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對蹲舉運動表現之急性影響(2024) 陳彥儒; Chen, Yan-Ru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 (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對蹲舉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0名具阻力運動經驗,蹲舉運動最大肌力達1.5倍自身體重的健康男性為受試者。受試者須執行5組蹲舉運動 (60%1RM) 反覆3下,組間休息5分鐘,在正式組開始前與組間休息時使用BFR處理 (4.5分鐘BFR + 0.5分鐘血液回流)。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隨後依隨機交叉平衡次序,分別進行二種不同壓力劑量BFR的實驗處理:中壓力劑量 (60%AOP) 和高壓力劑量 (90%AOP)。正式實驗過程中,使用彈震式位移系統測量蹲舉運動之功率峰值 (peak power, PP)、平均功率 (mean power, MP)、力量峰值 (peak force, PF)、平均力量 (mean force, MF)、速度峰值 (peak velocity, PV) 和平均速度 (mean velocity, MV),並記錄各處間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和疼痛程度。結果:PP、MP、PF、MF、PV、MV、RPE在三種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然而高壓力劑量 (90%AOP) 於第一組和第二組時疼痛程度顯著高於中壓力劑量 (60%AOP) (p< .05)。結論: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無法促進單次蹲舉的運動表現;另外,組間休息使用中或高壓力劑量血流阻斷不會影響蹲舉運動的自覺努力程度。未來應有更多研究探討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對生理指標的急性影響,以釐清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在阻力運動表現上的影響與機制。Item 以垂直跳動作推估下肢最大肌力(2022) 許欽幃; Hsu, Chin-Wei前言:肌肉力量是賽場上的重要身體能力,傳統會以深蹲1RM重量作為檢測下肢最大肌力進步的指標。隨科技發展各類儀器也被用於檢測中,雖能得到更多力量相關表現參數,但仍無法解決費時且易受限於器材的缺點,因此似乎需要找到一個更為方便、準確的最大肌力檢測方式。目的:以慣性感測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蒐集垂直跳躍動作時的加速度,並將其與測力板之地面反作用力訊號界定為各項運動表現特徵參數,以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方法:招募13名有重量訓練經驗之健康受試者,將慣性感測器配戴於受試者薦椎,請其在測力板上進行各3次最大努力的反向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 及下蹲跳 (Squat Jump, SJ) ,擷取資料經濾波後將訊號界定為直接、間接參數,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表示各參數與實際最大肌力的相關性,再將各參數以逐步迴歸分析,發展下肢最大肌力迴歸方程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實際值和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並找出較適合推估下肢肌力的跳躍模式。結果:以測力板之CMJ、SJ力量特徵參數推估全體受試者之下肢最大肌力誤差分別約為9~10及13~14公斤、以IMU推估之誤差分別約為11~12及17~18公斤。以測力板之CMJ、SJ運動表現特徵參數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受試者其誤差約為2~3及6公斤,而用IMU僅能以CMJ推估,誤差為4~5公斤。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受試者僅能以測力板之SJ峰值功率推估,誤差約在4公斤。結論:測力板及IMU均能作為推估下肢最大肌力之工具,下肢最大肌力介於1~2倍自身體重之族群適合以CMJ推估,下肢最大肌力於2倍自身體重以上之族群適合以SJ推估。Item 慣性阻力訓練對於競技體操選手地板專項運動表現之影響(2023) 唐嘉鴻; Tang, Chia-Hung本研究協助教練和選手訓練,有效率提升專項技能,爭取更優質的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六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對體操選手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核心與下肢能力之影響。方法:招募10名男子甲組競技體操選手為本研究對象。使用穿戴感測器收集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軀幹加速度和轉體最大角速度之參數,核心能力及下肢能力利用慣性阻力訓練機收取平均功率、向心功率峰值、離心功率峰值、平均力量之數據。前測結束後,採隨機分配實驗設計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經6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後,進行後測與資料收集。研究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組內和組間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於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發現,實驗組加速度之上背數值顯著提升 (前測14.591m/s²→後測18.162 m/s²),轉體最大角速度皆未達顯著差異,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於核心能力發現,實驗組於正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2.4W→後測55.5W) 與向心功率峰值 (前測88W→後測105.4W) 達顯著差異,以及背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3.7W→後測61.3W)、離心功率峰值 (前測105.3W→後測135.9W) 以及平均力量 (前測49.5W→後測60.2W) 達顯著差異,而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下肢能力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於競技體操選手後發現能有效提升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加速度以及核心能力之相關功率,而對下肢能力則沒有影響,未來可以結合下肢訓練與核心訓練,探討競技體操選手的黃金課表。Item 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對三級跳遠運動表現影響之個案分析(2020) 黃俊穎; Wong, Chun-Wing本研究旨在瞭解透過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後,所引起的活化後增益作用對三級跳遠運動表現的影響。當中主要分析三級跳遠過程中各階段的速度變化、重心高度變化、觸地時間、膝蓋角度、起跳角度等生物力學參數與成績之關連。本研究以個案分析進行,對象為現役香港田徑隊三級跳遠代表。透過八週誘發式爆發力訓練並進行前中後之爆發力測試及三級跳遠測試,以Vmaxpro數據收集感應器測量反向跳(CMJ)、蹲跳(SJ),三臺 Smartspeed 紅外線光閘(Fusion Sport, Queensland, Australia)測量起跳前助跑速度變化,以及兩臺每秒300張畫面的高速攝影機(JVC)拍攝三級跳遠動作,並利用Kwon 3D 以14個肢段、21個關節點的人體模型作二度空間影片分析,以取得相關之參數。相關研究結果如下:(一)誘發式爆發力訓練可產生活化後增益作用的長期適應效果,提升爆發力。(二)三級跳遠各階段之間的比例差異不能太大,否則影響成績。(三)水平速度是影響三級跳遠成績的一個關鍵因素,但同時需配合相應的爆發力,爆發力不足時利用較高水平速度進行三級跳遠會對成績產生負面影響。(四)跨步跳階段的水平速度維持為三階段中最關鍵因素,起跳瞬間水平速度流失較少可產生較佳距離,藉由誘發式爆發力訓練有助改善單足跳與跨步跳之間的接跳效率。(五)誘發式爆發力訓練改善三級跳遠觸地時間,減少觸地時膝關節的壓縮幅度,改善下肢勁度,提升水平速度維持能力。Item 羽球國家代表隊比賽中場休息 教練回饋 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2014) 謝沛蓁; HSIEH PEI CHEN本研究背景目的在探討中場休息教練與球員的互動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對象為6位羽球國家隊教練和10位羽球國家隊選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豐富的訪談內容,對每個個案進行深入訪談。本研究結果就教練的觀點發現: 1.選手表現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正向鼓勵與戰術戰略這兩項回饋方式。2.在選手表現不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戰術戰略與正向鼓勵及心理技能方面的回饋。而就選手的觀點研究發現:1.在比賽中表現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和正向鼓勵及動作技能修正及心理技能的回饋。2. 表現不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再來才是心理技能及正向鼓勵的回饋。最後得到結論為: 選手在比賽中場休息時教練提供回饋的成敗,取決於教練與選手間是否能討論出一套適合個別差異的有效回饋方式。Item 青少年羽球比賽中場教練回饋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劉筱柔; Liu, Hsiao-Jo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教練的行為,尤其是回饋行為,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尊、自覺能力及動機可能有顯著的相關。「 教練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CBAS) 」是過去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測量教練的回饋行為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測量方式大多以問卷量表測量運動員對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的認知,或以觀察者透過觀察系統來觀察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教練回饋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反應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教練在羽球比賽中場給予選手的回饋方式,探討青少年選手自覺教練回饋行為對其運動表現的影響。研究先以問卷訪談方式調查出以下六種羽球教練在比賽中場通常都給予選手的回饋訊息(一)正向訊息(二)負向訊息(三)動作修正相關訊息(四)策略修正相關訊息(五)心理技能相關訊息(六)無回饋,再依據此分類回饋去做分析歸納,製作成選手問卷。最後以此問卷調查選手自覺比賽中不同的教練回饋對於其運動表現上的影響,統計方式以採用Excel整理歸納及SPSS軟體進行考驗,依據量化結果結合質性研究進行相關說明,最後提出結果及建議。Item 捕手三種投球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15) James Yenshing Chen對一場棒球比賽來說,捕手經常是場上最重要的防守指揮者。而捕手在場上主要的責任為預防壘上的跑者盜壘。一般來說,捕手使用三種投球方式來預防盜壘:分別為throwing from the knees, traditional throw down 與 pitch-out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三種投球動作對關節運動學與球速影響。關節運動學的資料會使用Vicon 紅外線攝影機進行收集,實驗中會有一人投球給補手,捕手接到球後會利用throwing from the knees, traditional throw down 與 pitch-out將球傳至二壘。主要分析的參數包括上肢的關節角度和角速度以及球速。使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回歸來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差異。結果發現,pitch-out的球速會比 traditional throw down and throwing from the knees還快(p< .05)。而肘關節伸展和軀幹的角速度在兩種投球方式亦有差異。因此,透過捕手投球時的運動學分析,可能有助於幫助我們瞭解如何促進運動表現和避免受傷。Item 大專校院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對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之預測(2014) 黃虹瑛; HUANG-HU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102學年度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教練-選手關係對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之預測。以有晉級102學年度大專校院公開組第一級複賽之22隊伍的教練和選手為對象,共計有250人。經徵得同意後,以「教練與選手關係量表」、「團隊衝突量表」以及「運動表現量表」測量參加者知覺教練-選手關係、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選手關係中的「親密感」、「承諾感」、「互補性」與團隊衝突中的「人格特質」、「認知與價值觀」、「溝通與分工」、「資源與權力」皆為負相關;而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表現無相關;團隊衝突與「主觀運動表現」為負相關。 (二)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選手關係、團隊衝突和主觀運動表現有性別差異,教練-選手關係有訓練時數差異,以及客觀運動表現有年級差異;(三)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能負向預測團隊衝突;(四)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未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五)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團隊衝突中的「認知與價值觀」能負向預測運動表現中的「主觀運動表現」。Item 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影響之探討(2019) 丁政豪; Ding, Jheng-Hao目的: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 (cluster sets, CS) 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方法:24名有阻力訓練經驗的高中男性籃球員,以蹲舉最大肌力表現進行配對,並以分層隨機分至傳統組 (n=12),以及CS組 (n=12),所有參與者在分組完成後,開始進行八週的增強式訓練,一週2次,總計16堂訓練,使用5種跳躍組合進行 (下蹲跳、側跳、側跨步彈跳、單腳跳、立定跳遠),每個動作在第一階段 (1-2週)各進行20次,第二階段 (3-5週) 各進行30次,第三階段 (6-8週) 各進行40次。傳統組進行每一組10次反覆,組間休息90秒;CS組則是5次反覆組成一個團組 (一組內有2個團組),團組間休息45秒,組間休息45秒,兩種組別的總休息時間一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每一組訓練動作結束後,記錄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八週訓練前後,所有參與者皆進行垂直跳高、立定跳遠、20公尺衝刺、敏捷性、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等運動檢測。結果: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兩組在垂直跳高、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皆顯著進步 (p< .05),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立定跳遠上只有傳統組 (247.3 ± 25.0公分) 顯著高於訓練前 (235.0 ± 21.4公分) (p < .05),速度與敏捷測驗則是在兩組之間、訓練前後皆無顯著差異。RPE部分,在訓練的三個階段中,CS組 (37.12 ± 4.97, 46.08 ± 9.35, 61.61 ± 10.82) 皆顯著低於傳統組 (41.47 ± 4.67, 52.12 ± 9.68, 73.18 ± 7.81) (p < .05)。結論:八週的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無法更進一步提升籃球員的下肢爆發力與肌力表現。然而,團組方式能夠降低訓練過程的RPE,以較小的訓練壓力達到與傳統訓練方式相近的肌力進步。Item 大專排球選手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對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預測(2017) 楊怡真; Yang, Y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104學年度UVL大專校院排球聯賽公開一級舉球員的同儕領導對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預測。施測對象以有晉級104學年度UVL大專校院公開一級複賽之24支男、女生隊伍。經徵得選手同意後,以「同儕領導量表」測量選手知覺舉球員的同儕領導,以及以「狀態運動自信心量表」、「運動表現量表」測量其運動自信心和運動表現,共計發放有254份,有效問卷為182份。研究蒐集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績差相關、獨立樣本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簡單線性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在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較高,「外部領導」較少,且在運動自信心方面則知覺到中高水準,而運動表現則知覺到中等程度;(二)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同儕領導的「任務領導」、「社會領導」、「外部領」在性別有差異,「外部領導」在年級與年齡的差異;在運動自信心在性別、年級和球齡的差異。(三)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在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呈正相關;「外部領導」在運動表現呈正相關;「個人才能」在運動自信心呈正相關。(四)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在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與「個人才能」能正向預測運動自信心。(五)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在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與「外部領導」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