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文學院
  3. 臺灣語文學系
  4.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Ann Heyle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nterview with Dr Llyn Scott, Editor of the Publication, Scenes from Dutch Formosa: Staging Taiwan’s Colonial Past 《Scenes from Dutch Formosa: Staging Taiwan’s Colonial Past》 編者Dr Llyn Scott 專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3-10-??) 台灣學誌; Ann Heyl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nterview with Dr Llyn Scott, Editor of the Publication, Scenes from Dutch Formosa: Staging Taiwan’s Colonial Past 《Scenes from Dutch Formosa: Staging Taiwan’s Colonial Past》 編者Dr Llyn Scott 專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3-10-??) 台灣學誌; Ann Heyl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âi-oân-ōe án-tsuánn寫-現今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過程kah各派立場ê比較分析
    (2019) 陳德修; Tan, Tik-Siu
    80年代,民主運動帶動台灣話母語意識,出現各種書寫系統。各派競爭了後,出現白話字、TLPA、通用拼音三大派。90年代,通用kah白話字合作,毋過以推sak通用為主。2000年後,教育部出面整合,通用佇國語會人濟,喝水會堅凍,白話字tō kah TLPA聯合對抗通用,推出「台灣羅馬字」,簡稱「台羅」。兩派聯合ê台羅派kah通用派針對拼音辯論後,通用派失勢,沓沓仔轉換立場,iáh是退出整合會議,教育部tō以台羅修改,推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mā簡稱「台羅」。整合了後,白話字派認為家己歷史久長,無應該hông取代;台羅派認為愛團結使用kâng一套書寫系統,所以台灣話書寫系統ê多文制現象iá是繼續。 本研究透過文獻kah訪問,整理出台羅整合背景khām經過,kah各派台語文書寫系統ê主張,以kâng款是多文制ê Sé-bī-ah(Serbia)kah Khoo-é-siah(Croatia) 做比較。發現白話字kah Sé-bī-ah khām Khoo-é-siah文使用者lóng對家己ê歷史感á光榮,有高度認同,排他性mā較強。兩ê所在mā出現一度結盟、整合,尾仔分離。南斯拉夫解體了後,lóng回歸傳統書寫系統。台灣mā類似,整合了後白話字派無認同、排斥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ê台羅,堅持使用白話字。個人電腦佇 90年代興起,衝擊兩ê所在ê使用者。Hit當時,電腦系統普遍無支援Sí-lī字(Cyrillic Alphabet),配合電腦,Sé-bī-ah人tsua̋nn改用羅馬字,綴電腦大漢ê少年世代普遍lóng接受使用羅馬字書寫。Kâng時陣ê台灣,白話字ê區別符號佇電腦mā無普遍,TLPA順勢修改出一套免區別符號ê書寫系統,部分mā沿用佇整合了後ê台羅。無kâng ê是Sé-bī-ah少年世代改變書寫系統,白話字派認為目前已經解決電腦ê顯示問題,愛倒來使用白話字,可見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iá當咧進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he Transnational in Taiwan History
    (英語學系, 2010-03-??) Ann Heylen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五月天的烏托邦世界:從敘事批評觀點分析〈現場·戰場·夢工場〉電影紀錄片
    (2018) 賴依汝; Lai, Yi-Ru
    《現場·戰場·夢工場》電影紀錄片內容講述五月天兩場大型巡迴演唱會與幕後工作人員,本文試圖以語藝批評中的敘事分析此電影文本,針對紀錄片內容兩場大型巡迴演唱會的觀察,運用敘事分析中的三元素-setting(場景)、characters(角色)、Theme (主題),來觀察其紀錄片中所建構的自我的認同與想像,是否如同紀錄片中所展演的主題一致。    在現今流行音樂中,是否會因歌曲、音樂與歌詞創作成為反叛社會的傳聲筒抑是紓壓管道?五月天時代屹立不搖的原因何在,紀錄片以台灣為基地的向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紀錄片播放的歌曲、舞台視覺效果、主題式演出內容與引言人,用著說故事的方式說服閱聽者。    研究發現,故事內容訴說(一)夢想與堅持對抗現實壓力與外在重量(二)創造自我與文明的罪 (三)理想價值面對心中的烏托邦世界。從多方角度的語藝分析,演唱會歌曲、演出與引言人在紀錄片中,透過三方人員的故事,來呈現他們的理念與意象,試圖來彰顯社會的反叛力量,但面對社會族群認同卻動搖,影片章節故事性能不斷地鼓舞閱聽者、激勵甚至凝聚其向心力,紀錄片多面向的演譯,從舞台前、演出中至幕後平凡的生活,試圖營造出肯定自我與故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你的母語不是你的母語: 以臺南地區及北臺灣高中生為例
    (2023) 盧叔欣; Lu, Shu-Hsin
    語言是群體社會中彼此溝通最重要的媒介,而母語更是一個族群文化傳承的象徵。自古以來臺灣一直是多元文化的語言社會,在歷經日治時代初期推行國語教育與後期的皇民化運動,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獨尊華語的教育政策影響,各種本土語言因此面臨瀕危的危機,解嚴之後,在母語復振人士的積極推動下,政府於2001年將本土語言課程正式納入九年一貫的國小部定課程,至今已逾二十年,母語是否有如預期向下扎根,進而傳承延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本研究為質性分析法,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臺南地區及北臺灣高中生為受訪對象,以 Skutnabb-Kangas(1984)的母語定義為論文主架構,藉由問卷訪談內容,透過高中生的語言使用現狀,歸納及分析他們現階段對於母語的選擇及定義。研究結果顯示,這群過去在國小階段皆接受本土語言課程,部分在國中階段參與本土語文教育,且為108課綱首屆即將或已經接受部定本土語言課程的高中生其母語認知,與傳統認知中族語及母語的觀念不同,他們對於母語的選擇及定義已趨向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選擇及定義,且與母語定義中的多元理論產生共鳴。本研究期望提供不同的思考面向,做為日後復振各族群母語之教育推廣運動及政策制定的參考,同時亦有拋磚引玉之意,期盼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繼續投入更深更廣的研究,讓我們的母語不只是一個保存的文化象徵,更期待我們的母語教育有開花結果之時,能夠世世代代繼續傳承下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個人生活與身體實踐:以《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為研究中心
    (2018) 林和蓉; Lin, He-Jung
    日記作為最能直接反應其為人的私密文獻,以自我概念的「我-小說」(I-novels)為中心,透過作品、日記與回憶錄可以建構出自己的世界,尤其係以最私密的個人日記,更可以展現完整的個體經驗與日常生活。本論文欲從《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日記中的史料分析比較1904年日本殖民時期的社會局勢與歷史背景,觀其作者利用身體行動(body action)和身體展演(body performance),如何獲得具有身體感(sense of the body)的身體經驗(body experience),更可同時從日記中觀其臺南當時街景與社會文化,欲從日記中內容寫作方式、社會背景、空間移動、疾病與醫療、日常生活與娛樂等幾個面向來探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吳守禮的閩南語文獻學及詞彙考證方法之研究
    (2022) 陳楷峯; Chen, Kai-Feng
    吳守禮(1909-2005)在臺灣語言及文獻學的研究領域留下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閩南語傳統戲曲文獻《荔鏡記》的研究方面,吳氏針對各版本的早期戲文進行校勘與重建,並且對文獻中收錄的語詞進行分類,進一步進行語源的考證,嘗試釐清這些詞彙所呈現的「歷時性」與早期文獻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將俗字、借字混雜的戲曲文獻,經整理之後成為可被解讀的文本,同時也將各個時代的閩南語文獻,進行細緻的版本比對工作。吳守禮在日本時代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接受東洋文學科的學術訓練,在教授的引領之下,對「漢文的科學研究」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吳氏的研究方法,承襲日本京都派的考證學風,並以他在學院所累積的學術經驗為基礎,將研究的目標逐漸轉向閩南語的歷史研究。吳氏透過閩南詞彙的「音字脫節」現象,嘗試將早期語言文獻中的文字記錄,與現代的語音兩者建立語源關係,並由此探究詞彙的讀音及語義的演變情形。本文的研究課題,在於考察吳守禮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觀點。因此必須先以歷史研究法,重建吳氏早年的求學歷程,包括他所接受的學術訓練以及他從日治到戰後所累積的研究成果。然後分別從早期戲曲文獻的研究、文獻曲詞及音韻文獻的分析,以及閩南詞彙的語源考證,觀察吳氏的研究論述以及他對語言資料的使用情形。並根據前幾個章節的討論與分析,發掘吳守禮的學術成就所呈現的特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恆春阿美族的宗教文化變遷
    (2020) 簡明捷; Chien, Ming-Chieh
    本文從原住民族主體立場來重新看待宗教變遷,重新建構宗教變遷的歷史脈絡,探討民族文化觀念與宗教變遷發展之間的關係;以恆春阿美族的漢文化神明信仰變遷的類型為案例,考察宗教變遷的文化歷史與現狀。臺灣原住民族宗教變遷的研究回顧中,缺乏對於變遷歷史脈絡的掌握,因此難以從民族文化觀點理解當代的宗教現象;本文採取從民族文化與歷史脈絡觀點,從變遷動力、過程發展到當代文化,進行符合文化觀念的歷史脈絡分析,這是過去所沒有採取過的研究角度,也是本文重要的貢獻。 本文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子題:宗教變遷前的神靈觀念是什麼?宗教變遷動力與發展過程的理解與建構?當代宗教宗教祭儀的意義為何?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阿美族文化觀念的主題,從神話傳說的記錄進行整理,變遷歷史過程的主題,從歷史文獻與信徒口述歷史的方法來解讀與建構;當代的宗教祭儀認同主題,則以實地調查的參與觀察法,理解宗教活動中的原漢關係與文化認同。本文在章節安排上,以巫師、土地石、星星神與太陽女神幾個信仰案例,各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說明,內容包含傳統文化觀、變遷時代與歷史發展,最後呈現當代巫術祭儀、土地公、七興娘媽與珠三娘媽信仰。結論部分,從各宗教變遷案例的探討,分析漢文化形式表現與文化觀念運作之間的關係。 恆春阿美族民族宗教在清代仍然盛行,日治時期受到漢移民宗教興盛發展影響,阿美族人與漢族有共同祭祀的需求,帶動了阿美族宗教文化的變遷;阿美族的神靈觀念對應漢族神明信仰,開始出現神聖象徵物,也確立採用漢文化形式的發展方向。當代宗教信仰,隨漢文化形式發展,也出現漢族神明雕像的表現,作為跟區域香火廟交流、參香的宗教社會形式;漢文化形式發展的同時,阿美族人仍然由神靈觀念、起源敘事,或是進香活動,從不同方式實踐民族/文化/部落的起源認同。宗教變遷中的文化觀念運作中,以天地人、日月星與祖靈觀念為主,相互連結為文化觀念結構,作為宗教文化變遷運作的機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後日本漢字存廢之因──以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
    (2012) 林怡君; Lin, Yi Chun
    本論文分析二戰後日本語言政策的相關史料,以戰後日本內閣頒布漢字表的沿革為中心,從「政治」、「文化意義」及「大眾的關注」三個主要面向來探討漢字的存廢之因,呈現漢字政策原本欲廢除漢字,因故轉為保留漢字,最後開放使用的過程。 戰後至今,日本內閣頒布的重要漢字表有三:1946年的〈當用漢字表〉、1981年的〈常用漢字表〉及2010年的〈新常用漢字表〉。本論文以此三表作為分期,首先探討漢字改革的緣起。第二章討論的是〈當用漢字表〉出現的過程。明治時期,西方文化衝擊日本,使其反思大量使用漢字的弊端,而著手改革,但於二戰時被軍國主義政府擱置。二戰戰後,戰敗的結果再度引起漢字檢討了聲浪,漢字被冠上「封建」、「軍國主義之遺毒」之名,激進份子要求廢除漢字,以利推行民主化,建設新日本。同時,美國教育使節團強烈建議日本直接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作為書寫文字,但國語審議會為維護民族尊嚴,選擇「漸進廢除」的方式,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此表於1946年由內閣頒布,收錄1850個漢字,規定漢字使用限於表內字,預定逐年刪除表內漢字量,最後達到廢除漢字的目的。第三章討論〈當用漢字表〉的困境:此政策最大的問題是限制了命名自由,故在人民的抗爭下,頒布了〈人名用漢字別表〉,而報社也感到漢字使用的不足,而有〈當用漢字補正案〉的出現,此兩表實際上皆增加了社會漢字的使用量,這與當初制定〈當用漢字表〉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此章也收錄了文學家批評〈當用漢字表〉表外漢字詞語改寫的問題,此困境也是影響之後〈當用漢字表〉改革的原因。 第四章討論〈當用漢字表〉改革的過程:人民訴求用字的民主自由化,及國語審議會於1962年的改組,影響了漢字政策的走向。為改革〈當用漢字表〉的弊端,漢字政策於1981年被內閣修改並頒布,以〈常用漢字表〉取代〈當用漢字表〉,該表不但再增加了95個漢字,漢字表的定位也從「限制使用」改為「使用目標 (目安) 」,以開放的態度提供社會使用漢字字種,但不強硬限制,漢字就此確立於日本書寫文字系統,其存廢的爭議到此告一段落。 第五章討論的是資訊化時代如何影響漢字的擴展。1980年代始,電腦與〈JIS 漢字碼〉結合,使得漢字打印更為容易,漢字因其資訊負荷量大,被更廣泛的使用在生活上。出版界也以電腦取代活字印刷輸出漢字。國語審議會於2000年頒布〈表外字體漢字表〉規範表外漢字字體,實質上促進了表外漢字的使用。為因應資訊化時代,〈常用漢字表〉再度被修改,內閣於2010年頒布〈新常用漢字表〉,再度增加191字,以敷社會使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治前期(1895-1919)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教材之硏究
    (2018) 市川春樹; Ichikawa, Haruki
    本研究探討日本時代日本人按怎研究、教學臺灣本土語言,特別重視hia--ê教材有啥物款的特色。日本時代是按1895年6月17到1945年10月25,有51冬久。本文以彼前半期的時間做研究對象,也就是對樺山資紀總督的始政宣言(1895)到臺灣教育令宣布(1919),大約是24冬。 當時的臺灣本土語言大約分臺灣閩南語(臺灣語)、臺灣客家語(廣東語)、臺灣南島語(蕃語),這寡語言的教學、教材的發展攏無仝。為著舞清楚這个問題需要對伊的源頭講起,譬論講臺灣語研究分析是繼承佇廈門佮臺灣島的傳教士進行的語言研究,臺灣客家語教材的起源是對臺灣閩南語教材的翻譯開始,臺灣南島語研究無前人研究,是對殖產局相關人士抑是撫墾署員的調查開始。因為上初期各个語言研究和教材的關係互相密切,所以概括閩南語、客家語、南島語攏歸納為臺灣本土語言,做伙討論也不止仔妥當。 本文以有出版的教材做主要資料,koh加上當時有關語言教授法的雜誌論文、報紙記事、總督府檔案等史料做補充資料,查明教育的進展,koh照語言教育史的方法分做黎明期(1895-1898)、發展期(1898-1907)、確立期(1907-1919);敘述臺灣語カナ音標系統的創造以及普及,私立、官立教育機關籌辦,伊的課程規劃佮教學活動。本文看重教材類型以及綴時代的變遷,提倡分類臨時教材、翻譯教材、對譯教材、情景教程教材、發音學習教材、辭典、習題集7个類型。 本文回顧按內地人的臺灣本土語言學習、教學、研究的歷史,仝時做規劃將來對外地人士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學習的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治時期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關係之研究
    (2020) 潘為欣; Pan, Wei-Hsin
    語言符號蘊涵著權力關係,象徵性機制也必定隨著權力的鋪張而發生,官方的語言政策,藉由政府行政單位或教育機關的普及分配,正當化既有的官方權力,支配著場域中語言符號的主流及非主流位置,此即為典型「語言象徵性權力」的再生產機制。植基於「語言象徵性權力」的概念,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之間的關係。 臺灣首任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確立「漢字為主,假名為輔」的模式,成為官方及在臺日人的主流書寫型態。雖然在臺日人充分展現出順應官方書寫型態的時勢潮流,不過就用字一致性的層面來看,並未按照官方預期的假名符號路線所進展。此時,兼松礒熊(1867-?)企圖透過吸取羅馬字系統的經驗,提出一套新的假名系統,作為對總督府系統的檢討。對擁護「正統」的渡邊雅(1867-?)而言,兼松式假名植根於羅馬字的改革思維,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異質」產物,於是雙方展開一場表音符號的象徵性權力防守戰。並且,渡邊雅立基於自己的臺語書寫思維,於1903年創作出臺語小說〈含笑花〉,成為推展官方書寫型態的最佳文學作品。而這樣的符號碰撞論調,在1931年《臺日大辭典》出版後有了變化,《臺日大辭典》將官方的「象徵性權力」及「語言論述」連成一氣,使得官方假名的象徵性位階得以在場域中存續,化解過去屢屢遭受民間挑戰的窘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法教儀式文化之研究–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例
    (2022) 林鍵璋; Lin, Chien-Chang
    本文主要研究臺灣法教信仰儀式文化,藉由茅山劉家教的儀式的信仰發展與融合,法教儀式中的自然崇拜與原始的祭星信仰,到人格化的星象神多重的文化建構,而建構下產生出法教的祭星科儀,透過儀式文化建構出的自然力崇拜,探討雷神信仰、法的建構,法教中有關雷的咒語,探討法教的儀式信仰,並透過相關經典建構詮釋法教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儀式為主要探究。茅山派是臺灣法教系統中較少聽聞的一個派別,因此想藉由本論文對閭山派以及茅山派於桃園週邊縣市、臺中地區的活動現象有所探究與紀錄。觀察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主,主要觀察對象為茅山劉家教的兩位法師。分為三大方向進行研究及資料收集。一為實地田野調查,確實記錄臺中與桃園茅山劉家教所施行之科儀法事現場實況;二為專人訪談,以茅山劉家教中林法師和黃法師為主要訪談對象,對其進行傳承之現況、師承脈絡、營務內容等有所瞭解。本文共分為九個部分。第壹章緒論,主要是釐清研究的基礎,說明如何從事研究。第貳、參章,法教的巫覡特性,並且透過天地人三才,說明臺灣法教的神明譜系。第肆章說明茅山劉家教的傳承與其儀式的法器與修行等,第伍、陸、柒章,透過法事內容與宣行的紀錄,包括儀式流程、儀式的空間等相關事物。第捌章、第玖章,分析科儀中的儀式文化,以宗教信仰文化、民俗的關係、地方聚落的內容,進一步分析法教儀式特色以及法教儀式對於社會的作用情形,總結以上結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法教聖事神學建構:以土地觀與社會關係為聚焦
    (2024) 徐敏真; Hsu, Min-Chen
    臺灣法教的聖事建構其中的神學概念,以法教中的土地祭祀儀式探究,了解其中的個別意涵,以五營與地祇主的祭祀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社神的祭祀與后土信仰的土神,理解出土地信仰的建構,藉此理解法教中的土地祭祀來自社神祭祀,社神祭祀與常民較有相關,社神祭祀主要分為內在與外在,內在社神就是指地祇主,外在社神則是五營,與五方、五行、五帝有關係。本文由外而內對空間作了一番土神祭祀梳理,從臺灣法教土神信仰與祭祀,理解臺灣法教儀式的聖事詮釋,透過聖事了解其中的神學觀念,藉由西方神學觀念,建構出屬於臺灣法教的神學體系,也了解其中的土地觀與社會關係。本文分為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為結論之外,從第二章開始探討法教聖事神學與儀式禮節,並且討論五營的神系,五營祭祀所運用到的咒語,五營祭祀與法師自我修行的關係,第三章則是透過村社中,玄天上帝信仰和五營之間的空間關係,在五營的祭祀中,中營往往與代表玄天上帝的黑旗連結在一起,甚至是密不可分,在中營的位置上方可以看到黑令旗,甚至也有黑令旗與中營一起祭祀的情形,透過空間詮釋法教聖事神學與地方的關係,以及玄天上帝對於法教發展的重要性,並且第四章中時空背景的轉變,探討內在社神祭祀的轉化,並且以當今網路、傳媒與時空背景的現象,探究最小社神祭祀,透過祭祀,了解臺灣社神祭祀與聖事神學之間的建構、實踐與影響,第五章則是透過法教的聖事神學了解出所代表的土地、空間觀與民俗觀的建構,了解法教儀式本質的神學建構,透過法教儀式內在的土地、空間、民俗觀,並且理解出臺灣法教的神學核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菲律賓咱人話(Lán-lâng-uē)研究
    (2017) 蔡惠名; Tsai, Hui-Ming
    咱人話(Lán-lâng-uē)是閩南語的一支,也是菲律賓華人以「咱人家己所講的話」而命名之。西元1575年即有傳教士以咱人話編寫傳教手冊,至今已有440年的歷史,但華人的歸屬問題直到1973年《新國籍法》才確立身分得以解決,而咱人話也隨著華人的入籍成為菲律賓的少數語言之一。 本文分作二大語言面向作探討: 其一為了解咱人話的語音現況及其樣貌,進而進行傳統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咱人話不僅僅在語音系統已與原鄉的晉江話有所差異,而其獨特性更顯露在語言接觸後的詞彙表現上。再進行大規模問卷訪問,探討菲律賓華人目前的語言使用現況,發現中、老年層對咱人話仍有高度的認同,青年層已出現功能性的語言轉移現象,學生族群則幾近完成語言轉移。 其二為了解咱人話在過去的歷史所面臨的困境及咱人話語言保存的可行性,首先以文獻梳理的方式說明過去百年來生存不易的咱人話,再以語言保存的角度進行探討,認為自1973年後咱人話必須重新定位,並納入《特殊語言(含母語)保障條款》期望以增益式的雙語教育取代現行華校教育的「拼接式教學」,達到語言保存的確實功效。 語言即是身分的表徵,即使咱人話沒有受到任何的法令保護,也能傳承至今。若能進入教育體制,以更適切的方式傳承咱人話,對咱人話的語言活力則絕對有極大的助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藥食本源:客家飲食中的醬料與草藥
    (2024) 林曦; Lin, Hsi
    本論文以探討客家飲食其族群(ethnic)飲食風貌之文化特性,自族群歷史、淵源、遷移、移動後,在地化發展過程的臺灣客家飲食味,其中菜餚中還有醫藥養生與飲食平衡的價值觀、以及發酵醬品、醃漬物的食用,在食物和飲食風土之間,呈現出階層與生活史的堆砌更迭。臺灣飲食文化與客家族群的淵遠流長,在消費與謀生技藝其經濟運作、生活方式與日常生活史三者相互影響的庶民文化,傳統族裔性的醬漬發酵、醃漬與米食等仍在今日存在於日常生活消費的一環,但卻隱身於市場、私人網絡化商品結構之中,等候有緣人想念該味道時購買品嘗;小眾生產者隨著年齡增長與銷售範圍的受限,傳統發酵醬料黃豆醬逐漸凋零,本文以黃豆醬/豆米醬的身世,以及客家飲食中的草藥和飲食法作為關注焦點,比對中國地區和臺灣地區的田野經驗與研究資料,希望對於客家飲食脈絡在臺灣飲食的文化場域和空間觀持續生產與轉變的發展和調整上,作出臺灣客家飲食史的紀錄。本文由調查客家的實際經驗為始,利用參與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和採用文獻材料的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做為主要研究分析方法,針對客家族群在地飲食意識的納入和調整,利用生活資源觸手可及的食材,轉化成符合其價值觀的飲食熱涼屬性平衡的飲食法,透過食補成為具有族群性質的醫食、藥食,以及季節尚未求保存和變化的發酵食品,以調整日常勞動下的身體感,希望透過文獻與田野與訪談資料,作為文獻上更為完整的延伸與回顧,為臺灣客家飲食脈絡更臻完善的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日治時期的宗教與教育之關聯性—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中心
    (2015) 吳佳芸; Wu, Chia-Yun
    日本治台五十年,至今都可以看出,不管是生活習慣、抑或是語言,在各方面對於台灣都有所影響。而台灣的西式教育制度,更是在日治時期建立完備的。本論文透過史料的運用,書寫日治初期教育的開端及發展,透過對於台灣人教育制度的確立,重現出當初日治時期治台之初,台灣的教育與宗教的面貌。而本文除了教育以外,更是與宗教連結,其研究中心之清水巖祖師廟,身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廟宇,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以及當政者的轉移,其受到的影響及改變。其中,尤以日治時期的清水祖師廟做為中心,探討其歷史發展及與教育之關聯。除了宗教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性書寫,也同時回顧了當時對於廟宇發展得資料,從中可以窺探,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廟宇與教育之間,是如何被紀錄以及評斷地。藉由總督府的政策以及其相關文獻,爬梳出日治時期之中,廟宇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性,以其再次確定廟宇對於教育的貢獻、並且再次驗證其重要性。筆者期望透過教育與宗教的結合研究,作為一個新的視角,且提供研究清水祖師廟一個新的面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研究
    (2017) 王桂蘭; Wang, Kuei-Lan
    本文主要關注3個焦點:檳城福建話的語言特色;以符碼優先理論看檳城的招牌與《檳城新報》內的廣告;解碼百年前檳城街道名稱內的語言密碼與文化意涵。 首先透過語言調查,整理檳城福建話的語音系統,並與相關的次方言比較,得出檳城福建話與漳州、龍海更為接近。由於語言接觸的關係,檳城福建話內有著馬來語、英語的借詞,也讓檳城福建話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閩南語。 其次,招牌是語言景觀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對招牌的解讀觀看實體世界的語言如何呈現在檳城的招牌上。《檳城新報》的語言景觀多元而豐富,不論是煙或酒類廣告的語言數量以多語言為常態。語言景觀具有傳遞訊息和象徵的功能,這些看得見、讀得到的報章雜誌與招牌,傳遞出檳城當地多元族群的互動。 最後,路名是語言與文化結合的產物,背後蘊藏著相關的歷史記憶。本文以Lo Man Yuk的路名記錄為研究材料,著重福建話路名的分析,並探究隱藏在路名中的語言特色及文化語詞。語言特色有著「兼具漳、廈特色」,尤其是「漳州腔」的比例最多。面對外來語,主要以音譯相關方式進行外來語的借用。文化語詞上,能看到海外華人在血緣、地緣、業緣這3方面的互動性很高,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其中。 了解一個語言可以透過多方視角進行。本文以傳統語言學、語言景觀與文獻梳理的方式,描繪出平面的語言系統、特徵,和立體的廣告招牌現象,以呈現檳城福建話的在地性與特殊性。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