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Item 2008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黃毅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先前兩次教育學期刊評比,與評比後公布的教育學門TSSCI名單,給國內教育學界帶來很大的衝擊。如今距離上次教育學術期刊評比已有5年,還有新創的期刊出現,也就有必要重新進行期刊評比。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建立教育學者對各期刊學術水準評價主觀評比指標,並根據被納入評比的期刊之教育學術論文所列參考書目做內容分析,計算期刊相互引用次數,建立客觀評比指標;再根據主客觀指標計算各期刊學術水準評比總分,並以群落分析對各期刊評比總分進行分級。最後,對於各期刊的評比分數做信效度分析,顯示評比分數都有良好的測量品質,並探討影響各期刊學術水準總分高低的因素,進而對各期刊提高水準的方向做建議。而本研究的方法,也可供其他學門期刊評比研究做重要參考。Item 2008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黃毅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先前兩次教育學期刊評比,與評比後公布的教育學門TSSCI名單,給國內教育學界帶來很大的衝擊。如今距離上次教育學術期刊評比已有5年,還有新創的期刊出現,也就有必要重新進行期刊評比。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建立教育學者對各期刊學術水準評價主觀評比指標,並根據被納入評比的期刊之教育學術論文所列參考書目做內容分析,計算期刊相互引用次數,建立客觀評比指標;再根據主客觀指標計算各期刊學術水準評比總分,並以群落分析對各期刊評比總分進行分級。最後,對於各期刊的評比分數做信效度分析,顯示評比分數都有良好的測量品質,並探討影響各期刊學術水準總分高低的因素,進而對各期刊提高水準的方向做建議。而本研究的方法,也可供其他學門期刊評比研究做重要參考。Item A Principled Eclec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Taiw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閔慧慈長久以來,本地教師在英文寫作教學法上,均師法美、英、澳等英語系國家學者。但不論是「語言導向」、「成果導向」、「過程導向」或「文體導向」等英文寫作教學法,只能解決本地學生英文寫作的部分問題。筆者根據主張「後教學法」學者Kumaravadivelu「宏觀策略架構」中的三大原則:地域特殊性、教師實用性及啟發學生潛能性(Kumaravadivelu, 2006: 69),提出一兼容並蓄之英語寫作教學方式。此一教學方式,不僅批判檢視主流寫作教學法所隱含之西方文化觀點,並修正適應臺灣大學生英語寫作之需要,更強調授課教師依學生及寫作情境需求自創寫作教學法。筆者除闡述此一教學方式之理論架構外,亦以實例簡介此一教學方式。Item A Principled Eclec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Taiw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閔慧慈長久以來,本地教師在英文寫作教學法上,均師法美、英、澳等英語系國家學者。但不論是「語言導向」、「成果導向」、「過程導向」或「文體導向」等英文寫作教學法,只能解決本地學生英文寫作的部分問題。筆者根據主張「後教學法」學者Kumaravadivelu「宏觀策略架構」中的三大原則:地域特殊性、教師實用性及啟發學生潛能性(Kumaravadivelu, 2006: 69),提出一兼容並蓄之英語寫作教學方式。此一教學方式,不僅批判檢視主流寫作教學法所隱含之西方文化觀點,並修正適應臺灣大學生英語寫作之需要,更強調授課教師依學生及寫作情境需求自創寫作教學法。筆者除闡述此一教學方式之理論架構外,亦以實例簡介此一教學方式。Item A. Giddens 自反現代性對師資培育課程研究之啟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黃騰本文根據二類不同的研究指出,教師教育的課程應該以「道德意義」做為核心。第一類研究是「教師改變」,但長期以來的研究指出,「教師」總是在改革中被視為是特定的「角色」。每個人總是認為做為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特定的性格、特質、能力等,而其結果就是忽略教師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重要性,並最終導致課程改革的失敗。第二類研究是社會現況的研究,而社會學家A. Giddens(1991)指出,「道德意義」不僅對個人存在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當代人們普遍的認同困擾與反思行動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若要透過課程改革來促進社會進步,那麼就要能讓教師的個人「道德意義」結合在改革歷程中。最後我們將試著指出,這樣的師資培育課程未來主要的研究方向。Item A. Giddens 自反現代性對師資培育課程研究之啟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黃騰本文根據二類不同的研究指出,教師教育的課程應該以「道德意義」做為核心。第一類研究是「教師改變」,但長期以來的研究指出,「教師」總是在改革中被視為是特定的「角色」。每個人總是認為做為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特定的性格、特質、能力等,而其結果就是忽略教師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重要性,並最終導致課程改革的失敗。第二類研究是社會現況的研究,而社會學家A. Giddens(1991)指出,「道德意義」不僅對個人存在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當代人們普遍的認同困擾與反思行動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若要透過課程改革來促進社會進步,那麼就要能讓教師的個人「道德意義」結合在改革歷程中。最後我們將試著指出,這樣的師資培育課程未來主要的研究方向。Item An Innovative Framework Applied to Element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the Gaps Knowledge Managemen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陳建志; 蘇琪婷; 謝秉蓉; 林清河目前國民小學正值大力推動知識管理之際,而且學校領導者也越來越注重知識管理活動的實行,期望透過知識管理活動來提升學校效能。然而,當執行知識管理時,卻會有一些類似缺口的障礙因素影響學校效能。因此,本研究提出「知識管理缺口」之創新性架構,詳細闡述執行知識管理時在管理上會遇到的缺口。運用主題之內容分析取徑來加以研究,透過訪談6所學校的校長或主任,發覺這些缺口的成因及消弭這些缺口的方式。根據管理的觀點定義出可能會潛在影響這些缺口強度及方向之完整因子,並找出增加知識管理有效性的相關作為。期許能提供學校定義知識管理缺口更便利的方式,使其執行知識管理時,能據此找出提升知識管理的有效方式及因應策略。Item An Innovative Framework Applied to Element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the Gaps Knowledge Managemen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6-??) 陳建志; 蘇琪婷; 謝秉蓉; 林清河目前國民小學正值大力推動知識管理之際,而且學校領導者也越來越注重知識管理活動的實行,期望透過知識管理活動來提升學校效能。然而,當執行知識管理時,卻會有一些類似缺口的障礙因素影響學校效能。因此,本研究提出「知識管理缺口」之創新性架構,詳細闡述執行知識管理時在管理上會遇到的缺口。運用主題之內容分析取徑來加以研究,透過訪談6所學校的校長或主任,發覺這些缺口的成因及消弭這些缺口的方式。根據管理的觀點定義出可能會潛在影響這些缺口強度及方向之完整因子,並找出增加知識管理有效性的相關作為。期許能提供學校定義知識管理缺口更便利的方式,使其執行知識管理時,能據此找出提升知識管理的有效方式及因應策略。Item 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陳伊琳; Yi-Lin Chen一般同意教育應該協助受教者過幸福的生活。其中涉及的概念性問題—幸福是什麼有待釐清,而方法問題—教育如何促成受教者幸福則需要詳細論述。尤其面對近來其他學術領域對幸福議題的研究熱潮,教育界有必要重新檢視「幸福」概念,亟思教育促成受教者幸福的可為之道。本文從Aristotle幸福論觀點切入,彰顯影響幸福的兩股力量:一方面說明「修德」與「行德」為「致福」的必要條件,對於德行潛能上未受損傷的人而言,人人皆可透過努力而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必須承認幸福無法完全自外於命運之輪的影響力,各式運氣因子涉入個體品德形塑(修德)與德行展現(行德)過程中,這凸顯個體在致福過程中,因運氣介入而顯現的脆弱性。當代品德教育致力於「德行陶養」可視為幸福論意義上的協助受教者的致福之道。惟教育面對各式運氣因子作用力的無力處尚待給予平衡性的強調。Item 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陳伊琳; Yi-Lin Chen一般同意教育應該協助受教者過幸福的生活。其中涉及的概念性問題—幸福是什麼有待釐清,而方法問題—教育如何促成受教者幸福則需要詳細論述。尤其面對近來其他學術領域對幸福議題的研究熱潮,教育界有必要重新檢視「幸福」概念,亟思教育促成受教者幸福的可為之道。本文從Aristotle幸福論觀點切入,彰顯影響幸福的兩股力量:一方面說明「修德」與「行德」為「致福」的必要條件,對於德行潛能上未受損傷的人而言,人人皆可透過努力而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必須承認幸福無法完全自外於命運之輪的影響力,各式運氣因子涉入個體品德形塑(修德)與德行展現(行德)過程中,這凸顯個體在致福過程中,因運氣介入而顯現的脆弱性。當代品德教育致力於「德行陶養」可視為幸福論意義上的協助受教者的致福之道。惟教育面對各式運氣因子作用力的無力處尚待給予平衡性的強調。Item 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12-??) 陳昭宇; 林靜萍; Chao-Yu Chen, Ching-Ping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發展以大腦為基礎學習(brain-based learning, BBL)的體育教學方法,並探討其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基於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以量為主、質為輔的取向,採準實驗設計不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研究參與者為一位體育教師及其授課班級兩班八年級50位學生,分為實驗組(實施BBL取向體育教學)與控制組(實施傳統體育教學),參與16節籃球課。研究工具為「概念構圖」、「籃球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與「國中生體育學習動機量表」,分別進行前、後測,以了解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習成效,並輔以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蒐集質性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與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組在概念構圖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概念構圖成績有顯著進步。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進步。三、實驗組在學習動機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學習動機表現有顯著進步。整體而言,BBL取向體育教學方法確實能夠促進知識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並激發學習動機。Item 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12-??) 陳昭宇; 林靜萍; Chao-Yu Chen, Ching-Ping Lin本研究目的旨在發展以大腦為基礎學習(brain-based learning, BBL)的體育教學方法,並探討其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基於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以量為主、質為輔的取向,採準實驗設計不等控制組設計(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研究參與者為一位體育教師及其授課班級兩班八年級50位學生,分為實驗組(實施BBL取向體育教學)與控制組(實施傳統體育教學),參與16節籃球課。研究工具為「概念構圖」、「籃球問題解決能力測驗」與「國中生體育學習動機量表」,分別進行前、後測,以了解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的學習成效,並輔以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蒐集質性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與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實驗組在概念構圖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概念構圖成績有顯著進步。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進步。三、實驗組在學習動機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教學介入後學習動機表現有顯著進步。整體而言,BBL取向體育教學方法確實能夠促進知識理解、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並激發學習動機。Item Benner 改革教育學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梁福鎮; Fu-Chen Frank Liang本研究採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探討Benner改革教育學的思想淵源、主要內涵、優劣得失,以及重要啟示。Benner深受Rousseau教育學思想、Kant批判哲學、Herbart普通教育學、Humboldt語言哲學、Hegel辯證哲學、Schleiermacher教育理論、Fink存在現象學、Derbolav實踐學和Kuhn科學哲學的影響,注重改革教育學與常規教育學的關係、教育學與政治學的關係、改革教育學歷史撰寫的形式、現代教育學在德國的發展、西方占領區和西德的國家學校改革及學校實驗等問題的探究,具有擴大改革教育學的探討範圍、轉變改革教育學的撰寫方式、澄清改革教育學的核心關係、充實改革教育學的實質內涵,以及指出教育改革運動的優劣得失等優點。儘管Benner改革教育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仍然可以做為我國建構教育改革理論和進行教育改革活動的參考,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實務上,值得我們加以重視。Item Benner 改革教育學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梁福鎮; Fu-Chen Frank Liang本研究採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探討Benner改革教育學的思想淵源、主要內涵、優劣得失,以及重要啟示。Benner深受Rousseau教育學思想、Kant批判哲學、Herbart普通教育學、Humboldt語言哲學、Hegel辯證哲學、Schleiermacher教育理論、Fink存在現象學、Derbolav實踐學和Kuhn科學哲學的影響,注重改革教育學與常規教育學的關係、教育學與政治學的關係、改革教育學歷史撰寫的形式、現代教育學在德國的發展、西方占領區和西德的國家學校改革及學校實驗等問題的探究,具有擴大改革教育學的探討範圍、轉變改革教育學的撰寫方式、澄清改革教育學的核心關係、充實改革教育學的實質內涵,以及指出教育改革運動的優劣得失等優點。儘管Benner改革教育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仍然可以做為我國建構教育改革理論和進行教育改革活動的參考,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實務上,值得我們加以重視。Item Benner 改革教育學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梁福鎮; Fu-Chen Frank Liang本研究採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探討Benner改革教育學的思想淵源、主要內涵、優劣得失,以及重要啟示。Benner深受Rousseau教育學思想、Kant批判哲學、Herbart普通教育學、Humboldt語言哲學、Hegel辯證哲學、Schleiermacher教育理論、Fink存在現象學、Derbolav實踐學和Kuhn科學哲學的影響,注重改革教育學與常規教育學的關係、教育學與政治學的關係、改革教育學歷史撰寫的形式、現代教育學在德國的發展、西方占領區和西德的國家學校改革及學校實驗等問題的探究,具有擴大改革教育學的探討範圍、轉變改革教育學的撰寫方式、澄清改革教育學的核心關係、充實改革教育學的實質內涵,以及指出教育改革運動的優劣得失等優點。儘管Benner改革教育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仍然可以做為我國建構教育改革理論和進行教育改革活動的參考,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實務上,值得我們加以重視。Item C. Macaulay 的「兩性平等」人性觀與教育學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永泉為探索C. Macaulay(1731-1791)這位在歷史上被忽略的女性教育學者,本文首先探討了她的生平背景,發現她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並未自我囿限於傳統所賦予之女性定位,而係以豐富的學識與堅定的決心,將政治改革者與女性知識份子的角色融於一身。筆者認為,Macaulay 的人性觀與其教育思想間有密切關係,故先探討其人性觀。Macaulay 主張,理性與情感均衡及兩性平等的人性觀,認為所謂的「性別互補」觀念應是在個人之內,而非社會之中。而在教育思想方面,Macaulay 則有下列的主張:一、教育的改進是社會及政治改革的起點;二、人的知識與品格可以透過教育來培育;三、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四、主張男女皆可適用的文學教育;五、重視教師的品格及素質等。總言之,Macaulay 的教育論述並未論及窮人與僕人的階級該如何習得其所倡導的教育,可說是其理論缺陷。惟其透過對於兩性平等人性觀的倡導,具體地將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貫注在她的教育計畫中,正體現了Macaulay 心中的美德價值及人性尊嚴。Item C. Macaulay 的「兩性平等」人性觀與教育學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方永泉為探索C. Macaulay(1731-1791)這位在歷史上被忽略的女性教育學者,本文首先探討了她的生平背景,發現她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並未自我囿限於傳統所賦予之女性定位,而係以豐富的學識與堅定的決心,將政治改革者與女性知識份子的角色融於一身。筆者認為,Macaulay 的人性觀與其教育思想間有密切關係,故先探討其人性觀。Macaulay 主張,理性與情感均衡及兩性平等的人性觀,認為所謂的「性別互補」觀念應是在個人之內,而非社會之中。而在教育思想方面,Macaulay 則有下列的主張:一、教育的改進是社會及政治改革的起點;二、人的知識與品格可以透過教育來培育;三、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四、主張男女皆可適用的文學教育;五、重視教師的品格及素質等。總言之,Macaulay 的教育論述並未論及窮人與僕人的階級該如何習得其所倡導的教育,可說是其理論缺陷。惟其透過對於兩性平等人性觀的倡導,具體地將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貫注在她的教育計畫中,正體現了Macaulay 心中的美德價值及人性尊嚴。Item C. Taylor靈性倫理思想對「道德主義」之批判暨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3-??) 林京霈現代民主社會的道德哲學多關注個體的義務行為及規則遵守,並重視個體自由平等權利的保障。當代重要哲學家C. Taylor(1931-)稱這樣的道德哲學為「道德主義」(moralism),相對於以「善」為探究核心的「倫理學」(ethics)。Taylor認為,道德主義缺少對善之實質內涵的認識及其道德根源的不穩定,可能造成「自許正義」的偏狹態度,甚至是暴力的表現。而Taylor肯定超越性道德根源的倫理學思想,能提供吾人對於自我與善、與他人、與更高力量之關係的新理解,並給予有力的實踐動機。最後,藉由Taylor的倫理思想指出道德教育應回歸對「善」的重視,及其作為引導美善及智慧生活的重要性。Item C. Taylor靈性倫理思想對「道德主義」之批判暨其德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3-??) 林京霈現代民主社會的道德哲學多關注個體的義務行為及規則遵守,並重視個體自由平等權利的保障。當代重要哲學家C. Taylor(1931-)稱這樣的道德哲學為「道德主義」(moralism),相對於以「善」為探究核心的「倫理學」(ethics)。Taylor認為,道德主義缺少對善之實質內涵的認識及其道德根源的不穩定,可能造成「自許正義」的偏狹態度,甚至是暴力的表現。而Taylor肯定超越性道德根源的倫理學思想,能提供吾人對於自我與善、與他人、與更高力量之關係的新理解,並給予有力的實踐動機。最後,藉由Taylor的倫理思想指出道德教育應回歸對「善」的重視,及其作為引導美善及智慧生活的重要性。Item D. Tanner、L. Tanner與H. Kliebard的課程研究觀點解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12-??) 宋明娟課程史如何被撰作之起始、過程與結果,皆受撰作者的觀點所左右,如能加以釐析,則可期以充盈有關課程問題的思考範疇。本文旨在解析D. Tanner與L. Tanner二氏和H.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觀點,首先探討渠等治課程史的意圖,以及論課程史的價值,其次以渠等之美國課程史專著進行具體分析,最後則綜合比較並延伸所論。本文於結論中指出,課程史學者的研究觀點或暗或明,皆寓含於著作當中,因之在引述或探究其主張,抑或逕自從事課程史研究時,皆宜提升研究觀點之敏銳度,發為嚴謹的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