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62
  • Item
    青春期育兒者轉大人~年輕母親的身分認同發展
    (2022) 曹宜蓁; Tsao, Yi-chen
    在現今婚育年齡普遍延遲的晚熟世代中,「轉大人」成為探索與預備的漫長過程。然晚熟世代中存在著一群「青春期育兒者」,她們的經歷具有特殊性,卻鮮少被關注其邁入成年期的發展經驗,故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尋求對其經驗之理解。本研究界定之研究參與者為曾於青春期階段生育子女並養育子女經歷達五年以上,且現已成年之未滿30 歲之年輕母親。研究目的一:探討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經驗與軌跡、目的二:探討年輕母親承擔身分的界定與身分認同發展經驗。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為主、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綱要理解研究參與者對日常生活世界經驗的敘述。以主題分析法逐步分析及理解年輕母親的生活世界與觀點。本研究發現: 一、 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路徑係從生育為起點,由生養育抉擇、親密關 係/婚姻抉擇、生涯抉擇三股線交織成生命軌跡,並針對其發展路徑大致分為:1.以家庭為中心的個人生涯停滯型、2.家庭與個人生涯發展兼顧型、3.個人為中心之生涯持續發展型。 二、 從母職身分而延伸的多重角色建構出成人的樣式,母職身分雖非成人界定的單一指標,卻是成人身分的重要指認基礎。 三、 親密關係中的壓迫與終止喚起身分認同覺醒,當年輕母親從一段被壓迫的關係中作為抉擇的客體轉變為做擁有抉擇的自主性時,身分認同感也在轉換之中有著覺醒與發展的機會。 四、 年輕母親認同型塑的來源分成內在世界的後形式思維發展、.年輕母親對於特定記憶的挑選、智慧與成熟度的增長、宗教信仰及性別平等意識。外在世界包含原生家庭與成長之社區、族群文化、校園教育、伴侶及夫家、親子關係、經濟收入與財務自主性、職場環境、孩子的同儕家長與教育環境及社會支持度等。 五、 提早的母職不盡然是完全不利的影響,從脆弱轉換為堅實的「轉大人」路徑之關鍵為自我認同,擁有「選擇的自主性」經驗是重要關鍵,而成人的自我認同具有延展性的特質對曾經歷創傷或逆境者是彌補與療癒的可能機會。本研究之建議如下:從生命歷程觀點設計適合身分友善轉銜的制度、從成人教育觀點提供友善的學習平台、性別平等教育推廣有助母職實踐與身分認同。
  • Item
    風險社會中的地方知識建構研究 - 以環境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實作為例
    (2022) 李曉菁; Li, Hsiao-Ching
    風險社會以「反身性現代化」思維對全球化中環境、科技、政治、文化乃至個人主義化的生存處境與知識學習進行反思。本論文從反思模式的經驗研究出發,目的在於探求全球風險社會情境中,異質教學場域如何透過知識建構與教學策略的反思與轉化,產生屬於地方的知識與實作理論結構,以此回應風險社會對反身性現代化的關懷。質性研究主要包括反身性的詮釋與紮根理論「資料驅動」和「理論驅動」雙重詮釋方法,蒐集資料的方法則為參與式觀察和個案研究,以「南港社區大學南港學學群」與「元智大學桃園文化廊道 USR 與地方多元文化課群」做為兩先導研究,以「學習型社區營造三維結構理論模型」驗證兩場域在知識建構與實踐過程中與地方社區連結的心態、活動與策略等維度。主要的個案研究以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生態與環境想像」的環境教育課堂為主體,資料蒐集時間從 2016 到 2021 年,對象是課程參與的教師與學生,以 MAXQDA 紮根理論方法分析 320 名校外教學學生心得,從課程校外走讀後的個人書寫行動可形塑能動性的微觀角度,發展出「校外走讀教學三明治結構模型」,此結構透過編碼過程發現參與課程的學生能產生出對「地方知識建構」、「全球地方感」與「風險社會中的反思」三個向度的書寫,可見課程有助於地方事實、概念、程序與後設認知知識的建構,這種探索式的知識建構也有助於釐清價值觀。透過知識建構與連結真實地方情境的學習規劃,有助參與者深化與表達反思,也可推論對風險社會可能衍生的問題與副作用的反思能力原本就存在每位成人學習者自身。結論部分對照理論結構模型與三個研究案例,導出結構賦能、參與能動與學習永續的觀點,也就是知識建構與教學實踐的互動對話可使課程建構的結構與參與者的能動相互驗證、平衡與調節。結構賦能,透過反身思考,可激勵能動者在跨越時空的複製中藉此結構進行自我調整與創新,也能回頭催化結構自身進行內部調整,讓對過往的思考與未來的創造產生連結與互動。透過地方知識建構的理念營造出複數、多樣化的學習場域和社群,而作為課程參與者的社會大眾透過持續參與、互動和反思「地方」,也能激發持續社會建構的學習型理性與對未來的創造型思維。將此創造型知識融入真實生活情境中,亦有助於面對充滿未來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
  • Item
    高齡學習者從事旅遊活動個體化歷程之研究
    (2022) 魏彩密; Wei, Tsai-Mi
    旅人的故事發生在旅途上,是一場與自我、他人、情境的對話,觸發的媒介雖是旅途中的人、事、物,改變的動力卻不只是此時此地的心情,更多的覺察來自於彼時彼地的默會學習。本研究目的在探究英文班高齡學員,參與海外旅遊活動,在歷程中促發生命之覺察與轉化。研究取徑以立意抽樣選擇四位高齡旅遊英文班學員為研究參與者,研究方法則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教學記錄、教學省思、Line群組、臉書等網路互動的蒐集資料協助分析;藉由Joseph Campbell與Christopher Vogler的英雄旅程,勾勒四位研究參與者「啟程—啟蒙—回歸」的十二道歷程,並以Carl Jung個體化理論與視角,詮釋與分析高齡學習者參與旅遊活動中,經由他人、情境,與自身經驗互動之歷程成長與轉化。研究發現,旅遊對於結束前半生任務的高齡者,具有開展生活視野的學習經驗,甚至藉此發展退休後的第二職涯,從而找到生命中更具自我的意義。梳理研究結果如下:1.參與旅遊活動是高齡學習者面向自我的英雄之旅。四位研究參與者藉由「啟程–啟蒙–回歸」,見證歷程中面對挑戰與困境,不受年齡局限的能動性。2. 終身學習提供高齡者旅遊體驗的覺察與反思能力。觸發改變的媒介雖是人、事、物,改變的發生卻來自覺察的力量,說明高齡者的學習需要實用知識,但高齡者也需要啟發教育,可以和默會知識融合,產生創新思維或新的動能。3. 旅行促成高齡者面對內在自我與生命轉化。發掘我們內在深層力量的機會,會在生命最具挑戰性的時刻到來。旅人總在通過黑暗幽谷的考驗中照見真實自我,高齡者也不例外。四位研究參與者在通過旅程最艱困的歷程後,均獲得可貴的寶藏,並將人生推向更精彩的第二生涯。由此可見對高齡者而言,旅遊可以和默會知識融合,產生創新思維或新的動能,對於活躍老化、成功老化、生產老化甚至是超越老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 Item
    高齡者肌力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肌肉減少症的影響—以台北市某自費安養中心為例
    (2022) 林怜利; Lin, Lain-Li
    研究背景:健康老化強調身體功能要維持在理想的狀態,當高齡者年紀越大,面臨的是更多肌肉量流失與行動能力衰退問題,過去研究較少探討長期阻力訓練對高齡長者身體功能的效益。研究目的:探討超高齡長者二十四週參與肌力訓練對功能性體適能、肌肉減少症、幸福感與衰弱感之影響。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57位台北市某日照安養機構之高齡長者,其中男性8位,女性49位,年齡介於72歲至100歲,平均年齡為85.6 ± 1.3歲。高齡者接受以肌力為主的訓練,每週2天,每天1小時,為期24週。於運動介入前後,參與者接受下列測量: 1.功能性體適能,包括開眼單足站立、椅子坐站、肱二頭肌屈舉、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椅子坐姿體前彎、抓背測驗、椅子坐起繞物共七項 ; 2.肌肉減少症測驗 (三十秒肱二頭肌屈舉、椅子坐立和6公尺步行) ; 3.身體組成測量 (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圍比) ; 4.國民幸福指數與衰弱評估 (SOF法)。所得資料以SPSS 26.0 進行除錯及分析,採用雙尾相依t檢定,p值小於.05為統計顯著水準。研究結果: 1.身體組成項目中,除身高顯著降低 (p< .05) 外,其他測量值前後測皆未達顯著差異。2.功能性體適能7項指標、肌肉減少症指標、衰弱感前後測皆達顯著改善 (p < .05) ,幸福指數維持不變。結論:本研究顯示24週,每週兩天的肌力訓練可提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改善肌肉減少症指標,降低衰弱感,維持幸福感。建議:本研究設計漸進式長期的肌力運動課程,長照機構宜積極推廣,以改善高齡者住民的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
  • Item
    屏東縣青年創業政策之分析-以雙鑽石設計流程為觀點
    (2022) 黃翊禔; Huang, Yi-Ti
    全球青年創業能量水漲船高,青年投入地方發展已成為顯學。屏東縣自潘縣長上任以來,積極執行青年創業政策,打造出學習、孵化、經營品牌的青創輔導鏈。而近年盛行的地方創生風潮,以「均衡台灣」為口號,希望達成青年返鄉、在地創業、活絡地方產業、尋找地方DNA等目標,與屏東青年創業政策目標一致。近年來屏東縣青年專責單位經歷變動,其規劃策略與歷程是如何進行與發想?屏東縣政府做為支持屏東青年發展的頭號角色,未來又該如何銜接地方創生?  本研究以屏東縣青年創業政策為個案研究,透過地方創生提倡的雙鑽石設計流程觀點出發。從屏東縣青年創業問題需求的盤點、組織與政策的籌備,到青創輔導鏈學習、孵化、品牌的方案推展與未來挑戰,以深度訪談法訪談產官學三方,梳理研究結果並提供青年創業政策與地方創生之未來建議。  屏東青創輔導鏈的研究發現:1. 發現階段(Discover)盤點出屏東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外移及閒置空間等問題,優勢方面盤點出屏東特色產業、多元文化以及首長支持,作為屏東青創輔導鏈的前因;2. 定義階段(Define)重點於首長對青年議題的強烈支持及籌備團隊的創新思維,使得屏東快速聚焦重要問題,規劃出彈性、落地,從青年需求出發的政策構想與組織;3. 發展階段(Develop)著重於青創輔導鏈學習、孵化、品牌三個聚落的推展,本研究發現學習部分以建立資料庫、人脈網絡為主要方案;孵化部分以實驗性孵化器為主要方案;品牌部分以群聚效果為主要核心,欲透過階段性的扶持,打造屬於屏東的青年創業支持系統。而發展階段分析出青創輔導鏈的困難具有空間定義、青年依賴、政府思維、硬體設備四大問題。4. 實行階段(Deliver)發現併入正式單位後,內部人員經歷換血,政策方向轉變,與過往青創輔導鏈核心精神不同。而未來政府擬從孵化業務退場,轉而扶持加速器,未有相關配套措施情形下,也可能造成青創輔導鏈優勢消逝。  本研究建議未來屏東青年創業政策應針對空間定義、青年依賴、政府人員、硬體設備方面著眼進行改善。未來地方創生政策可結合青創輔導鏈資源,亦可借鏡青創輔導鏈的聚落型式,依據地方的特色轉換聚落主題性,透過青年創業聚落的支持與群聚,慢慢取代補助,成為地方創生培力點。
  • Item
    影響力或投資?論臺灣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脈絡與實踐
    (2022) 陳姵孜; Chen, Pei-Tzu
    本研究主要探討影響力投資的脈絡與實踐,文獻指出 2013 至 2017 年的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力有顯著增加。影響力投資旨在追求財務報酬的同時創造明確且可衡量的影響,從在地化的企業社會責任到全球化的永續發展,影響力投資與 ESG 投資又有哪些異同?此外,作為一種創新的投資策略,其社會價值與財務回收又該如何取捨?前述問題意識引發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檢視企業在經濟、環境與社會責任如何兼容並蓄以實現永續發展。本研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藉以梳理發展脈絡;其次透過質性研究以了解實務狀況;最後,透視臺灣的生態體系,分析臺灣影響力投資的趨勢與困境。研究結果顯示,2014 社企元年是推動投入影響力投資的關鍵,其次,影響力投資追求雙底線的同時也產生雙風險。另,鑑於雙底線的實踐,投資人進入市場佈局時,謹慎考量組織社會使命、商業模式、行業選擇及團隊特性。此外,研究發現臺灣歷史背景與全球永續意識的交叉影響,投資側重教育發展、永續環境、長照醫療;而困境方面發現當前臺灣生態系統尚未建築完善,多數影響力企業缺乏商業力,部分對於投資與捐贈仍模糊不清。本研究根據前述結論,針對生態系統內的角色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學生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教練-選手關係及其與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
    (2022) 張文怡; Chang, Wen-Yi
    隨著心理資本之概念興起,運動心理學界也開始探討其對選手之重要性。過去研 究發現運動員擁有較高的心理資本有助於減少運動倦怠,並且對運動表現也會有正向 的影響,然而,教練作為選手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其想法與行為會直接影響到選手的 認知、情緒甚至是行為與心理狀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 行為、教練-選手關係與心理資本之相關情形,並進一部探討教練選手關係於教練領導 行為與心理資本間的中介效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叢級取樣選取北部大專院校校級代表隊之 191 位學生運 動員為研究象,在徵得同意後,使用「教練領導行為量表」、「教練-選手關係量 表」及「運動心理資本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將以 SPSS 23.0 進行描述性統 計、獨立樣本 t 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來探討其中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發現教練選手關係與心理資本達顯著正相關,教練領導行為之「民主行為」、「訓練與指導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與心理資本及教練選手關係達顯著正相關,「專制行為」與教練選手關係達顯著負相關,但和心理資本之相關結果未達顯著。研究同時也發現教練選手關係於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心理資本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亦即教練領導行為會透過教練選手關係的中介效果,而對心理資本產生正向影響。透過上述研究結果,給予教練在教學模式上的反思與調整策略之應用。
  • Item
    循環經濟建構社會創新運作模式之研究:以官田烏金為例
    (2022) 翁欣妤; Weng, Hsin-Yu
    官田烏金案例提供一個嶄新的合作模式,以循環經濟為軸,連結政府、社區、大學及產業的多方力量,為農村永續發展提供一種新契機。儘管官田烏金被視為產官學合作之參考典範,然而官田烏金合作模式是如何建構?此合作模式是否具備可複製性?目前仍就欠缺相關研究。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透過梳理其發展脈絡,從文獻探討出發,了解社會創新運作模式、大學社會責任的發展變革及應用,並探討官田烏金如何透過循環經濟建構合作模式及其是否具備未來其他農村的複製可行性。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設計訪綱,了解研究個案的發展脈絡,並針對個案相關的利害相關人進行訪談,並將成果與文獻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結果指出,官田烏金產業得以順利發展的要素共有以下七點:一、官方力量帶動民間資源連結。二、USR計畫對當地產生影響力。三、地方創生型社會企業與社區合作社的成立背景與地方發展脈絡有關。四、產、官、學三方建立有效的溝通平台,彼此緊密交流合作。五、產業與在地社區緊密結合,發展地方創生模式。六、找到地方產業的獨特性,並加以延續發展特色產品。七、以永續發展為概念,企業管理為核心,發展不依靠政府補助的社會企業模式,帶動當地經濟與社區營造之效,促使民眾也對烏金產業產生共鳴並共同努力。依據前述研究成果,分別對政府單位、官田社區、大學USR計畫參與者與那顆炭國際公司提出建議。
  • Item
    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的相關研究:同理心與感恩心的影響
    (2022) 黃子格; Huang, Zi-Ge
    情緒勒索是指關係中的勒索者,透過情緒操弄,威脅或給予被勒索者壓力,要求被勒索者完成勒索者提出的要求。被勒索者雖然不情願,但為了不破壞雙方的良好關係,委屈且反覆的遵從勒索者的要求,形成一個無限地的惡性循環。過去研究發現情緒勒索會對親密、人際、職場等關係品質產生負面影響。親子關係乃是人際關係中相當重要的一種類別,因此本研究旨在延伸過去研究的發現,釐清情緒勒索對親子關係品質的影響。本研究目的有三:一、了解由主要照顧者而來的情緒勒索的現況;二、情緒勒索和親子關係品質之間的關聯性;三、同理與感恩對此二者關係的影響。本研究共回收318份有效問卷。主要發現在情緒勒索的現況上知覺到來自主要照顧者的情緒勒索平均值顯著低於中間值,其中以恐懼感最高。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知覺到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勒索沒有性別差異,目前同住與否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勒索間亦沒有顯著差異。而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間有顯著的負相關,知覺到情緒勒索越多,會減損親子關係品質。此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情緒勒索與親子關係品質間受到感恩心的中介,低情緒勒索會提升感恩心,進而增進親子關係品質。
  • Item
    新冠疫情之下中高齡者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外向性、開放性與社會支持之調節效果
    (2022) 陳怡瑄; Chen, Yi-Hsuan
    2019年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全球大流行,疫情擴及至全球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產業。在臺灣許多終身教育機構停止活動或轉為線上課程,而中高齡者固有的生活型態也受到轉變。疫情不僅危及人的生命,也限制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其嚴重程度及不確定性成為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壓力源。因此本文將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高齡者參與遠距學習之疫情焦慮、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情形,進而分析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開放性和社會支持與的是否可調節其中關係。本研究以社區大學實施遠距學習課程班級之45歲至65歲中高齡學員,且有在疫情中參與五次以上的遠距學習課程經驗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問卷共回收3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9.71%。本研究工具有Bernardo等學者編製的疫情焦慮量表(Coronavirus Pandemic Anxiety Scale)、科技焦慮量表(Technology Anxiety Scale)、參考多位學者之學習滿意度量表(Learning Satisfaction Scale)、Saucier (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特質量表(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以及Sherbourne和Stewart (1991)的社會支持量表,並以紙本問卷進行發放。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多元階層迴歸分析(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研究結果顯示疫情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正向相關,科技焦慮與學習滿意度呈現負向相關,外向性與開放性對於焦慮來源與學習滿意度不具調節效果,社會支持可以調節科技焦慮和學習滿意度之關係,意即社會支持高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低時,學習滿意度越高;社會支持低之中高齡者,科技焦慮越高時,學習滿意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