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280
-
Item客服聊天機器人與自我揭露程度在外送情境下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 ---以咖啡外送為例( 2021)隨著客戶服務成為品牌與消費者間的重要連結,客服系統的自動化越來越重要,因此聊天機器人成為客服系統自動化的首要選擇,而隨著疫情的升溫,外送的需求大幅增加,使得客服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台灣對於咖啡飲品的需求增加,因此適當的客服平台能為品牌方提升效益、節省成本。本研究以咖啡外送平台之客服聊天機器人為背景,實驗設計為2客服聊天機器人(AI式聊天機器人vs.規則式聊天機器人)× 2自我揭露程度(自我揭露程度高 vs. 自我揭露程度低),探討客服聊天機器人搭配自我揭露程度對消費者行為是否具有差異,並以年齡作為調節變項,探討年齡(數位移民vs.數位原民)是否會調節客服聊天機器人並對消費者行為產生差異,將消費者行為分為四個依變項(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口碑推薦意願以及品牌忠誠度)。本研究主要採用實驗法作為驗證研究假設分析之依據,以此驗證受測者在與聊天機器人互動過後,所產生的消費者行為是否與研究假設相符,再輔以滯後序列分析以了解消費者在與AI式聊天機器人互動過程中的行為,會為品牌方帶來哪些優勢。本研究結果證實(1)「AI式聊天機器人」相較於「規則式聊天機器人」有較佳的消費者行為、(2)「自我揭露程度高」相較於「自我揭露程度低」有較佳的 消費者行為、(3)「與AI式聊天機器人互動」,相較於「與規則式聊天機器人互動」, 「數位原民」能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4)「與AI式聊天機器人互動」相較於「與規則式聊天機器人互動」,「自我揭露程度高」能產生較佳的消費者行為、(5)消費者與AI式聊天機器人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消費者行為,能提高客戶服務效率與品質進而減少人力成本。
-
Item遊戲訊息呈現類型、遊戲經驗差異與玩家體驗視角對玩家行為影響—以手機遊戲《戀與製作人》為例( 2021)手機遊戲帶給近代的人們許多閒暇時刻的娛樂,手機遊戲玩家也逐年增多,形成愈來愈大的手機遊戲市場,如何留住玩家是手機遊戲設計的要點。為了讓玩家在手機遊戲中獲得猶如現實世界中的遊戲體驗,遊戲配音成為近期品牌設計遊戲的焦點之一。遊戲配音為虛擬世界中的角色添加接近真實的人聲效果,讓玩家能模擬與真人交流的相似感受。由此,本研究認為遊戲配音可以影響手機遊戲玩家的行為。為了證明遊戲配音確實能影響手機遊戲玩家行為,本研究以《戀與製作人》手機遊戲為例,探討配音或文字的遊戲訊息呈現方式、玩家對於遊戲的經驗長短差異,以及體驗遊戲的視角區別,了解三者對於手機遊戲玩家行為之影響,同時加入心流作為中介變項進行研究。本研究採以2(遊戲訊息呈現類型:配音 vs. 文字)×2(遊戲經驗差異:專家玩家 vs. 新手玩家)×2(玩家體驗視角:參與者 vs. 觀看者)三因子組間實驗設計,探討手機遊戲玩家經由三者變項之下,對玩家行為與態度之影響,以及心流在自變項(遊戲訊息呈現類型、遊戲經驗差異、玩家體驗視角)與依變項(購買意願、口碑推薦意願、持續使用意願)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結果證實:(1)相較於文字型,配音型的遊戲訊息呈現類型會產生較佳的玩家行為;(2)相較於專家玩家,新手玩家會產生較佳的玩家行為;(3)相較於觀看者之玩家體驗視角,參與者會產生較佳的玩家行為;(4)不論是何種遊戲經驗差異,玩家體驗視角之參與者與觀看者,對於玩家行為皆不會產生影響;(5)心流在遊戲訊息呈現類型、遊戲經驗差異與玩家體驗視角,以及玩家行為之間皆具有中介效果。
-
Item台灣行動者參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主體性探討( 2022)2019 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是在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將香港的犯罪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大陸受審。反對者擔心這會損害香港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下獨立司法管轄權地位。在香港引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而台灣也有一群青年透過各自的方式投入這場跨境運動。因此,本研究想理解為什麼這群青年會參與香港運動,在當中採取何種行動,以及他們想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共訪問了十三名參與反送中運動的台灣行動者。理論依據是法國學者 Alain Touraine 行動者主體理論,並加以修正,從個人主體、社群主體、歷史主體三面向, 剖析行動者所展現的主體性與主體化過程。另外,因這場運動為跨境的運動,因此會特別聚焦於行動者如何透過網路參與運動。研究發現,「個人主體」部分,行動者因個人與香港的連結、看到高度衝突的畫面等引發人道關懷與焦慮感,迫使他們投入運動;他們希望能提供社會理性資訊、促進港台交流、提供實質上的協助。「社群主體」面向,行動者理解社群連結的重要性,及組織在這場運動扮演的角色;也感受到社群認同感如何幫助他們在這場運動中不感到孤單、有夥伴的支持。整體運動也是這群行動者蛻變為「歷史主體」,不但喚醒大眾的對中國威脅的意識,更改造政府作為。「網路」則是串起這場運動的重要媒介。
-
Item新冠肺炎時期的國際話語角力 —臺灣、美國及中國元首演說內容的批判話語分析( 2022)本文旨在檢視臺灣、美國及中國三位元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表的國際演說,蔡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採取何種話語策略來傳達政治意圖,以及三人在演說中隱含的政治霸權支配與意識型態宰制。研究以蔡總統在第3屆「哥本哈根民主高發會」演說內容、川普與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演說內容為文本,運用渥妲克的歷史取向批判話語分析,並做詳細的個案研究,瞭解元首如何操作政治語言、對疫情的態度,以及文本中語言、歷史與權力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發現,對美中兩國而言,聯合國大會是一個展示國力的舞台,川普以「美國優先」作為演說的核心價值,在各種議題上和中國進行意識型態的角力鬥爭,且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習近平透過演說,對內團結中國的民族主義,藉以鞏固領導地位,對外展現大國之姿引領各國合作抗疫。相較於美中雙方的猛烈對抗,蔡總統顯得相對保守,將疫情與民主、自由連結在一起,強調臺灣在疫情期間的公眾外交成果,並透過集體記憶,建構屬於臺灣人民的防疫故事。
-
Item運用大數據探究臺灣新聞媒體之框架-以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議題為例( 2021)美國在全球一直以來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力,對於臺灣而言更是如此,尤其近年來美國與中國間抗爭加劇,使得美國對於臺灣之態度與政策更顯得重要,因而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更是受到臺灣民眾與臺灣媒體的矚目。但是,過去媒體相關之研究指出不同新聞媒體間,經常會受到媒體利益或立場影響,進而產生出具差異性之論述。因此,本研究欲探討《TVBS 新聞網》、《三立新聞網》、《ETtoday 新聞雲》、《東森新聞》、《蘋果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與《自由時報》等七家網路新聞媒體,對於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共35,991 則報導。透過大數據分析取徑針對文本進行探究,藉由時間序列分析、詞頻分析與TF-IDF分析探討文本內容,並同時以Google BERT模型將文本分類為「賽局框架」、「策略框架」、「問題框架」、「中臺關係框架」和「與選舉無關」五個類目。最終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報導趨勢上七家媒體間並無差異,但是在詞頻分析、TF-IDF分析與框架分析中,顯示出媒體立場傾向於反中或親綠之媒體《三立新聞網》、《蘋果新聞網》與《自由時報》在報導中,經常描述與中國或臺灣相關之內容,並且用詞也與親中或親藍之媒體具有差異性。反之,媒體立場傾向於親中或親藍之媒體《聯合新聞網》、《TVBS 新聞網》與《東森新聞》則會偏向於淡化美國總統選舉與與中國或臺灣相關之內容。《ETtoday 新聞雲》雖然在詞頻分析中發現與其他親中或親藍媒體一樣,經常使用「大陸」與「新冠」一詞,不過在報導框架中則沒有特別傾向。整體而言,七家臺灣主流網路媒體中,對於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報導的呈現上,仍呈現出媒體立場造成報導內容差異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