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謝智謀"
Now showing 1 - 20 of 3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所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發展歷程個案研究(2021) 李協信; Li, Sie-Sin本研究藉由一所全新籌建公立實驗學校-自主實小自2015年至2018年間的創校歷程,採取個案研究法理解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的學校整體圖像、學校社會系統發展歷程,並以學校社會系統模式闡釋學校整體圖像發展歷程,研究結果如下:一、自主實小的行政相較於體制學校提供教師較高的支持彈性;在課程與教學方面,透過整體作息以及課程共備開發,建構出獨特的主題課程、每日體適能以及班群教學運作模式,成功引發學生高度學習動機、以專家角色沉浸在學習中;教師亦因班群教學模式,調整既有的教學習慣,重新學習團隊合作,雖面臨教學風格差異、班級經營方式不同、共同備課耗時及生活習慣不同所產生的困擾,卻也帶來教師間高度合作、互相學習、彼此專長增進課程設計豐富度等優點。二、自主實小自確定辦理實驗教育開始,即在實驗教育理念、課程與教學、行政運作與組織型態發展上,從公立體制學校出發,朝向實驗學校邁進,受到學校社會系統「結構系統:創新的規訓」、「個人系統:安穩的冒險」、「文化系統:部分的集體智慧」、「政治系統:歧異的核心價值」等四個系統發展變化關鍵要素的影響,開展出「在自主中擺盪的實驗教育理念」、「教師自主的課程觀」、「團隊合作的教學觀」、「啟迪自主的師培觀」、「保留彈性的環境觀」、「折衷自主的決策觀」等與一般體制學校不同的運作觀點,貼近種籽、華德福等實驗學校的運作觀點。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給自主實小的建議:系統性保持與體制學校、實驗學校之親師生交流,發揮「跨界學校」之價值;建構自主實小行政願景圖像及實施計畫,嘗試教師團治校或明定各處室及班群之職掌及權責範圍;透過有效師資進用及師資培訓進行主題課程及班群教學素養增能,提升目標一致性,增進教師歸屬感與效能感;持續交流對話,澄明實驗教育理念實踐樣貌,共同實踐教育願景,降低政治系統運作。 二、給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嘗試以教師團治校模式,完整授權教師辦理公立實驗教育;提供實驗教育學校教師調動較高的彈性;因應實驗教育推動,主動進行配套措施法制化 三、給公立學校的建議:以「印地安發言棒」、資訊即時流通等正向模式降低校內政治系統運作,形塑校園平等互惠、論辯求真的組織文化;校長角色的自我認知與團隊帶領能力增能;全校共同參訪備課,以拉近彼此教育視野。Item 中小學教師戶外教育跨領域學習培訓成效之研究(2020) 陳佩茹; Chen, Pei-R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辦理之「4+1戶外教育跨領域學習培訓計畫課程」之成效,基於Kirkpatrick的反應、學習、行為三層次等評估歷程作為研究架構,探究參與者背景變項(性別、戶外經驗、參與區域)是否為影響培訓計畫課程成效之因素,為日後各單位辦理中、小學相關教師培訓研習提供具體建議。本研究對象為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辦理子計畫四「4+1戶外教育跨領域學習培訓計畫課程」之中小學教師,共計97名。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結構性問題針對參與「4+1戶外教育跨領域學習培訓課程」之學員,調查個人基本資料,並評估學生對課程滿意度、個人學習成效與實際應用成效等,以探究學員目前個人因素狀況,以及參與培訓課程後,對培訓計畫的學習成效、工作上應用,以及培訓中習得的知識、態度和技能行為改變。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得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參與培訓教師對於4+1戶外教育跨領域學習培訓課程感到滿意,也具有良好的個人學習與實際應用成效。 二、參與培訓教師性別在反應層次、行為層次上無顯著差異,唯有在學習層次構面有顯著差異;不同參與戶外活動經驗及參與區域在反應、學習、行為層次上皆無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以下研究建議: 一、增加培訓研習時數與跨領域相關課程授課師資,提供技能教學與跨領域課程的結合程度。 二、設定工作年齡層分組,讓參與培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新技能及增加同儕相互討論、交流的時間。 三、增加同校教師參與人數,解決人力缺乏與行政認同等環境因素,以促進參與訓教師回到工作場域的應用。Item 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謝智謀; 賴家馨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編製具有良好信、效度及適合國內大學生使用的休閒阻礙量表,並歸納休閒阻礙的因素類型,再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考驗量表的適合度。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受試對象,依臺北市各個大學之學生人教比例發放105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997份,有效回收率為94.95%。結果發現: 休閒阻礙主要可由九個因素構成,包含「社會網路(4題)」、「社會角色(3題)」、「設施與環境(6題)」、「休閒資訊(4題)」、「個人責任(3題)」、「重要他人影響(3題)」、「勝任感(3題)」、「外在資源(3題)」、「刺激感(3題)」,所以解類變異量70.804%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得知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而各因素Cronbach’s α系數介於.7184~.9177之間,總量表之α係數為.8970,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經由二次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內在阻礙」包括:社會角色、重要他人影響、勝任感、刺激感等因素,這些由「知覺自由」、「特質論」、「動機論」、「刺激與反應理論」出發的題目,較聯重於個人想開始參與休閒的內在阻礙感;其餘歸為「外在阻礙」,包括:社會網絡、設施與環境、休閒資訊、個人責任、外在資源等因素。各個因素中含括一個或以上的理論概念。 以LISREL8.50處理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且休閒阻礙模式經多次修正後,呈現良好適合度,代表這個修改後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x2=767.37;df=442;x2/df-1.802;RMSEA=0.038;GFI=0.91;AGFI=0.90;CFI=0.95;NFI=0.90;NNFI=0.95;RMR=0.080;標準化RMR=0.057】。 本研究根據「知覺自由」、「特質論」、「動機論」、「刺激與反應理論」、「需求理論」、「社會支持」、「誘因論」等探討大學生休閒阻礙,結果發禱的角色、重要他人影響、勝任感、刺激感、社會網絡、設施與環境、休閒資訊、個人責任、外在資源等因素影響了大學生對休閒活動,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休閒教育、休閒服務產業及未來研究方向參考。Item 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伴隨社交缺陷學生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2018) 梁綜文; Liang, Tsung-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階段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影響。隨著冒險教育的發展,在普通教育現場證實冒險教育能提升學習者的人際互動與社交能力,但在特殊教育領域卻少有相關之研究。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教學現場問題探討。針對九名國中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透過平面式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以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檢核表、訪談與觀察等進行評估分析其對社交技巧影響與其影響因素。在行動研究歷程中,透過協同教學者、助理引導員與督導的對話討論,修正行動研究的計畫與執行。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實施冒險教育方案後,學習障礙學生在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之前後測平均分數降低,呈現正向之進步趨勢。 二、方案介入後,學習障礙學生在社交技巧之從衝動回應到等待傾聽的過程、從沉默到表達意見的轉變、從被動到主動參與的歷程、從干擾到遵守規範的進步、主動促進團隊討論的轉變、從易怒到控制情緒的過程與從活動中覺察個人互動的行為獲得提升。 三、探究影響活動方案的因素為:引導反思促進學習聚焦、團隊互動強化行為建立、動態活動增進學習效益、對話溝通的真實情境、關注學生的社會行為、團隊成員的友善接納與行動計畫的遷移應用。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供冒險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運用之建議,並以個人在行動研究從計畫、執行與分析的歷程中進行研究反思。Item 冒險治療培訓工作坊對高中職輔導教師自我覺察之影響(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2014-04-01) 謝智謀; 洪瑋蔓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教師於冒險治療培訓中的學習經驗、自我覺察及影響。以質性研究方式針對高中職輔導教師冒險治療四梯次培訓工作坊中的七位受訪者,作兩次深入訪談及分區迷你焦點訪談共三階段訪談,得研究結果如下:受訪者在培訓中所引發的自我覺察包含了「個人的覺察」以及「在工作與工作關係上的覺察」兩大面向。本研究建議後續研究可進一步增加男性研究對象數量、擴大研究對象工作性質或專業背景多樣性及縮小研究資料收集範圍。實務方面,本研究建議未來教育當局能積極推廣此類教師研習,以期為學校輔導工作注入新的輔導與教學模式。Item 冒險治療親子方案對依附關係影響之研究(2019) 蕭清; HSIAO, CHING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冒險治療中親子方案對於造成依附關係改變的因素及其影響,共招募5組親子共同參加親子團體冒險活動方案,以全程參與活動方案之親子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引導員進行觀察和紀錄,並於參與方案活動後兩週內各別進行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歸納分析親子在參與冒險治療方案後,對其依附關係產生之影響,以及造成其影響的主要因素。 冒險治療方案的研究結果顯示:: 一 參與者在活動中能感受到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並且能夠透過理解與尊重、表達與傾聽,增進親子之間溝通關係。 二 參與者在活動中能透過主觀的覺知感受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透過有效的溝通建立信任,經由增能與賦權增強彼此信任關係 三 在依附關係的理論中,依附類型具相當的穩定度,且與個體和母親的溝通品質有相當大的關聯,照顧者若能給予適當的敏感度與回應性,可以提供個人正向的經驗,透過良好的溝通或建立信任關係,活化安全型的內在運作模式,進而促使個人依附類型傾向安全型依附。 最後希望本研究所得之結論,能對於未來相關研究提供進一步的建議,並為日後建構有關冒險治療親子方案提供參考資料。Item 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職涯發展之研究(2019) 廖婕伃; Liao, Chieh-Yu本研究旨在了解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職涯發展的歷程,以及探討生理及社會性別在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邀請三位未婚、正職滿五年以上的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的職涯發展與經驗,分為五個面向:(一)踏入工作的契機與緣由;(二)詮釋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扮演的角色;(三)職涯歷程中的狀態;(四)工作及信念帶來的影響;(五)熱愛與投入職涯領域。 二、生理與社會性別在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所扮演的角色,分為五個面向:(一)因生理性別而帶來的影響;(二)因社會性別而產生的期待;(三)重要他人對於工作想法與期待;(四)對於婚姻及養育子女的想法;(五)女性自主度。 三、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的優勢及挑戰,分為三個面向:(一)不可取代性及必要性;(二)女性較為顯著的特質及風格;(三)女性的挑戰。 關鍵字:女性、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職涯發展Item 建構戶外相關活動之意外事故報告資料庫系統(2024) 蘇筱筑; Su, Hsiao-Chu隨著我國實施週休二日制度後,國民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加上對健康的關注逐漸提升,戶外活動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無法出國的民眾紛紛轉向國內旅遊,進一步推動了戶外活動的熱潮。同時,政府政策的轉變與支持以及民間和學校機構的推廣,促進了各類戶外休閒和冒險性活動的發展,亦受到大眾的歡迎與喜愛。然而,隨著戶外活動參與人數持續增加,在對戶外風險管理的不足下,導致近年來臺灣發生戶外意外事故頻率逐年上升,因此,從過去意外事故資料中吸取教訓對於活動的帶領者和參與者至關重要。然而綜觀下來,目前臺灣缺乏一個整合戶外相關活動的意外事故資料系統,多數資料僅來自於網路、新聞報導和政府統計數據。因此,建立一個公開化、系統化的管理平台,將已發生的戶外意外事故完整紀錄,有助於臺灣戶外相關活動產業對戶外潛在風險的認知、判斷、評估、決策、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識的提升。綜合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一、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公開的戶外相關活動之意外事故報告資料庫系統,讓使用者能透過平台介面將資料輸入至資料表中,並由後端管理者負責執行管理、檢視以及維護作業,達到資料有效地收集、保存、管理與分享。二、本研究為提升資料收集效率並改善傳統紙本傳遞方式,透過系統化的操作,將意外事故相關資訊進行明確分類,使用者只需按照系統步驟填寫,可有效縮短撰寫時間,同時減少紙本使用,更具環保性,並提高整體行政效率與速度。三、資料系統化後,系統能快速生成意外事故報告並自動儲存至資料庫,有效減少人為缺失,確保報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而意外事故報告結果顯示畫面格式均具一致性,亦提供了明確的意外事故因素和處理內容。Item 戶外冒險教育方案對助人工作者效益之研究─以「2018杜威約榮格‧花東單車遊」為例(2019) 彭怡然; Peng, Yi-Jan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對助人工作者之效益,以《2018杜威約榮格‧花東單車遊》方案為例,瞭解助人工作者參與戶外冒險教育方案後,助人者個人並其從事助人工作的正向改變,以及產生效益的背後機轉。 本研究為深入了解參與者獨特且真實的個人經驗,採用質性研究─詮釋現象學取向為研究方法,針對五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戶外冒險教育能對助人者的自我內在帶來正向改變,再延伸至人我關係的轉變,並進一步對其從事助人工作帶來正向影響。助人工作者參與戶外冒險教育方案所得之效益,可分為三個層面:(一)自我內在;(二)人我關係;以及(三)助人工作。助人工作者透過參與戶外冒險教育方案,獲致了上述三個層面之正向的結果及改變之外,亦有因置身於「自然情境」中所得之效益。 根據訪談所得之資料,整理出使效益得以產生、改變得以發生的五個機轉,分別為:(一)冒險卻療癒的時空;(二)冒險結合心理專業的設計;(三)團隊中的平等與共學賦能;(四)安全且支持接納的團隊;及(五)身體力行的個別化經驗。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欲針對助人工作者舉辦戶外冒險教育方案的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之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戶外領導力登山課程」為例(2020) 謝孟育; Hsieh, Meng-Yu本研究主要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童學習動機與自我 效能之影響。以相關研究調查與教學現場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逐漸下降, 對自我學習的意義不明,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故研究者希望藉由戶外冒險教育 課程,打破固有學習框架,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 透過研究者設計之戶外冒險教育登山課程,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研究者 任教之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組 (N = 48),另隨機選兩班為對照 組 (N = 52),共 100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習動機量表」和「SEQ-C 青少年自我效能量表」。實驗組接受為期半年、三階段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實驗 設計,對照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結果採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 共變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量化資料呈現。 依據實驗結果,本研究之結論為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在提升實驗組學生「學 習動機」與「目標導向」、「追求成功」層面上有顯著性的顯著效果,且對低學 業成就之學生影響較大;對「自我效能」有正向提升效果,且「情緒自我效能」 有延宕性顯著提升,故戶外冒險教育之自發性挑戰、全方位價值契約、賦權、 失衡、引導反思、成功經驗移轉等元素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情緒自我效能。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與機轉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戶外領導課程為例(2021) 謝佳純; Hsieh, Jia-Chun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會產生哪些效益,以及產生這些效益的效益機轉為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大學部「戶外領導」選修課程之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共計六位。透過訪談,進行詮釋學分析後,得出以下結果:一、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為在「戶外知能」、「學習遷移」、「人際領導」、「心理內在」、「生涯發展」五項效益,其中以「心理內在」、「人際領導」、「戶外知能」為最被提出的效益。而「生涯發展」為本研究在效益上的新發現,此外本研究也在「人際領導」的效益向度裡,發現「增進親密關係」的間接效益。二、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機轉分有「自然環境」、「指導員的教學」、「課程內容」、「團隊」四項效益機轉,其中以「團隊」、「自然環境」為最被提及的效益機轉。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與機轉之研究─以海洋獨木舟戶外領導課程為例(2023) 謝孟錦; Hsieh, Meng-Jin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有哪些,以及能產生效益的機轉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202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博合開的9學分海洋獨木舟選修課程,其中包含在澎湖進行連續十天的海洋獨木舟戶外領導課程為例,研究參與者為完整參與該課程的學員共10位,透過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並且運用主題式分析法,得出的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整理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有「生理與自我內在的提升」、「情緒控制」、「學習知識與能力成長」、「興趣發展」、「戶外指導員的專業能力成長」、「個人的領導力發展」與「人際關係的正增強」等七個面向。其中「興趣發展」是本研究的新的發現。 二、本研究發現能產課程效益的機轉有「學習者本身狀態」、「連續且多天的課程長度」、「外在環境」、「海洋獨木舟的體驗特性」、「失衡」、「團隊」、「課程安排」、「課程帶領者」等八項,其中「連續且多天的課程長度」與「海洋獨木舟的體驗特性」是過往比較少被提及機轉。 本研究對於未來的研究建議有以下幾點: 一、運用不同的戶外元素或是課程長度,來探討課程效益與機轉。 二、探討不同的戶外元素能提供哪些主觀經驗與感受,以及對效益的影響。 三、探討不同族群或是年齡層在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與機轉 四、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釐清機轉間的關聯性,使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機轉的論點能趨於完整。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自我覺察歷程與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野外獨處課程為例(2019) 張雅筑; Chang, Ya-Chu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歷程、面向與內容,以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邀請六名參與過開設於碩博班之「獨處與反思研究」課程的同學作為訪談對象,經文本分析與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的歷程可以建構在Kolb經驗學習圈與Greenaway動態回顧循環的架構下;當中引發覺察的因素有:自由情境、時間完整、無事可做、自然景物的隱喻、大自然的包容、壓力情境、天氣狀態與其變化、靈性經驗、自我對話與書寫、指導員或同儕的引導與回饋,以及作業要求,共十一項。 二、野外獨處課程中的自我覺察可分為:獨處課程當下的自我覺察、連結著當下與自己平時狀態的覺察、對個人樣貌的覺察、死亡恐懼與對其他終極關懷的思考、視角與焦距的變化,共五個面向。各面向下自我覺察的內容,則包括:我的害怕與不自在(對夜晚、對單獨一個人、對野外環境、對團體分享的負向感知)、對於掌控的需要、容忍度擴張;閒不下來、說出來就好了、自己好像不是那麼真實;那個小孩怎麼了、我對自己有點陌生、我跟我的家人好像、我也不喜歡的我,以及我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我,共十一項。 三、野外獨處課程中自我覺察之後的影響為:讓參與者對野外獨處有新的想像,並更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要、與朋友情感面的連結、肯定自己在工作上的表達、展現自己風格)、照顧自己、為自己做決定,課程經驗本身也成為記號去提醒參與者這段時間的覺察,甚至造成工作信念的轉變。Item 戶外指導員培訓方案成效之研究(2019) 林傳晟; Lin, Chuan-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指導員培訓方案成效為何,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作為研究基礎,探討受訓者的反應、學習與行為三個層次之培訓成效,即評估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的滿意程度為何;受訓者接受培訓後學習到了哪些知識、技能以及態度;以及評估受訓者實際應用所學的情形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並從八位參與培訓方案的成員中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結論如下: 一、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反應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 (一) 「受訓者參與培訓方案的感受」:對於符合學習期待感到滿意、自我實現的成就感、珍惜參與培訓方案的機會、自在且舒服的學習氛圍、初次體驗的新奇感、滿載而歸的喜悅。 (二) 「受訓者對於夥伴共學的感受」:獲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夥伴彼此間的互助與支持、夥伴彼此間的尊重與接納、喜歡夥伴間的教學相長、喜歡與不同背景的夥伴相互學習。 (三)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設計與安排的想法」:培訓方案的課程設計是完整且充實、滿意軟硬技術並重的課程安排、滿意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與安排、考量外在因素之干擾。 (四) 「受訓者對於講師課程教學的想法」:講師的教學風格與態度、講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呈現、講師同理與在意受訓者的學習狀態、講師的教學技巧與手法、講師實施評量與回饋機制、講師在教學時間及節奏上的掌握、講師在教學資源上的運用、講師戶外知識與技能的專業展現、講師注重課程教學上的安全風險管理、講師臨機應變的能力。 二、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學習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有: (一) 「知識上的學習」:裝備器材的認識及其使用準則、裝備器材的保養維護與管理、固定點的挑選與架設之評估、樹木生長及結構原理、攀樹運動的歷史與發展、繩索課程設施的認識及其安全操作準則、水文辨識與判讀的準則、風險覺察與評估管理的準則。 (二) 「技能上的學習」:攀樹的上升與下降技巧、低高空繩索設施的架設與安裝、攀樹的器械的使用及系統架設、渡溪的基本技巧與應變處理、溯溪背包的防水技巧、繩結的打法與應用、課程教學與帶領的技巧、安全確保系統的操作與指導。 (三) 「態度上的學習」: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意識提升、指導員具備的態度與特質、同理體驗者的心情與感受、愛護戶外裝備器材的意識提升、繩索挑戰場地的維護與管理觀念。 三、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行為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有: (一) 「所學知識應用的情形」:應用裝備器材管理的知識於工作場域、能夠與人深入的討論與分享專業領域。 (二) 「所學技能應用的情形」:運用所學的教學手法在實際的課程帶領、運用所學的繩結技能於日常生活中、課程的教學與帶領應用之情形。 (三) 「態度上改變的情形」: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意識提升、指導員專業形象及心態的轉變、對於相關事物之敏銳度提升。 (四) 「實際應用後的反思」:未來在課程設計上的發想與構思、課程教學與帶領上的調整及修正、累積實戰經驗與持續進修的重要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者歸納研究發現與反思後,對於培訓方案以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幾項建議。Item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2021) 梁英聰; Leong, Ieng-Chong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歷程、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及教師行動省思,嘗試解決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低下、親自然性低落之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25人,實施為期十一週之戶外攀樹跨領域課程,透過蒐集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紀錄、課後議課紀錄、學生學習檔案、師生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與修正歷程:透過組成教師跨領域共備社群,以每週課程共備、協同教學與課後議課,逐步反思與修正課程,為教師帶來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更深的理解與發現。二、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學生經驗與成效: 1. 學生學習經驗:失衡經驗到自我調整、師生同儕互動學習、團隊衝突的因應學習、分享學習提升自信。 2. 學生學習成效:增進自我認識、提升學習動機、學習人際互動、增加對樹木關注、間接提升相關學科學習成效、促進不同情境學習遷移。 三、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省思: 1. 課程行動策略:在彈性選修課程實施戶外跨領域統整、彈性編排課程與協調課時、主動溝通以取得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攀樹專業訓練與協同教學的配搭。 2. 課程改進方向:增加課時及調整課程內容順序、融入環境教育元素於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嘗試不同的戶外教育媒介發展跨領域課程。 3. 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理解:課程能整合分科及統整之優勢、作為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多元豐富學習。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研究之具體建議,作為教師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與研究參考。Item 戶外領導課程對參與者轉化學習之研究(2023) 謝宜蓉; Hsieh, Yi-Jung本文旨在研究了解戶外領導課程對於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和探究戶外領導課程對於轉化學習的影響。以2005年至2012年間,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開設的戶外領導力課程為本研究主要研究課程。以半結構訪談法,訪談當時參與課程的研究生,共計六位受訪者。根據研究結果,戶外領導課程的課程結構模式,從個人動機、團隊溝通、大自然、高挑戰的戶外情境、課程設計、團體支持、帶領者、服務學習等因素模式等,是觸發轉化學習的因素。在戶外領導課程中,參與者的轉化時機,不單指一個時間點,從觸發點開始,已經啟動。戶外領導課程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有十項:與自然連結、發展休閒活動和戶外知識技能、認識自己、獲得自信心和復原力、同理心、價值觀、影響職涯選擇、生活態度、世界觀等轉化學習成果。轉化學習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團隊帶領和價值觀中的教育觀點改變二項。戶外領導課程,經由課程特性和經驗學習歷程,產生具有廣度、深度、穩定度的轉化學習效果。研究發現轉化學習成果的持續,要有個人觀點轉化和行動,還需要有有助於轉化的環境(環境和社群支持)。Item 探索體驗教育中心組織規劃與實施探討(2021) 江宛彜; Chiang, Wan-I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納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後,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推動,已有許多的學校及教師將探索教育與校內課程結合,展現更多元的學習方式。臺北市私立靜心高中將探索教育納入正規課程,成立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探索體驗教育中心,發展探索教育為校本必修課程,成為學校重要特色課程之一。本報告探討臺北市私立靜心高中探索體驗教育中心之組織規劃與實施模式,探討的重點為探索體驗教育中心成立的緣起以及從無到有的組織規劃歷程,進而探討該中心的探索課程實施模式與架構,最後探討探索課程實施前中後的安全管理機制,如何於學校體制內實施,最後提出本報告者於該中心於實施上所發現之現況問題,並給予未來發展之建議。本報告希望透過探討臺北市私立靜心高中探索體驗教育中心的組織規劃及實施模式,能有益於國內教育改革之發展,並成為未來欲在學校體制內發展探索教育之學校作為參考。Item 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認知與實踐研究(2022) 林鼎睿; Lin, Ting-Jui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認知情形與實踐情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攀樹活動帶領者對風險管理認知情形與實踐情況之差異,以及瞭解認知情形與實踐情況的相關性。以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為研究對象,以自編「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認知與實踐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透過專家內容效度、預試問卷對研究工具進行信效度檢驗。採滾雪球抽樣方式向全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收取有效問卷209份,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結果發現:一、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之風險管理「認知情形」與「實踐情況」平均數都在4分以上,屬中上程度,且皆以「環境層面」為最高,而「緊急處遇與醫療支援層面」為最低。二、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之風險管理「認知情形」會因為「每個月攀樹頻率」、「是否具有相關急救證照」有顯著差異;「攀樹年資」、「是否受過攀樹相關訓練或拿取相關證照」、「攀樹專業能力自評」、「風險管理知識自評」與「風險容忍值自評」則未達顯著水準。三、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之風險管理「實踐情況」會因為「是否受過相關攀樹訓練或拿取相關證照」有顯著差異;「每個月攀樹頻率」、「攀樹年資」、「是否具有相關急救證照」、「攀樹專業能力自評」、「風險管理知識自評」與「風險容忍值自評」則未達顯著水準。四、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在「人員層面」、「器材與裝備層面」、「環境層面」、「緊急處遇與醫療支援層面」、「法律知識層面」與「風險管理整體意識層面」的「認知情形」與「實踐情況」皆達正相關,表示攀樹活動帶領者風險管理之認知情形愈高,實踐情況也愈完善。本研究結果發現,認知情形顯著高於實踐情況,顯示臺灣攀樹活動帶領者在攀樹活動風險管理實踐完善度還有進步的空間,建議攀樹活動帶領者不管在風險管理認知情形或實踐情況都需同步前進,兩者是並進同行的關係。Item 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研究(2017) 程子窈; Cheng, Tzu-Yao本研究旨在瞭解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之成效,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反應、學習及行為三層次為理論基礎。綜觀過去相關文獻,參與海外服務學習能提升個人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團隊合作及自我成長等能力,我國政府也逐漸重視海外服務學習的學習效益,並推動相關政策。相關研究建議應規劃客製化的培訓課程,加強參與者具備從事服務學習時的相關能力,然而,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對參與者之成效,較少文獻探討之。因此,本研究探討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之成效、不同個人因素對培訓課程成效之差異及三層次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隨機取樣方式選取參與華人磐石領袖協會2014年至2017年海外服務學習之志工為研究對象,運用「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38%。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研究結果如下: 一、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良好,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及行為層次各量表得分平均皆為4分以上,介於「同意」至「非常同意」之間。 二、不同個人因素對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三層次達部分顯著差異: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不因參與年份及參與動機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學習階段、服務學習經驗及行前培訓課程參與堂數對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達部分顯著差異。 三、海外服務學習培訓課程成效之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及行為層次間具有高度相關,顯示志工對培訓課程的滿意度愈高,其個人學習成效與實際應用成效愈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研究發現並對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幾項建議。Item 登山教育課程效益與機轉之相關研究-指導員養成為例(2024) 吳玫娟; Wu, Mei-Chuan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登山教育課程效益與效益機轉,以2022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博合開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修課,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之質性研究,訪談7位完整參與該課程的學生,進行資料收集並主題分析法進行整理歸納,得出以下研究結果:一、本研究整理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分別有「生理與自我內在能量提升」、「人際關係與連結」、「戶外指導員的專業能力成長」、「生涯發展」以及「學習遷移」等五個面向,本研究發現新的效益內涵為「人際關係與連結」項目之「家庭修復與親密連結」。二、本研究整理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的效益機轉分別有「學習者的內在動機」、「課程帶領者」、「自然的薰陶」、「團隊」及「課程結構」等五個面向。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供未來研究參考:一、運用不同的研究方式來探討效益及效益機轉的關聯性,讓研究更趨於完整。二、本研究結果「課程帶領者」是效益機轉的一環,此次課程指導員皆為男性,若增加女性指導員的角色,課程效益跟效益機轉可能會有不同的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