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瓊麗"
Now showing 1 - 20 of 7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007) 陳美瑤; Chen Mei-Yao筆者深刻的體認到自我的生命因連繫著整個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環境而美好,這個環境蘊含著豐沛的創作元素,其深潛的原始秩序更是自然生命力的表徵,而雋永、理想化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引領筆者依據其理性調和的形式作為本系列油畫創作的表現根基。對於畫作的內涵以及具象構成的形與色,筆者始終以視覺之「和諧」性為最高目的,天地萬物間所連結的生命現象,筆者取其之間感通與溫煦的精神面向,建立起個人的藝術表現特質,將形式與色彩的組合,主構在美學與哲理的思想基礎上。 由美學思想、哲學觀點,參悟人的身體與心靈乃總和於自然環境方得以展現其本質生命力,而個人的理想價值意念,以明確的創作內容與意涵,傳達人世間美與純淨的原貌思維,藝術創作中的人(主體)與自然社會(客體)的基本關係,在有意識的理想層次上,論證藝術在世界的表現活動中彰顯了所謂的人文價值。 闡述知性與感性匯集成的創作語彙,以古典主義的美學觀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中,其多元化的視覺結構方式;與十七世紀巴洛克情感與精神的運動性的藝術形式,具體投射了創作者個人內化精神的表徵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擷取與紀錄具體的人世樣貌,以周遭親近的人、物、景等自然元素為題材內容,建構秩序、平和與美感的繪畫生命。 本油畫創作系列依作品象徵之內涵性質,共分為四個系列,依序為:生命的發源地―海洋系列、原始的生命力-遊戲系列、人與動植物的和諧互動系列、關照人世間―身心靈寫實系列。藝術創作的表現深具感染力、需要說服力,美可以自由欣賞,也可以是反思的產物,人在審美狀態中擺脫了物質世界,得到淨化的提升。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命、共生、美感、淨化Item 『今幣溢藝』─林淑芳繪畫創作研究(2016) 林淑芳; Lin, Shu-Fang筆者的雙親生長在台灣日據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後隨著時勢變革,他們的許多人生經歷與事蹟都封存在記憶裡,台灣在戒嚴時期,有些話題讓百姓噤若寒蟬,幼時偶而嬉戲於父母身旁,耳聞他們細說當年的回憶,一幕幕猶如歷史的傳說故事,偶而在收藏完好的木盒中取出日據時代的銀元貨幣,摺疊整齊泛黃的紙鈔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霉味,這是一段筆者的童年記憶:消失的貨幣。 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中科技不斷進步,隨著網路社群與雲端科技的發展,資訊傳播更加快速與普及,國與國之間的藩籬逐漸被打破,海峽兩岸更是不斷透過經濟貿易往來與藝術文化交流,使得彼此關係日益密切,接著彼此進一步的政治溝通勢不可擋。台灣與中國大陸血脈相連,一個大中國的政治論述湧上檯面且紛紛擾擾,成了切割不斷的議題。冥冥悠悠之中也許有一天像歐元區那樣,貨幣統一了,也許那鏗鏘作響的新台幣成了「歷史的印記」,台灣是筆者土生土長的地方,雖然深愛台灣這塊土地,但對於台灣的未來方向與面貌,內心卻有種莫名的隱憂情愫時時縈繞於腦海。真擔心也許有一天台灣錢幣只剩下的是回憶,恍如日據時期的歷史傳說故事。 猶記「消失的貨幣」、「歷史的印記」等等烙印,內心潛藏的是一種憂慮? 一種害怕? 還是一種不忍?除了在心裡記取童年時代父母的經歷為借鏡外,筆者希望藉由藝術創作的元素符號,企圖將它化成永恆不朽的符碼。希望透過作品的呈現能喚醒台灣社會大眾對這塊土地的真心關懷,並藉著藝術圖像傳達一股令人積極振奮、吉祥歡樂,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感染力。Item 以窗為介.書寫生命—曾瀛葦繪畫創作研究(2016) 曾瀛葦; Tseng, Yin-Wei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豐富且美好的素材,不論是快樂的、悲傷的、痛苦的,它們隱藏在內心深處,能引動情緒或身體上的反應,影響我們面對世界和自己的態度。書寫生命,除了抒發情感,也是與自我對話、探究內心世界的路徑。而「窗」,具有中介和中界的特質,能連結現實空間與心理空間,也是現實生活與抽象情感的媒介。《以窗為介.書寫生命》本創作研究,是以「窗」對筆者生命歷程中的感動為源起,從藝術史中的典範作品,探求一種共感的創作依據。藉由「窗」的符號與形式來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象徵、隱喻的圖像形式中來回顧生命經驗的美感,連結了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和關係。分別以〈揭窗〉系列描繪醫院的窗景,用來書寫傷痛的情感;〈家窗.枷窗〉系列描繪心靈被家庭所禁錮而獲得重生的過程;而〈窗幕人生〉系列是傳遞人物眼神下所透露出的情感,轉換說明筆者內在的聲音。以窗為橋梁,透過生命內化的省思與情感外放的剖析,讓自己進行一種療癒式的創作體驗,不但能深刻了解自己的生命軌跡,也能從困惑、懷疑與痛苦中汲取力量並轉化為更高的生命智慧,為生命的步履找到下一個出發點。 關鍵字:窗、媒介、書寫生命、療癒Item 信念 & 表象-葉裕如繪畫創作研究(2016) 葉裕如; Yeh, Yu-Ju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至近代科技快速發展,在這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快速變動,各種人文思潮日月翻新,但人的心靈卻扔然得不到充實,反而更加空虛不安。本論文以觀者的角度透過心理學的思維探討心靈深處的「信念」。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步驟及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第二章為「創作思想及理論基礎」,將個人成長背景、學習經驗、主觀想法與偏好,轉化至創作之中;用象徵主義、漩渦的意義、梵谷的漩渦筆觸等理論精神和思想運用在「信念&表象」創作中。 第三章為「信念的探討」,以正向心裡的角度來探討人們面臨生命難題時的信念,完全相信自己認定的想法,無論這個信念是如何難以達成,皆無懷疑,永不放棄的堅持去執行。 第四章為「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說明筆者創作模式及歷程,並將創作分為三系列:一、民間信仰;二、掙脫束縛;三、自我實現。 第五章為「作品說明」,說明筆者每幅創作作品之出發點及思考緣由,透過各種不同角度之外顯「表象」來描繪筆者心目中的「信念」本質思考。 「結論」,筆者希望藉由不同主題所呈現的「表象」這個多面向的創作內容,讓觀者能夠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重新面對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辨識它的真實與虛幻,這也就是筆者在創作中所要表達的理念。Item 光‧色—吳啟明人物繪畫創作研究(2018) 吳啟明; Wu, Ci-Ming在西歐美術史的演變過程中,人物畫一直是重要的表現題材。筆者透過研究不同時期、派別的人物風格與技法來發展自己創作的另一種可能性與尋求自己在藝術上的定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舞台。隨著畫家達文西發展了大氣透視法,繪畫因此進入具有明暗的立體世界。巴洛克時期畫家卡拉瓦喬揭開了光的序幕,讓人物刻劃的表情更活潑生動。印象主義從光學原理探究色彩,從此色彩表現開始更多的可能性。 幾百年來,西方藝術不斷有著豐富藝術的表現手段與形式。中國畫家徐悲鴻把西方造型語言融入在中國畫裏,表現具有東方特色的人物之美,吸取東、西方藝術的特點,並以自己的審美、藝術觀詮釋現代的寫實人物畫。 本論文是以自然光線下的光.色來創作人物畫,並延伸具象繪畫的另一種可能。希望經由筆者的研究,能開創人物畫有更多不同面貌的發展與精進。Item 光與色―台灣風景繪畫創作研究(2012) 張泉豐; CHANG,Chuan-Feng本論文以台灣風景中的「光與色」為研究主題,在學理上吸納的中西美學思想和色彩、攝影等理念,並深入探索印象主義等流派的繪畫思想和台灣前輩畫家如何表達對本土景物的關懷。實務創作植基於美感追求上思考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之間的關係,並緬懷著往昔美好的鄉土情景,並以客觀創作的角度表達了深刻的土地認同和真實的生活情感。 繪畫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兩者互為表裡,且互動關係微妙,於創作期間筆者持續思考與調整情感與形式的適切性,以貼近主客觀的感受。在與材料的接觸與對話中作品次第成形,內心隱微的思緒也得以明朗化。作品的時空背景的說明有助於暸解作品的內蘊與外延的意涵,過程中的上色程序、畫面的元素的調控等,思考著能否將所提及的理論思想深化於現今的土地裡,以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來。Item 凝視‧寓言 ─ 女性主體意象之探討(2003) 李悅寧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出發,解讀並呈現女性主體的各種意象;讓圖象創作的工作內化成為自我對女性生命的凝視與省思。基於對女性意識覺醒之必要性的認知,以及對探尋女性主體座標的內在驅力,選擇以女性主體的探尋為研究創作的主軸;以「後現代藝術本質」為研究創作的起點,從中體認後現代藝術現象之「一切變動中的可能性因素」,正是創作中的無限生命力與潛在動力的源頭。從「以女性作為主體的後現代藝術表現」、「呈現在藝術創作的女性圖象的意涵」的研究中,充實自我對女性主體意象的圖象語彙;而探討「女性主體意識的認知與理論」,藉由相關的論述架構出一個較明晰的創作版圖。此外,構築一個可以實踐主體價值的對等關係,從「與自然互為主體」這個議題的自我開拓,將自我主體的價值引領進入理性與人道的重構之中,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立得以消失,實踐消解二元對立的權力結構,並與各主體間建立良性的溝通與相互尊重、包容的生活模式。Item 「制約˙無限」張朝宗創作研究論述(2010) 張朝宗; Chang Chao-Tsung本研究以筆者的「制約‧無限」系列創作研究為主軸,以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倡議之「將身、心、靈合一,融入藝術教育全面提昇人類性靈境界。」的哲學為基,輔以圖例、文獻、網路資訊、論述,對筆者的創作過程進行意涵與技法、形式上的分析。 遵此架構,本文以第一章「緒論」作為伊始,於第二章中探討「制約‧無限」系列作品的學理礎及創作者與觀者之間對話的分寸掌握,以表現主義的興起與演進,及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對筆者及本研究的影響,並提出「愛台新折衷主義」的主張與其展望。第三章描述筆者個人修習藝術的沿革與體現,兼介紹影響本研究的藝術風格及藝術家。第四章則以探討「制約‧無限」系列創作的實踐與對媒材進行實驗研究的心得與結論,並對「人智學」理論作出回應與反餽。第五章針對本研究系列作品九件(組)逐一解說其創作理念與工序,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印證。第六章則是結語及對未來的展望。 筆者認為惟能悠遊在「天」(形而上)、「地」(自然界)、「人」(原始本我)三者之間,並釐清自我限界的人,得以涵養到回返宛若新生兒的最初狀態,暢意於其極樂境界。Item 原始‧意象 達悟、魯凱、排灣族的力與美(2005) 林子欽; LIN TZU CHIN現代藝術思潮發展的方向是多元且複雜的,本研究旨在針對台東縣境內彌足珍貴卻即將消失排灣、魯凱、達悟族群的傳統原住民原始藝術文化,以油畫創作的方式來呈現,肯定傳統文化價值觀並轉化為現代藝術創作的源泉。創作方向主要以排灣、魯凱、達悟族傳統文化、神話及祭典為根據,將原住民神話故事題材與人物重新塑造,以研究者的油畫創作呈現原住民部落文化中的力與美,體現原住民文化之美。 以台灣原住民為創作題材之繪畫作品日漸趨多,其中亦不乏精采之作,然而能夠真正深入並了解原住民文化且以系列完整呈現方式之創作者畢竟不多,因此在創作題材的深度及廣度上,創作者用自小生長,最熟悉的這塊土地為創作背景,透過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記載東台灣原住民過去生活文化,並抒發原住民的心聲,讓同樣身處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我們,提到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時,無法忽略其光輝,並且更能夠欣賞多元文化之美;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首先闡述創作之動機與範圍,其次希望先由原始藝術對西方藝術所造成的影響做一探討,並配合研究者創作過程中對排灣、達悟、魯凱族等族群文化、神話故事、田野調查等等資料及素材之收集,而創作形式與表現方法則說明在創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技法與素材,最後以創作者東台灣原住民系列油畫創作作品之解析,相互印證,以探究現代藝術創作之多元性並對東台灣原住民生活與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本系列的作品類型主要包括排灣族即將消失的,百步蛇的子孫:排灣族紋手老人系列、純潔的百合花:魯凱族、飛魚的故鄉:達悟族等三大部分,期望將取材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原始藝術養分與現代藝術對話,畫出原住民對家鄉深厚的感情,展現原住民堅韌的生命力、人文風景、族群的融合認同,並呈現不同時空下台灣原住民隨時代背景而成長的內在意象。Item 古畫今畫之創作研究(2011) 許甄云; Chen-Yun Shu在訊息變化快速且重視個體差異的時代,每個人觀看經典古畫時,會產生一份自己獨特的觀感:如批判、戲謔、觸動人心等,這時許多正規的形式開始逐漸的被遊戲、休閒娛樂所取代。而挪用經典成了經典是後現代的最佳再現姿態。本文創作理念部分,先從後現代主義的介紹開始,接著提到諧擬、擬像、挪用等概念,還談到從臨摹到再創作的發展脈絡,說明老東西也能有新感動,以及在電子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來佐證說明挪用經典有理。 而繪畫創作部分,筆者企圖挪用中國古代經典山水畫來重新詮釋,以壓克力的鮮豔色彩及平塗技法再現經典,且不只是單純的風景再現,而是主觀人文風景表達,企圖反映出當代的生活、文化、觀光、消費、價值觀等。看似寫實的畫面,卻是傳達一種當代社會大眾思想觀念的現象與媒介。挪用這種創作方式人人可玩,除了臨摹之外,想對古畫傳達出戲謔、尊重、批判等不同的看法,這都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所要思考的問題,並抓緊重點方向來發揮,才能讓「再創作」的作品也很有自己的風格,不會反被古畫牽制住。Item 台灣生態文化問題之省思與美學試探(2005) 張素菁本創作論文是以「生物倫理學」的觀點,去分析人與自然之間的互依互存,在東方與西方的古代學者中皆有深刻的探討,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學說中窺探出人對自然應有的尊重與愛護,此部分包含了西方的基督教的教義與一些生態學者的看法,除了西方的學說外,中國的周易、老莊及朱熹的理學對萬物亦有獨到之見解,讓倫理學先揭開序幕。第三章是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人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在這整個生態系中引發哪些改變。 以「文化」(Culture)一詞來解釋,有時會被視為是自然的反義詞,隨著人類文化的演進,我們改變自然環境來適應生活所需,但當自然環境被改變時,其實原來的生態平衡已被影響了。人類的文化既然是屬於這個與其他生物共有的環境,應該學習尊重這個生態界,找出共存共榮的方法。 第四章探討「藝術」這個記錄者,它不僅是文化的一部份,它在環境上也有其重要的貢獻,我們可以從各時期的藝術品中窺探當時的物種,或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對於「過去」—我們將之稱為歷史,人類的歷史與藝術品可說是密不可分,當我們看著那些作品時,我們也正在看著當時的景物、人類的生活、社會的型態和文明的演化,從藝術這一環去探究人與環境的演變是很有利的角度。此章筆者將比較早期的作品材與現今的作品,不同的畫家在同一題材上所做的詮釋,除了可看到生態環境的轉變,亦可從中看到藝術家對環境的省思。 第五章,由社會學切入,看社會與生態的消長關係,以人類的社會型態來論,它是具有演化的特質,而其演化的過程裡,相對的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轉變,本章先看人類整體的社會演化過程,再進一步探討台灣社會的轉型對環境所引發的影響。 第六章,這個章節探討的主題是人類進步最大的因素—科技,「科技」這兩個字真是包羅萬象,從天文、機械、醫藥、工具、農學、數學……到光、電、磁、原子、量子和奈米,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知識猶如一條河,自有文明開始以來,智識就像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從歷史的軌跡我們發現,這集合眾人的力量所帶來的成就,不僅讓人類能抵抗疾病、探究星際、發展農事、建設城市、縮短距離與空間,帶來便利的生活方式,卻也帶來了毀滅,例如武器、戰爭、污染、破壞、獵殺等,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若使用不當反彈回來時,人類必定首當其衝,如果把生態環境看成一張拼圖,每當人類在科技的探究中,前進一步時,這張拼圖好像隨即會少掉一塊,此章節從科技的角度,觀看那生存在競爭夾縫裡的生態環境,以台灣在科技的高度發展,工業區由北到南一個一個相繼成立,公路、鐵路、航線、通訊等四通八達,雖然稱不上是最先進的國家,但近五十年來,台灣的經濟與人口皆快速的成長,而都市化的程度高達73%,都市的成長相對的也增加了環境污染的擴大,有所得必有所失,在台灣這麼狹窄的面積,是如何被開發利用,城市的高度建造,相對的代表自然生態的逐漸消逝,台灣在全球化的思潮下,還得付出多少的代價。 第七章,此段由政治學去解析國家的政策對生態環境是否有絕對的影響力,而台灣政府高層的決策者,在做政策評估時,是以生態環境為出發點?還是以經濟為考量?看看台灣各時期政策的執行與生態的轉變,而台灣的政治家應該如何去經營這個大環境,在追求施政績效時,回頭看看美麗的福爾摩沙是否依舊亮麗動人。 第八章,針對吾人的創作作品,從美學的觀點進行解說與分析,對於畫面的創作想法、結構、色彩運用、技法與呈現方式,做統整,以求完整表達此論文與創作之美感表現;最後的一章為結論與展望,總結上述的看法,以台灣環境的議題為主,用較貼近與符合現實的角度切入,探究在消費文明掛帥的台灣社會裡,看看工業革命以來,科技不斷進步的台灣社會,它在政治的與經濟的策略裡,或在城市的興建和都市的開發中,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應該是如何?Item 名畫.童話-趙以筑繪畫創作研究(2017) 趙以筑; Chao, Yi-Chu摘 要 本論文是從筆者的創作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的思維模式做創作研究,凝聚呈現至作品中。旨在探討「名畫‧童話」之情境空間、理想與現實的反思。作品透過平面寫實繪畫的創作方式,以油畫材料為此創作的媒材展現,加入後現代多元處理手法的喻意表現。以自己為童話故事主角,穿梭古今、時空交錯於古典名畫與現代文明之中,進行一場穿梭五百年時空的古今交流之旅,呈現了藝術時序的古今錯置。幻化成各種形態或行為表現貫穿故事,改造一個融合古典美學與童話隱喻的繪畫空間,以古典繪畫的創作方式表達象徵隱喻的空間情境。每一個圖像都具有其意義,可以表達理念、記錄經驗、超越時空。無論是自畫像系列、 靜物系列、 童話系列等等,皆是運用一種形象式的象徵,做隱喻與省思。藉由童話故事的奇想與夢幻探索人的內心,以自我形象呈現,每一件創作都是一次的自我內心對話與挑戰,都存在著寓意的故事,關聯到一些名畫童話的歷史和人物,是一本時間記憶與生命延展的故事書,記載著一些奇妙事實和超現實的無數幻想、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開啟了筆者內心對現實生活、對理想人生、對未知的未來所要呈現的異想世界。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 、目的、範圍、方法、架構、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思想及學理基礎」,說明筆者個人創作思想之脈絡源流,在藝術史上從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至巴洛克(Baroque)時期的繪畫藝術,探討學理基礎,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圖像應用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多元處理、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情境空間的繪畫研究探討。 第三章「創作理念」,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說明筆者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古典靜物的象徵隱喻,二、人物與情境空間之展現,三、後現代挪用與拼貼之運用,並將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解析。 第四章「作品解析」,論述創作作品之思考緣由,並詮釋創作內容形式之象徵意義。將創作作品分為:一、童話系列,二、自畫像系列,三、靜物系列。 第五章「結論」,本章總結研究成果及筆者個人創作心得,此系列創作研究只能是階段性成果,藝術創作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雖感自身能力有限,希望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努力,讓筆者自己的每件創作作品能夠今日比昨日更好,未來比現在更進步。Item 回憶中牽絆─王心穎繪畫創作研究(2018) 王心穎; Wang, Hsin-Ying本創作研究由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回憶、反思與探究自我,探尋筆者內心牽絆之情。以恐懼為回憶的觸發點,探討自己成長過程的內心轉變與筆者回憶中的牽絆。在回憶裡找尋自我,透過創作作品回歸、紀錄與紀念筆者生命中的牽絆,來達到心靈的寄託。 第一章緒論,說明了此論文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訂定了研究方法、架構與研究範圍和限制。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學理基礎,以自身回憶與經歷出發,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自身成長的內心變化,在延伸出內心的恐懼之心裡,並且探討恐懼為人類情感的出發,透過心理學的思維探究恐懼之心理如何產生與對我們的影響,並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繪畫的表現安撫內心的恐懼或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此章節也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象徵與符號表達畫作的寓意,並且探討與筆者相關的繪畫風格與理念的超現實主義。 第三章創作實踐,說明筆者的創作理念、內容、表現形式與技法和媒材的應用。在說明筆者的創作模式與歷程中,述說筆者以透過自己的繪畫創作來表現內心的恐懼,並表現因恐懼而產生的牽絆如何影響筆者的內心成長。 第四章作品說明與解析,進一步的說明每一件作品之創作內容與形式,如何透過不同的象徵與符號表達出每件作品的故事與寓意。 第五章結論,筆者總結此創作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創作心得。Item 圓的神話─楊英風雕塑造形之研究(2011) 吳靜汸; Wu Ching Fang打開戰後台灣美術,如果說黃土水以強烈的寫實風格開創了現代雕塑,那麼,楊英風則是將雕塑帶入抽象階段的標竿。楊英風一生創作風格多變、媒材創新,涵蓋層面廣泛,從平面到立體、具象到抽象,一生創作逾三千餘件。不論視覺型的寫實或內省型的抽象作品,內在思想豐富,創作造形表現多元,對台灣現代雕塑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論文旨在藉由楊英風創作思想的本源,探究楊英風雕塑造形風格之演變及其影響。楊英風創作語彙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推敲,比我們所解讀的還要複雜;其造形風格大多有所依循,卻又難以明確歸類。1957年以降,一陣抽象前衛西潮席捲而來,許多藝術家開始對簡化抽象藝術,新知若渴,雕塑家也不例外的傾向幾何構成造形發展。正因如此,筆者試著從中國太極的概念,歸納有形、無形物質與無形境界;再藉西方數理「零」與無限的「壹」概念,推衍其造形變革。希望能揭開楊英風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理念,更顯現楊氏這一生所追求的精神調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西方的文化意念,以為「形」純粹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從中國文化生活的應驗來看,「形」是自然的有機體,是經歷宇宙自然風吹雨淋,各樣生存上的淬礪,形貌自在流露的一種存在。 筆者冀望透過此項研究,從楊氏的小我具體「明月」緣起,到不規則的、永無休止不分內外的莫比烏斯(Moebius)金屬帶,乃至象徵大自然的整體。從理性走向感性的西方與從感性走向理性的東方,東西方開始的角度不同。藉中國陰陽五行說、西方數理科技角度之不同,試著去揣摹藝術家創作的思維。從楊英風雕塑創作之「○」與「-」造形風格,勾勒出藝術家思索的向度,為其雕塑造形重新做應證與註解。Item 城市˙情迷 : 建築的形、色與空間之研究探討(2006) 王鴻漢台灣近代發展的歷史僅短短三百餘年,中間由東西方各個不同的勢力帶來不同的文化衝擊,不同的文化觀念也反映在建築上面,導致今日台灣建築的多樣性。台灣的民族性是包容的,它很容易接受外來的文化,是刻苦耐勞、隨遇而安呢?或是長久的積弱喪失了自尊自信呢?建築是文化的外顯表現,隨著建材與營造技術的進步,在建築的表現上比以往更豐富,以目前台灣城市的現況婉轉的來說,是多元的、後現代的、融合的;說的不好,其實就是混亂了。 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創造,是在一片混亂中,理出一秩序。」1筆者嘗試運用解構的方式去分析建築的概念,將其還原成最基本的元素,透過對形、色與空間的理解,再將生活中的城市重新建構出來,試圖在紛亂的城市中尋找被遺忘的美感。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與創作動機、研究與創作方法、研究範圍、現代建築與後現代建築的特色,及其相關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探討建築的形與色,略述台灣的城市色彩的多樣性,以及建築造型的表徵和意涵的關係,簡單介紹建築的雙重性與符號性。第三章側重在建築空間的表現,包含自然與建築的關係、中西方建築空間的比較、城市空間與精神。闡述人們因為自然環境與文化的差異以致於對建築空間表現的不同。另外,也略述現代城市的空間特色及其與人互動產生的精神性。第四章是沈澱個人生活經驗及對生活環境的觀察,並綜合藝術史上相關畫派的藝術概念,發展成個人創作的理念。第五章是對作品的解析,分別從理念(內涵),及形、色、空間(表徵)來做分析。最後結論部分,是對於建築的形、色與空間的探討之後所得出的感想,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和自我期許。Item 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2006) 劉彥蘭夢境--心靈的潛意識探索 中文摘要 當我們身處在如此高度文明資訊爆炸的年代,外來訊息接收的太多,內在的真實反應早已淹沒在陳規、慣例與格式化之中,紀錄夢裡的影像,傾聽內在的聲音並從東西方的觀點來分析夢境,對於創作也理將探求率真與儉樸以反應內在的真實,進而探討內心的本質與潛意識,來發覺真實的自我。 本創作以探求自我潛意識為目的,故以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思想與有關夢境的繪畫來作為研究目標。並結合個人夢境在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以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說來做探討。 於本創作論文中,以油畫創作為發展主軸,並配合相關精神理論論述的文獻,探討作品中出現物像的象徵意義。 結論部分唯有更加強精神內涵及人文素養的充實將觸角深及東西方宗教、神話、哲學、文學的領域,才能更加深對夢境的研究,也才能做更深入的研究與創作。未來計畫能來進行「藝術治療」的教學研究。 關鍵字:夢境、潛意識Item 失落的角落―許為筑繪畫創作研究(2016) 許為筑; HSU, Wei-Chu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失落的角落」為主題,亦即筆者尋找一般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人、事、物來作為情感關切的呈現。創作方向是從生活環境中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和場景去尋找題材。以現實角度來記錄人生的片段,帶有坦白又樸拙的表現手法,貼近了一般社會群眾同理心的想法,去探尋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其中主要想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與筆者本人常常接觸的生活階層影像,呈現另一種風格的寓意圖。從現代都會生活中尋找生活寓意,若是印象特別的深刻,即能與別人產生共鳴。另外,研究過程中加入許多從兒時懂事起,長輩有意無意的教導,無形中的環境教育造成的結果。因此變成了筆者畫裡面的風格,也就有了說教式的意味。 本次主題為筆者初次進行個人創作的研究。主題是回溯到過去的記憶,跟腦海裡的影像產生連結的心境,也就是筆者過去所生活經歷到特別有印象的場景和物件。針對於在城市環境生活中,下意識會去尋找的東西,也多半跟過去生活的記憶有關係。筆者把記憶的現象重新描寫,創作方向主要為日常生活,以一般常見的場景、街景、或物件,作為創作素材。期冀在快速變化的迷幻城市生活中,尋找真正寫實平凡的生命角落,來建構個人藝術形式。 關鍵字:日常生活、寓意畫、失落的角落Item 孕與生之繪畫創作研究(2006) 閻永瑛綜觀全球人類文明的延續發展,可知生命都是由母體繁衍而來,造物者賜與女性擁有懷胎孕育生命的能力,女性也應享受身為女人的角色與恩賜,才能深刻感知心靈的情緒波動與身體的微妙變化。女性擁有創造生命的本能,身為女性創作者的我,親身體悟懷孕生子的過程,累積出繪畫創作的能量,透過繪畫技巧與創作理念,將畫作與論文「誕生」出來。 文中也從不同面向去探索人類生命的源頭與孕育,如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生殖醫學的觀點,聖經信仰及東方哲思論述,並探討孕育生命的母職之意義與價值。另外亦就西方如拉斐爾、克林姆、卡莎特、席勒、芙麗達等畫家與東方畫家畫作描繪「孕與生」相關題材之作品範例加以探討。期望透過筆者的心眼及筆調去引導觀者發現與感受一段孕育及生命成長的奧妙與美好。Item 客·遇―台灣苗栗客庄風情 林明燕繪畫創作研究(2015) 林明燕; Lin, Ming Yen本論文是以臺灣苗栗客庄人文風情意象的象徵性與情感等作為繪畫創作的 探討與研究對象。筆者希望能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融入在藝術創作裡,為客家意象和歲時慶典留下深刻視覺圖樣,做為生命中真實的紀錄。本研究是藉由油畫、壓克力與複合媒材等來實驗新技法,以理論與創作並重之方式進行論述,呈現的意象除了是對物象重新整理後的形式再現,也反映出筆者對鄉土的思念以及美感的經驗。希冀透過鄉野訪查和史學文獻來吸收創作的養分,以自己的藝術語言來訴說自己的懷鄉心事。從中西美學裡探討創作表達方式,來詮釋筆者創作理念之發展與形成。透過此創作經驗之呈現與自我評析省思,將苗栗𪹚龍、花布等客庄文化符號表現出來,讓作品與觀者之間有更多元的共鳴與思考,做為重新審視客庄生活的真實感應,尋找新思想與新觀點,創作出屬於個人特色之作品與未來的創作方向。更期盼能引起鄉土認知與關懷之效果,透過詳述記錄、分析創作過程經驗,期許將有助於他人在類似情境中處理相關藝術問題時之參考。Item 尋夢圖誌 —「圓夢」與「童玩.兒戲」系列之創作研究(2007) 鄧詩展將長久以來對夢境魅力的追求,轉而成為繪畫創作的思想來源。並深入探求自我內在思維,透過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進而表達個人的心靈活動、傳達情感為目的,並作為個人創作發展的新嘗試。 本創作論文以作品創作為發展主軸,配合美術史發展中相關夢境繪畫主要的繪畫理論:象徵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以及夢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作為文獻探討,進行作品中夢境與現實所組構的真實世界在思想、美學理論、內容與形式的探討。以此夢境的研究探討為基礎,將夢對個人的價值、對夢幻的追尋與藏於內心對世界的觀感、文化的傳承、人生的憧憬、情感的表露、慾望的追求、末世感的隱憂與思慮等等,將意識與潛意識的思維運作,刻意的、聯想的或是不經意的,透過夢境式的幻象與象徵性的描述予以組合呈現,藉以從中剖析透視夢境心理與現實際遇交織而成的私我體會的真實,顯露潛意識的恐懼與慾望,作為對自我心靈世界的認知與剖析。 【 圓夢 】系列表達的是個人追尋人生夢想、情感依戀及思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童玩.兒戲】系列經由對童年無邪生活的描寫,結合現實世界中相似事物卻隱含不同面向的情境與象徵,藉由夢境的隱喻性作為對現實一種無言的批判,投射出個人內心的思維,成為意念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