在文章發展過程中改進。最終產出的小論文成品以批判思考力評量表檢驗,結果顯示,學生多能選擇切身議題、表達個人意見,且對批判思考的結構有所掌握,唯在批判思考的內容論證上仍有改進空間。Item 一個以形成性評量與回饋意見在英文寫作課實踐批判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3-??) 黃淑真; Shu-Chen Huang本行動研究報導一位大學英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的改進過程。最初的教學包含四次指定題目的寫作與修改練習,教師已疲於批改,但仍欠缺藉由寫作以訓練批判思考與獨立發聲的重要元素。為求改進,教師安排自選題作文,加入多階段多來源的形成性評量與回饋設計,示範進而導引學生在構思過程中相互評量與批判,並安排期末的成果發表儀式。過程中,任課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量者與意見回饋來源,而是將文章的發展從訂定主題、大綱、細部論點、草稿、修改到校對分成六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安排兩種不同人員提供回饋,如助教及同儕。這些回饋意見包含了批評與挑戰,協助寫作學習者在文章發展過程中改進。最終產出的小論文成品以批判思考力評量表檢驗,結果顯示,學生多能選擇切身議題、表達個人意見,且對批判思考的結構有所掌握,唯在批判思考的內容論證上仍有改進空間。Item 一綱一本政策的法律分析(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9-03-??) 許育典; 凌赫Item 三位教師讀寫學習的課程知識之轉變(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3-??) 曾靜宜; Chingyi Tseng讀寫師資訓練一直以來影響與左右教學現場的成效。然,直接影響教師學習轉變因素卻不明。透過讀寫師資訓練,探討教師的學習轉變以及教學現場的應用。藉著兩方面的落差,了解教師在師資訓練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學習與教學應用的難處以及在教學現場應用的意願。透過一年的讀寫師資補助訓練課程與質性研究的技巧分析,檢視教師們在讀寫師資訓練過程中學習轉變的因素。研究發現,教師的學習行為印證了六個學習轉變因素:一、教師對讀寫教學的態度,二、教師對讀寫教學的適應性,三、教師對讀寫教學的活化性,四、教師對讀寫教學的實用性,五、教師對讀寫教學的融入性,六、教師對讀寫教學的未來可行性。文中鉅細靡宜描述三位教師的個人態度與師資訓練的經驗以及對教材的密切度皆都影響著讀寫師資訓練知識的轉變與現場教學應用的多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