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806
-
Item「印紀」與「珍本」-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於書籍設計之創作研究( 2021)書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的傳統書籍形制與結構經歷數千年的演化,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形成獨特的美學。傳統美學觀念在當代社會是否可以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體現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創造新的版式形式,是本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探討的問題。本研究的方法是透過文獻、案例分析資料與訪談資料的結合,建構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並於創作實踐中驗證。在文獻分析部分,本研究對版式設計理論、傳統書籍版面結構及傳統美學概念等面向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從文獻資料可知,傳統書籍版面格式與構成元素型態受技術影響,其格式特徵適應閱讀的視覺規律,並且其格式功能規劃中體現傳統美學思想;個案研究部分,結合對中國「最美的書」入選書籍中傳統書籍美學應用的版式案例,分析其設計手法;在訪談部分,採行半結構性訪談法,邀請三位書籍設計專家結合自身設計經驗與創作感悟,對「書籍版式設計的工作方法與考量因素」、「對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理解」以及「設計中國傳統風格書籍時的應用方法」三個面向的問題進行訪談,從中歸納出書籍版式設計的思考、操作方法與傳統版式特徵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再結合文獻與案例的分析資料,對訪談產生的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深度訪談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建構本研究學理。並將所建構出的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應用於創作實驗,設計《印·紀》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兩個主題的書籍。研究發現:1.書籍設計的形式由內容決定,版式設計規範版面中的圖文元素,規劃版面整體性格式。2.中國傳統書籍版面結構的形成受到不同時期書籍形制與技術影響,對版式的佈局考量依靠元素的動勢和不同部分元素在版式中的均衡。3. 傳統書籍中蘊含美學思想,可在現代版式規則基礎上賦予傳統版式的結構及傳統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版式設計美學學理從「版式意味」、「元素佈置」、「留白空間」、「色彩應用」這四個面向建構。4.傳統版式結構在現代設計也可發揮其功能,應活化其文化之養分,結合現代變現方式設計,同時拓展中國傳統風格設計題材應用範圍。
-
Item2000 - 2020年國內外自我認同圖畫書之內容與形式分析( 2021)圖畫書的種類包羅萬象,其中一種類型,故事內容與「自我認同」相關,兒童可以透過閱讀此類書籍增加自信、了解自我,同時透過圖畫書改善情緒問題,幫助成長。自我認同感可以幫助兒童心靈成長,近年來兒童心理健康受到重視,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圖畫書的教育品質,因此,在圖畫書內容與形式的呈現上,需要創作者與出版業共同把關。本研究欲分析2000-2020年,台灣市面上以中文出版,主題為自我認同的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新北市圖書總館,總共蒐集242本自我認同圖畫書樣本。研究分為內容分析與風格分析兩個部分,內容分析階段,將探討故事架構、認同類型與性別平衡問題;風格分類階段,則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分類架構進行歸類與比較。研究結果如下:1. 242本樣本主角情緒可歸納為三大類型:依照樣本數量由多至少為「內在需求」、「外在因素」、「無負面情緒」,故事架構缺乏創新,鼓勵創作者重視「無負面情緒」之主角情緒架構,嘗試跳脫悲觀情緒框架。 2. 242本樣本內容可歸納為五大認同類型:數量由多至少為「安全感」、「身體意象」、「能力」、「自我追尋」、「身分」。3. 以整體數量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中存在角色性別比例失衡之問題,男性主角明顯多於女性主角:(1)作者性別影響主角性別,尤以男性創作者更為明顯。(2)主角類別影響主角性別,動物與其他植物等類型主角的性別比例較人類比例更懸殊。(3)認同類型影響角色性別,唯有「身分」類型樣本,女性主角比例高於男性,其餘四大類型皆以男性主角比例高於女性,尤以「能力」類型性別比例最為懸殊。(4)社會議題可能是影響當年圖書館兒童書選書性別比例之因素。4. 以教育內容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性別教育內容越來越多元:(1)性別教育內容更多元,除了女權議題,更多了同性婚姻議題、多元性別、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等教育題材。(2)角色設計開始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創作者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設定,在角色設計中,職業與外貌不再受到性別侷限。5. 自我認同圖畫書可歸納出12大項風格類型:以「童話卡通特質」為最大宗風格,「裝飾性圖案化特質」、「漫畫氣質」則並列第二大宗風格特徵。6. 兒童本位為自我認同圖畫書的風格選擇的重要考量。7. 出版國家地區影響風格類型的分布,亞洲地區風格分布較平均。8. 攝影後製、3D繪圖軟體技術的輔助,讓圖畫書的繪圖形式更多元。本研究建議作者、出版商和選書者應維持兒童圖畫書內容中的主角性別比例平衡,家長與師長可針對兒童遭遇之困擾,按照本研究對自我認同類型之分類進行書籍的選擇,並建議後續研究者,在未來研究中重視新風格的比例。
-
Item表現主義應用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康丁斯基為例( 2022)設計思維訓練對於設計師來說是一項相當重要並且必須具備的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培養造型構成、視覺思考能有效的提升設計的敏銳度,並透過一些直接或間接的聯想,將一些色彩、線條通過給予方向性或者排列組合來達到創新的目的,來讓創作設計上有更多的可能性。本研究以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之繪畫為主要研究範圍,透過了解表現主義與康丁斯基繪畫風格的轉變,來探討康丁斯基繪畫創作理念,理解其色彩應用及幾何風格,並藉由了解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轉化的手法,解析以平面立體設計轉化為題之文化創意商品,去分析其設計手法及特色,來了解平面與立體之間的轉化,並建立設計轉化流程。以康丁斯基圓的時代後期繪畫為創作基底,將其繪畫解析後的成果進行設計創作,推廣其文化意涵。創作成果以康丁斯基的五幅繪畫為主題,包含了「在白色畫布上的第二號」、「構成第八號」、「彼此一致」、「黃色畫布」、「箭」,從這五幅作品作為靈感及概念發想,並運用設計轉化模式將其立體化,在保留康丁斯基繪畫概念的同時使其成為符合使用者喜好的文化創意產品。運用多面向的規劃,實際將產品設計出來,並記錄設計之過程。研究者依據創作成果,認為設計轉化模式可將藝術文化保留,並給予其新的樣貌。期望往後可成為同類型研究者的參考依據,依此設計模式進行平面、立體轉化,並進行後續設計模式的修正與更改,探討出最佳的設計轉化模式。
-
Item運用潮汕剪紙技法之戲曲繪本創作研究——以《荔鏡記》為例( 2022)潮汕戲曲剪紙跟隨潮汕剪紙這一寶貴的潮汕精神文明發展,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家與作品風格。在地文化繪本以其強有力的視覺衝擊以及文化魅力被大眾所青睞,剪紙運用於繪本創作這一方法很好的突破傳統寫實風繪本束縛而同時兼備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本研究創作採用文獻分析法,瞭解中國剪紙的發展以及潮汕剪紙的表現形式、風格特色等,繪本創作的基本要素以及表現形式,分析傳統戲曲繪本跟現代繪本的特點與差別,從中得出現代戲曲繪本的創作建議。針對潮汕戲曲剪紙、傳統戲曲連環畫、現今剪紙風繪本進行個案分析,分析出潮汕戲曲剪紙藝人在戲曲角色造型上的技法特徵,思考如何將其運用到現代戲曲繪本的創作中。本研究慾將前文的研究所得運用進較為廣泛流傳在潮汕地區的《荔鏡記》故事版本,進行《荔鏡記》繪本創作。本研究創作將潮汕戲曲剪紙技法融入到《荔鏡記》戲曲繪本創作嘗試,借由現代剪紙風格的視覺表達,就能在複雜的戲曲繪本場景實現體現角色魅力的目的。通過分鏡與特殊頁面的設計,更好表現故事主題,彰顯《荔鏡記》背後的文化底蘊以及精神價值,從而使新一代大眾能更好接受並瞭解經典的民間戲曲文化故事。
-
Item兒童食育體驗之創作探討-以石花凍為例( 2021)台灣為海洋島嶼,在四面環海的環境下,讓台灣擁有許多珍貴且特有的物產,也讓民眾接受世界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及習慣。然而在食物過度加工的時空背景下,人們對食物與食材的背景日漸陌生,衍生了許多飲食偏差的問題。食育視為現代素養培養的方針之一,現今相關的政策雖已有些具代表性的推廣案例,但尚有可改善的空間。食育的觀念影響著生活飲食習慣更於兒童的幼年成長密不可分,如何於推廣正確的飲食習慣且使其能夠於遊戲中自然而的學習。藉由「食在地,吃當季」的角度切入,本研究以台灣島嶼的海洋資源-石花菜為例,結合食育使兒童於體驗的同時,更同步獲得新知及學習,透過食育體驗結合創意,規劃系列體驗設計流程,更以體驗設計帶入,以幫助地方產物進行加值。經實例分析本研究整理出食育體驗中的三個重要階段,誘因、體驗及回饋:誘因為建立互動故事卡,體驗為搭配石花凍進行食育操作,回饋為學習及分享。其次,以海洋劇場的形式分別以線索深入細節進而發展創作及分享等四個階段,發展出四個主題創作分別為:滾滾線索、尋尋所在、曬曬色階及侃侃舞台。就設計加值的觀點,以食物體驗的方式促使民眾體驗時,使本身相對價格較低廉且過程辛苦的產物-石花凍進行了產品加值,更以食育體驗的互動學習之方式,得以傳遞更多的可能性及互動性,將食物、人、文化及環境層層堆疊,由兒童參與的過程中,透過享用發現現有產物的故事,加以創作轉化,激發兒童對於在地食物的興趣,引發創作,可作為未來食育體驗活動之推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