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1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六位數學實習教師教學身分內涵及發展的個案研究(2007) 林芳綺; Fang-Chi Lin本研究以Wenger (1998)的學習理論為基礎,將學習的歷程視為成為某人的過程(learning as becoming),嘗試從身分的觀點剖析數學實習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瞭解教師如何建構及發展自己的教學身分。亦即,教師在教學中是個(或展現出)什麼樣的人?經由實習歷程又使她們成為什麼樣的教師?Ghaye& Ghaye (1998)亦建議,當教師欲回答「我是什麼樣的教師?」時,應該可以先反思自己的教學並瞭解其內含的價值。因此,本研究即以教師的數學教學價值作為預設性的研究主體,以進一步檢視教師教學身分的內涵及其發展的歷程。 作者以6名數學實習教師為研究的對象,她們所屬實習學校為研究的場景,進行為期1年的個案研究。研究過程參考Chin & Lin (2000)探索與詮釋教師教學價值系統的架構,透過課堂教學觀察、半結構及遞迴性的訪談、撰寫問卷及省思報告來蒐集研究的實徵資料,經比較、分析及層層探索的過程精鍊出教師的教學價值及教學身分。 研究結果顯示,每位個案教師皆反映出不同的教學風格及特色,凸顯不同取向的教學身分內涵,而且,部份教學特質已與過去傳統數學教師有所不同。而在1年的教育實習過程中,個案教師的教學身分呈現三種不同的發展情形,包含教學身分大致維持一致性、教學身分衍生兩種存乎不同教學情境下的教學角色,以及教學身分的徹底轉換。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實作環境中的他人對待個案教師的態度對其教學身份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實習教師的身分因素也限制了教學身份的可能發展空間。再者,教師在實習歷程中雖可扮演多重的教學角色,但是,其內部深層本質的身分內涵仍保有長久的自我同一性。當教師整合多重角色而又能夠確實教出所側重的教學價值時,即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身分。本研究的結果反映出教學身分的多樣性與重要性,以及發展過程的複雜與多變,也間接地提醒師資培育者,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身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Item 八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認同與認知的個案研究(2006) 徐郁惠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法,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一班大三修讀「數學教材教法」課程中的四十六位學生中,篩選出八名具代表性的個案;再透過個案研究法,追蹤此八位學生數學教師在初次接觸到數學教學時的一年師培課程期間,其教學價值之認同歷程以及價值認知的內涵和影響,並了解影響個案價值認同變遷的因素。研究的進程分為價值原生(啟蒙期)、價值醞釀(介入期)與價值教學(實踐期)三個階段,並配合問卷調查、個案晤談和教室觀察等方式,蒐集多樣的個案實徵資料以提升資料分析與詮釋的信度和效度。參酌Bishop (2001)對培育學生教師價值教學活動的建議以及研究期間之見聞和感受,作者預擬了一個包括三個發展階段和價值認同強弱變化的二維詮釋性架構,來描述個案價值認同歷程的演變情形、認知內涵的調整與影響認同變遷的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八位學生教師分別呈現出比重不同的價值認同以及對價值的認知,而且,在其歷程中有原生價值、威權、脈絡和個人偏好四種可能影響價值認同變遷的因素,同時對價值內涵的認知也會影響價值的認同。師培活動中的價值教學配合價值認知活動,應可深化學生教師的單一價值並拓展其多元的價值體系,這也似乎暗示了他們情意面專業發展的可能性。在探討價值認同的歷程中,以價值認知的維度來探訪有助於了解學生教師如何認同、如何實踐以及認同和實踐之間的關係,這也呈顯了價值的認同、實踐與認知三者之間不可分離的交織關係。所以,價值認知在價值相關研究中應該是個值得、也是更需謹慎看待的元素。若能進一步探討這個元素所扮演的角色,或許能夠發展出價值認知的層次,並轉變價值認同的取向。 最後,本研究的結果應有助於數學師資培育者,掌握學生教師在價值認同上可能受到的干擾情形,而能進一步規劃適當的培育活動、引入相伴隨的價值教學,促使學生教師在自我價值上不斷地深入和擴展,並能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想法而能夠拓展或豐富自我的價值內涵與價值體系。期待學生教師的成長不只侷限在數學知識的增長,在接觸和體驗價值的教學之後進而引動個人專業的成長。Item 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實踐的個案研究(2007) 廖俊傑本研究的六名個案是張繼元(2005)以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法,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一班大三(92.9~93.6)修讀「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46名學生中篩選出的代表性個案。作者接續使用個案研究法,追蹤這六位個案學生教師於大四(93.9~94.6)修讀「教學實習」課程中,價值認同的變遷與價值教學情形,並探討可能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分成實做前期和實做後期兩個階段,透過書面資料、個案晤談和教室觀察,蒐集與分析各類實徵資料並詮釋其意義。 研究的結果顯示,六名個案學生教師在三個階段期間各自展現了不同的教學身分內涵,並刻劃出不同的身分演化軌跡。雖然,個案在不同階段展現的價值不盡相同,然而,他們對於認同的價值大多都有實踐的意願,也曾嘗試著教出它們,但是,由於對某些價值的概念認知不完整、教學經驗與能力的不足及教學實務環境條件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實際課堂教學沒能確實教出其指稱的價值。但是,每一位個案在不同階段均展現了至少一項不變的價值,對他們而言這些應該是比較核心的價值。 本研究的結果應有助於師資培育者或實習輔導教師進一步掌握學生數學教師階段性的教學身分內涵與狀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師資培育活動或課程,以促使學生教師更清楚特定價值的意義,以及能把特定價值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之中,進而引動其數學教學專業的發展。Item 六位學生數學教師教學價值認同的個案研究(2005) 張繼元本研究先以問卷調查和因子分析法,自台灣師大數學系一班大三「教材教法」課的46位修讀學生中,篩選出六名具代表性的個案;再透過個案研究法,追蹤此六位學生數學教師在開始學習教數學的第一年中,數學教學價值認同的取向與內涵,並探討影響其價值認同的主要因素。研究分成「價值想像」和「價值實驗」兩個階段,其間配合問卷調查、個案晤談、和教室觀察,蒐集、分析、與詮釋個案所呈現的各類資料及其呈顯的意義。藉由「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學習理論(Wenger, 1998),作者詮釋六位個案在一年的培育教學活動中,價值認同和教學身份發展的情形。 研究的結果顯示,六位學生教師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學身分內涵,但是,可能因為對材內容的認知不夠、教學功力的不足、和價值察覺的模糊,使得部分個案的兩階段認同出現不一致的情形。若進一步檢視「察覺」和「意願」兩面向的特質,他們的教學身分呈現出,具體的教學身分、模糊的教學身分、和具體與模糊兼具的三種狀態;而且,愈深刻的價值察覺會使得個案愈有意願實踐某些價值。同時,也進一步發現,透過分析資深數學教師的教學活動樣式、師培者與學生教師之間的教學省思、以及學生教師同儕之間的小組社會互動,似乎有助於提升個案對某些價值的自我察覺與實踐意願。 最後,本研究的結果應有助於數學師資培育者,掌握學生數學教師階段性的初始教學身分內涵與狀態;據此,可設計相關的師資培育活動或課程,以促使他(她)們進一步察覺自己的教學認同、瞭解教學價值的意義與內涵、和價值教學的重要性及可能的實施方式;希望更有助於,提升教學身分狀態的位階,進而引動其數學教學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