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3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董榕森之高胡作品研究—以《一葉蘭》與《七夕吟》為例(2024) 王一甯; Wang, Yi-Ning董榕森是一位重要的國樂作曲家,也是臺灣國樂教育開疆闢土的先鋒。1949年他投筆從戎考取了海軍軍士學校,並在1956年時進入政戰學校音樂系進行訓練,開始投入創作。1962年寫下生平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高胡獨奏曲《一葉蘭》。兩年後(1964年)因病而奉准退伍,此後致力國樂發展。筆者於國小參加國樂團時便已接觸到董榕森的二胡作品,而在多年後進入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系就讀。實際擔任二胡教師後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創科主任的胡琴作品與教材。戒嚴時期的社會情形對於國樂作曲家與演奏者有何影響?為何國內的胡琴考級檢定與賽事多年來都選擇了董榕森的作品作為指定曲?他的胡琴作品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與代表性?甚至是他的作品對於國樂的教育產生什麼樣的深遠影響?這些都引發著筆者的好奇心。本文之研究透過研究臺灣在戒嚴與解嚴的時空背景對於音樂的影響,且聚焦於早期國樂曲荒以及至今的臺灣國樂發展,並選擇了兩首董榕森的高胡作品《一葉蘭》與《七夕吟》來進行樂曲結構分析與詮釋。希冀透過此次研究能使國樂發展的脈絡與作品的連結,進而更加精準詮釋出樂曲。Item 林心蘋二胡協奏曲《密祉》之分析與詮釋(2023) 邱冠瑛; Chiu, Kuan-Ying林心蘋為近年活躍於臺灣的作曲家,近年來累積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三首作品為二胡協奏曲,《密祉》一曲是最多人演奏的,這首作品於2015年首演之時,筆者正於小巨人絲竹樂團中擔任團員,此次亦是筆者首次參與該團的演出,因此《密祉》一曲在筆者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發筆者想研究這首作品的動機。關於本文之研究,筆者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部分為《密祉》演出影音資料,針對同為小巨人絲竹樂團伴奏的三個演出版本,比較相互之間的詮釋差異,並建構出樂曲的基本詮釋架構。第二部分為林心蘋相關之文獻,透過現有關於林心蘋之論文,從中了解林心蘋的音樂歷程、創作手法與理念。第三部分為《密祉》一曲所使用之素材《小河淌水》和《猜調》之相關文獻,筆者根據搜集之資料,對於《小河淌水》之作曲家生平、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發展進行詳細論述;《猜調》一曲以掌握其藝術特點及呈現其音樂風格為主。透過本研究,可以瞭解林心蘋的創作手法及理念,對於《密祉》一曲的創作背景及手法也有更清晰的理解。從研究中亦可以發現林心蘋在創作器樂作品上擅於展現樂器之特點,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演奏林心蘋的作品時,對於演奏者而言,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過程。Item 許可二胡作品《風韻》與《思念》之分析與詮釋(2021) 黃品筑; Huang, Pin-Zhu身兼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許可1960年出生於南京,1978年考取中央音樂學院,求學期間對於西方音樂抱持很大的學習熱忱,看見西方音樂的流傳廣泛後,思考起如何讓二胡走向世界舞台的理念,於1988年遠赴日本攻讀研究生並努力實踐自身音樂理念,在日期間許可致力於二胡教學與演出、樂曲創作與唱片發行。筆者在求學期間接觸到許可創作的《風韻》,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期盼能為許可的音樂理念留下可茲參考的文獻。在進行文獻資料回顧部分,由於文獻數量不多,主要以期刊、電視專訪、許可演奏影音為主,筆者透過僅有的文獻資料,將其歸納出許可生平與求學歷程、音樂理念與音樂創作,再以許可創作樂曲《風韻》與《思念》兩首進行樂曲曲式和旋律分析,以及創作背景、手法與演奏影音文獻的分析與研究。透過以上文獻統整與分析結果得知,許可帶著將二胡推向世界舞台的理念至日本,筆者發現二胡目前在日本發展現況,大眾對二胡的接納、認知度,相較於許可旅日時期已提升許多,證實許可的音樂理念加上後續多位旅日音樂家對二胡的推廣,是成功實踐的;另外筆者還發現,為了演奏移植西方樂曲而改革的二胡演奏技法,也實際運用於許可創作樂曲中,讓二胡的演奏風格不再侷限於傳統。希冀此論文能提供日後研究者成為參考資料,也為推廣二胡藝術上盡一份心力。Item 王建民《第四二胡狂想曲》之分析與詮釋(2013) 郭珊如; Kuo, Shan Ju王建民的「二胡狂想四部曲」挾著高超技巧與濃烈的中國民歌風格,颳起了鮮明現代色彩的魅力炫風,所到之處無不轟動。筆者不禁思索,是什麼樣的魅力促使王建民的狂想曲風靡作曲、專業、教學領域?為什麼王建民的作品能夠成為現代二胡的代表、獨領風騷稱霸一、二十年?希冀透過本研究能更透徹精確地分析樂曲,並在演奏詮釋上有所突破。 在論述架構上,本文主以作曲家於「我的旋律語言與技術」講座中提及的概念為基礎,歸納其生平、學經歷背景及其創作理念,就曲式結構、旋律素材、節奏模式、和聲進行等進行樂曲分析,最後以旋律力傾向與動態分析建立筆者的演奏思維,以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拿捏。 筆者在研究結論中指出,王建民善用狂想曲的體裁特色,在高超複雜的作曲技法中隱伏著動人心弦的民歌靈魂,並打破了規準的節奏型態,以堆疊的核心音程建立豐富炫爛的色彩和聲,繪出色彩斑斕的風情畫。透過本文拋磚引玉,盼能在二胡演奏的領域與研究上盡棉薄之力。Item 高韶青《二胡隨想曲第三號-炫動》之分析與詮釋(2011) 侯湘嵐; Hsiang-Lan, Hou長年旅居加拿大的青年二胡演奏家高韶青不僅在演奏上建立了個人的音樂風格,於近十年內又完成了三首二胡隨想曲系列作品,《二胡隨想曲第一號-思鄉》與《二胡隨想曲第二號-蒙風》被選為二胡大賽指定曲且引領了一股演奏風潮。本研究將藉由分析2009年完成的《二胡隨想曲第三號-炫動》,並回溯前兩首作品,一探隨想曲系列在作曲手法上的異同點以及演奏詮釋上的差異性。 本詮釋報告採取個案研究法,由於高韶青與《二胡隨想曲第三號-炫動》的資料不多,便以訪問調查法作為本資料蒐集之主要方法,並輔以作曲家提供之曲譜及錄音、相關之論文及期刊研究及音樂會資訊等。將樂曲分析與作品詮釋後得到的成果,透過文字敘述與譜例分析之方式,經過整合後完成本詮釋報告。 在經由上述的分析與探討後,可得知高韶青在創作二胡作品的手法具有承襲性,並結合不同的音樂元素以增添作品的多樣性,由於高韶青長年旅居加拿大而受到多元文化之影響深厚,自然反應在作品之中。在演奏詮釋上,也需要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才能將高韶青作品特色忠實的展現。Item 楊寶智二胡協奏曲《川江》之分析與詮釋(2012) 陳宛吟民歌在民間廣為流傳,與人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民歌也是許多作曲家的創作素材來源。作曲家楊寶智受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之邀,以四川民歌中的《川江號子》為音樂素材創作《川江》二胡協奏曲,此樂曲中作曲者運用了簡單的號子作為音樂素材來創作並融入他在四川生活的數十年所遭遇的心情,引起筆者研究此作品的動機,也希望藉由本詮釋報告提供更多演奏者作為演奏及研究上的參考。 本文透過文獻蒐集發現,以《川江號子》進行創作的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資料並不多,因此本研究以訪談調查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透過訪談作曲家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再進行樂曲分析,對樂曲中的旋律、曲式、節奏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再進行演奏上的詮釋。 研究後了解,在樂曲架構方面,作曲家運用中國傳統的民歌作為音樂素材,將其旋律特性融入西方作曲如賦格、變奏等手法來呈現;演奏詮釋方面,針對樂曲中風格廻異的各個樂章,與之相對應的速度、風格及音樂表情的掌握等,必須先了解並該民歌的特性,接著演奏者透過對樂譜、創作者以及樂曲所蘊含的意義及情感,能有更多的體悟,最終融入演奏詮釋。Item 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運用之探討-以《遊園》、《陽關三疊》、《洪湖主題隨想曲》為例(2012) 高裕景1963年閔惠芬在「上海之春」第一屆二胡比賽中脫穎而出,至今她的藝術地位仍然屹立不搖,她所詮釋的音樂深刻動人,仍被眾人推崇。閔惠芬是如何演奏出情真意切的音樂形象?她是如何受到啟發提出了「器樂演奏聲腔化」的課題?透過樂曲的移植改編、演奏詮釋,又是如何賦予樂曲新的內涵及意義?本文藉由《遊園》、《陽關三疊》、《洪湖主題隨想曲》三首樂曲之研究,分析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樂曲的改編手法、演奏詮釋及音樂內涵。 本文首先探討了聲腔的本質與特性,藉此進一步運用在樂曲的理解與分析。文中採用文獻分析、訪談調查法、樂曲分析、詮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了解「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架構與運用;剖析三首風格不同的聲腔化樂曲的改編手法、樂曲架構等;最後再運用聲腔化的詮釋手法落實於演奏中,並整理其演奏特點及規律性。 筆者研究後了解到聲腔化的發展其實源自於語言的特性,同時早已存在傳統音樂當中。閔惠芬長期受傳統音樂的洗禮,拋出了「器樂演奏聲腔化」的課題,通過聲腔藝術的運用與模仿,在樂曲改編方面上各有不同層次的提升,豐富了二胡樂曲的風格;演奏詮釋方面吸收了各種聲腔的演唱特性轉化成多樣性的演奏技巧。最終,藉由「器樂演奏聲腔化」的實踐,是對傳統音樂的闡釋與再造。Item 小提琴樂曲移植至二胡演奏之研究-以《卡門主題幻想曲》為例(2010) 熊家宜; Chia - Yi, Hsiung二胡由伴奏樂器不斷精進改良成為獨奏樂器,主要受到西方文化與小提琴的影響。隨著時間發展,二胡演奏的移植樂曲中,小提琴曲目占為多數,因此本文以小提琴樂曲移植至二胡演奏的曲目,作為研究主軸;高韶青移植的薩拉撒特《卡門主題幻想曲》,作為研究核心,以達到論述移植的現象、瞭解移植的手法與增添演奏的思維等目的。 首先對於移植小提琴樂曲的發展過程與歷史脈絡等,進行探討;同時比較小提琴與二胡兩者樂器,在文化背景、歷史發展、樂器結構、演奏手法等方面差異;以及分析移植的方法。進而搭配《卡門主題幻想曲》,作為舉例說明;再加入自身演奏詮釋的探討,使得本文研究包含理論與演奏兩面向。 在移植小提琴的樂曲,不只豐富二胡的演奏音樂,對於技術層面也達到正面效果;同時影響著二胡演奏音樂的發展。但在其過程中,仍需清楚瞭解二胡本身的樂器特質與文化定位,勿一昧追求技術,才能使音樂真實的內涵與本質產生,演奏出感動人心的音樂。Item 論文學因素在二胡樂曲中之運用—以《新婚別》、《楊貴妃》為範疇(2012) 蔡欣美; Hsin-mei Tsai在不同藝術載體的創作中,探尋彼此間發展的某些共同規律,為創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已經逐漸成為跨領域研究者努力的方向,音樂與文學亦是如此。本論文嘗試探討音樂與文學間發展的共同規律,以及在相互借用轉化中的過程與變化,並通過對音樂音響意義進行鑑賞分析,歸納出文學的規律特徵在樂曲中之運用。 在論述架構上,本文主要以美學家王次炤的理論為基礎,逐一探討在音樂中的文學因素─過程、抒情、衝突,並以作曲者張曉峰,與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中期作品《新婚別》及晚期創作二胡協奏曲《楊貴妃》三者為個案研究實例。從作曲者的學習背景、學習經歷、創作理念歸納出兩首作品中表現文學因素的創作手法與特點,並在論述中佐以樂譜分析、演奏詮釋,最後也提出兩首樂曲之差異的比較。 筆者在研究結論中指出,音樂與文學異質同構的特性,使得兩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影響,藉此擴大了兩者的藝術表現力,豐富了它們的內涵,並使其特質更鮮明、更具立體感。筆者藉由此一研究,提供了音樂與文學在相互融合過程中使用之手段的可能性,與演奏技術的建議,希冀此一跨領域的研究,能夠為二胡音樂的學術研究發展,提供一個更寬闊的研究面向。Item 曲大衛二胡作品《紅土印象》之探討(2014) 巫淳漪; WU, CHWEN-I演奏藝術的提升,有賴創作的推動。上海音樂學院於2010年舉辦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二胡教學創作學術論壇,期盼將二胡藝術推向新的高峰。而本文所探討的作品,為此次大賽中,創作手法不同於以其他作品,最終榮獲三等獎的《紅土印象》。在這樣一個參賽者皆具作曲專業背景,競爭如此激烈的大賽中,《紅土印象》不似其餘作品以超現代、炫技為主之高難度技法創作,反而以旋律作為創作主軸,因此吸引了筆者欲進一步瞭解這首樂曲以及作曲家曲大衛的創作理念。 本詮釋報告主要先透過樂曲、雲南音樂、創作手法等三方面進行文獻分析,並針對作品向作曲家和首演者訪談相關問題,再以樂曲分析、影音觀察,提出個人對這首新作品的見解與演奏詮釋,以完成研究。 《紅土印象》是曲大衛第一首具代表性的二胡作品,他利用了動機、調式、旋律、和聲等來表現雲南音樂素材,並運用曲式的結構,讓富有歌唱性的主題不斷再現、變化,使得樂曲充分展現了他對於旋律美和聽眾聽得懂兩個面向的創作理念。其作品雖然單純,但從比賽結果也可看出評審對於這條路的肯定,同時也再次體現了旋律於國樂作品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