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359
  • Item
    《教師專業素養指引與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實施之影響、挑戰與因應:中等師資培育機構之觀點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湯家偉 ; 王俐淳 ; Chia-Wei Tang, Li-Chun W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實施後,師培機構在師資職前課程是否做出相對應的改變及變革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問題與因應策略。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依學校所在區域、學校類型就40所中等師資培育機構抽取一半,並以其機構主管及課程承辦人員為對象,合計40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發現或結論師培機構的課程改革投入程度有落差,而主管的領導、教師的投入、學生的引導以及甄選的配套是課程變革落實與否的關鍵。師培機構對《教師專業素養暨課程基準》中的「各專業課程類別最低學分數的增減」特別是實踐課程的學分數規定以及「實地服務時數取消」較有異議。師培機構在實施《教師專業素養暨課程基準》的過程中面臨「行政端」、「教師端」、「學生端」的困境與挑戰,部分機構亦發展出因應策略。師培機構面臨之困境體現於行政、教師與學生三個部分,且部分存在機構屬性之差異。研究原創性/價值目前相關研究仍多為單一學校為個案進行個案經驗分享或學者意見評論,雖有一篇實證研究,但缺乏以師資培育機構觀點之實證文獻。本研究以20所中等師資培育機構之觀點,探討各師培機構的實施作法、問題以及因應策略,有助於檢討此次變革的實施現況,並彙整相關因應策略與建議供師培機構端或是主管機關政策修正之參考。
  • Item
    共治共學觀關乎課程變革?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變革意向的影響因素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潘慧玲 ; 洪瑞璇 ; Hui-Ling Wendy Pan, Jui-Hsuan Hung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國高中教師對108 課綱內蘊的共治共學觀之認知(含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與課綱變革意向(含喜好度與行為意向),並探討教師的共治共學觀影響其變革意向的路徑。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國公立國高中進行抽樣,以1,195 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以變異數分析呈現教師在108 課綱內蘊之共治共學觀與課綱變革意向上的差異;以群集分析進行不同能動性教師之分群;將教師能動性作為調節變項,進行「共治共學觀—變革喜好度—變革行為意向」影響路徑的調節式中介分析。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國高中教師對108 課綱的共治共學觀與變革意向具正向認同感。在以能動性區分教師類型時,發現有超過半數教師屬於「光知不練型」,這群教師具備高共治共學觀,變革意向卻較低。另有兩類教師約各佔兩成:「勇於履行型」在共治共學認知上相對較弱,但展現最大的行動趨力;「眼高手低型」教師則對共治共學與變革喜好有較高的認同,只是未能化成行為動能。在共治共學觀對變革意向的作用上,共治共學觀中的「社群共學」要較「分享決定」來得大。而在調節式中介分析中,「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在三類教師中均呈現了透過變革喜好度的中介而影響新課綱實踐意向的路徑;二者也顯示其對「變革喜好度」的直接影響;而「分享決定」對「變革行為意向」的直接效果,在「光知不練型」的教師群體中不顯著,卻出現於其他兩類教師群體中。研究原創性/價值108 課綱是近年的重大教改政策,現今對此政策進行的實徵研究尚不多。本研究考量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是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重要助力,故以共治共學觀作為探討變革意向的自變項。在研究方法上,以生態觀點界定能動性,將其視為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展現對於變革的行動趨力,在群集分析後,得到「光知不練型」、「眼高手低型」及「勇於履行型」三種教師能動性的展現樣態,並以教師群集作為調節變項進行調節式中介分析,檢視「共治共學觀—變革喜好度—變革行為意向」影響路徑在三個不同教師能動性群集中是否有差異。此作法一方面別具特色,一方面也讓研究結果更具實務性意義。本研究所獲結果,對於如何培力具不同能動性之教師迎向變革,提供了更具方向性的啟示。
  • Item
    科技教學內容知識融入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的教學實踐研究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陳碧祺 ; Pi-Chi Chen
    研究者任教於臺灣南部一所同時培育師資生與產業人才的師範大學。本研究旨在探討:(1)如何在師資培育課程「班級經營」中實踐「TPACK(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教學理念,以及(2)如何以「透明化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協助師資生在此課程中同時培養「班級經營」知能並體驗TPACK的學習情境。研究者應用「自我研究」的回溯、前瞻、分析以及整合四步驟,分析、探究以TPACK理論為基礎的「班級經營」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教學實施效益與檢討改進歷程。為評估此課程的教學效益,研究者整理103至106共四學年度來自文學院、教育學院、科技學院和理學院不同院系共429位師資生的教學評量量化評分,並依據以下素養面向做為學生質性文字回饋的檢核架構:(1)教育部所公布的師資職前教育階段的五項「教師專業素養」、(2)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三項「核心素養」、以及(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等三大面向。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師教學表現有高度的評價,對於教學內容、教材教法、作業設計以及課程中的資訊科技運用也都有正向的體驗與感受。然而如何提高課程中所運用的多元質性評量的公平性和公信度,仍有待研究者深思並克服。研究者最後提出三點的後續教學研究改進省思與規劃,作為日後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的改進方向。
  • Item
    工程創造力與破框思維之系統性初探:以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為例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曾正宜 ; 洪瑞璇 ; Jeng-Yi Tzeng, Jui-Hsuan Hung
    研究目的本研究系統性的分析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中學生在做專案時,所面臨的環境、行為者以及歷程等三層面的框架,並在歷程層面裡進一步分析四種破框思維(建構思維、辯證思維、對比思維、探索思維)對於學生製做專題的影響,以此分析架構系統性地呈現創意思維之多元對反共構的本質,以作為未來相關課程設計的參考。研究設計/方法/取徑以課程中21 名修課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創意思維手冊、期末報告、期末訪談以及問卷等資料,以理論驅動編碼之主題分析為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並以問卷之描述性統計為輔助說明。研究發現或結論外在環境框架的意義乃由個人心智計算結果所賦予。個人解決強結構性問題的經驗在初期可能會侷限他們對解決弱結構性問題的嘗試意願。運用四種破框思維隨時擾動既有認知基模,能產生創造力所需之建設性張力。學生肯定工程教育中推動創意思維的價值。研究原創性/價值以三層面框架與歷程中的四種破框思維,系統性探討創造力多元對反共構思維的本質,為創造力教學相關研究首見的研究角度與分析架構。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創造力的發展應以問題解決情境下,系統性思考多元或相對想法為趨動,而非僅靠情境抽離式活動來讓學生體驗想法操弄而已。
  • Item
    評介《教師能動性:生態取向》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1-06-??) 黃嘉莉 ; Jia-Li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