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社會企業推廣永續時尚之研究
    (2021) 黃千容; Huang, Chien-Jung
    快速時尚講求衣服便宜,穿完就可以扔掉的情況下,伴隨著製造過程中的汙染,乃至於產生資源浪費,讓地球承受更多的壓力。然而,快速時尚為主流的情況下,卻有一些社會企業以強調永續時尚為理念,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永續時尚下的產品,以環保取向為主,不論是產品製造過程、設計風格、消費形態等,都以降低環境負擔、倡導永續發展為目的。基此,本研究目的揀選四研究案例,了解個案對象推動方式、過程及遇到之問題,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方式,了解個案對象及行銷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永續時尚概念在臺灣目前受到少數人關注,尚在起步階段,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臺灣有各類型永續時尚的社會企業,其產品都各有擁護者,把永續時尚觀念透過各種管道傳達給民眾,但社會企業能夠持續營運下去是非常重要的,由於生產成本較高會反映在售價上面,在銷售產品上面確實會遇到困難,其原因就是人工成本高和手工製成,沒辦法量產,價格無法降低。最後建議以不同的行銷方式、提升自身社會企業知名度或者利用社會企業相互合作的方式推廣永續時尚,若是越來越多社會企業投入,加入社會企業的行列,推動的力量更大,使越來越多人關注這個議題認識。
  • Item
    社會投資國家對臺灣社會企業政策形成之影響:歷史制度理論觀點
    (2021) 林昀彤; Lin, Yun Tung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社會福利國家逐漸無法有效地因應其帶來的新社會風險(new social risk),而為解決日趨複雜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此種混合社會與經濟雙重目標的組織型態便成為解決之道,財務運用相對非營利組織更具自主性,而與此同時兼顧了社會使命。進入21世紀後我國逐漸發展社會企業相關政策,但鮮為有人知道這樣的概念,直至2014年行政院核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才逐漸被知曉,在2018年核定「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延續相同概念。本研究蒐集政策方案、相關專書、學術期刊、碩博士論文、報章雜誌以及政府資料,並檢閱社會企業、社會投資及歷史制度理論,試圖從中找尋到我國社會企業形成的脈絡,具體研究目的:探討社會企業政策之制度變遷歷程;探討社會投資國家對於社會企業形成歷程之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於臺灣社會企業未來發展政策提出政策建議。本次透過次級文件分析法分析相關研究資料,與政府部門、中介投資者以及社會企業家進行深度訪談的逐字稿分析,發現制度與政策標的不盡相同,前後政策是漸進式的政策模式,而改革主要力量來自關鍵節點中的行動策略者因素,政權的輪替是制度變革的主要因素,而不論何種方案施行,對於社會企業來說,兩行動方案的影響不大,大多數的社會企業仍專注於自己的事業。
  • Item
    女性領導途徑:社會企業家精神的觀點
    (2020) 蔡穎欣; Tsai, Ying-Hsin
    臺灣於解嚴開啟了非營利部門的發展機會,自由化的浪潮也讓非營利組織逐漸開始提供社會福利服務,以解決社會上的各種需求。九零年代受到強烈天災重創,非營利部門面臨著政府預算與私人捐款銳減雙重影響,資源侷限之下,非營利組織開始思考其他資源創收管道。師法企業的運作方式,也讓各界對於非營利組織能否維繫其使命產生各種質疑。 女性投入非營利領域工作具有其淵源,女性與整體社會的發展產生出相輔相成的關係。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女性領導者在引領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的路途中,女性領導者的性別特質以及促進領導的機會與障礙;再者,女性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採取的領導行為對於組織的影響,進而析論女性領導者之領導能否免除使命漂移疑慮。 本研究結果發現,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領導者兼具雙重性別特質;家庭與專業網絡的支持成為女性領導者的重要支持系統,業師與榜樣帶給女性領導者的影響成為運作組織的重要根基。女性領導者仍然需要面臨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工作平衡的雙重困境。與組織內部的關係,採取雙向領導模式,包括以領導者為中心的魅力型領導以及以組織成員為中心的僕人式領導。與組織外部的關係同時可為組織引進資源,更能讓組織之目標與理念從中傳遞至社會大眾,女性領導者所持有的社會資本成為關鍵要素;對外的倡議行為成為組織示現理念的重要管道。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女性領導者途徑,本研究建議應強化女性領導者跨性別特質以消弭性別刻板印象、增強女性領導者支持系統;與組織內部關係,應依情境調整女性領導者之領導模式,並且規劃組織女性成員的領導養成訓練;與外部關係,應鞏固結合型及橋接型社會資本,倡議策略應採取個體與組織兩大層面。
  • Item
    博物館與文化政策-探討臺灣1990年代以降博物館之相關政策與發展
    (2011) 羅欣怡; Hsin-Yi Lo
    地方主義、新政府運動、新博物館學、文化認同、地域振興、多元文化、全球在地化、民眾參與、後現代主義、產業主義、公民主義…等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在近數十年來逐漸興起,影響了各國文化政策擬定之方向與內涵。隨著政策之變革,博物館之發展與經營也開始產生質變。本研究將探討1990年代前後臺灣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政策之發展概況、博物館之發展歷程與現況、文化政策對於博物館發展之影響層面、以及未來新時代文化政策取向應該走向何處、博物館又該如何重新界定自我的角色與使命等課題。 從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臺灣等國之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概況中,我們觀察到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發展趨勢。雖各國有時間上的先後,但其發展趨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文化政策上,逐漸走向以地方為政策主軸之思維模式;在博物館發展上,走向地方博物館大量崛起之年代。這樣的政策與博物館發展現象,是與全球重要文化、社會、經濟等思潮有高度相關,也與各國之國情、歷史文化等背景有關。這讓臺灣與其他國家之博物館不得不面臨角色與心態之重新調整,並且需開始兼顧與回應文化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環境層面等國家整體發展之各項議題與需求。在未來的新時代思維中,「永續發展」、「社會企業」與「文化企業」等概念必須被適度導入文化政策與博物館領域中,才能因應全球快速之變遷與整體社會之所需。
  • Item
    探討社區大學發展模式之研究-社會企業的觀點
    (2018) 王致雅; Wang, Chih-Ya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今社區大學發展模式朝社會企業觀點發展之益處與重要性。目的是設計出一份良好的評鑑量表,以達成評鑑之目標,助於社區大學發展,期許能夠使社區大學發揮其創始理念之功能:解放國家制式體制下的知識意識形態,創建知識以主體經驗為中心的公民社會。   社區大學現今面臨許多發展之困境,以至於無法發揮上述之功能。研究者發現社大若能夠轉型成為社會企業,不只能夠解決經營經費來源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更可藉此提升社會影響力,創造自身價值。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及德惠法,討論並建構出最適切之量表指標。有鑑於現今社大現況各校差異大且多面臨發展困境,亦未有轉型社會企業之趨勢,因此並不採用統計量化的數值來評估,而是設計成由社大做自我評量,指標由0到5分由不符合到符合,藉此提供社大轉型之方向,因此此份指標應屬原則性指標。當各社大普遍能依照這份量表自評後達到良好的水平時才適合出現另一份有統一標準的定義性數值量表。
  • Item
    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歷程研究
    (2018) 任芸萱; Jen, Yun-Hsuan
    社會創業近年來成為全球創業議題的焦點,為了培養社會企業人才,政府、學術單位與私人機構以不同的方式引領優秀團隊進入社會創業領域,而舉辦社會創業競賽成為熱門的管道。回顧社會創業之相關研究,多半從個人特質、政策環境等面向去探討動機,社會創業競賽較少被討論,造成學術上的缺口。本研究分別以兩個學生社會創業團隊與兩個非學生社會創業團隊作為代表個案,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探究創業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與從事社會創業之動機與歷程,並探討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其創業過程的實質幫助與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團隊參與社會創業競賽之動機乃期望結合所學與增加實務經驗與回饋社會,競賽過程中,學生對於參賽之專案衍生了深厚之情感,並抱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體悟到唯有延續計畫才得以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創業競賽對於學生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的實質幫助,乃創新守門機制中之「加值效果」,豐厚的創業獎金、創業輔導與創業課程等相關培育活動,使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學生團隊得以獲得許多創新育成的資源,亦為賽後願意投入社會創業的重要因素。而非學生團隊參與競賽最重要的目的乃是匯集資源,提供參賽團隊一個檢視與釐清公司目標的機會,與評審、其他隊伍的互動中獲取寶貴經驗與激發出不同的創意,並在參賽的過程中取得重要的人脈資源網絡,促使創業團隊事業擴大與成長,故參與社會創業競賽在創業團隊從事社會創業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之角色。
  • Item
    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途徑與作法
    (2017) 王歡; Wang, Huan
      觀察各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大致包含三部分:政策支持、相關法案的訂定以及認證標章之推行。臺灣現行所採用之社會企業登錄機制屬於廣義認證,並不等同於因立法而產生的狹義社會企業認證,因其涉及頒布標章、認證指標及認證費用等。綜觀國內外文獻,各國社會企業發展脈絡不同,使用的認證制度也有所差異,採用不同認證途徑、指標與作法。目前臺灣針對社會企業認證的相關研究與實證分析資料較為缺乏,本研究藉由探究社會企業利害關係人對於未來臺灣推動社會企業認證之看法,期望透過本研究探究社會企業認證試圖找出臺灣社會企業認證之可能途徑、作法以及相關政策配套。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企業8家、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委託單位2家,以及4位專家學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資料收集,針對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做分析、整理與歸納,探討臺灣社會企業推動認證之可能途徑選擇、作法與政策配套。   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認證雖無急迫性,惟其有發展的必要。在途徑選擇方面,應融合歐美途徑,同時關注利害關係人與環境,並納入臺灣社企發展的脈絡。在認證作法方面,執行機構應為民間第三方機構,採用志願性認證方式,且認證與監督單位互相獨立。在政策配套方面,先行教育機制,後行獎勵機制。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階段性發展認證之政策建議,分為新創期、擴張期與公私協力期,期望作為未來臺灣發展社會企業認證之政策參考。
  • Item
    長照導向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5) 蔡淑萍; Tsai,Shu-Ping
    本研究以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個案,欲探討社會企業介入長照的定位、運作模式與策略。共分為:經濟市場性、公益擴張性、市場與公益:永續性,三個面向探討。針對長照產業以社會企業發展提出討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為以其三重底線分析多扶,多扶理念確實符合EMES所定義之社會面、經濟面意涵。環境方面在多扶始於2015年1月在地社區經營,持續與社區里長、安養院機構接洽活動。以實際運作面來說,目前多扶仍在持續努力營收翻正,在市場與公益面做平衡之調整。以社企介入長照之運作模式與策略為下列三點分析: (一) 營運市場之供應需求:多扶民營化力量介入政府的失衡、同時開發多元市場—無障礙旅遊,提供長照喘息空間。再者,多扶跨區接送、醫療成本高,整體服務價格屬中高價位。 (二) 多扶營運擴散化:拓點區位選擇—社企與一般企業差異點比較,有其特殊選擇之考量、其次為雙邊平台、異業結盟、創櫃擴大規模經營。 (三) 多扶營運永續性:多扶豐富的know-how助於服務品質穩定,多扶講求每位每位客戶的需要,給予最人性化服務。在地社區經營,可讓多扶的整體社會形象增加不少分數,推廣接送、輔具銷售、無障礙旅遊的蓬勃發展。 因此,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給予相關建議,希望可以讓後續欲往此方向研究者予以意見,以及多扶個案與長照產業轉型社會企業之經營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2015) 陳偉良; Chen, Wei-Liang
    「社會企業」一詞,在臺灣已出現許久,現今也開始出現相關政策,社會大眾也漸漸地認識與瞭解其大致的意涵。而在實際的運作上,為了達成「經濟」的效益,必須提高其提供的商品與服務的銷售,才能有足夠的資源,讓「社會使命」得以達成,以維持良善的營運;目前社會企業所採取的行銷策略與方式,大多是透過社會行銷或非營利組織行銷,來做出相關的規劃。不過,社會企業應需創造自身特有的行銷策略,更可以符合其組織理念使命,且能較適用於社會企業的本身的發展與文化,故引發本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社會企業行銷策略的現況與發展,與其行銷策略之特性,以及曾面臨之困難與問題,並進一步提出改善策略和優化建議,可給予正在發展或未來欲從事社會企業之組織作為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且依照鄭勝分(2005)社會企業界定,分為「NPO商業化」與「企業NPO化」,並找尋相關案例,進行深度訪談,於後續分析出社會企業行銷策略之相關發展、特性、問題與困境。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可大致區分為兩種類型:「NPO型社會企業」與「公司型社會企業」,不同型態之社會企業對於行銷策略之發展與特性,使其存在著許多共通性與差異性,也會影響其策略之形成,且其面臨之問題與困難亦有些許的不同。而本研究在結論與建議部分,也提供相關可改善之策略與方式,以及可優化之建議,期待能提供社會企業的經營者能有行銷方面之助益,後續研究者也可以此作為方向,創造社會企業更完善之行銷模式與規劃藍圖。
  • Item
    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建平臺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育成輔導平臺為例
    (2017) 陳瑋慈; Chen, Wei-Tzu
    20世紀末以降爆發一連串經濟危機,為因應市場失靈、政府失能、志願失靈等現象,社會企業漸受各國重視,成為歐美社會第三部門與經濟變革下解決社會問題的新興趨勢與途徑之一。目前臺灣社會企業尚屬初步發展階段,刻正由經濟部、勞動部及相關部會共同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其中「建平臺」與「倡育成」策略為推動關鍵,另查目前社會企業之研究多為探討社會企業定義、經營模式等議題,少有社會企業政府政策相關研究,考量政策規劃與執行對於社會企業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力與重要性,故引發本研究動機,並聚焦於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了解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的作法、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對於社會企業需求的回應情形,並據此進一步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提供我國政府作為未來調整規劃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或資源整合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的方式進行初級資料蒐集,訪談的對象包含推動社會企業的政府機關(單位)及官方設置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平臺、官方育成輔導平臺使用者,以及民間育成輔導平臺與專家學者,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訪談大綱設計及文獻蒐集,進行深度訪談,再就文獻與訪談資料分析整理出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育成輔導平臺之作法與鄭勝分所提出的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相似,分別由輔導新創企業的經濟部和輔導非營利組織的勞動部辦理,育成輔導平臺已展現部分成效,且能回應大部分社會企業之需求,惟仍有部分育成輔導困境尚待解決。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短期與中長期之社會企業育成輔導及相關政策建議,期待能夠提供政府作為下階段政策規劃之參考,創造更完善、更有利於臺灣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網絡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