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彰化地區道教正一派之儀式與音樂研究:以埤腳鎮興壇為對象
    (2014) 廖婉茹
    本論文以研究筆者生長之地-彰化,研究此地區現存之道教文化現象,以彰化縣埤腳鎮興壇為主要觀察對象,研究方法乃以實地親身訪察為主,以記錄黃叔銘道長之文物典藏、營務及傳承現況,並實地拍攝、記錄其於彰化地區所宣行之科儀法事,最後再以文獻與實地勘察所得之資料,作分析歸納之整理。 本文章節安排如下: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範圍、對象與目的以及研究之核心重點,並探述相關研究概況以及筆者實際勘訪之過程與方法。第一章,鎮興壇概述,記錄該道壇之傳衍沿革、主壇道長、醮事助壇道士以及後場樂師等人事之學習歷程與特點。第二章,鎮興壇持有之演法物品之記錄與整理,記錄全套服飾類、法器、樂器、手抄本以及道場神像。第三章,為儀式特色以及法事分析,記錄《天慈宮辛卯年慶成安龍謝土祈安福醮》之儀式進行過程、內容、儀式空間、儀式運用品等。第四章,為儀式音樂之運用,以《天慈宮辛卯年慶成安龍謝土祈安福醮》為主要音樂分析來源,分成道場科儀、法場科儀以及普度科儀三類,將運用於科儀中之道曲、科介等作記錄,並分析唱腔特色,包括速度、唱法以及曲詞與曲調關係。
  • Item
    道教靈寶派黃籙齋︰儀式及音樂研究 - 以高雄混真壇為對象
    (2014) 張淑雲; Shu-Yun,Chang
    本文以道教靈寶派中三朝齋事為研究,觀察高雄地區道教發展及齋事規模,以洪昆生道長主壇的混真壇為對象,記錄於高雄烏財林張府的三朝黃籙齋,研究分析其儀式與音樂。 道教信仰,衆生有輪廻生死之趣,六道輪迴:天道,神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有生老病死,肉體最終死去,靈魂將受層層審判,然而藉由拔亡功德,拔度亡靈,引領減少苦難,宣揚道法向善,早日超生前往六道輪迴,不再受地獄之苦。其中拔亡功德最大規模稱為三朝黃籙齋,經由各類科儀宣演達到其不可思議之法力功能。 本文分為五個部分。序論,三朝黃籙齋概說,並概述高雄地區道教發展,進而記錄由混真壇主壇三朝之助法人員。第一章,記錄三朝法會中道壇佈置與結構,分析主要演法道壇、為儀式所搭建的道壇及祭祀亡者空間三部分。第二章,法會中各種文件類,記錄通用及其他類文件、科儀類文件及經懺類文件。第三章,法事的內容與宣行,記錄相關事物,並將科儀分黃籙科儀、經懺類、薦拔類、進表及普度四部份分析之。第四章,科儀中的音樂,將道曲依其「演唱形態」分歌唱式、吟唱式及誦唱式,並分析俗曲之運用情形。
  • Item
    道教正一派鳳凰天師壇之儀式與音樂研究
    (2011) 陳姿秀
    新竹,是筆者自小生長的地方,欲藉本論文對現行道教文化在新竹地區的現象有所 探究與記錄。觀察對象為今設籍新竹縣新豐鄉,葉金石道長為主壇之鳳凰天師壇。 筆者設定以專家訪談、實地調查、資料歸納等三方向來進行研究。其一專家訪談以 葉金石道長為對象進行其師承的記錄及營務、傳承現況的瞭解;其二實地調查為記錄科 儀法事的現況;最後就所訪談及採錄的影音樂譜作整理記錄。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章,天師壇概述,記錄該壇之道法傳衍沿革、主壇道長、 助壇道士及樂師等之學習歷程和其特點。第二章,鳳凰天師壇持有之演法物件,為神像 畫、法器及抄本留下寶貴圖像及記錄。第三章,儀式特色及法事分析,記錄『臺北縣金 山財神廟五朝圓醮』、『桃園縣新屋鄉保生宮己丑年五朝祈安福醮』、新竹縣竹東鎮賴姓 家祠新建落成之『安龍謝土法事』、新竹縣竹北市何氏祖塔翼雲塔新建落成『安龍謝土 法會』以及醫療類法事「補運及解將軍箭」等。記錄方式包含儀式流程、內容、空間、 運用品及參與者。第四章,儀式音樂之運用,筆者採錄《誦經懺法事》、《賽良還愿科儀》 及《普度科儀》之宣行內容。記錄方式以儀式進行為主脈絡,依序將運用之道曲、科介、 行進空間、手印、口訣等等依其步驟做全盤記錄。道曲唱腔之特點,除說明道曲起音音 高、速度及運用的變化性外,進一步分析唱唸法中加詞、疊唱,以及字與曲調的運用關 係。
  • Item
    「雞籠中元祭」之道教科儀唱腔研究
    (2009) 俞思妤; Yu,Sih-Yu
    「雞籠中元祭」為流傳一百五十餘年的傳統民俗節慶,不僅擁有悠久深刻的歷史背景,更與基隆地方上的文化、藝術與宗教密切融合,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本文自序論始,由中國傳統中元節日的典故為首,接續描述屬於基隆地方性特有的「雞籠中元祭」之源起與其百年來的重要變遷,再加以闡明基隆地方音樂與相關研究概況。 第一章,以「2008戊子年雞籠中元祭」為例,敘述當年度輪值主普的郭姓宗親會對於各項活動的籌畫,與筆者親身參與各祭典相關儀式、活動之實地記錄。第二章則以「雞籠中元祭」的道教儀式為題,概述基隆地方上三個重要道壇與其道法傳承的情形,再深入戊子年七月中旬為期兩日的「中元普度法會」的流程,最後探討百年來佛、道兩者於「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中所扮演的主副角色與其消長之影響原因。 第三章探究道教科儀唱腔,首先採集「中元普度法會」當中所宣行的科儀,包括《發表》、《啟請》、《放水燈》與《普度》四者之科儀唱腔,再將曲調記錄於樂譜上,接著探討曲調運用情形與唱腔音樂形態,前者分別剖析道教唱腔的字與音、曲與辭的運用;而後者則分析唱腔曲調的音階、音域、調式與樂曲體裁結構等,以充分了解道教科儀唱腔的音樂本體。
  • Item
    林欽彬道長之道教法事與音樂研究
    (2017) 林䕸伶; Lin, Jie-Ling
    閭山教派,是道教系統中較少聽聞的一個派別,因此想藉由本論文對道教正一派以及閭山派於彰化、台中地區的活動現象有所探究與紀錄。觀察對象為彰化縣和美鎮閭山龍玄法門之林欽彬道長。 筆者將分為三大方向進行研究及資料收集。一為實地田野調查,確實記錄林欽彬道長所施行之科儀法事現場實況,以人、地、時、事、物為重點紀錄;二為專人訪談,以林欽彬道長為主要訪談對象,對其進行傳承之現況、師承脈絡、營務內容等有所瞭解,其次為了解眾道士們學習歷程及其各專長與特點;最後一部分則將所採集之音樂、儀式、訪談記錄等影音及影像內容作整理分析之工作。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序論,概述台灣道教法事其發展,以及中部地區道教儀式之研究資訊,並記錄目前相關研究論著之概況。第一章,閭山大法院龍玄法門之概述,記錄該壇之道法傳衍及沿革,主壇道長、助壇道士、後場樂師等,以及概述正一派與閭山派各科事類型。第二章,閭山龍玄法門持有之演法物件,記錄法器、抄本、道場神像圖以及道服等由林道長保留下來之珍貴物件。第三章,法事內容與宣行的紀錄,包括儀式流程、運用物品、空間、參與者等相關事物。第四章,科儀中的音樂分析,採錄《發表科儀》、《安龍謝土科儀》、《普度科儀》三個儀式內容,進一步分析其道曲演唱特色以及依演唱型態分「加詞唱法」、「疊唱」、「字與曲調運用」之情形。
  • Item
    屏東慈鳳宮中元普度法會科儀音樂研究
    (2015) 藍佑亘; Lan,Yu-Hsuan
    每年的農曆七月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節日「中元普度」,又稱作為「鬼月」,在這段時間內孤魂會四處流串於人間,也因此台灣各個地區的廟宇、住宅社區等都會有信眾準備非常豐盛的祭品來供孤魂們享用,藉此希望孤魂們在這段時間裡不要為禍人間,並且能夠保佑家家戶戶平安。 而位在屏東市中心的慈鳳宮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同時也是屏東市民信仰的中心,除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是慈鳳宮一大盛事之外,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更是慈鳳宮一年之中相當重要的日子,期間透過一連三天法事之進行,進而達到讓孤魂野鬼能夠早日昇天的境界。 筆者自小生長於屏東,從小到大雖參與過多次廟宇所舉辦之活動,卻未曾真正深入了解每一個活動其背後之意涵,不過很幸運的筆者能夠在研究所的階段遇到呂錘寬老師,不僅從平常的課堂得到相當豐富之有關道教等各種傳統文化的知識,更是啟發筆者為何以道教音樂做為此次論文撰寫之題材,因此希望藉由此次機會對其作一深入之了解與記錄。 透過以下幾個方向之進行,來針對屏東慈鳳宮在普度儀式上法事之內容以及施作儀式的道士與後場樂師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記錄。首先是透過錄影的方式,將普度儀式完整的記錄下來,並且對於進行儀式的道士們及後場樂師作一對一的深入訪談,藉此了解其學習過程甚至營務狀況,同時也收集相關的書籍資料做為參考,最後再將實地調查過程中所獲得的各類相關資料以樂譜及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 Item
    道教打城儀式之音樂研究
    (2005) 黃佳琪; Huang, Chia-Chi
    打城儀式是台灣傳統社會超度亡魂,使其脫離地獄城,早登西天極樂世界的儀式。本文「道教打城儀式之音樂研究」,乃建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之上,透過一年多來,實際走訪台南、嘉義、雲林等地,記錄道教拔度法事之打城儀式的過程與音樂,期望透過對道教打城儀式的紀錄與分析,讓更多人瞭解儀式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並藉著打城儀式音樂的採錄,勾勒出道教拔度儀式音樂的樣貌。本文之架構如下: 緒論:首先對台灣南部地區道教拔亡類儀式作一概述,包括儀式規模與儀式內容,再者,就目前台灣從事打城類儀式的道教與釋教,做一概略性的介紹,最後討論本文所蒐集的實地調查資料,與所參考的相關文獻資料。 第一章:打城儀式的描述與分析,包括打城儀式概述、打城儀式的宣演程序與儀式分析。 第二章:儀式之音樂,分為儀式之唱腔與後場音樂。儀式之唱腔是依照儀式進行的節次-開科、赴地獄城、破獄出城來描述儀式中所使用的唱腔,並加以採譜呈現;後場音樂則描述儀式的後場編制,以及說明後場音樂的功能。 第三章:唱腔比較與分析。將所採錄的打城儀式唱腔歸納後發現,其存在許多同名異曲,與同曲異名的情況,因此本章先比較各唱腔,釐清曲調並歸納,以便作唱腔分析。唱腔分析則包括音樂基本結構分析,與唱腔特色歸納。 結論:歸納打城儀式的音樂現象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