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936
-
Item跨越邊界:成為高等教育文化回應教師的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12-??)為了發展能敏覺、因應與突破大學生異質的文化背景所潛藏的種種教學難題,研究者透過教師自我研究的行動研究,坦誠地反思與揭露一位大學教師在課程發展中致力成為文化回應教學者「跨越邊界」的歷程。研究結果顯示,高等教育的文化回應教師需要在教師準備、師生關係經營,與文化回應教學融入課程⋯⋯等層面經歷「跨越邊界」的三個歷程:一是自我批判、學習與轉化學生文化差異為教學資源,並發展社會政治意識。二是營造關懷、信任、文化溝通、權力共享的教室。三是發展屬於自己專業課程適用的文化回應教學。本研究提出閱讀理解、田野工作、反思、書寫及學習者行動研究等「五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並認為文化回應教學雖具獨特性、靈活性,理念與方法卻是可被複製的。
-
Item這場疫情教我們的事:評介《新冠肺炎與種族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何社會正義觀點如此重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
Item以實境體驗遊戲融入校外教學深化學生多面向的參與式學習與理解:以〈尋訪馬偕足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3-??)目前學校辦理的校外教學,普遍欠缺十二年國教倡議的素養導向教學精神。而風靡於青少年世代的實境解謎遊戲,具有謎題破解、身體經驗、群體表演等設計要素,與素養導向設計若合符節,展現新世代的學習樣態。為此,本計畫透過與新北市淡水區國小之教師社群協作,將實境體驗遊戲的設計元素融入〈尋訪馬偕足跡〉校外探究學習方案的設計中,並在實施後檢視學生的學習表現。本計畫採用質性研究取徑,過程中兼採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與分析技術,彙集學生、教師及家長的意見和相關文件,加以分析、歸納和詮釋。研究結果顯示:一、在方案設計方面,能涵蓋實境體驗遊戲的三大要素及融入數位解題技術;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展現學習事物、學習歷程、題材脈絡、人脈關係、人類環境等多面向的參與和探究學習樣態;三、在學習結果方面,學生對主題的探究學習達到說明、詮釋、應用、觀點、同理心等多面向的理解,惟自我認識面向的理解較不明顯。研究最後提出六項落實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智慧。
-
Item重思學習障礙之定義與鑑定:一個特殊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本研究延續批判教育學傳統,揭露教育理念與學校實務間的矛盾,聚焦於學習障礙類之定義與鑑定,採取社會學的觀點,檢視學習障礙如何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資料來源以訪談為主、文件檔案為輔。結果歸納三點發現:一、製造學習障礙:從無到有再到高出現率;二、灰色地帶:學習障礙與低成就難以切割;三、特殊教育需求:文化刺激不足不易排除。進而提出三點討論:一、教育相關體系生產特殊教育需求;二、特殊教育需求反映健全常規預設;三、健全常規預設強化缺陷思維。最後做成結論、提出反思:一、學習障礙乃一需求/供應鏈體系;二、「需求」與「缺陷」是一體兩面;三、反映健全常規預設以及對人口品質的焦慮。本研究呼籲重新省思學習障礙類別之定義與鑑定,以免背離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之政策與願景。
-
Item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12-??)本行動研究以社會建構論為教育學立場,結合在地發展之「自我覺察督導模式」進行課程個別/團體督導,藉由督導歷程之提問與對話,以提升大學層級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程修課學生之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本研究遵循質性研究典範與行動研究取向,期許為具反思性之教學者立基社會建構理論作為教學理論觀點,並以「關係、對話、建構、知識」四主軸進行教學創新行動方案,檢核學習者之課程經驗與教師之教育學實踐。本研究重要發現有二:一、社會建構教育學諮商訓練以對話、覺察為主軸,師生互動得以跳脫過往單一教學型態;二、課堂引導對話,將專業學習遷移拓展至諮商晤談情境與日常生活。期許此次教學創新行動得以提供大專校院輔導諮商相關科系實習課程教學訓練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