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Instagram贊助廣告中廣告格式、廣告版位與個人化程度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2023) 陳心月; Chen, Sin-Yue數位時代的快速革新不斷影響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方式,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亦趨多元,而在廣大的社群媒體類型中,Instagram強調視覺展現的特性使其在社群行銷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更在推出商家廣告服務後,從提供無償參與的社群媒體平台,逐步轉為結合電商銷售的平台。因此本研究以Instagram社群媒體平台作為研究背景,採2(廣告格式:圖像vs.影片)x 2(廣告版位:動態消息vs. Reels)x 2(廣告個人化程度:個人化vs.非個人化)的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三者在消費者觀看Instagram贊助廣告後,對消費者產生的廣告效果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1)影片相較於圖像廣告格式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2)Reels相較於動態消息廣告版位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與廣告態度以及購買意願;(3)Instagram個人化廣告相較於非個人化廣告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注意力與購買意願;(4)當觀看Reels廣告時,相較於圖像廣告格式,影片廣告格式更能引起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態度與購買意願;(5)當Reels廣告版位搭配影片廣告格式時,相較於非個人化廣告,使用個人化廣告文案標語會引發消費者較佳的廣告注意力。Item Instagram限時動態新聞的敘事結構初探(2021) 黃冠儒; Huang, Kuan-Ju媒體機構將社群媒體中的限時動態功能用作新聞媒介,創造「限動新聞」,展開新聞內容新表意模式,本文意在探究限動新聞的特性與樣貌,以及建構限動新聞的敘事結構形式與內容。從敘事傳播取徑出發,首先梳理敘事理論、新聞敘事模式、網路新聞特性,再以文本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敘事分析法透過敘事傳播觀點、敘事典範,彙整限動新聞應用模式、限動新聞敘事結構及其中介歷程,最後提出限動新聞的形式、內容與本質,並初步歸結新聞文本結構封閉、媒體產出輕簡化、媒體產製複雜化、新媒體倫理興起、敘事本能受重視共五點限動新聞思考方向。Item 網路連結母國: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與離散國族主義(2020) 劉欣彥; Liu, Hsin-Yen本論文借助Youna Kim(2011)一篇〈Diasporic nationalism and the media: Asian women on the move〉的研究中對離散國族主義(diasporic nationalism)的討論,將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視為一個離散群體,進一步探討該群體在台灣這個異國環境中求學時期的社群媒體使用。包含他們如何在臉書上分享母國(馬來西亞)的景觀或訊息,這個過程是如何形塑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對母國(馬來西亞)的認同以及離散國族主義的生成。Youna Kim(2011)指出的離散國族主義的形成包含了參與了「跨國的流動」的人們,由於在異國感受到「社會排斥」或陌生感,因而在此過程中產生「反應式」(reactionary)的國族主義。 本研究發現,社群媒體確實提供了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一個很重要的情境,這個情境給予他們發展對母國(馬來西亞)的認同與離散國族主義有很大的推動效果。首先,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使用了四種談論國家(talking the nation)的方式,包含「宣稱我是誰」、「向他人推廣母國」、「母國特色的反思與再認同」以及「對凝聚國族事件的關注」;以及兩種差異的指認:「多元文化」和「社會進步」。以上奠基於他們在跨國流動中面對跨國文化差異的「反應」。這個「反應」的過程也成為形塑離散國族主義的重要條件,引導他們體認並強化自己對馬來西亞的認同與情感。加上在台灣的生活過程中難免遇到「社會排除」或「歧視誤會」等負面經驗,也成為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社群媒體上的有關母國分享的原因。 此外,透過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時期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於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如:大選相關Hashtag的使用或「黑手指」等相當於國族符號的大選景觀的散播;或是分享有關選舉知識、指南性的訊息所聚集的「網路公眾」等效果,皆賦予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能更直接地去捍衛其母國並彰顯國族主義。也使得離散國族主義之中的「反應式的」(reactionary)理念與情感能在網路上展現並與其他人線上連結,讓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透過社群媒體的使用,也實現了網路國族主義。最後,本研究發現,二十幾歲新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青年的母國意識指向是「馬來西亞」。對他們來說,他們有著屬於華人的「種族認同」,但這是生來所屬的分類,因此履行著屬於華人的習慣和觀念。但在國族的認同上,對於現在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來說,母國認同絕對是在「馬來西亞」。Item 從使用者觀點探究社群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消費意涵:以Facebook為例(2013) 呂琦瑋; Chi-Wei Lu社群媒體近年來在全球迅速竄紅,不斷推陳出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不僅受到使用者的歡迎,其社交化、個人化與互動式的特色更成為新興的新聞消費趨勢,改變了使用者與產製者的關係,更讓新聞從階層化轉為社交網絡化的消費型態,創造出迥異於傳統大眾媒體的傳播形式。 在社群媒體時代下,使用者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兼具內容生產與消費的創用者,同時,使用者已經進入一個相互連結、自由書寫的新聞消費環境,而傳統大眾媒體也不再壟斷新聞的論述,新聞定義轉變成為傳統大眾媒體與公民傳播體系相互共構的環境,實質地改變使用者對新聞的見解和想像。 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者的觀點,檢視Facebook的新聞傳播特色,並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針對18位大專院校學生進行訪談,分析Facebook的新聞消費意涵,並進一步探討在新聞傳播形式改變下,對於新聞定義和新聞傳播所產生的影響為何。 主要研究發現: 一.Facebook建立了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媒介,使用者透過彼此之間的關係和連結,構築個人化和社交化的新聞情報網絡,其按讚到分享的機制更彰顯使用者在新聞消費上的主動性。 二.在社群媒體時代下,強調群眾參與、互動與連結的公民傳播體系,創造了動態流變的新聞環境,同時亦發展出諸多的新聞傳播型態和樣貌,雖然使用者將新聞的詮釋放在更大的脈絡中,但對使用者而言,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影響性、實用性及公共性的新聞才是恆久不變的新聞本質。 三.在快速流動的新聞消費環境下,新聞將走向內容策展,使用者需要代理人協助過濾大量的新聞和資訊,轉化成容易閱讀且有意義的新聞,甚至引領使用者激發觀點和討論,進而開創一個開放、共享與參與的新聞消費環境。Item 災難新聞攝影於社群媒體上的觀看、分享與實踐(2018) 羅惠馨; Lo, Hui-Hsin透過攝影,將他人災難苦痛影像上傳於社群媒體,經由其連結、即時互動之特性,影像的分享與傳散,愈加快速且氾濫。然而,當人人皆可藉由社群媒體,大量「觀看」、「按讚」、甚至「分享」災難新聞影像時,是能使人們更加完善理解世界、建立更豐富的關係,抑或僅是深陷於一個更為龐大,卻也更加無力、毫無作為的「影像的媒介景觀」之中? 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究「災難新聞攝影於當代社群媒體上所呈現的分享文化為何?」將問題聚焦於「所形塑的觀看文化」、「分享的媒介景觀」與「社會實踐與社會樣貌」等三大面向;並以「半結構式訪談法」為研究方法,依據「社群媒體」、「受訪者性質」與「具代表性之災難新聞攝影」等面向作為篩選,共計訪談13位「災難新聞攝影分享者」,藉以更進一步具體地詮釋、理解災難新聞攝影於當代社會中,所扮演的意義、角色,以及其所呈現的媒介文化。 研究結果發現: (一)於社群媒體上的集體觀看文化,是一種經挑選後的「真實」與「抽離」,面對他人災難苦痛,觀看者的經驗既真實、放大且感同身受,然而經挑選後的「優越感」與「區別感」,也易使得情感快速抽離。 (二)兼具「個體性選擇」與「集體性規範」分享的媒介景觀,分享者對於影像的共鳴與理解、覺察社群媒體上的意見氣候,以及隱性卻帶有自我檢視與評判的集體規範,都是影響是否分享的原因。 (三)線上媒介景觀與線下社會樣貌的相互交錯,個人於線上的任何行動,不僅代表個人消費行為,也影響整體社群網絡的資訊消費圖像,進而形塑整體媒介景觀;且唯有透過主體的實踐與推進,藉由網絡串連真實人際關係,方能引起更為積極的行動。Item 韓國連線:社群媒體時代下韓國批貨賣家的文化勞動(2018) 吳姿誼; Wu, Tzu-Yi從韓國連線活動的文化勞動過程,探究參與連線活動生產的韓國批貨賣家,如何在韓國東大門為中心的快速時尚中,掌握自身經驗的資本累積,想像、轉譯以及運用社群媒體與觀眾互動的數位科技傳播,達到個人美感的呈現,建構出韓國時尚意象,藉此勾勒出韓貨賣家作為中介力量對韓國流行時尚傳播的重要性。 本研究發現,韓貨賣家的女性角色憑藉著個人魅力、社群影響力及與消費者緊密互動的經營方式,建立專屬於自己的創業風格。她們運用社群媒體的多工操作,發展多方位的社群通路,經營策略強調視覺導向的影像呈現、激發觀看者的好奇心以及平台生活化,目的就在於網路社群時代下眼球經濟的重要性。因此韓貨賣家透過身體的展演、空間的再現和文字的描述,搭配時下流行的直播,打造一個你我同步在韓國現場的連線活動,以即時實況方式讓消費者參與韓國連線活動。同時一種真實/虛擬,集體/個人混雜在賣家存在的韓國「現場」凝視的感官感受,將時尚與日常生活結合,在網路虛擬空間中再建構韓國時尚意象。Item 「惡」趣與發「畫」:社群媒體上的男同志主體插畫(2016) 黃柏鈞; Huang, Po-ChunFacebook的插畫熱潮於近年興起,成就許多網路名人如Ducan及H.H先生等,同時也有許多男同志插畫家孕育而生。各個男同志插畫家的風格皆有所不同,存在著可愛到情色的多元呈現,描繪的人物或故事也各式各樣,不僅提供男同志粉絲娛樂消遣,也讓同志文化多一種文化展現方式,就如同任何文化都不會有性別或性向的限制。 然而男同志網路插畫雖在其社群中深獲喜愛,卻也常遭受檢舉,被視為是情色裸露的傳播。然而情色並不能只以有色眼光看待,更遑論色情文本也有被討論的價志,因此本研究關注情色在男同志插畫中的意義。同時過去已有同志運用大眾文化現身於社會,並運用王路特性發聲讓同志議題更被注意的先例,男同志網路插畫具備這些可能用意,因此本研究分析男同志網路插畫所再現社群樣貌及探討其作為連結社會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以四個以男同志為主體、以圖文創作為主要插畫且較有人氣的男同志插畫家粉絲頁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天菜與小餿水」、「語不驚人毛不休」、「假文青 蓋時尚」及「桃色壞男孩」,並透過參與觀察及文化研究分析之。研究發現這些男同志主體插畫存在「惡」趣與發「畫」兩大項。「惡」趣所指的是這些插畫不僅具有趣味,也同時有諷刺的意味,「惡」的意思接近於英文的Satire及Kuso兩字的融合。發「畫」所指的是以插畫來發聲,用插畫來為同志平反來自社會誤解及恐同人士的攻擊。 「惡」趣主要圍繞在男同志社群的問題與議題的再現,分為「展演社交與外型要求」、「情愛關係與性互動」及「友誼建立與家庭關係」。插畫家再現出男同志對於外型要求,為強調陽剛的限制,不僅影響男同志在社群媒體或手機交友軟體的展演,也影響了其社交互動,同時情愛關係及性互動也隨之被影響。然而男同志仍夢想穩定關係,在愛情取得不易的情況下,轉向友誼建立,插畫家也再現出友誼間的趣味。即便有愛情友情的發展,家庭關係仍是男同志最難面對的議題,這無奈也經插畫家描繪而出。 發「畫」則是男同志插畫參與連結社會的方式,分為「認識同志多元」、「反擊恐同人士及言論」、「社會行動響應呼籲」及「政治時事諷刺」。由社會中仍對同志有刻板印象,因此插畫家們也透過圖文創作提供更多元的認識。但社會中對同志的誤解從未少過,甚至出現許多對言論攻擊的人士,插畫家不願同志受迫,因此也以插畫一一反擊。而面對重大的社會行動如同志遊行或投票等,插畫家也會以創作響應,甚至對於政府的失職,會加以諷刺。 男同志插畫中的情色/色情元素確實存在,但它可以是再現男同志性生活並使之自然畫,藉以諷刺社會對同志性限制的「惡」趣,也可是讓有政治意味的插畫更具吸引力並增加張力的發「畫」。同時插畫中性的討論,也並非強調性交過程,而是論述其他議題如性完後的轉變。而「性」也變成插畫家的一種操作方式,不僅Facebook的使用限制使他們須另找平台設立外站,同時外站也以密碼限制讓插畫難以取得,唯有同時涉入粉絲頁才能獲知密碼,因此透過這樣的操作,讓插畫家可以更有名成功。 在男同志插畫家再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爭議與問題,像是描繪外貌分類時所造成的傷害及無意中仍視陰柔為不良。但這些批評並未減低插畫家在同志社群的地位,他們描繪出同志們所共鳴的生活故事,同時企圖引發自我省思,並在重要時刻為同志發生,都讓插畫家成為現今新世代的指標性人物。此外,插畫家的影響力也漸從同志社群,擴展到異性戀社會,而這也表示同志議題及文化將更加被重視。Item 應用文字探勘與語意分析技術於資料視覺化實作:以兩岸MOOC平台業者社群媒體使用與傳統媒體報導為例(2017) 林俞佐; Lin, Yu-Zuo從2012年開始之MOOCs風潮,近年來有對於其使用趨勢轉向企業培訓的討論存在,亦即此波曾被譽為帶來高等教育改革的數位學習風潮,仍舊依循以往數位學習供給企業需才的培訓者角色,而非解開教育資源束縛的創新者角色。在社群媒體日益發達的當代,傳統媒體的角色也跟傳統教育形式⼀樣面臨種種質疑與挑戰。本研究首先應用網頁爬蟲技術取得中國社群媒體的資料,再來應用開源軟體的文字探勘與語意分析技術,分析台灣與中國傳統媒體上對於MOOCs的報導,以及兩岸MOOC平台業者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內容。研究分析結果顯⽰,中國人民網對於MOOCs的報導量有下滑的趨勢。而平台業者的社群媒體貼文,以中國業者的使用較為多元靈活,貼文內容涵蓋娛樂性質與督促學習者學習的每日週間性質貼文,也在整體量上勝過台灣的平台業者。且關於電腦科學、程式語⾔課程皆出現在每個研究對象的文字資料中,說明研究資料期間對於此類課程的普遍關注。在運用電腦進行的監督式學習趨勢分析上,以中國⼈民網在2015年2⽉之後,在「企業培訓」此議題類目上升⾼且達顯著差異,說明企業培訓在傳統媒體上的變化趨勢。Item 臺灣出版產業在社群媒體上的關係行銷策略(2017) 徐乙喬; Hsu, Yi-Chiao出版產業是臺灣社會中的一道美麗風景,它海納百川、百花齊放,擁有極為充沛的出版能量;但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達與茁壯,人類正式進入資訊爆炸時代,過去依賴書籍以獲得知識或消遣的生活習慣,已逐漸被科技行為取代,連帶使得出版產業面臨到生存危機。 探究其原因,實體書店的減少實為重點之一,但若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出版業者無法將新書訊息有效傳遞出去,才是箇中原因。鑑於社群媒體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企業與顧客溝通的重要橋樑,出版產業也應放棄過去僅依賴書店銷售書籍的行銷模式,妥善利用社群媒體的特性與功能,將銷售的主導權奪回,直接與顧客進行行銷。 本研究遂以臺灣的出版產業為研究範疇,並將社群媒體視為研究場域,以關係行銷之理論概念進行分析與討論,以獲得出版產業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可運用的關係行銷策略。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的出版產業以溝通型模式使用社群媒體較能建立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並能培養出雙向溝通的可能;若再輔以促購型的資訊發送,就能成功帶動銷量。同時,再藉由社群媒體依序運用財務性結合、社會性結合以及結構性結合的關係行銷策略,即能為出版產業帶來明顯的銷售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