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游離式避世所:沈方婷創作論述與實踐(2024) 沈方婷; Shen, Fang-Ting本文以筆者身處在思想與步調日漸同質化的社會為本,以此同質化隨著科技的腳步日益增強的狀況下,所衍伸的倦怠感進而沈浸於電影文本、電玩文本上的數位體驗經驗出發,在學理研究上探討閱聽者在參與媒體文本時的心理狀態、及主體透過與現實相通的符徵與文本共構想像性空間的歷程;創作研究上使用以紙類布與紙編織的創作手法,以縫製之動作呼應主體虛實交錯的狀態轉換,並匯聚了拼貼形式中覆蓋與重疊的概念,用以建構游離式空間。筆者欲以此學理基礎與創作手法,回應對避世所之感悟。本文包含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以媒體文本與閱聽者共構的避世場域為題,探討逃避現實的因素、文本所創造出的虛擬想像性空間、場域的建構;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基於筆者自身的創作意識與前章之學理研究,涵蓋了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創作步驟;第四章為創作實踐,筆者以二系列之創作回應對本研究之論述;第五章為結語,用以統合研究成果以及闡述未來展望。Item 卡托邦:華建强當代卡漫造形藝術中的情境與指涉(2015) 華建强; HUA,CHIEN-CHIANG作品表現的樣貌,涉及了形式、媒材與內容等等的鋪設。筆者利用卡漫造形元素作為創作表現的選擇,將日常省思的內容以膠彩的媒材來呈現,營造出媒材與形式之間的異質拼貼效果。 卡漫造形語彙和膠彩媒材的結合,在看似新潮和傳統的矛盾衝突中,該如何取得居間的協調,則是攸關於流行文化和純粹藝術之間的試論。尤其,當這樣的形式被現下的年輕創作者所沿用時。其所製造出來的歡愉、可愛或無厘頭的展現,卻往往被視為是一種軟弱世界的表述。但在這類看似新奇的卡漫式表現手法當中,它實則攸關了許多歷史因素、外來文化,以及傳統淵源上的意涵,卻是值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文便是奠基在筆者卡漫造形藝術作品的表現裡,那個不斷出現的異質團塊,以及傳統材料和當代表現的衝突與謀合中,所製造出來的研究與比對。並且試圖在這項探究的其間,利用筆者自身創作的經驗,去陳述出另類世界的觀念,以及翻越出再現的思想,與傳遞個人特殊的見解。並且釐清個人卡漫造形藝術中的異質拼貼,是一種超越自身與社會規範的不合作狀態,進而越出世代批判中的疲軟狀態。最後,期待藉由膠彩媒材的實驗過程當中,踐履著這些元素拼貼的可能性嘗試,以作為日後不斷精進的創造基礎。Item 非線性台灣意象-拼貼家庭(2007) 丁連進藝術反映了生活,也反映了當下。筆者從散步中感受到生活趣味,藉由移動的路線貼近家庭,透過觀察、訪談、攝影、記錄等方式來做橫向分析與直向連結。是故,本文以家庭為主題,探討不同家庭因結構、文化、消費、性別等因素,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在昔日舊時代的父權體制中,家庭女性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權制度下所規定的角色,而新時代家庭女性可以快樂當個背包族,走出家庭,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大環境下我們有時是無奈,有時是太過依賴,而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他所要降臨的家庭,但有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家庭。 筆者利用日常家庭生活的片段,創造圍繞展場的家庭圖像,讓觀者感受到被家庭圍繞的逼迫感覺,重新去思索家庭的定位。在表現形式上,利用片段的呈現,就如同運用連拍的形式,誠實記錄每個家庭的生活軌跡,並藉由切割畫面,擷取部份圖像特寫放大或簡化,經由重新拼貼組合與排列,創造新的視覺震撼。拼貼的過程就如一場重新建構的遊戲,可以是喜悅的,也可能是很沉痛的。 在本文論述中,筆者運用記錄的方式,從觀察親友的家庭生活形態,藉由畫中主角在生活中最喜歡或最能代表個人的物件,以寫實手法表現個體家庭的生活重心。作品分為七大單元《舊時代家庭女性》、《新時代家庭女性》、《辛勤家庭》、《上流家庭》、《游離家庭》、《醫生家庭》、《自由家庭》,在這些作品背後,隱藏著不同家庭成員的思維與價值觀,或有時代性的無奈、或有人性的無奈。在時代、家庭、自我的各種框架中,我們是讓框架更突顯?還是讓框架消失在平凡的生活?所以筆者設計很多不同尺寸的畫布,來拼貼不同樣貌的家庭。然而,這或許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限制的表現吧!組織一個家庭元素很複雜,可是我們的生活卻可以簡單一點。Item 萍聚‧記痕―蔡鶴旭水墨創作論述(2016) 蔡鶴旭; Chong He Xu本文以筆者在家鄉馬來西亞時期的童年記憶作為主題,以「記憶物件」回憶、追溯過往快樂的童年時光,想像出「記憶通道」,並以此重新探討個人以及本土文化,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第一章包含「創作動機」、「創作內容與範圍」,創作動機由思鄉的情懷為開始,藉由回憶兒時記憶去對故鄉重新連結;創作內容以童年的記憶為創作的出發點,蒐集記憶物件,以「萍聚‧記痕」的創作手法進行創作。 第二章創作理論基礎為「從童年記憶找到自己」、「窗櫺的文化型態」,此章節梳理記憶文學、科學,以及傳統窗櫺的文化形態之理論探討。 第三章「視覺分析與技法運用」,包含「萍聚之視覺表現」、「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手法之水墨作品」,呈述創作媒材結合手法之內容及意義,並梳理同樣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方式之藝術家。 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實踐,創作思維圍繞於「兒時記憶的綿延」、「透過玩具物件的療癒」、「重新構築自己面貌」;創作實踐則分為「創作內容」及「創作手法」,闡述以水墨創作呈現「萍聚‧記痕」之主題意涵。 第五章為創作作品解析;第六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