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6
  • Item
    馬軾、李在、夏芷合繪《歸去來辭圖卷》研究
    ( 2021) 李鑫 ; Li, Xin
    遼寧省博物館藏《歸去來圖》因卷中九幅分別署有馬軾(約1405-1464)、李在(約1370年代-1447以後)、夏芷(約1407左右-1449之後)的款印,而一直被認為是明初宮廷繪畫的代表作品之一。不過其中的九幅繪畫各自之間卻有著十分顯著的風格差異,並且這些風格差異實際也無法與各幅上的馬軾、李在、夏芷的款屬所分別對應。20世紀晚期便也有學者注意到此一情況,並推測認為其中第一幅與第八幅很可能為清代金廷標(?-1767)或其他宮廷畫家所補繪。研究發現,《歸去來圖》整卷繪畫中最有可能的真跡,即為李在的第九幅,其不僅與李在的傳世畫跡⾵格⼀致,也符合宣德畫院的⼈物畫⾵格類型。畫卷的第四幅、第五幅、第七幅經過比較,也相當可能分別出⾃李在與夏芷的⼿筆。⽽⾺軾款印的五幅中,第⼆幅、三幅雖無法全然確定為⾺軾的真跡,但亦與宣德宮廷的⼈物畫⾵格相近,很可能也繪製於相近的時期。不過⾺軾款的第⼀幅、第六幅、第⼋幅則因在繪畫⾵格上與晚明更為接近,製作時間或許已經晚⾄明末清初。本⽂重新梳理了遼博本《歸去來圖》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嘗試對各幅的真偽及創作年代進行了深入推論。同時,經由重新考察⾺軾、李在、夏芷的⽣平與繪畫⾵格,釐清了三⼈的⽣卒時間、活動地域、交友群體、作品⾵格等以往學界尚有爭議的問題,評析明代畫史對三人的不實訊息,進而還原三⼈較為真實的歷史⾯貌。
  • Item
    從〈洛神賦全圖〉看敘事畫傳統在宋代的融合與演進
    ( 2021) 盧冠蓁 ; Lu, Guan-zhen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佚名〈洛神賦全圖〉是一卷根據曹植〈洛神賦〉文本情節,以連環畫構圖逐一詮釋賦文的敘事畫長卷。對比其他〈洛神賦圖〉摹本,〈洛神賦全圖〉以其精巧的圖繪風格、新穎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敘事手法突出於眾摹本之間,是為宋代畫家的創新表現。本文將探討〈洛神賦全圖〉當中新的表現元素之可能來源,嘗試釐清中國敘事性繪畫到了宋代有甚麼特殊的發展,並試圖理解宋代畫家選擇了何種敘事方式重新詮釋〈洛神賦〉故事。論文首先就〈洛神賦全圖〉的圖文敘事部分作分析,解讀〈洛神賦全圖〉當中承繼自六朝類型〈洛神賦圖〉的構圖特色及情節敘事,同時挑揀出其中不屬於傳統的創新表現,包含榜題的運用、情節分景、山水布置,以及相對多元的時空表現,推測這些新元素有一部分是受到佛教敘事繪畫的影響。同時,〈洛神賦全圖〉的筆墨風格、圖像特色和裝飾母題則凸顯出與宋代宮廷繪畫、宮廷版畫的連結,加強了〈洛神賦全圖〉的當代性。 前人學者指出,中國繪畫受佛教敘事繪畫影響的時間差不多發生在六朝時期,然而在檢視〈洛神賦全圖〉的過程中,發現畫家運用榜題和異時同圖、異景同圖的作法鮮見於其他宋代敘事畫,卻與宋代寺觀壁畫上的佛教經變畫有所接近,促使本文回顧佛教敘事繪畫中對於異時同圖等時空表現手法的描寫。藉由敦煌壁畫各朝洞窟和宋代寺觀壁畫所遺存的圖繪資料,試圖梳理出佛教敘事手法的表現脈絡,並對比〈洛神賦全圖〉的表現手法,發掘出該卷畫家對於佛教繪畫敘事手法的引用及修正,為宋代敘事性繪畫的視覺敘事機制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觀點。
  • Item
    〈大理國梵像卷〉之帝王肖像研究
    ( 2022) 羅筠婷 ; Lo, Yun-Ting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大理國梵像卷〉為大理國目前唯一傳世的畫卷,根據卷後的題跋,此卷完成的時間約落在1172-1175年間,張勝溫則為主要的作者。全卷繪製精工,描繪的人物、題材亦豐富,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及藝術的重要畫卷。〈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宗教相關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有別於過去多專注於其宗教圖像的研究,本論文將著重於過去學者較為忽略,畫卷中的帝王圖像為討論對象。〈大理國梵像卷〉中繪及帝王圖像的段落主要集中於首段利貞皇帝、末段十六大國王以及中段的南詔歷代帝后圖。論文首先討論〈大理國梵像卷〉三個主要帝王圖像所運用的圖示傳統,並藉由其他的文獻、圖像,解讀卷中所繼承自唐、宋的繪畫傳統。並透過三個繪有帝王圖像的段落與傳統圖繪的連結,包括帝后禮佛圖、歷代帝王圖、王會圖。解讀當中繼承自過往繪畫傳統以及屬於傳統中創新的表現。提供對於同時代的帝后圖像可能的想像,同時,豐富對唐宋時期間帝后圖像的原有認知。 前人學者的研究多著重於〈大理國梵像卷〉與宗教的關係,然而檢視〈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帝王圖像,則可發現其中除了宗教元素外,亦帶有著其他的政治訊息。藉由分析卷中帝王圖像的特殊意涵,以及日後〈大理國梵像卷〉進入乾隆宮廷,乾隆命其畫師對於重繪畫卷進行的改動,認為〈大理國梵像卷〉中的帝王圖像並非僅作為宗教形式的供養人,而是透過多樣帝后圖像的繪畫傳統,不時穿插於畫卷中各式與南詔帝王相關傳說故事的內容,以及他國王者前來會面、朝覲的行伍,一再地顯現南詔、大理國的皇權與多樣宗教的密切關係。同時也為〈大理國梵像卷〉的製作脈絡及緣由,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觀點。
  • Item
    唐宋時期絞胎器研究
    ( 2022) 雷皓天 ; Lei, Hao-Tien
    陶瓷學界過往在唐宋時期絞胎器的研究上過於零星且分散,學界多傾向關注絞胎器在紋樣上的仿擬對象,亦或是將其納入鉛釉陶的系統中來被一起討論,以其作為專題研究的學術論著至今較為稀少,對於其所乘載的史料價值也仍具有待被發掘的研究潛力。在考古材料方面,絞胎器的出土廣泛地散佈於東亞範圍內的墓葬與遺址單位中,本批材料除未被進行系統性的爬梳外,對於絞胎器的使用狀況與傳播途徑,至今也尚未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將針對出土材料與相關文獻進行考察,再對各國博物館的收藏狀況進行整理,並建置系統性的研究資料庫,進一步藉由對各器型的風格類型學比對下,嘗試梳理絞胎器各器型的盛行時段與演進關係。 在彙整唐宋時期絞胎器的材料狀況後,本文將再針對絞胎器的域外出土與流通狀況、使用階級與贊助者群體,以及其與宗教、政治權利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考察,嘗試在全面性的分析絞胎器所顯現的物質情況下,還原其於唐宋時期的使用原境。
  • Item
    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研究
    ( 2021) 郭佩珊 ; Kuo, Pei-shan
    目前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唐人詩意圖冊》為陸治於1556年所繪,為一套有十二幅圖繪的圖冊,每一幅圖繪上的內容則根據圖繪上題寫的唐、宋詩詩句而作。明代畫家也有以詩句入畫的作品,但若將焦點集中在以前人詩句入畫的圖冊創作,陸治的《唐人詩意圖冊》是常被忽略的作品。本文將以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為中心,探討《唐人詩意圖冊》中的詩畫關係,並透過分析宋、元、明中期作品中的詩畫關係,試著找出陸治在處理詩畫關係上的承繼與創新。論文首先討論陸治《唐人詩意圖冊》的風格與內容,以南宋風格的構圖,與承襲自文徵明傳統的筆描,內容則以唐、宋詩句入畫,其中題句為詠景與個人情志為主要的選擇標準。又因畫冊的圖繪並無確切的順序,透過對《唐人詩意圖冊》開頁的編排,發現四季為陸治隱含在背後的創作邏輯。為了使陸治創作《唐人詩意圖冊》的手法與模式更加清晰,本文回顧了宋、元、明代中期以前的詩意圖繪,以此建立詩畫關係發展的脈絡。藉由《唐人詩意圖冊》的圖繪,對陸治處理詩畫關係手法加以分析,觀察自宋、元、明傳統的學習並另闢新意。重新了解陸治詩意圖冊的創作下,將《唐人詩意圖冊》放入明代詩意圖發展的脈絡上來看,對明代中、晚期後大量出現的詩意圖冊中的詩畫關係提供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