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6
  • Item
    教練威權領導對女子職業籃球選手運動投入之預測:以教練選手關係為中介變項
    (2024) 吳明臻; WU, Ming-Jhen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女子職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專權領導與尚嚴領導對運動投入之影響,並檢驗教練-選手關係對其中介效果。方法:以第19屆超級籃球聯賽女子選手為收案對象,共計有四隊58人 (國泰人壽:15人、台元紡織:15人、中華電信:14人、台灣電力:14人),發放58份,回收57份,經篩選有效問卷51份,回收率87.93%。研究以「威權領導量表」、「運動投入量表」、「教練-選手關係量表」進行施測,所得資料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與、簡單線性迴歸以及多元階層迴歸來進行分析。結果:(一) 「專權領導」能有效負向預測「教練-選手關係」,但無法有效預測「運動投入」,而「尚嚴領導」皆能有效正向預測「運動投入」與「教練-選手關係」;(二) 「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投入」呈現正相關,且「教練-選手關係」,能有效正向預測「運動投入」;(三) 「教練-選手關係」可完全中介「尚嚴領導」與「運動投入」,深入分析「教練-選手關係」的互補性可有效中介「尚嚴領導」與「運動投入」的熱忱以及自信。結論:(一) 球員知覺教練較多「尚嚴領導」,其「運動投入」與「教練-選手關係」兩者則有愈多和愈佳的趨勢,反之,若知覺到較多的「專權領導」,「教練-選手關係」則愈不佳,「運動投入」不受影響;(二) 球員知覺到「教練-選手關係」越好時,運動投入也就越高;(三) 「教練-選手關係」佳,無論「尚嚴領導」多寡,皆會提升「運動投入」,尤其「教練-選手關係」中互補性愈多時,愈能增加「運動投入」中的熱忱及自信。
  • Item
    射擊禪之研究
    (2024) 蕭紫汶; Sio, Chi-Man
    本研究主要探討禪與射擊運動之間的關係。禪修的方式是動靜皆宜的,不論打坐念經或者砍柴挑水,而射擊運動在大眾角度也分為動態和靜態兩類型。本研究採用自我敍說方式,在研究者就讀兩年師大研究生的期間,把禪修、十米空氣手槍和實用射擊,三者的實踐經驗,以記錄或憶述的方法整理及重整,包括日常生活、訓練、競賽等素材,以及在射擊中應用禪的概念,如「三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見性」。研究結果發現,射擊選手清楚自己的「日常狀態」,是發揮比賽水平的關鍵;而在比賽中維持「日常狀態」的困難的現象,在不同競技層級時會重覆出現;禪的主旨是「明心見性」,研究者認為要在禪修或者射擊中達至其境界,除了要清晰理解其修行方式和自己個性之外,還要做到能夠誠實地面對其事實,本研究結論有三點:一,「禪」是指能思(主體)對所思(客體),經過實際經歷和實踐,加深了對主體自身和客體認知的過程。二,「射擊禪」是包含文字的概念化,以及實踐的體悟,在射擊的學習、訓練、競賽等的過程中,表達出來的細節、感受、想法及未必能用言語所表達的體悟。三,射擊禪中的動靜態,能夠從「身」、「心」、「境」中體現,屬於「動中有靜,靜有中動」狀態,其運作方式根據修行、運動、競賽的方式有所改變。
  • Item
    不同跑步速度下運動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之相關性
    (2024) 朱浤毅; Chu, Hung-Yi
    前言:跑步經濟性 (Running Economy, RE) 是跑步表現的重要指標,在過去多數使用VO2max測試定義RE,而相關生物力學參數及跑步方式已被證明會影響RE,如:觸地時間、步頻、步幅、著地模式等,隨跑步速度改變生物力學參數也會有非線性的改變。其中觸地時間比 (Duty Factor, DF) 是近幾年被高度討論的議題,也經實驗證實與跑步表現、傷害具一定關聯性,但過去實驗仍有多處矛盾之結果,與跑步速度之間關聯性也較不明確。目的:本研究欲探究最大攝氧量跑速之55%、65%、75%、85%四種跑速下,跑步經濟性與生物力學參數之相關性,以及各項參數在不同跑速間差異,找到評估或檢測跑步經濟性的替代指標。方法:本實驗招募12位有從事規律運動之健康男性,先進行最大攝氧量測試,將該測試最大跑速的55%、65%、75%、85%作為第二部分測試強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攝氧量與生物力學參數相關性,並比較不同速度下各項生理、生物力學參數差異性。結果:RE與DF未達顯著相關 (r= -.18 ,p= 0.23) ,其餘參數與RE相關係數均落在 (r = 0.32~0.64)之間,但在能量消耗與DF之間呈現 (r= -0.52) 中等程度相關。各項生理、生物力學參數不同速度之間均達顯著差異 (p< .05)。結論:在室內跑步機進行攝氧量或RE相關測試時,DF也許較不適合作為評估跑步經濟性的替代性指標,以單一運動學參數評估跑步經濟性較為合適。
  • Item
    頻率限制下持續刺、直拳打擊之雙手協調與震盪器模型
    (2024) 鄭思鴻; Cheng, Szu-Hung
    拳擊的攻擊方式中,使用次數最多的是持續刺、直拳打擊,其為一種週期性動作,可視為一種震盪器 (oscillator),作為動力系統去探討其中動作變化的規律。目的:探討持續刺、直拳打擊之模型建立與雙手協調。方法:招募8位菁英拳擊手,在不同頻率下,以持續刺拳與持續刺、直拳打擊牆靶,錄製兩手動作,由Simi motion將拳套上標記點水平面之位移數位化,以動作方向的一維數據計算頻率表現與離散相對相位,並繪製相平面圖與虎克平面圖進行質性觀察,依此進行多元迴歸以建立震盪器模型,並對不同頻率與迴歸公式之解釋量進行比較。此外,將實驗影片製作為數位問卷,招募30位一般人與31位拳擊手判斷影片中動作為間斷或連續,比較兩類觀察者答題一致率後,對間斷或連續答案進行羅吉斯迴歸。結果:相對相位在指定頻率下沒有顯著差異;以質性觀察結果建立之非線性震盪器迴歸模式為:x ̈=截距+c_10 x+c_30 x^3+c_01 x ̇+c_11 xx ̇。迴歸結果發現震盪器模型可描述約2Hz以上之動力;在雙手擊拳時,加上對側手參數進行迴歸可提高部分較低頻率情境之解釋量;知覺測驗部分,兩類參與者之答題一致率沒有差異,羅吉斯迴歸方程之轉折點發生在頻率約2Hz處。結論:持續刺、直拳打擊之動力在高頻時可以震盪器模型進行描述,觀察者亦可分辨高頻之連續擊拳的動力。
  • Item
    聽覺訊息對桌球擊球表現之影響
    (2024) 林俐吟; Lin, Li-Yin
    桌球是環境不斷變化的開放性運動,球員須根據來球特性執行適當時宜的揮拍動作,建立知覺與行動的配連關係。視覺與聽覺為感知環境訊息的重要知覺,成功的擊球除了要以視覺感知空間變化,球與桌面、球拍的撞擊聲音形成間斷的時間性訊息,也可能是球員在擊球時會利用的訊息來源。本研究參與者為11名大專甲組桌球運動員,在正常情境、以耳罩與白噪音限制聽覺、以遮蔽式眼鏡限制視覺之情境中,以桌球正手切球及正手拉球分別回擊下旋短球與下旋長球。以三台高速攝影機拍攝動作,使用Simi Motion (9.2.1) 軟體擷取球拍與球的三維運動學數據。以單一樣本t考驗檢驗知覺表現與擊球-最大拍速時間差;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視運動學參數與動作時宜在擊球技術與知覺情境間的交互作用;另以個案分析檢驗個人在操弄情境間的表現差異。統計水準設為α=.05。桌球聲音事件的間隔時間隨著長短球而有不同,球員能憑聲音辨識球的落點區域。在只有間斷性的聽覺訊息時,球員延遲啟動動作、減少動作時間與距離且動作變異性較大,雖然動作結束的時間點不一定會受到影響,但缺乏視覺依舊使擊球表現較差。缺乏聽覺訊息的影響主要為個體在動作終點的表現,以及較低的擊球拍速與較低的擊球初速,並且在切球擊球前即達到最大拍速。此外,球員在一般情境也無法總是非常準確地以最大拍速擊球。本研究以檢視球員受到不同知覺訊息來源影響的檢驗方法,發現聲音雖然不是擊球時的主要使用線索,但缺乏聲音可能會降低球員對擊球時宜的掌握。桌球運動中的聲音訊息可輔助視覺訊息提供準備擊球前的環境賦使。
  • Item
    有無欄架對跨欄運動員動作表現之影響
    (2024) 羅正廷; Lo, Cheng-Ting
    跨欄運動需結合跑步水平速度與良好的跨欄技術,快速跨越欄架抵達終點以取得勝利。跨欄運動員在比賽前的熱身以及在訓練中會以無欄架跨欄進行練習,模擬實際比賽動作,但無欄跨欄練習改變了工作限制,可能造成不同的跨欄動作。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欄架運動員在有無欄架跨欄之動作表現及協調型態之差異。方法:招募八位跨欄運動員,以有、無欄架兩種情境自起起跑線跨五個欄架,每情境兩次。兩台120fps攝影機拍攝第三欄架跨欄步,兩台30fps攝影機拍攝自二至四欄架兩個區間欄間步,Simi Motion擷取跨欄步的關節點三維數據。跨欄步時間分為三期。相依樣本t檢定檢驗跨欄步表現、各肢段關節垂直軸最高點、空中期時間與空中期角度變化量在有無欄架情境間之差異。三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欄間步距在有無欄架情境兩個區間三步間之差異。最後以角-角圖及主成分分析觀察動作協調差異。結果:無欄架情境於跨欄步速度與時間表現皆顯著優於有欄架情境;有欄架肢段關節直軸最高點多顯著高於無欄架情境;角度變化量攻欄/回收髖與攻欄膝有欄架顯著大於無欄架;跨欄步十個關節角度可縮減至二至三個主成分,解釋變異量皆達79%以上,且在攻欄髖、膝角角圖中觀察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動作趨勢的關係;成分分數圖與角角圖亦可觀察到有無欄架整體或兩兩肢段跨欄步過程協調異同。結論:無欄架訓練會導致選手動作無法與實際比賽接軌,建議選手及教練在未來盡量避免無欄架訓練,讓選手在訓練中符合真實比賽情況。
  • Item
    以局部定位系統分析大專女子籃球員於賽季之運動學參數
    (2024) 林子棨; Lin, Tzu-Chi
    前言: 籃球競賽中的跑動以及變向等動作容易使身體產生高負荷 (PlayerLoad, PL),高負荷會造成身體疲勞,導致受傷風險增加,選手的身體負荷隨著賽季不同週期也有所不同,急性慢性負荷比值 (ACWR) 為一種長期監控身體負荷之指標,可運用於選手於賽季週期之身體負荷,先前研究多以自覺負荷量表 (RPE)、心率帶以及血乳酸等儀器量化。局部定位系統 (LPS) 結合慣性感測器 (IMU) 能得知選手更全面的量化運動表現及監控負荷。目的: 分析選手於賽季中訓練以及競賽之運動學參數,以及ACWR於賽季週期之變化。方法:募集14名大專公開一級女子籃球員,使用LPS收取一賽季之訓練以及競賽,將不同賽季週期所收取之PL、高加減速度以及移動距離,以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差異性。正式競賽所收取之PL、高加減速度以及移動距離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相關性。將一賽季所收取之PL推算為ACWR後以描述統計敘述其變化。結果: PL、高加減速度以及移動距離等參數於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結果後得知,預賽前訓練皆為最高值,其次為複賽前訓練時期,最低為決賽前時期。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結果得知標準化之高加減速度和PL有較高之相關性 (r = .911 , p<.001)。主力球員和替補球員之ACWR於賽季中之競賽後會有落差。結論: 賽季不同週期的訓練主力和替補選手於競賽期間之負荷不同,在訓練方面建議須有所調整,高加減速度對於體能負荷有較高的影響趨勢。以上結果可提供專項、體能教練以及相關運科人員做為參考。
  • Item
    探討不同訓練負荷指標對於排球選手運動傷害之研究
    (2024) 施芳宜; Shih, Fang-yi
    前言:近年來許多的研究將監控訓練負荷量做為減少球員運動傷害的方法,因為過度的訓練可能會影響球員的運動表現,甚至產生運動傷害,而排球是項跳躍十分頻繁的非接觸性運動,女性排球員比男性有更高的前十字韌帶 (ACL) 傷害風險。而監控短期與長期訓練負荷比 (ACWR) 可以了解球員當前的訓練負荷(短期) 以及球員已儲備的訓練負荷 (長期)。ACWR 有兩種算法:(1) 滾動平均值 (RA) 和 (2) 指數加權移動平均值 (EWMA),以利教練團能監控量化球員體能狀態及了解選手隨後運動傷害風險。目的:使用LPS結合IMU 測量 Player load、移動距離和跳躍次數作為外在活動量的監控參數,並透過 RA 與 EWMA兩種 ACWR算法監控大專女子排球選手的訓練負荷量比值,比較兩種算法與實際發生運動傷害之間的關聯,方法:實驗對象為15名大專院校甲級女子排球隊公開一級選手,選手常規熱身結束後,使用已同步LPS與IMU 放置於運動背心左側肩膀暗袋處,蒐集Player load、移動距離和跳躍次數等數據。結果:RA 與 EWMA 兩種算法為中度正相關 (r =0.400, p <.001),RA 算法最高值皆出現在第五週,隨後幾週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而 EWMA 則第五週多為次高比值,最高值出現在第六週,隨後幾週則呈現逐步的下降,而在第七週選手 L2 產生非接觸急性傷害。結論:EWMA 比值較 RA 更貼切實際產生傷害時間段,可以了解選手當下體能狀況及隨後產生傷害的風險,但不是預測傷害的工具。
  • Item
    動作距離與準確度對加減速軌跡影響
    (2024) 陳佳驊; Chen, Chia-Hua
    在費茲定律的典範下,動作距離與目標準確的容忍度被視為是影響動作時間的主要因素;衝量變異模型則直接探討更大的施力造成速度提升而增加終點變異。對稱性衝量變異模式預測間斷性快速瞄準動作有對稱之加、減速衝量,但當目標準確要求提高時,減速的時間比例會增加。本研究以14種不同動作距離與目標大小的組合建構四個費茲難度指數,以完整觀察動作距離與目標大小對加、減速度軌跡比例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20名右手為慣用手的健康成年人,利用手寫顯示板及壓力感應筆進行費茲工作,完成操弄動作距離及目標寬度的14個情境,每個情境各 20 次成功試作。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操弄間及難度指數對動作時間、速度峰值、加速度時間比例、加速度距離比例、加、減速度時間、加、減速度距離的影響。另以單一樣本t檢定檢驗速度峰值時間及距離比例與0.5的差異。結果:動作時間隨著難度指數增加而增加;目標寬度減小速度峰值下降,且加速度時間比例增加及加速度距離比例降低;動作距離增加速度峰值增加,且加速度時間比例及加速度距離比例不變。結論:操弄目標寬度或動作距離均可提升難度指數及增加動作時間,但兩者對加速度時間及距離比例有不同的影響。
  • Item
    發展慣性感測器監控跑步下肢勁度的量測方法
    (2024) 謝曜光; Hsieh, Yao-Kuang
    前言:下肢勁度對於長距離跑步運動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生物力學參數。過程中跑者可以透過調整跑姿及步態來改變下肢勁度,若能保持較高的下肢勁度,有利於減少能量消耗。然而目前可穿戴式裝置所量測的跑步力學參數多數無法反映跑步效率。目的:本研究欲透過慣性感測器發展評估跑步下肢勁度的量測方法。方法:招募 20 名業餘跑者,於力板上以固定速度慢跑,並在跑者身上黏貼光點及配戴一顆慣性感測器於骶骨進行資料收集。兩儀器計算結果以皮爾森績差相關檢驗,並以配對t檢定比較差異,後續計算不同速度下的誤差及建立線性迴歸方程式修正偏差。結果:兩儀器間所有參數皆達顯著高度相關,觸地時間 (contact time, CT) r= .908;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peak, vGRF peak) r= .953;垂直位移 (Δy) r= .814;腿部壓縮量 (ΔL) r= .804;垂直勁度 (vertical stiffness, Kvert) r= .738;腿部勁度 (leg stiffness, Kleg) r= .732。均方根誤差顯示出小的誤差CT = .016 sec;vGRF peak = 88.960 N;Δy = .006 m;ΔL = .014 m,Kvert = 2.988 N/m;Kleg = 1.312 N/m。並且透過布萊特奧特曼圖發現CT (bias= -.042 sec)、Δy (bias= -.001 m) 及ΔL (bias= -.028 m) 有低估的情形,而vGRF peak (bias= 36.408 N)、Kvert (bias= 1.262 N/m) 及Kleg (bias= 2.845 N/m) 則呈現高估。透過迴歸方程式修正後,CT (bias= 0 sec)、vGRF prak (bias= .071 N)、Δy (bias= 0 m)、ΔL (bias= .001 m)、Kvert (bias= -.083 N/m) 及Kleg (bias= -.022 N/m)。結論:本次研究發現IMU量測結果與實驗室儀器有相似之趨勢,或許可以做為室外量測的替代工具,提供更符合真實情境及豐富的資訊給跑者及教練,作為調整跑步策略及訓練安排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