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華民國南海政策之研究:以馬英九時期為例(2020) 張家禎; Chang, Chia-Chen中華民國作為南海主權聲索國之一,南海地區的重要性,除了涉及國家安全與領土主權,更包含經濟發展所需的海洋資源。中華民國在南海問題上面臨許多困境,除了受到中國大陸崛起的威脅,在國際社會上則處於孤立之邊緣處境,這些因素都影響政府對南海的策略選擇及作為。綜觀中華民國的南海政策,國民黨及民進黨兩大政黨在南海政策上雖有共同性,但在主權論述上卻有相當大的歧異,這是由於南海政策取決於各執政黨的國家意識型態和外交戰略關係。因此,自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下,對南海及太平島之主權維護更甚以往,除了透過軟、硬實力來經營南海島礁,針對南海仲裁案亦展現各種維權行動。 中華民國在南海問題上要突破當前困境,除了尋求參加區域多邊組織及對話協商機制,更要回歸到兩岸關係的本質上,全面性的檢討與制定南海戰略。歷任執政者為因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導致各個時期的南海政策會受到兩岸定位、政黨意識以及當時政治經濟環境之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國民黨政府偏向以U形線範圍作為主張歷史主權之論述,民進黨則試圖切割與中國大陸之歷史連結,著重以臺灣在南海有效佔領之島礁,凸顯出政治因素將會成為影響中華民國南海政策發展的重要變數。Item 習近平對台政策持續與變遷之研究(2020) 甘宗鑫; Kan, Tsung-Hsin習近平於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於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正式成為中共黨、政、軍之最高領導人。 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反對台獨」等大方向沒有改變,而習近平上任後持續延續北京對台「對官方更硬、對民間更軟」之相同應對方式,並以自身曾提及「中國夢」、「兩個一百年」等民族復興理念,開展各層面的對台工作,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習近平上任後中共對台各層面政策中,探討習近平在未來中共對台各項政策發展,本研究透過層次分析來研究影響習近平對台政策之個人因素、中共因素、台灣因素與國際因素。本研究亦有整理以及分析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後的對台重要言論,以及整理並分析習近平對台政策之外交與經濟等各項層面。 研究發現台灣因素影響習近平對台政策最多,而且影響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各項因素增加,另外也發現習近平的對台政策作風強勢,並以軟硬兼施的策略製造台灣民眾的對立,且對台政策更加多元、而台灣問題對習近平來說雖重要但卻非「急迫」。Item 中共推動廣西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園影響之研究(2018) 陳佳靖; Chen, Chia-Ching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使得投資環境改變迅速,土地、人力、環境、生產成本上升,致使許多傳統產業和加工代工的台商企業面臨嚴重的轉型升級問題,不是經營困難退出生產,就是向其他地區或國家轉移。十九大後,中國大陸政府更加速供給側的經濟結構改革,產業的升級轉型面臨高度競爭之外,還面臨習近平新時代下對各種環境保護以及社會保障的經營成本大增的挑戰,台商面臨到空前的生存與競爭的壓力。 因此在習近平新時代下投資環境的丕變,中共當局對於台商的政策也有別於以往,相對於80年代(三來一補)的加工傳統產業,90年代電腦代工產業以及2000年以後致力於推動兩岸共構全球生產供應鏈的產業合作型態,習近平主政之下,對於轉型升級發生困難的台商也提供引導與扶持的政策,然而這些新型台商政策有他內外兼顧的政經考量。 對內而言提供政策誘因引導台商到新型態的台商園區,以減緩升級壓力也促進新型園區的地方繁榮,因此新型園區都選擇在邊境地區或內陸。對外而言,有積極協助促成習近平所構建「一帶一路」的對外經濟戰略,也有在抵制台灣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引導台商回台投資或至東南亞轉移。 本文選擇以「廣西兩岸產業合作園區」為例,來說明中共在習近平新時代下對台商的政策涵蓋上述所言「內外兼顧」的政經思考,亦可了解最新台商所面臨到投資經營環境的機遇與挑戰。Item 臺灣學生在上海-留學經驗對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2017) 鄒雅婷; Tsou, Ya-Ting「青年世代」在兩岸關係中已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新興政治力量。本研究探討赴中國大陸攻讀學位的臺灣青年學子,在意識形態、社會氛圍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生活長達幾年以上,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認知,及其個人的政治態度、身份認同,是否會因為長時間的接觸、互動而有所轉變。本研究根據Allport的接觸假說以及Tajfel和Turner的社會認同理論,對上海臺生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旅中臺生在長時間與當地學生交流接觸後,個人原有的偏見確實有減少與改善,符合接觸假說所強調,當雙方目標地位相同,接觸能夠帶來良性的發展;對中國大陸政府及中國共產黨的印象與認知,也有正向的理解。但在政治態度的部分並未出現明顯的轉變,多數臺生雖然同意兩岸一家親的說法,卻並不贊成兩岸走向統一,長時間的生活學習也並未改變旅中臺生的個人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