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之探究
    (2024) 陳勇祥; Chen, Yung-Hsiang
    本研究旨在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作為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研究者先根據文獻探討分析歸納出法治原則和師生衝突因應策略的層面項目,再邀請學者專家及現場實務教師,共同組成德懷術專家委員小組,進而以結構化問卷對專家委員進行兩次的德懷術問卷調查,蒐集專家委員的意見並修正層面項目,最後建構出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根據本研究結果,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包含「法治原則」和「因應策略」兩大層面。「法治原則」層面包含「基本權保障」、「依法行政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平等原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比例原則」六個層次二十二個項目指標;「因應策略」層面包含「事先預防」、「擬定衝突處理程序」、「情緒管理」、「雙關注模式」、「教師社會權力」、「心理與輔導」、「人際溝通與正向語言架構」七個層次三十五個項目指標。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對於政府教育相關單位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在日益嚴重的師生衝突教學現場,政府教育單位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結果,修補相關教育法規範、精進教師師生衝突因應策略,讓教師在管理師生衝突時有更完整的法規範依據和知能;對於教育人員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師生衝突處理指標,隨時自我檢驗和應用,藉以發現和修正自我管理師生衝突的問題和盲點,進而達到師生雙贏的教育願景。最後,在後續研究部分,研究者建議未來可以將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繼續深入探究,建構各層次更完整的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或是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建構其它教育衝突管理議題之指標。此外,研究者認為亦可採用個案研究法取向,應用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管理和解消師生衝突個案問題。
  • Item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助理訓練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4) 林子祐; Lin, Tsu-Yu
    本研究旨在構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助理訓練員專業能力的專業能力指標,進而分析各項指標的權重並做重要程度排序。研究對象為十一位具有資深經驗的童軍訓練員,透過運用兩回的「德懷術」和「層級分析法」,並利用「SPSS 22.0統計軟體」和「Expert Choice 11.5專家決策分析軟體」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助理訓練員專業能力指標」,涵蓋五大關鍵層面,包括「童軍知識」、「訓練技能」、「成人學習技能」、「領導技能」和「個人發展技能」,共計包含28個具體專的專業能力指標。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助理訓練員專業能力在「五大層面」中,依重要性排序為:訓練技能、領導技能、個人發展技能、童軍知識、成人學習技能。一、 「童軍知識」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相關政策、團長訓練綱要、童軍運動的基本原則、童軍運動中的成年領袖、童軍運動與組織環境、童軍運動的歷史、世界政策、世界童軍運動及其架構、童軍運動與SDGs二、 「訓練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主持人的角色與能力、訓練班設計、訓練方法、訓練課程的規劃與準備、基本訓練班管理、訓練班評鑑三、 「成人學習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成人的學習原則、成人的學習方法、教學風格、體驗式學習模式四、 「領導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領導知能、團隊建立技能、領導理論、人際關係管理技能五、 「個人發展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人際關係、成長、學習技能、主題式發展、學習管理最後,根據本研究所運算及分析之結果,綜整對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國家研習營助理訓練員專業能力之未來建議及後續研究者之研究方向。
  • Item
    大學生幸福感施測問卷之建構
    (2023) 江嘉玲; Chiang, Jia-Ling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擴展了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強調關注個體的優勢、潛能和從困難中恢復的能力。它強調推動人們的正向心理狀態,如快樂、幸福感等,並提升其幸福和生活品質。對於大學生而言,這一階段面臨學業壓力、適應新環境和人際關係等多重挑戰。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幸福感對促進其心理健康、提高適應能力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問卷量表尚不完善。故,本研究者旨在建構一份適用於大學生的幸福感問卷,有助於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態,並為制定相應的初級預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據。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整理出大學生幸福感之三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經由來回三次 的匿名討論,建構出「大學生幸福感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大學生幸福感宜包含之三大構面,分別是:主觀幸福感:主要分為情緒層面以及認知層面兩個面向;心理幸福感:主要分為自我接納、正向關係、個人成長、生活目的、環境掌控、自主性六個面向;社會幸福感:主要分為社會整合、社會接受、社會貢獻、社會實現以及社會一致五個面向。二、大學生幸福感施測問卷內涵項目五十四題:第一部分:主觀幸福感,共十四題;第二部分:心理幸福感,共十八題;第三部分:社會幸福感,共十四題;第四部分:個人基本資料,共八題;共五十四題。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大學生幸福感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並成為推動大學生幸福感政策和課程教材編制的基礎。
  • Item
    探索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雙北地區私校為例
    (2023) 黃芸薇; Huang, Yun-Wei
    本研究旨在建構探索教育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以文獻分析法擬出能力指標問卷初稿,邀請十位探索教育相關領域專家包含大學學者與雙北地區執行探索教育之私立學校的學校代表,進行兩回合「德懷術」與一回合「層級分析法」,分析建構出專業能力指標三大項度、12項層面與43項指標及各指標之權重關係。本研究分析結果之重要程度為專業態度(50%)、專業能力(30%)與專業知識(20%)三大項度:一、專業態度各指標重要性排序:「自我省思能力」(27%)、「人際互動能力」(26%)、「自我成長能力」(24%)與「情感認知」(23%)。二、專業能力各指標重要性排序:「戶外冒險相關課程執行執行能力」(31%)、「課程執行能力」(28%)、「引導反思能力」(25%)與「戶外冒險課程專業證照」(16%)。三、專業知識各指標重要性排序:「課程執行與學生狀況」(39%)、「戶外冒險相關課程設計」(22%)、「課程設計」(22%)與「課程教具與器材」(17%)。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在學校之教育現場的教師能力有明確的提升方向及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
  • Item
    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
    (2021) 趙書聖; Jhao, Shu-Sheng
    本研究旨在建構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之指標,並分析各指標之權重結 果。本研究以十位溯溪產業和院校學者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兩回合「德懷術」與「層級分析法」,並操作「SPSS 22.0 統計軟體」與「Expert Choice 11.5 專家 決策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得出「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分為五大層面:「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溯溪能力」、「繩索與確保系統」、「山域基礎技能」、「技能裝備知識」,共有 30 項指標。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在「五大層面」中,依重要性排序為: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44%)、溯溪能力(20%)、繩索與確保系統(18%)、山域基礎技能(12%)、技能裝備知識(6%)。 一、「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風險管理(40%)、溯溪活動安全教育(26%)、BLS 基本救命術課程(野外急救與傷患後送、傷患背負)(10%)、溪谷事件處置(9%)、緊急撤退及緊急露宿(7%)、山岳氣候(5%)、溪谷訊息通報(3%)。 二、「溯溪能力」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溪谷協力救生(30%)、激流渡溪方法與技巧(30%)、溯溪技能實務操作(20%)、帶隊注意事項與規範(12%)、深潭先鋒架繩(5%)、溯溪手語(3%)。 三、「繩索與確保系統」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溯溪確保系統操作(41%)、確保訓練(31%)、溯溪基礎繩結與應用(9%)、山野簡易確保方式(9%)、繩索特性與使用(6%)、理繩收繩(4%)。 四、「山域基礎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溪谷雨量監控與應變(39%)、溯溪之計畫/行政/隊伍管理(27%)、地圖判讀(水流及環境判斷)與 GPS 座標定位(13%)、山野環境保護(11%)、登山體能訓練(6%)、溯溪概論(基礎知識)(4%)。五、「技能裝備知識」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溯溪與水域裝備(50%)、個人技術裝備使用與管理(16%)、團體技術裝備使用與管理(13%)、裝備保養與維修(13%)、裝備使用與背包防水裝填(6 %)。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分析之結果,提出對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之未來 應用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
  • Item
    高等教育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之建構暨實證調查研究
    (2020) 簡信男; Chien, Hsin-N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於擔任社團幹部時的學習內涵以及學習的成果,並建構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與成果指標,最後進行實證調查研究,探究學生社團幹部的個人背景因素、社團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的關係。運用訪談與德懷術方法建構指標及內涵,並設計問卷針對學生社團幹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幹部,計有3所公立大學、3所公立技專校院、5所私立大學、4所私立技專校院,並區分學校所在地區以進行抽樣,共計寄發問卷1,850份,回收有效問卷1,761份,回收率達95%以上,其中男性為899人、女性為862人。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指標包括:組織經營經驗、活動辦理經驗、社團投入經驗、參與培訓課程經驗、參與活動經驗;學習成果指標包括:知識整合與應用、認知的整合與思辨、自我內在的發展、人際互動能力、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實作能力。 二、學生社團幹部大多於二年級或三年級接任社團幹部;幹部人數大多在11人以上的規模;年資多數在2年以下;進入大學前多數已經擁有參與社團的經驗;多數擁有擔任活動幹部的經驗;年資未滿1年即接任社長職務;社長每週投入社團時間較一般幹部為多。 三、學生社團幹部自評在學習經驗的情形以「社團投入經驗」最好,其次為「組織經營經驗」、「活動辦理經驗」及「參與培訓課程經驗」,「參與活動經驗」則較低。整體而言,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屬於良好。 四、學生社團幹部自評在學習成果的情形以「認知的整合與思辨」最好,其次為「知識整合與應用」、「自我內在的發展」、「人際互動能力」、「實作能力」,而「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則較低。整體而言,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屬於良好。 五、在差異分析中,發現性別、學校屬性、學校學制、就讀學院、年級、社團屬性、幹部人數、社團年資、擔任職務、每週投入社團時間、擔任活動職務等個人背景的學生社團幹部對於學習經驗有顯著差異。 六、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對學習經驗各因素皆達顯著,解釋力由9.6%至26.7%。 七、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學習經驗對學習成果具顯著解釋力。 (一)知識整合與應用方面,學校屬性、社團屬性、社團職務,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59.3%。 (二)自我內在的發展方面,學校屬性、學校學制、就讀學院、社團職務,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61.1%。 (三)人際互動能力方面,學校屬性、就讀學院、社團職務,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52.2%。 (四)認知的整合與思辨方面,年資,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42.8%。 (五)社會關懷與公民素養方面,學校屬性、社團幹部人數,以及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39.6%。 (六)實作能力方面,就讀學院、社團屬性,以及組織經營、活動辦理、社團投入、參與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等經驗,有顯著的影響關係,解釋力達40.9%。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高等教育實務工作人員的建議 (一)鼓勵學生社團幹部參與組織運作,提供辦理活動、培訓課程、參與活動的機會。 (二)規劃讓學生社團幹部累積學習經驗的活動或方案,設計符合各校學生社團幹部的培育重點。 (三)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建立各校評估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機制。 二、對學生社團幹部的建議 累積幹部年資,甚至擔任社長的職務,並能運用投入社團的機會多加學習,將可獲得較佳的學習經驗,以展現出正向的學習成果。 三、對學生社團教育專業學會的建議 (一)提供更多有利於學生社團幹部學習的活動或方案、培訓課程等機會。 (二)鼓勵各校積極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及量表,以提供各校實務工作人員評估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建立評估及改善機制。 四、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參考本研究建構的指標,探討各校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 (二)規劃及辦理全國性社團學習活動或方案,讓學生社團幹部有參與及交流的機會。 (三)協助學生事務實務工作人員運用本研究建構的指標及量表,透過教育訓練或研習,以提升學生事務專業的能力。 五、對未來研究建議 (一)可增加學生社團幹部個人背景因素,探討社團學習經驗的個別差異性。 (二)可擴大研究對象範圍,例如社團成員等,以便了解他們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並考量以非自評的方式深入探究學生社團幹部的學習成果。 (三)運用本研究建構之指標與量表建立資料庫,進行持續性的應用研究。
  • Item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0) 劉金玫; Liu, Jin-Mei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作為瞭解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能力現況之參考。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經文獻探討整理出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之基本構面後,以德懷術研究法,邀請10位專家學者及實務現場之教育人員協助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一、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包含五大構面:「批判及反思的能力」、「對不同觀點及跨文化的理解能力」、「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國際志工和國際組織活動」。二、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包含五大基本構面及四十九題我高中學生全球公民參與施測題項,供未來研究者及相關教育機構後續參考。
  • 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
    (2010) 劉慶餘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師資培育課程發展情形,藉以瞭解其專業能力的內涵,並建構其專業能力的項目。   為達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以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先進行文獻的內容分析,並訪談不同級別的畢業系友,了解其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的經驗,及其對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意見,經研究者彙整上述文獻內容分析與訪談意見後,編製成德懷術第一回問卷初稿,研究者待計劃口試後修正該問卷架構,形成德懷術第一回正式問卷。   本研究採德懷術意見調查,由師資培育單位、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童軍總會或地方童軍會人員、以及課程教學與教育行政專家,共四個類別、二十三位諮詢委員組成德懷術小組。   本研究經過三回合的問卷往返,由諮詢委員書寫意見,逐步達成意見的一致性,建構出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內涵與能力項目。   根據文獻的內容分析與訪談的結果發現,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其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依照童軍傳入我國後已近百年的時間序列,可以分做四個階段:(一)1949年,政府遷至台灣以前;(二)1955年,童子軍教育專修科成立後;(三)1968年,公民訓育學系成立後;(四)2002年,公民訓育學系更名為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其中,「公民訓育學系」以1994年,《師資培育法》公布劃分成兩個時期,顯示其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由純粹「童軍教育師資培育」走向「師資培育」與「非師資培育」並行的情形。   研究者綜合德懷術的意見調查結果,歸納出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專業能力內涵有三:(一)「童軍活動」為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基礎素養;(二)「戶外活動」為其課程能力,包括知識性、技術性、安全、環境等知能;(三)「活動領導」則為教學能力,包括組織、議題融入、活動帶領、創發、教學資源運用、評核等能力;並建構出其專業能力項目共有四十二項。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訪談、德懷術調查的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一)教育行政機關應正視師資需求情況與師資培育問題;(二)台師大需重視其「師資培育」的既有特色,在朝向綜合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下,強化其獨特而專門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服務;(三)公領系應優先解決課程師資不均的問題,重新檢視課程,進行內容與科目名稱的調整;(四)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夥伴應加深、加廣對「童軍」一詞背後的意涵的瞭解,並強化教師同儕間的對話與夥伴關係,在有限的條件下,逐步發展,達到專業能力的提升;(五)國民中學應基於相互尊重的立場,認同教師的專業定位,協助教師的教學事務;(六)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應加強與地方相關組織的合作關係。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者則認為:(一)繼續充實以「童軍」為命題的研究對象與素材;(二)改進本研究在方法與工具上的限制:包括量化方法的廣泛討論和質性研究的深入探究;(三)從更多文獻視野來研究「童軍」;(四)從本研究的發現來進行童軍專業人員課程的建構或是深究能力項目的具體實質內涵。
  • Item
    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
    (2011) 郭宜婷
    我們正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已經成為溝通行為的重要中介。國中學生是一群十二~十五歲的青少年,亦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份子,媒體識讀能力是個人判斷社會環境的重要生活能力之一,更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固。然而,目前國內發展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不足,內容也多良莠不齊, 因此引發研究者建構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整理出媒體識讀能力之三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共邀請國內十一名不同專長之媒體識讀相關領域人士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的專家群共有十一名),並在為期四個月完成來回三次德懷術的匿名討論,形成「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有三大基本構面:包括「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用」等三大基本構面。 二、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內涵項目共四十三題: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共七題;第二部份,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三十六題(其中第一個構面「認識媒體」十二題、第二個構面「訊息解析」十二題、第三個構面「媒體近用」十二題)。 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盡早測量出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有助培育出具媒體素養的國民,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以及政府推動媒體識讀相關政策與課程教材編制的依據。
  • Item
    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之建構
    (2016) 莊竣翔; Jhuang, Jyun-Siang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作為教師專業團體制定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之參考。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教師專業倫理五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邀請13位教育專家學者與現場實務教師(國小、國中、高中與高職)協助建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以連續的結構化問卷對諮詢委員進行兩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建構出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一、教師專業倫理宜包含四大內涵:「專業展望」、「多元尊重」、「賦權合作」與「關懷扶助」;二、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包含「教師專業素養」、「教師與學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教師與同事關係」、「教師與社會關係」五大構面、前言以及三十六條條文。研究者並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政府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之後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