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走出生命的幽谷-重生與褪變 一位乳癌存活者的疾病經驗與生命意義之創造(2023) 蘇雅稜; Su, Ya-Leng癌症是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難題,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更是快速竄升。研究者以親身陪伴好友經歷罹癌至抗癌成功的完整歷程,探討罹癌者如何因應調適確診罹癌後身心所受到的巨大衝擊有哪些?罹癌者在疾病經驗中,啟發有別於過去的人生觀與生命意義為何?因此得到病後重生的心靈覺醒有哪些?依據文獻探討,正向心理學的正向人格特質可產生正向情緒與正向意義,能延長罹癌者的生命,更能促進癒後良好的生活品質。為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乳癌存活者罹癌前的個人成長與生活背景。二、探討乳癌存活者罹癌當下,個人生理與心理上的重大改變。三、探究乳癌存活者罹癌後,個人生活態度的改變與因應策略。四、分析乳癌存活者罹癌後,個人生命意義的創造與重生歷程。本研究運用敘說分析的個人經驗法與個人自傳法,以敘說主題為蒐集資料的工具,透過敘說者的個人生命經驗的敘說,了解抗癌過程生理與心理面臨的挑戰,罹癌前後生活態度的差異與轉變,並發現罹癌經驗創造了不同以往的生命意義。最後,本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理論,分析敘說者如何走出低潮的歷程,如何開創嶄新的生命意義,並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關鍵字:正向心理學、生命意義、生活態度、乳癌存活者、敘說分析Item 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2009) 洪櫻純; Hung Ying Tsin隨著年紀增長,靈性顯得更為重要。老人有更多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全人健康的觀點看待個人,健康是整體的,包括生理、認知、情意。靈性健康是一種自我、他人、超自然終極對象之間的和諧狀態,讓人迎向終極目標和有意義生活的實現。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老人靈性健康的重要因素及其展現特質,分析歸納老人靈性健康的發展歷程,藉由建構一套老人促進靈性健康模式,提供高齡者以及相關理論及實務工作者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十三位年逾六十歲的高齡者,七位男性、六位女性,年齡範圍從六十至八十三歲,探究他們靈性健康的開展與模式建構。資料分析採用主題分析及紮根理論編碼原則,反覆閱讀逐字稿後加以歸納分類,直到萃取重要概念,足以回應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老人靈性健康可分為四大面向,包括(1)生命價值觀、(2)道德倫理觀、(3)宇宙世界觀及(4)全人整合觀。老人靈性健康的發展依四大面向檢驗,第一層面須如實接納自己,做自己真正的主人;第二層面可從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生命格局;第三層面體會神、佛的無私大愛以及大自然的奧妙,達到究竟的圓滿;第四層面從身心靈全人統整的過程中,活在當下、感恩知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高齡者的靈性健康超越物質層面,回歸自我內在精神世界,擁有平安就是福的喜悅。從時間垂直的生命發展歷程來看,老人的靈性健康必須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三部分的統整,高齡者能夠整合生命任務,在懷舊、寬恕、信心和希望中活出自己。從關係水平軸部分結合四面向,自己與自己、他人、社群、自然、環境及超越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靈性健康是一種動態、整合成長的過程。透過生命的歷練和整合,讓高齡者朝向更正面、更有意義的生活。 靈性健康並非恆常不變的狀態,高齡者隨著生命的重大事件以及人生體驗,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覺察、反省、轉化、升華的歷程中,走出大我、大愛的生命格局。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高齡者本身、學術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特別是老人教育以及老人教育相關機構提出具體建議。Item 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與學生靈性健康之研究-以中原大學為例(2013) 郭淑婕; KUO SHU JIE本研究以中原大學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大學部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中原大學學生靈性健康情形,以及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影響。本研究兼採用量化與質性研究,首先以「天、人、物、我」四類課程中與生命教育相關之17 門課程的1722 位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以「學生靈性健康量表」問卷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029 份,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薛費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分析。深度訪談部分則選出修課學生靈性健康成績達到顯著性的四位授課老師為對象。學生深度訪談則以個人靈性健康分數在前10%,且至少修畢「天、人、物、我」各一門課的七位學院代表為訪談對象。 根據研究結果彙整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原大學學生靈性健康情形屬於中高,在靈性健康七個面向中以「感懷自然」分數最高,而「宗教寄託」分數最低。學生的性別、宗教、學院、家庭氣氛、校園活動參與次數、校園生活滿意情形、人際關係、生命重大事件都會影響他們的靈性健康。 二、必修課「宗教哲學」以及選修課「天、人、我」三類課程都有顯著性,並在事後比較顯出有修課的學生分數高於未曾修課的學生。 三、四位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生命歷練,透過生命教育課程實踐,能影響學生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有助於學生靈性健康的發展。 四、受訪的七位學院學生代表從選課動機以及轉化學習的過程,顯示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對於其靈性健康的影響。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中原大學融入生教育的「天、人、物、我」通識課程,是一種奠基在「關係」上所建構的課程,的確在台灣各大學通識教育中獨樹一格,而且對於學生靈性健康的發展有所助益,值得其他大學仿效。本研究並對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2009) 周珮祺; CHOU,PE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瀕死照顧者對於生命價值的體驗,並從瀕臨生死處境的經驗事物中對生命意義感是否有經觀點轉化過程而產生改變,進而形塑個人對生命以及生活實踐的態度。以質化研究取向進行「印度垂死之家」的9位台灣志工的經驗學習及生命意義的研究,瞭解他們對死亡的體悟與生命意義感的轉變歷程,就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由死觀生」-瀕死照顧與死亡教育 二、終極意義與人的靈性發展 三、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相關文獻檢閱、訪談及研究資料分析之後,本研究據此提出有關「死亡教育」與成人學習相關議題的具體建議,分述如下: 一、成人教育者與死亡教育 二、專業發展不可忽略的向度-靈性與生命意義 三、成人的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一)透過敘事研究瞭解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三)促進經驗中的反思Item 第1型糖尿病患家人生命意義之轉化學習研究(2012) 蔡莉莉; Lily Tsai本研究之目的在分析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在照護與陪伴患病子女過程中,面對疾病衝擊、生命難關的人生態度與生命意義觀點,進而探究其生命轉捩點與轉化學習歷程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可供醫療照護團隊改善臨床服務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以在北部某醫學中心小兒內分泌科就診的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五位為研究對象。以質性取向之深度訪談法,分析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的轉化學習歷程。 依據研究分析與討論以及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從促發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轉化的重要因子,以及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的歷程與行動實踐中,歸納出五點研究發現: 一、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原有的生命意義觀點深受原生家庭所影響。 二、促發五位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轉化的重要因子,並非是單一因子,而是多元的因素而促成其轉化學習的發生。主要促發轉化學習的重要因子包括: (一)愛的力量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是病患家人生存理由的重要力量。 (二)第 1型糖尿病患是支持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轉化的最大力量與生存理由。 (三)互敬互諒、同心協力的夫妻,是促進病患家人生存意義的來源,以及生命意義觀點轉化行動實踐的基礎與動能。 (四)宗教是促進病患家人生存意義的理由與力量來源。 (五)良好的疾病認知與自我健康管理,是病患家人主要的生活目標,也是他們生命意義觀點轉化的重要因子。 (六)生命中貴人的現身與援助,是帶動病患家人受苦經驗轉化的重要因子。 三、參與病友支持團體是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轉化歷程中的有效作法。 四、當病患家人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發生後,其行動實踐係扮演散播愛的助人種子—志工使者的最佳代言人。 五、轉化歷程沒有特定的階段及模式。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第 1型糖尿病患家人、社會工作實務界、小兒內分泌醫療團隊、學校及成人教育界、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