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2
Browse
Item 2008年總統電視競選廣告符號學分析─以馬英九與蕭萬長為例(2010) 林芳如由於台灣的選舉活動以「黨對黨」競爭為主軸,因此,政黨形象與組織在選舉競爭中的作用顯得相當重要,此外,競選廣告的意識型態操作對於選民的認知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力,政黨透過競選廣告來傳達一種觀點或思想給選民,濡化著不同的支持者。台灣選民的族群背景與政黨支持間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族群身分引起的族群意識會進而產生某些政治態度與行為,為了爭取特定族群的支持,政黨會在廣告中注入能夠引起該族群共鳴與認同的符號。 本研究採取符號學分析的角度,針對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馬英九與蕭萬長之電視競選廣告,分析廣告如何呈現政黨形象,廣告中利用哪些元素來召喚族群訴求,進而與政黨形象、意識型態產生連結,企圖揭露其背後的深層價值觀以及隱含的意識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國民黨大多利用不知名的小人物,例如彰化的蕭夫婦、芬園鄉的農民們,以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們,透過他們的談話、表情、裝扮與行為所隱含的意義為國民黨塑造政黨形象。因為生活背景的相似性,小人物比起政治人物更能帶給觀眾親近性與認同感,讓所欲形塑的政黨形象較容易被選民接受。廣告建構出政黨輪替、族群融合、默默奉獻、延續人情味,正面思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和勤勞奮發的意識形態。廣告中呈現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的文化習俗和使用方言,旨在引起該族群的選民對國民黨的親近性,透過對廣告中代表自己族群人物的認同,進而接受廣告人物表達的論述與行為。此外,透過呈現中南部民眾熟悉的日常生活景象與職業類型,企圖拉近國民黨與中南部選民的距離,強化國民黨本土化的形象。Item 2009年花蓮縣長候選人競選傳播模式分析(2011) 賴筱桐本研究依據Trent&Fridenberg針對美國總統大選所設定之競選傳播研究架構為基礎,以深度訪談法分析2009年花蓮縣長選舉中,傅崐萁、杜麗華、張志明等三位候選人陣營,於競選傳播策略之擬定與實際作為。本文首先就候選人所處情勢及自訂的競選風格做剖析,其次觀察候選人陣營如何透過競選廣告、新聞記者會、公共演說、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以及網際網路傳播等多元管道,進行競選傳播活動,以達勝選目的。 研究結論指出,候選人的競選傳播策略與實際作為確實是影響選舉勝負的關鍵性指標,競選主軸的設定更是整場選戰中的核心角色。以傅崐萁而言,其勝選因素在於競選主軸清晰明確,除了符合當地選民需求外,並透過各種競選傳播管道加以闡述,成功打動人心,發揮出強大的號召力與動員能量。加上長年對地方的經營與資源投注,和地方政治意見領袖建立長期的社會互動,維繫良好人際關係,奠定深厚的勝選基礎。再者,競選傳播實為候選人、選民與媒體交互作用的動態互動過程,任何一方所所採行的競選傳播策略,都有可能牽動或影響策略執行的某一環節,讓候選人陣營隨時調整己方的競選策略方向或行動。 綜合歸納訪談結果後,獲得一項重要發現。就比例上而言,三方候選人陣營對於人際傳播的重視程度似乎遠大於其他競選傳播管道。是以本研究結論指出,Trent&Fridenberg所設定的競選傳播研究架構無法全然適用於台灣的地方選舉,或許是和選舉性質不同有關。但相關論述則有待後續其他類型的競選傳播研究進行深入探討觀察,從而建構合於台灣各項選舉的理論模型。Item 2009年高雄世運電視廣告的符號學分析—論廣告中的城市行銷與國際連結(2012) 徐千雅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辦,為我國爭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寫下歷史新頁;在國內外的電視廣告宣傳上,對內有以高雄市長陳菊為主角的廣告,對外則以台灣之光王建民吸引國際目光,期望透過廣告宣傳達到凝聚民眾向心力及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的目的。諸如此類大型國際賽會的舉辦,除了有助於國家提昇國際形象,同時也是舉辦城市進行城市建設與改造的契機。高雄世運電視廣告中,除了強調台灣與國際連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城市行銷上多所著墨,呈現高雄多年改造後的全新面貌。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雄世運電視廣告如何表現「台灣-國際」連結及對改造過後的高雄進行「城市行銷」,研究者對所選取之五則高雄世運電視廣告進行符號學分析,以Barthes的符號表意三層次為分析架構,發現高雄世運電視廣告在呈現城市行銷上,第一層屬於明示義的高雄符號包括:85大樓、世運主場館、高雄巨蛋、高雄捷運、光之穹頂、港口、碼頭等代表性建設,以及陽光、藍天白雲、河海等自然景觀。將具體的高雄符號轉換為高雄意象,則第二層由符號二元對立意義創造的高雄城市意象為:現代、進步、國際、熱情、陽光、親和、開闊、大器。第三層為神話分析,加入社會文化脈絡檢視之,則高雄世運電視廣告中呈現的高雄,對比過去外界印象中那座灰澀的工業城市,呈現的神話包括:脫胎換骨、無可取代、改頭換面、煥然一新、剛柔並濟。在「國際接軌」方面,廣告中多以文字呈現,如標語「一次台灣的機會,改變世界會實現」以及「台灣將在這裡迎接世界」等,隱含了期望改變、被看見、與國際接軌等二元對立意義,呈現的神話包括蓄勢待發、團結一心、嶄露頭角、國際接軌,以及從王建民身上挪用到高雄世運的台灣之光。這些訴說著類似概念的廣告標語,連結的是台灣不被國際社會承認主權的社會脈絡,是許多台灣人「想要有自己的國家」的「台灣意識」。在廣告深層驅使符號運作的,是亟欲「為國際社會所承認」的意識型態。Item 2010年楊淑君事件的批判話語分析(2013) 黃孟婷本研究主題為2010年年底最熱門的體壇爭議同時也是媒體焦點的「楊淑君事件」,本研究利用Fairclough(2006)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三層次: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分析台灣四大報,將2010年11月18日至2010年11月24日的《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以及《蘋果日報》作為分析文本,企圖找出楊淑君事件相關新聞其背後隱含的話語秩序與社會結構。 本研究發現,楊淑君事件引發媒體與民眾爭議的主要原因為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以及運動精神之意識形態。但主要的社會結構還是以國族意識形態為主軸。 首先,以社會事件層面來看,楊淑君事件具體呈現在仇韓、仇中等行動的社會事件為,媒體再現之我國國人反應,以及中、韓形象,同時,媒體在書寫楊淑君時特別加以著墨;第二層次的社會事件則呈現於政治鬥爭、運動爭議到國族戰爭與國族英雄的錯置等方面,其中運動新聞與戰爭詞彙的構連可視為是穩定的話語秩序,楊淑君事件的爭議性也使得它從運動新聞跨足到政治新聞,政治與運動的新聞互為文本;最後的社會結構大致分為運動精神的意識形態與國族意識形態,運動精神為深層的社會結構,根深蒂固於大眾的心中,如公平、公正、遵守規則等價值觀,楊淑君事件的陰謀論明顯與這些運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引發外界關注,再者,楊淑君事件背後的國族意識形態更是使得媒體與大眾不斷討論,進而產生前述的具體社會事件與社會實踐。Item 2012年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研究-以台中市第七選區(太平區、大里區)為例(2012) 林敬翎本研究是以2012年台中市第七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為研究對象,以Trent& Friedenberg(2008)所指出的競選傳播策略模式來進行分析。此外,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在進行訪談前,將會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作為核心意識,來設計針對台中市第七選區兩方立委候選人陣營核心幕僚以及在地觀察者相關的訪談題綱。而在本研究中,深度訪談內容將聚焦在候選人如何制定競選策略與運用傳播管道(競選廣告與文宣、新聞記者會、公共演說、辯論、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以及網際網路),以了解候選人使用競選傳播策略的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新聞媒體的議題皆在總統大選上,導致地方立委在媒體上的曝光度低,因此地方選舉的候選人在媒體上的競選傳播策略較不積極。所以使得這場雙姝對決,意外地沒有產生太多火花,並沒有如媒體所預想的激烈攻防戰。加上雙方的競選風格有所不同,所以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也有所差異。 何欣純在地身分和長期經營地方的優勢,使她得以用在地衛冕者的身分來採取防守的競選策略,人際傳播是她最主要採取的傳播管道。至於鄭麗文在傳播管道上的運用雖然積極,但是並沒有像傳統的挑戰者一樣,使用全部的傳播管道,反倒是著重在廣告文宣、公共演說上,希望爭取在地方上大量的曝光度。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加上紅黑派初期的不團結,以及對手深耕地方的優勢,因而造成她無法贏得選戰的勝利。 綜合而言,由於選區制度和總統大選的影響下,此地方的區域立委選舉從結果上來看,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大於其所擬定的競選傳播策略,換句話說,政黨派出空降刺客來參選地方選舉的策略明顯地毫無作用,原有地方的人脈網絡才是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地方型的小選區選舉中,鄉村型的在地政治人物較都會型的空降政治菁英具有優勢,其人脈網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即使是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Item 2012年總統大選影音廣告符號學分析─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為例(2014) 鍾知君2012 年選戰期間,台灣首度出現女性候選人─蔡英文。蔡英文靠女性候選人之姿強打選戰,對於拉攏客家族群和青年選票也不遺餘力,選戰中藍綠雙方也首次推出網路微電影廣告拉攏年輕選民,用更加多元的管道宣傳。本研究以質化的符號學分析法,探究2012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之影音競選廣告,分析廣告中塑造的女性候選人形象、以及廣告中運用何種元素召喚族群訴求,並且綜觀廣告中隱含的意識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廣告中呈現的女性候選人形象是剛柔並濟的,「台灣‧未來‧蔡英文」廣告中西裝筆挺、倫敦政經學院的留學經驗,以及德國柏林拍攝的政治背景,呈現蔡英文的女性菁英形象,而在「女人當家」與「客家女兒出頭天」藉由客家花布、柚仔花、母親等符號來塑造感性特質。 族群訴求部分,在「客家女兒出頭天」廣告中頻頻出現花布、豬的形象、客家古厝等關於客家食衣住行的符號,廣告配樂的語言也是客家話,強化民進黨對於客家族群的深耕形象,一再強化客家精神以及對於客家族群的重視。而「人生NG 篇」微電影中大量使用新一代的語言來召喚年輕選民的訴求,「就業問題」等符碼也扣連蔡英文提出的「青年津貼」、「社會住宅」政策。 綜觀五則影音廣告,歸類出廣告中的意識型態為「女人當家」、「政黨輪替」及「硬頸精神」,雖然跳脫不出打「性別牌」的窠臼,但民進黨想強調不分性別,女人也可以執政當總統。廣告中一再建構政黨輪替的意識型態,運用「前進」、「光明」的符碼來訴求重新選擇,是在野黨打選戰的主要訴求,並且以客家「實實在在」的硬頸精神,召喚客家族群的認同,以客家人質樸、堅韌的形象來喚起選民的支持。強化客家族群的重要性、強化自身價值,同時也隱含「台灣有客家妹蔡英文做總統真好」的意涵。Item AI客服聊天機器人與媒介豐富度對消費者態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以電商平台為例(2022) 林晏竹; LIN, Yen-Chu行動商務與即時通訊軟體的蓬勃成長使聊天機器人受到高度的發展與運用。為了提供良好的客戶服務,電商平台利用聊天機器人作為即時服務媒介創造更優質的服務體驗。然而,任務導向聊天機器人卻無法解決在既定腳本外更深入、細微的消費問題,進而影響消費者行為。由此,本研究透過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客服聊天機器人,期望藉此提升消費者行為。本研究以電商平台為研究背景,採2(對話導向AI聊天機器人 vs. 任務導向聊天機器人)x2(高媒介豐富度 vs. 低媒介豐富度)二因子組間實驗設計,且就個人相關使用經驗(網路購物售後服務經驗)做進一步研究分析,並以聊天機器人態度、持續使用意圖與口碑推薦意願等三元素為消費者行為組合作為依變項,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1)對話導向AI聊天機器人相較於任務導向聊天機器人,對於消費者行為有較佳的影響;(2)高媒介豐富度相較於低媒介豐富度,對於消費者行為有較正面的影響;(3)無論是何種媒介豐富度,在對話導向AI聊天機器人中,對於聊天機器人態度、持續使用意圖與口碑推薦意願皆不會有差異;(4)在任務導向聊天機器人中,高媒介豐富度相較於低媒介豐富度,會產生較佳的聊天機器人態度、持續使用意圖與口碑推薦意願;(5)使用客服聊天機器人後,相較於使用前會產生較正面的消費者行為;(6)具有網路購物售後服務經驗的消費者,相較於無網路購物售後服務經驗的消費者,會產生較佳的持續使用意圖,但在聊天機器人態度與口碑推薦意願則無顯著差異。Item Compelled Performances& Personalization: The Photographing and Instagram Practices of Indonesian Female Travel Bloggers(2019) 汪紫琴; Wang, Heni當我看到一位有名的印尼女性部落客Trinity 的一篇貼文,腦中突然產生一個疑問:女性旅遊部落客是如何構想她們的文章內容以及將她們的旅遊經驗透過Instagram 的照片表現出來。為了得知原因,因此我探究三名旅遊部落客在Instagram的表現。本研究以網路研究為基礎,包含分析Instagram的貼文、圖片,以及粉絲留言。 本研究目的在透過Instagram上的旅遊照片來解析印尼女性部落客的特色。此外,本研究的重點是個性化旅遊部落格的代表性,使他們成為數位勞動者。研究的結果顯示: 這些部落客的表現展示了個人化形式,為每位部落客帶來了不同主題。 第一個案例是Marischka ,如同注重風格的創作者,在Instagram世界中展現她自己。第二位是Trinity,她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遊專家,將自己的視覺構圖融入Instagram中。最後的Kadekarini在她的Instagram發文中傳達自我提升和自我反省的訊息。這三位部落格已授權自己成為數位經濟中成功的數位勞動力。Item Facebook和臺灣新聞網站間的競合情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2018) 鄭婷文; Cheng, Ting-Wen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和閱聽眾獲取新聞的管道改變,改為多在Facebook上意外發現新聞,使社群媒體導流量攸關新聞網站生存,形成競合關係,兩者間相互控制與依賴的情形成為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先從文獻回顧,自台灣報社/原生新聞網站類別中觀察其社群策略,整理出接觸使用者的入口順序為Facebook、新聞網站、app,此外,亦根據新聞網站在自家新聞網站與社群媒體經營比重分為三類:分別為較不仰賴社群的聯合新聞網,新聞網站與社群並重的蘋果日報,及以社群為主的ETtoday新聞雲,而在社群為新聞網站重要命脈的時代,聯合新聞網如何自處,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個案。本研究主要焦點在前半段Facebook與新聞網站的競合情形,並透過數據蒐集主權、流量及內容形式三個面向加以分析,同時探討在行動流量成長的情況下,app在Facebook與新聞網站競合外又能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功效為何。 本研究透過文獻整理,蒐集第三方公開流量相關資料,了解其在流量市場表現情形,並透過深度訪談同時輔以其它業界相關文獻了解實務界運作狀況,最後從所得到的資料中進一步釐清及試圖勾勒出新聞網站與Facebook背後的控制與依賴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前半段的新聞網站與Facebook競合關係中,在數據蒐集主權上,當Facebook黏著度大,演算法又無法協助其提高曝光度,導致導流量下降,便間接影響聯合新聞網的數據蒐集完整性;在流量面向上,為能提高曝光度,汲汲跟隨Facebook演算法的調整,即便對不導流回自家新聞網的Instant Articles也願意一試,可見為此重要的「救命符」只好順從,處處受到控制;至於內容形式,則是同樣為了曝光度而高度依賴Facebook科技,亦產製更多影音內容,對於新聞產業的內容產製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聯合新聞網較不仰賴社群,因此,與Facebook的競合多半是為了接觸年輕族群的入口,社群導流比例也不高,主要重心是放在新聞網站的經營,並將使用者帶向流量貢獻度最高的app,app使用者代表層層過濾後的VIP,是透過與Facebook競合後帶來的目標閱聽眾。Item 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形式及廣告訊息框架對消費者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餐廳廣告放送為例(2019) 温怡瑄; Wen, Yi-Hsuan虛擬實境的運用隨著科技及技術的發展擴展至廣告業,360度全向式影片為社群媒體廣告帶來新的樣貌。本研究旨在探討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中,廣告形式及廣告訊息框架的不同會如何影響消費者廣告效果。 本研究採用實驗法,為雙因子組間實驗設計(廣告形式:360度影片形式/一般影片形式,廣告訊息框架:正面訊息框架/反面訊息框架),共招募146位臺灣師範大學及淡江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1)在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中,採用360度廣告形式相較於一般廣告形式產生較佳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點選意願及購買意願;(2)在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中,採用反面訊息框架相較於正面訊息框架產生較佳的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3)在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中,廣告形式及廣告訊息框架的不同會交互影響消費者的廣告效果,其中在360度形式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中,採用反面訊息框架會比正面訊息框架引發消費者較佳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 關鍵字:Facebook行動影音廣告、360度影片、廣告形式、廣告訊息框架、廣告效果Item Instagram 美食廣告之廣告形式、廣告訴求與標籤產品一致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2022) 許琬琦; HSU, Wan-Chi「社群廣告」是廣告模式中最快速且更能獲得交流性的回饋,針對購買模式的影響有助於提升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能夠獲得微妙的關係以及交流性的回饋。而在眾多社群媒體中,Instagram重視視覺呈現以及「拍即分享」的特色讓其能在眾多平台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下年輕人的社群媒體首要之選。在疫情影響之下,「美食」相關的廣告也成為消費者確立視覺化廣告可行性的基礎,以強調氛圍感、生動性影音效果做呈現。除此之外,主題標籤hashtag的提及也被廣泛應用,針對許多商家會使用大量標籤提升觸及率,但反而會使消費者觀感不佳。因此本研究以Instagram上美食廣告作為探討主軸,以了解何種呈現方式會對消費者有較佳的廣告效果產生,同時也加入廣告涉入度作為中介變項。本研究採2(廣告形式:圖片/影片) x 2 (廣告訴求:感性訴求/理性訴求)x 2(主題標籤hashtag與產品一致性:一致/不一致)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消費者經由三者變項交互作用下,對消費者產生的廣告效果影響,以及廣告涉入度在自變項(廣告形式、廣告訴求、主題標籤hashtag與產品一致性)與依變項(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廣告點擊意願、購買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1)影片相較於圖片廣告形式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態度;(2)主題標籤與產品一致相較於不一致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效果;(3)當觀看影片廣告時,相較於理性訴求,感性訴求更能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效果;(4)在觀看主題標籤與產品一致的廣告前提下,影片搭配感性訴求、以及圖片搭配理性訴求皆會引發消費者較佳之廣告效果;(5)廣告涉入度未能顯著中介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Item Instagram影響者行銷策略、影響者類型及廣告格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2024) 俞芷儒; Yu, Chih-Ru影響者掌握的影響力與商機龐大,成為行銷與廣告產業的主流趨勢,是當今重要的數位廣告資源。然而,人們逐漸對影響者業配策略感到疲乏,導致社群廣告成本提高與廣告投放精準度下降,使得廣告商轉而採用更高效的影響者團購策略,是一新興影響者行銷策略。在挑選影響者類型時,近年相關從業者傾向與較為中小型影響者合作,在產品推廣上有較佳的效益。社群媒體的廣告格式也不斷推陳出新,限時動態的豐富功能特徵與樣式,更有助於提高廣告成功率。因此,本研究以Instagram影響者行銷為探討主軸,以了解何種影響者廣告會對消費者產生較佳的廣告效果,同時加入影響者可信度作為中介變項。本研究採2(影響者行銷策略:團購 vs. 業配)×2(影響者類型:奈米影響者 vs. 超級影響者)×2(廣告格式:限時動態 vs. 動態貼文)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其對消費者廣告效果(廣告態度、產品態度、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及影響者可信度分別在影響者行銷策略、影響者類型與廣告效果(廣告態度、產品態度、購買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一)團購策略相較於業配策略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廣告效果;(二)奈米影響者相較於超級影響者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產品態度;(三)限時動態相較於動態貼文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廣告效果;(四)採用團購策略,限時動態相較於動態貼文,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購買意願;(五)採用團購策略,奈米影響者搭配限時動態相較於動態貼文,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廣告效果;(六)影響者可信度分別在影響者行銷策略與廣告態度、產品態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七)影響者可信度在影響者類型與任何廣告效果之間不存在中介效果。Item Instagram濾鏡之品牌參與:以自我提升探討使用者之分享意圖(2022) 劉丞紜; Liu, Cheng-YunAR技術漸漸地融入至社群媒體中,Instagram品牌濾鏡即是一種時下盛行的應用方式,個人在社群媒體上已不再是完全匿名、去線索化,使用者也能夠藉由與品牌自拍在線上環境中創建個人正面的形象以累積社會關係。另外一方面,隨著品牌開始將更多行銷預算投入在試圖讓消費者與品牌自拍之線上活動,品牌與使用者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之相關研究也日漸重要。因此,本研究由自我提升的構面切入並提出一模型架構,探究Instagram品牌濾鏡的特徵(娛樂、美學、知覺互補性、象徵性品牌概念、個性化體驗)對使用者所感知到的外在利益(社會互動)、內在利益(自我表達)之影響,進而影響分享意圖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結果顯示,(1) Instagram 品牌濾鏡的美學、知覺互補性、象徵性品牌概念、個性化體驗特徵,對使用者的感知外在利益(社會互動)分別皆有正向影響;(2) Instagram 品牌濾鏡的美學、象徵性品牌概念、個性化體驗特徵,對使用者的感知內在利益(自我表達)分別皆有正向影響;(3)使用者的感知外在利益(社會互動)與內在利益(自我表達)對分享意圖分別皆有正向影響。Item Instagram限時動態新聞的敘事結構初探(2021) 黃冠儒; Huang, Kuan-Ju媒體機構將社群媒體中的限時動態功能用作新聞媒介,創造「限動新聞」,展開新聞內容新表意模式,本文意在探究限動新聞的特性與樣貌,以及建構限動新聞的敘事結構形式與內容。從敘事傳播取徑出發,首先梳理敘事理論、新聞敘事模式、網路新聞特性,再以文本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敘事分析法透過敘事傳播觀點、敘事典範,彙整限動新聞應用模式、限動新聞敘事結構及其中介歷程,最後提出限動新聞的形式、內容與本質,並初步歸結新聞文本結構封閉、媒體產出輕簡化、媒體產製複雜化、新媒體倫理興起、敘事本能受重視共五點限動新聞思考方向。Item “Let’s talk about my weight…” Negotiating Body Positivity with YouTube Fans and Anti-fans as a Plus-Sized Beauty Vlogger(2018) 杜芳玲; Doglio, Valentina無中文摘要Item Mr.「right」有right嗎?:臺灣男同志在Tinder的「文青」式交友實踐(2024) 翁靖祐; Weng, Ching-yu在瀏覽Tinder的過程中,研究者觀察到一群以文藝活動為興趣導向的文青男同志。另外,在過往男同志與交友軟體的研究中,都聚焦於男同志族群內部使用的交友APP如:Grindr。如今Tinder已然臺灣男同志廣為使用的交友APP,但至今國內卻無針對男同志族群使用Tinder的相關研究。與Grindr強調陽剛特質以及性化的風格不同,Tinder更傾向用戶興趣導向的去性化自我呈現,因此本研究將以研究者所關切的文青類型男同志為研究對象,觀察其特徵,將其輪廓並嘗試結合其使用Tinder的習慣,梳理他們如何實踐交友。 結果發現,「文青」除了消費實踐下所建立的品味階級區分外,「文青」們對於具備文化資本與否十分強調,並重視文化資本的長期性累積,同時對藝文領域抱持高度熱衷。而本研究也發現研究者認為「文青」一詞已然成了一鬥爭的場域,導致「文青」一詞的核心意義逐漸被侵蝕,導致受訪者們在被指認為「文青」會感受到抵抗。 另外,與鄧曼林(2015)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本研究之受訪者認為進行藝文領域的消費實踐屬於各人的自由選擇,與社會壓迫無直接關聯,由此可以出臺灣社會對同志的壓迫漸漸消退。關於Tinder交友的實踐的部分可以發現Tinder與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男同志族群的交友景況,相較過去的強調性資本,本研究發現了受訪者對於交友實踐對生活風格以及文化資本的要求也十分強調,甚至已然形成了一種新時代下的門當戶對。 透過Tinder的中介,有人成功得到了理想的親密關係,也有人始終在等待,但不論是否有成功建立親密關係,8位受訪者一致讚揚了Tinder的實用性,並且承諾不會輕易停止使用Tinder,卻也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Tinder帶來的限制以及網路作為交友媒介對於男同志族群來說是多麼的重要。Item V LIVE直播平台、K-POP偶像的日常紀實與數位迷群(2022) 蘇育瑩; Su, Yu-Ying近年來,各國明星開始紛紛經營起個人社群媒體,藉此與大眾進行溝通交流。其中,特別是現今風靡全球的韓國K-POP偶像,他們不只是使用社群媒體而已,還更積極地做起直播內容來與粉絲互動,帶起了韓國娛樂圈經營直播的盛行風氣。K-POP偶像這樣運用直播來提升個人能見度的模式,使得直播在內容面上的製作不斷變化且變得更加豐富,同時,也影響了直播平台的發展和追星文化的轉變。而這正是本研究將以文本分析與網路參與觀察來探討的核心內容。K-POP偶像做V LIVE直播打破了過往他們塑造形象的方式。透過直播無剪輯的拍攝,展示出他們各種日常生活,以真實的樣貌吸引觀眾與粉絲,且建立起親近感。不僅如此,更將「日常」當作一種類型,風格化直播的內容,藉此形塑自己個人直播的特色,以及讓粉絲和觀眾能夠從中獲得趣味。然而,在他們運用「日常」來紀錄跟包裝自己的同時,連帶的也將生活與工作交雜在一起,公私界線愈趨模糊,甚至更容易陷入公關危機之中。而這使得他們無法自由地直播所有事情給粉絲和觀眾看,不得不管制原本要呈現的「真實」。因此,即便直播是將偶像最貼近真實日常的一面呈現給大眾觀看,這樣所展示出的內容依舊有部分受到內部的審查,偶像並非完全脫下形象的面具。 V LIVE直播平台的出現,讓偶像與粉絲有了新的溝通渠道來進行互動交流,並且產生出數位的親密關係,打造了新型態的追星生態。並且,藉由平台科技所形塑出的「現場感」,使得偶像與粉絲之間不再有強烈的距離感,而是意識到彼此是共存在當下的關係。然而,V LIVE的服務內容也不免帶給了粉絲和觀眾一種受制於官方、被其收編的感受。即使如此,V LIVE直播平台對於偶像、粉絲和K-POP圈的影響仍不可小覷,同時,其為韓流文化的發展出力,引領著持續高漲的聲勢,也有不少的貢獻。Item 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性、YouTuber業配廣告揭露類型與產品屬性描述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2020) 張芷瑄; Chang, Chih-Hsuan社群媒體的崛起,改變現今傳遞訊息的方式,使得品牌與消費者間的交流模式更多樣化。並且隨著人們網路使用行為的改變,品牌投資於社群行銷的範圍也跟著擴大,也開始在YouTube影音平台上與新型態的社群影響者——YouTuber進行商業合作,成為推廣產品或品牌的行銷策略之一,藉著業配的形式打動更多不同的消費族群。因此本研究欲以YouTube影音平台作為研究背景,採2(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x2(YouTuber業配廣告揭露類型:簡單業配廣告揭露vs.誠實意見業配廣告揭露)x2(產品屬性描述:實用屬性描述vs.享樂屬性描述)的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上述變項在消費者觀看YouTube影音平台上的業配影片後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以及擬社會互動對自變項(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性、YouTuber業配廣告揭露類型、產品屬性描述)與依變項(品牌回憶、廣告態度、產品態度、購買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結果證實:(1)在業配影片中,相較於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不一致,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2)當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時,相較於享樂屬性描述,使用實用屬性描述的方式呈現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消費者行為;(3)當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且搭配誠實意見業配廣告揭露時,相較於享樂屬性描述,使用實用屬性描述的方式呈現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4)當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不一致搭配誠實意見業配廣告揭露時,相較於實用屬性描述,使用享樂屬性描述的方式呈現會使消費者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5)擬社會互動在YouTuber與產品形象一致性、產品屬性描述與消費者行為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在YouTuber業配廣告揭露類型之間則無。Item Youtube之品牌熟悉度、自我揭露程度、訂閱數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2020) 鍾守沂; Chung, Shou-Yi隨著社群平台以及Youtube的影音內容興起,使用者原創內容成為各社群平 台重要的元素,而許多廠商看準這種現象,紛紛與利用網路產生影響力的網紅合作,試圖透過與網紅合作的業配,使產品在觀看者面前大量曝光,並加上網紅分享使用心得等,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本研究以Youtube平台為背景,結合社會回應理論與符號互動論,研究採2品牌熟悉度(品牌熟悉度高 vs. 品牌熟悉度低) x 2自我揭露程度(自我揭露程度高 vs. 自我揭露程度低)x 2訂閱數(訂閱數高 vs. 訂閱數低)之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Youtube網紅所拍攝業配影片的廣告 效果,以及擬社會互動在自變項(品牌熟悉度、自我揭露程度、訂閱數)與依變 項(品牌態度、購買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結果證實:(1)「品牌熟悉度高」相較於「品牌熟悉度低」有較佳 的消費者行為、(2)「自我揭露程度高」相較於「自我揭露程度低」有較佳的 消費者行為、(3)「品牌熟悉度高、訂閱數高時」,相較於「自我揭露度低」, 「自我揭露度高」能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4)擬社會互動在品牌熟悉度、 訂閱數、自我揭露程度與消費者行為間無中介效果影響。Item 「上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美國化下台灣觀眾的電影想像(2008) 游上民在台灣上電影院看電影幾乎等同於看好萊塢電影,研究者認為這是台灣電影院空間的美國化。面對這樣的現象,過往台灣電影研究多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典範,試圖從結構面向來理解台灣電影工業的困境,進而造成好萊塢電影在台灣的獨大。然而,雖然好萊塢在權力特質上,具有外部且強制的特色,但台灣好萊塢電影的接收從來都不是強迫的過程。因此,「美國化」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即台灣電影院觀眾以好萊塢作為電影文化想像的參考座標,進而落實在電影消費的實踐上。 然而,在理解好萊塢電影與台灣電影院空間的相關連之前,必須先確立電影院在台灣當代社會中的意涵,才能掌握好萊塢電影如何作用於台灣電影院空間。研究者認為,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電影院:首先,電影院作為台灣社會的「科技空間」,相較於電視,電影院透過硬體放映設備的提升,創造獨一無二的觀影情境;其次,電影院作為台灣社會的「消費空間」,與購物商場相連結,電影消費捲入消費主義的邏輯中,強化了電影的商品特質,也突出了電影院的消費空間意涵;最後,電影院作為台灣社會的「休閒空間」,看電影是普遍的休閒活動,觀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可預期」的愉悅感、並自由地控制自我休閒時間,是當代最有「效率」的休閒生活,服膺台灣現代化社會的脈動。 因此,如果電影院空間是當代的科技空間,好萊塢對「高科技」的著重,強化了電影院空間的科技特質,置身其間的電影觀眾因而接收到震撼的感官愉悅;如果電影院是當代的消費空間,看電影則捲入消費主義的邏輯中,而新好萊塢的「高銷售」強化電影的商品特質,行銷/宣傳因而成為促銷商品的重點,電影於是轉變成大量的資訊和影像,充斥於台灣媒體空間、公共空間,甚至於日常生活空間,帶動起電影的「流行」。此外,電影的流行亦具有時間性,電影資訊的大量滲透僅在特定的播映期間,電影的流行消費因而組織了消費者的日常觀影/休閒時間;如果電影院空間是是當代的休閒空間,休閒的目的在於尋求日常生活的暫時逃離,而新好萊塢電影在「高概念」的指導下,簡化的電影故事內容方便消費者「體驗」電影,而高潮迭起的「重口味」說故事方式,快速壓縮觀眾的情緒和感官,給予高度的愉悅感。好萊塢電影因而畫出一道空間,提供電影觀眾恣意的幻想,情緒宣洩、以及暫時逃離的可能,上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因而是當代重要的休閒活動。因此,電影院空間的科技、消費與休閒意涵,連結了科技好萊塢、流行好萊塢與體驗好萊塢,交相輝映下,好萊塢電影攻佔台灣電影院空間,形成台灣電影院空間的美國化。 除了好萊塢電影外,研究者認為「藝術電影」和「華語商業電影」亦扮演「美國化」的關鍵角色。首先,藝術電影在台灣的社會中,作為好萊塢的對立面存在,即藝術作為好萊塢電影商業特質的缺席,因而具有「反好萊塢」的社會意涵。除了社會意涵上的對立外,面對好萊塢電影的文化霸權,藝術電影必須透過「影展」等社會機制來流通與消費,與院線制度的電影院產生區別,而參與其中的藝術電影觀眾,透過「看影展」深化了「上電影院等於看好萊塢電影,而看影展等於看藝術電影」的社會意涵。其次,華語商業電影一直採取和好萊塢電影直接競爭的策略,但90年代中期後,華語商業電影不敵好萊塢電影,幾乎退出台灣主流電影市場。2000年後,華語商業電影混雜好萊塢電影文化元素(例如:科技等),改以新的面貌重新召喚台灣電影觀眾,文化上的「混雜」策略似乎動搖美國化的意涵。但不可忽略的是,新興華語商業電影其實是好萊塢欲擴大全球電影獨佔率,透過招納他國電影工作者,或出資委託他國電影工業產製電影等策略下展現的結果,因而在理解文化混雜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全球化下跨國資本主義的權力關係。因此,「文化混雜」若是由跨國企業—好萊塢進行,無疑深化了好萊塢電影在台灣市場的根基,亦再生產了台灣電影院空間的美國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