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Te-Yung"
Now showing 1 - 20 of 2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dult learning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of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County Aboriginal College(2010/11/10-12) Chang, Te-YungItem Adult Teacher's Identity and the Opinions about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of Aboriginal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wan(2012/07/01-05) Chang, Te-YungItem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Their Roles in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2013/07/11-13) Chang, Te-YungI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ts beyond schools(2005-01-01) Chang, Te-YungItem 博物館高齡志工之增權賦能經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2019) 林中荷; Lin, Chung-Ho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增能賦權經驗,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高齡志工為探討對象。本研究試圖尋找更多協助高齡者自助的途徑,因此將焦點放在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經驗,及服務中產生的增能賦權結果。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二、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的學習經驗。 三、分析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後的增能賦權結果。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設計,以研究者參考眾多文獻所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六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高齡志工。研究者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並進行分析,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是多重而非單一的。 二、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以「自利動機」為主因。 三、博物館高齡志工學習經驗中「開放的學習態度」是關鍵。 四、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家庭與社交網絡中互動良好。 五、個人內在層面、互動層面與行為層面的增權賦能要素,促成博物館高齡志工的意識覺醒與反思行動。 六、博物館高齡志工的增權賦能經驗,能幫助預防負面情緒。 七、增權賦能歷程是動態而遞迴的,不是一勞永逸的萬靈丹。Item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2016) 廖芸娜; Liao, Yun-Na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由於受訪者是擁有豐富人生歷練的長者,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並以研究者參考眾多文獻所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六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高齡志工,以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 、現況與成長歷程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 研究者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再進行分析與整理,並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 論。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是多重而非單一的。 二、高齡者在成為博物館志工之前,通常已是博物館的忠實觀眾。 三、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歷程為高齡者帶來成就感。 四、博物館高齡志工在身體健康方面良好以上且有運動的習慣。 五、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心理方面呈現樂觀、開朗、正向積極的態度。 六、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家庭及社交方面具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七、博物館高齡志工具有積極的終身學習習慣及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向高齡志工、志工運用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台灣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與創新實踐方案之研究(2024) 林宗儒; Lin, Jzung-Lu因應席捲而來的人口危機,日本曲突徙薪將地方創生提升為國家重要戰略,並提出精闢的策略,地方跳脫依附政府,建立自主獨立循環型的經濟與設計在地特色模式,吸引青年返鄉,增闢地方創生的里程碑。2020年台灣總人口數開始衰退,高齡少子化儼然成為國安危機,台灣借鏡了日本經驗,以全球化永續視野致力於地方創生,推展永續發展的目標。近年來,台灣地方人口嚴重流失,城鄉發展不均、偏鄉勞動力不足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最深層的問題來至於地方資本欠缺下有效的策略規劃與運用,Bourdieu& Wacquant曾指出,資本具體的表現是行動者在場域中所持有的籌碼,供行動者在社會場域遊戲活動作為競爭的武器。因此當地方有了資本做為創生發展基礎,地方創生組織在提取地方DNA時,就須思考地方資本要如何透過組織策略規劃創新來實踐。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探究台灣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與創新實踐。藉由文獻整理出策略規劃前中後「理念與價值、社會環境分析、創新實踐」,以PEST(環境思考)、Porter五力分析(產業思考)、SWOT分析(組織內外部思考)、STP理論(市場思考),以及4P理論(服務與產品銷售思考)作為工具,並選取指標性地方創生組織與研究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接續整理訪談資料,分析文本,並與文獻理論對應比較,據以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結論: 一、以「地方生態支持系統」概念來思考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理念。 二、以「地方公共事務」來思考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價值。 三、地方創生策略規劃社會環境分析從政治、經濟、社會及科技 設定好彼此間的尺度與原則,建立出組織與地方政治溝通管道、以社會關係促動經濟行動、利用組織專業技能回應社會需求、發揮創意把科技視為組織發展重要的工具。 四、地方創生策略規劃社會環境分析從波特五力框架 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低:反應出組織目前所銷售產品在地方無固定產能,將很難與供應商維持穩定的合作關係、下游購買者的議價能力-高:民眾容易透過網路查詢獲得相對應產品資訊,在民眾轉換成本低的狀況下,當下地方創生組織僅直接銷售給民眾不太可能產生買行為、潛在競爭者的威脅-低:組織長期蹲點熟悉地方特色與資源整合,故對於潛在競爭者而言,門檻及進入成本較高,相對潛在競爭者威脅低、替代品威脅-低:組織所開發出產品背後價值與社會意義較高,替代品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無法取得更好的價值與價格下,因為對組織來說替代品威脅相對低、既有競爭者威脅-中:組織退出障礙低,容易轉換其他市場,組織採取避免淪為迎合主流消費市場,優化自己商品競爭力。 五、地方創生策略規劃社會環境分析從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 優勢:突破地方既有的框架、快速跨域進行資源整合、劣勢:沒有自有建物限制了組織永續發展、欠缺管理觀念造成無形成本浪費、機會:互相經驗交流與分享、威脅:大環境趨勢民眾普遍悲觀、商品或服務同質性過高、沒把自己放進來地方。 六、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創新實踐對於市場區隔、目標市場、市場定位 把「地方問題」當作產品或服務,透過創新為地方產品或服務做出有趣的事、把「組織優勢發揮到極致」定義自己的遊戲規則、以地方文化、公共事務搭配消費使用時機,做出「差異化」產品與服務。七、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創新實踐對於產品、價格、通路以及促銷透過地方深層體驗與城鎮連接,以爆款產品或服務為銷售主軸,串連起地方網絡、參考主流市場與網路訊息進行定價,並把定價權利回到生產者本身、採取行銷合作,不走外部通路由組織直接進行銷售、提出以產品對應行銷方案,作為促銷的跳板,留意民眾成為習慣免費問題。八、研究筆記的意外發現推動地方創生至今困境:政策、角色、自有建物政策規劃時缺乏地方環境現況評估以及能適當的行動組織、扮演解決地方問題的角色,接續才是探詢地方原料與資源的角色、沒有自我建物造成地方創生組織資金調度困難。建議: 一、給即將投入地方創生組織建議 釐清地方創生組織是創生還是創業,制定一個明確的理念與價值、想清楚組織進到地方到底要幹嗎、組織的離開就是對於地方的傷害,以及組織進駐後資源重新分配等問題。 二、給地方創生組織的建議 地方DNA差異高低不在是唯一選項,以「公共性」做為組織下一階段發展的參考、把地方議題融入組織優勢發揮到極致,重新定義市場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建立商品與服務良性通路,不為價格傳遞而是價值傳達、留意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低與下游購買者的議價能力高的問題、設定策略規劃停損點與停利點。 三、給地方創生主管機關 重視地方環境現況評估,以行政委辦模式找到適當的行動組織讓偏鄉看到希望、偏鄉學校閒置校舍或教室成為地方創生駐地空間,以解決地方創生組織沒有自我建物問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分析台灣地方創生組織策略規劃與創新實踐過程,並提出「每階段思考點」,除了在學術理論做出貢獻外,從實務上可以作為地方創生組織推動地方創生問題與解決的參考。Item 學校社區化歷程與社區互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例(2017) 郭玉蓮; Kuo, Yu-Lie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社區化之實施歷程以及過程中學校與社區互動的策略。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並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研究個案,透過文件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文件分析的資料來源包括學校與社區之相關文書或檔案內容、相關法規以及報章媒體等相關報導;訪談資料來源則為依據訪談大綱所蒐集自學校教育人員與社區人士共八位受訪者的訪談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訪的清江國小教育人員以及社區人士對於學校社區化所秉持的理 念包括有以學校為本位;學校與社區互為合作夥伴;以及學校與社 區資源互享、相互參與、相互支援、共生共榮等六項理念。 二、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歷程依序可以畫分為預備期、起步期、 發展期以及蓬勃期等四個漸進發展時期。 三、清江國小與社區互動的策略主要有相互參與、主動服務、彼此尊 重、真誠溝通、主動關心、公開肯定,以及多元宣傳等七項策略。 四、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成效有維持學校與社區良好的互動關 係、改善教育品質、培養身心健全的孩子、發展學校特色、協助社 區營造,以及促進親師的學習與成長等六大成效。 五、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阻礙包括有學校資源不足、學校與社區 共識不足、學校內部共識不足、想合作的外部資源很多、教育人員 觀念與專業不足、家長忙碌或缺乏觀念、新生報到率低,以及對志 工的關心與鼓勵不足等八項阻礙。 六、清江國小推動學校社區化的改善策略包括有爭取專案補助、建立內 外部共識、提升教育人員的熱忱與專業、鼓勵家長參與熱忱、強化 學校公關、鼓勵志工持續奉獻,以及主動關心社區的公共事務等七 項策略。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學校、社區及教育主管單位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區、學校社區化、互動策略Item 家庭照顧者壓力、因應方式及其學習需求之探討-以六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為例(2016) 胡梅; Hu, May本研究動機是要喚起國人對急速增加的失能老人照顧者,對於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其需求賦予重視、關懷和協助。照顧者的壓力源包含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等方面。 照顧者的需求包含醫療照顧技巧和資訊蒐集之學習及照顧者本身的自我成長之學習以因應其照顧工作之壓力。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收集六位個案,其中有四位女性兩位男性照顧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家庭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以其所受到的身心、經濟及社會等壓力與其因應方式及所產生的學習需求等為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結果-從照顧者的經歷中發現: 一、家庭照顧者之壓力源:訪談結果發現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都會面對困境與壓力。其壓力來自生理、心理、經濟及社會等壓力,社會資源資訊不足等也都是壓力源。 二、照顧者壓力的因應方式:多數家庭照顧者面對壓力一段時間後都會型塑出自己的一套舒壓方式。有的嘗試透過宗教信仰轉念、釋懷或藉由手足、配偶、子女的愛與支持來平緩情緒和降低壓力。從研究中顯示也有的照顧者會找機去走路、游泳、騎車、聽音樂或睡覺或去大吃一頓來紓壓。 三、研究發現照顧者有學習的需求: 1.醫療常識和照顧技巧的學習 2.自我成長的學習;正面態度、心靈的成長等內在學習。 3.照顧者對社會及政府資源之學習與使用。 本研究建議: 一、對政府長照計畫及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加強宣導期服務內容、職場提供事親假、給予津貼或減免稅 二、社福和醫療單位方面:可提供醫療服務及教導、開發更多的據點、加強宣傳照顧課程 三、對照顧者及受照顧者之教育方面:納入正規教育系統國高中及大學各學習機構及成立家庭照顧者學習資源中心。Item 審議式民主公民培力內涵及轉化學習歷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分析(2024) 陳寶桓; Chen, Pao-Huan為實踐審議式民主核心價值,建構社會資本循環,朝向良善公民社會邁進,本研究旨在探討審議式民主發展之條件與背景因素,以及其發展現況與特色,並探究五位審議式民主參與者公民培力內涵與轉化學習歷程,再探討審議式民主參與者社會資本內涵。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針對不同領域之審議式民主參與者共計五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論有以下七項:一、審議式民主發展背景因素有四項:(一)政治民主化;(二)公民社會自由化;(三)公民文化素養提升;(四)社會中經濟富裕及安定的中產階級人口提升。二、審議式民主發展條件有六項:(一)支持審議民主;(二)參與公民審議的意願;(三)公民心性與能力;(四)政治脈絡因素;(五)社團參與;(六)日常公民討論。三、審議式民主的特色有六項:(一)公開性;(二)平等性;(三)包容性;(四)共識;(五)影響力;(六)互利互惠。四、審議式民主現況分為:(一)積極面(五項):政府鼓勵民眾多元參與,從書本理論走入社區鄰里,培養跨時代的公民教育精神,促使全民終身學習;(二)消極面(三項):審議式民主過程雖豐沛但後續行動無力,並且因資訊落差、參與式預算反客為主等因素,淪為政治背書工具。五、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培力內涵有三項:(一)心理層面;(二)社會層面;(三)政治層面,並藉由政治功效感、政治信任感、反權威意識、民主深化認同、民主價值認同使其深化,進而展開自主性的公民行動。六、審議式民主的轉化學習歷程有四階段:(一)情境投入及提升心靈投入;(二)引發轉化學習因素;(三)修正及重新審視、建構;(四)體現公民認知與行為。七、審議式民主的社會資本內涵有四項意義:(一)建立網絡關係;(二)透過信任開啟對話;(三)互利互惠,強化社會連結;(四)培力公民素養,建立民主規範。依據以上研究結論,對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團體、公共參與者等提出多項建議,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供研究方向。Item 屏東縣青年創業政策之分析-以雙鑽石設計流程為觀點(2022) 黃翊禔; Huang, Yi-Ti全球青年創業能量水漲船高,青年投入地方發展已成為顯學。屏東縣自潘縣長上任以來,積極執行青年創業政策,打造出學習、孵化、經營品牌的青創輔導鏈。而近年盛行的地方創生風潮,以「均衡台灣」為口號,希望達成青年返鄉、在地創業、活絡地方產業、尋找地方DNA等目標,與屏東青年創業政策目標一致。近年來屏東縣青年專責單位經歷變動,其規劃策略與歷程是如何進行與發想?屏東縣政府做為支持屏東青年發展的頭號角色,未來又該如何銜接地方創生? 本研究以屏東縣青年創業政策為個案研究,透過地方創生提倡的雙鑽石設計流程觀點出發。從屏東縣青年創業問題需求的盤點、組織與政策的籌備,到青創輔導鏈學習、孵化、品牌的方案推展與未來挑戰,以深度訪談法訪談產官學三方,梳理研究結果並提供青年創業政策與地方創生之未來建議。 屏東青創輔導鏈的研究發現:1. 發現階段(Discover)盤點出屏東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外移及閒置空間等問題,優勢方面盤點出屏東特色產業、多元文化以及首長支持,作為屏東青創輔導鏈的前因;2. 定義階段(Define)重點於首長對青年議題的強烈支持及籌備團隊的創新思維,使得屏東快速聚焦重要問題,規劃出彈性、落地,從青年需求出發的政策構想與組織;3. 發展階段(Develop)著重於青創輔導鏈學習、孵化、品牌三個聚落的推展,本研究發現學習部分以建立資料庫、人脈網絡為主要方案;孵化部分以實驗性孵化器為主要方案;品牌部分以群聚效果為主要核心,欲透過階段性的扶持,打造屬於屏東的青年創業支持系統。而發展階段分析出青創輔導鏈的困難具有空間定義、青年依賴、政府思維、硬體設備四大問題。4. 實行階段(Deliver)發現併入正式單位後,內部人員經歷換血,政策方向轉變,與過往青創輔導鏈核心精神不同。而未來政府擬從孵化業務退場,轉而扶持加速器,未有相關配套措施情形下,也可能造成青創輔導鏈優勢消逝。 本研究建議未來屏東青年創業政策應針對空間定義、青年依賴、政府人員、硬體設備方面著眼進行改善。未來地方創生政策可結合青創輔導鏈資源,亦可借鏡青創輔導鏈的聚落型式,依據地方的特色轉換聚落主題性,透過青年創業聚落的支持與群聚,慢慢取代補助,成為地方創生培力點。Item 校長參與讀書會對經營學校影響之研究─以活水讀書會為例(2017) 嚴家琳; Yen, Chia-Lin摘 要 本研究以校長「活水讀書會會」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探討校長讀書會持續經營的原因,形塑學習型組織的經驗,以及校長參與讀書會對自我成長與經營學校的影響。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為主,加上實地參與觀察和文件資料蒐集等方法,分析、檢核、討論與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活水讀書會會持續經營的原因 (一)團體歸屬感與情感支持;(二)心靈成長改變價值觀;(三)知識可以實際被應用;(四)情緒抒壓;(五)拓展人際關係資源共享;(六)典範學習;(七)智慧共享富使命感。 二、校長參與讀書會對自我成長的影響 (一)自我層次提升;(二)心靈成長擴大視野;(三)提升情緒管理的能力;(四)自信心增強;(五)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 三、校長讀書會形塑學習型組織的經驗 透過「知識分享」、「人際互動」、「專業對話」、「校務討論」進行五項修練。 四、校長參與讀書會對經營學校的影響 (一)專業知能提升、策略、方法多元運用、彈性領導;(二)建立正確價值觀、反思、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夥伴關係增加經營學校的成效;(四)拓展人際關係資源共享;(五)表達、說理、論述能力增強。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經營校長讀書會的建議 (一)目的與定位應更清楚;(二)建立規範;(三)方式宜更加多元;(四)落實小組討論及交叉辯證;(五)訂目標與願景;(六)注重傳承。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採取不同研究方法,探討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原因及解決方法。 (二)研究範圍方面:依不同地區做不同的比較與研究,對理論基礎和研究內容深入探討,以提升廣度與深度。 關鍵詞:校長讀書會、學習型組織、校長領導、自我成長Item 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關係之研究(2023) 尤雅蘋; Yu, Ya-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國樂齡學習中心教師們其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之現況及相關的情形。本研究的目的有四:一、了解樂齡學習中心的教師之數位學習準備度和自我導向學習的現況。二、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之樂齡學習中心教師在數位學習準備度的差異情形。三、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之樂齡學習中心教師在自我導向學習的差異情形。四、了解中心教師的數位學習準備度及自我導向學習之相關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為工具,以曾在樂齡學習中心授課之教師為對象,採電子問卷方式進行調查,抽樣500人。 本研究的結論有五:一、教師在數位學習準備度的數位學習與教學態度部分較佳,但網路溝通能力較差。二、教師在自我導向學習部分以「喜愛學習」表現較優,但在「效率學習」部分較差。三、樂齡學習中心教師們之數位學習準備度在性別、年齡、學歷、數位線上課程學習經驗及資訊科技相關研習時數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四、樂齡學習中心教師之自我導向學習在年齡、學歷及最近一年參加資訊科技相關研習時數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五、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之各變項均呈現正相關。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了針對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樂齡學習中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相關建議。Item 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2021) 郭彥谷; Kuo, Yen-Ku本研究探討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課程時,本身的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選擇台北市12個行政區的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並以已參與課程之學員為研究對象,從學員的學習動機出發,加入學習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理論探討,進而確認學習成效,完整建構社區大學之學習參與理論模式;再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研究之信效度與研究假設,更進一步探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的情形,藉此瞭解理論內涵。研究發現參與社區大學學員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皆有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學習滿意度在整體模型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且休閒滿意度在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三者之間的關係皆具有調節作用。研究結論提出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提供社區大學實務教育工作者後續之參考策略。Item 社區大學教師培力歷程之研究(2023) 李世英; Lee, Shih-Ying全國89所社區大學每年有40多萬人進行終身學習,與正規體制的學校教育不同。社區大學以「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為宗旨,強調「公共性」與「利他性」是知識解放的另種實踐,雖社區大學定位於社會改革、發展公民意識,但是由於法制條件的不足與限制,在實際的推動過程上產生種種困難,又因為社大學員來選課的動機多數是自我成長,漸漸形成辦學理念與民眾需求的落差,存在著經營前景的不確定性,社區大學存在的發展飽受質疑。社大個位數行政人員要負責一個龐大的上千位甚至越來越多的終身學習人口與校務工作,對教育部、教育處、對周遭民眾服務、及上千位的師生服務,這種以小博大的行政體系,並非長久之計,而大於工作人員10倍以上的第一線「社大教師群」影響著學員的學習與串連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是養成公民的重要關鍵推手,他們對成人終身學習的質與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區大學24年來並沒有制式的培力方式,雖屬於非正規教育體系,但社大教師屬於成人教育工作者,教師的專業與教學觀,深刻影響社區大學教學品質,迎向社區大學未來發展更需要重視社區大學教師培力。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針對科學城社區大學五年以上教師10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依據研究架構、相關文獻以及訪談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後,針對本研究四個目的:1、探索社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動機;2、瞭解社大教師在培力歷程遇到的挑戰;3、研析社大教師在培力歷程的經驗知識;4、探究社大教師參與社群培力的方式。綜整研究結論如下: 一、社大教師因應學科專家、教學專家、學習專家、社造專家之角色需求,產生不同專業發展動機。 二、社大教師培力歷程之挑戰與因應策略包括:精進專業知能以面對學科知識教學挑戰;善用班級經營全方位增能以成為解決教學問題之真正教師;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也是學習者,與學員形成學習共同體,兼顧學員需求與社大終身學習目標;引導學員知識解放的意識覺醒,以推動社大公民社會之社造精神。 三、社大教師培力依據自主學習自我培力與教師社群培力分進合擊:(一)自主學習運用閱讀、網路資源學習、向優秀教師、專家典範學習、回流學校繼續教育或取得證照,以精進教師專業發展。(二)教師社群培力以參與校方提供之專業培訓,以及參與教師社群、學習公共議題之工作坊,實踐社大終身學習與解放知識之辦學理念。 最後,對社區大學經營者、社區大學教師、教育主管單位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多點建議。Item 臺北市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2017) 林秀鑾; LIN, HSIU-LUAN摘要 幼兒教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亦是學習的萌芽期,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與起點,更是終身學習教育的扎根工作。隨著教育改革腳步的推進,「幼托整合」為因應時代需要與趨勢之規劃,也是教育部積極推動之政策方向之一。為保障幼兒接受適當教育及照顧之權利,確立幼兒教育及照顧方針,健全幼兒教育及照顧體系,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制定公布「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明定2歲以上至入國小前幼兒教育及照顧之法令規定,以提升學前教保服務品質,落實推展學前教育。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現況,透過個別訪談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整體政策實施現況的瞭解,並且從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的研究中,冀望可獲得尚待改進的方向。本研究共取得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246份有效樣本,所得量化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分別概述如下: 一、臺北市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整體表現呈現中高的程度。 二、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之實施理念的認知;在年齡及服務年資及擔任職務等變項是呈現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之課程及活動內涵的認知;在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與班級數(幼兒園位於臺北市所在地區)等變項是呈現顯著差異。 四、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實施之行銷策略的認知;在年齡、服務年資與擔任職務等變項是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之實施成效的認知;在年齡、服務年資及擔任不同職務等變項是有顯著差異。 六、在不同幼兒園的所在地區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的實施困境是有顯著差異。 七、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方案之改善建議在年齡及服務年資是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供建議予相關單位,社區教保資源中心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及其社會資本之研究—以臺灣的樂齡學習中心為例(2022) 李永承; Li, Yong-Cheng教育部自2008年起,為落實「在地學習」之理念,結合各縣(市)各級學校、政府機關(構)、民間團體等,於全國各鄉(鎮、市、區)設置「樂齡學習中心」用以推動高齡學習。而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學習者,其學習參與和社會資本之關聯。主要目的為了解:一、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之現況。二、高齡學習者社會資本之現況。三、探討不同背景高齡學習者,在學習參與及其社會資本上之差異情形、相關性。四、探討高齡學習者在學習參與對其社會資本之預測情形等。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齡學習者社會資本量表」、「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量表」為研究工具,從教育部於2022年核可之370所樂齡中心,以立意抽樣出34所樂齡學習中心,進行問卷調查(發出1,175份問卷),計回收875份有效樣本。前項量表經過專家學者審查、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來確定其信、效度。而所得之資料進行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來進行分析,以驗證本研究之各項假設。根據分析所得,提出研究之結論如下:一、高齡學習者之學習參與屬高等程度,其中以「情感參與」程度最高,「主動參與」 程度最低。二、高齡學習者之社會資本屬中高等程度,其中以「生命價值」程度最高,「社會參與」程度最低。 三、高齡學習者為經濟狀況大致夠用者、健康狀況非常健康、良好及不好者、獨居或其他者、職業曾為軍公教、家庭主婦、服務業者,對於部分學習參與構面知覺程度較高。 四、高齡學習者為年齡超過75歲以上者、低於國小學歷及國小學歷者、經濟狀況大致夠用者、健康狀況非常健康及不好者,對於部分社會資本構面知覺程度較高。 五、高齡學習者之學習參與和社會資本各構面之間,均達統計良好的顯著水準(p < .01),代表具有良好的顯著相關情形。 六、高齡學習者之學習參與對社會資本各構面和整體層面具有預測力,且達統計極佳的顯著水準(p < .001)。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僅供高齡學習業管單位、高齡學習者及未來研究之參據。Item 高齡者成功老化歷程之研究—以臺灣近五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為例(2023) 林禀涵; LIN, LIN-HAN為解決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人口結構失衡、扶養比日趨嚴重、長期照護及銀髮勞動參與力低下等社會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功老化的理論與內涵,歸納出近五年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之共同特質及其相關事蹟,並探究五位得獎之高齡者在社會教育上的貢獻、內涵與特色,再探討得獎者之社會教育貢獻歷程與成功老化之關係,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供社會教育及高齡教育之相關機構參考。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法,共計訪談五位105年到 110年的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了解為社會貢獻之動機與目的,以 及高齡者在社會貢獻領域表現突出, 對於其他成功老化層面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只要具有善的動機、目標和使命並實踐之,影響其他生命或整體社會者,皆視為「社會貢獻」。其共通特性分述五點:一、關心公眾事務者,二、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長期耕耘者,三、懷有社會使命與熱忱並實踐之,四、具有善的動機與目標,五、以「教育」和「公益」方式創造其影響力,而高齡者亦可透過社會貢獻歷程達到成功老化效益,反之,在高齡者成功老化時也是對於社會做出貢獻,最後以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給予後輩省思與啟示,傳承社會教育及社會貢獻難能可貴之精神。Item 高齡者肌力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肌肉減少症的影響—以台北市某自費安養中心為例(2022) 林怜利; Lin, Lain-Li研究背景:健康老化強調身體功能要維持在理想的狀態,當高齡者年紀越大,面臨的是更多肌肉量流失與行動能力衰退問題,過去研究較少探討長期阻力訓練對高齡長者身體功能的效益。研究目的:探討超高齡長者二十四週參與肌力訓練對功能性體適能、肌肉減少症、幸福感與衰弱感之影響。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57位台北市某日照安養機構之高齡長者,其中男性8位,女性49位,年齡介於72歲至100歲,平均年齡為85.6 ± 1.3歲。高齡者接受以肌力為主的訓練,每週2天,每天1小時,為期24週。於運動介入前後,參與者接受下列測量: 1.功能性體適能,包括開眼單足站立、椅子坐站、肱二頭肌屈舉、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椅子坐姿體前彎、抓背測驗、椅子坐起繞物共七項 ; 2.肌肉減少症測驗 (三十秒肱二頭肌屈舉、椅子坐立和6公尺步行) ; 3.身體組成測量 (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臀圍、腰臀圍比) ; 4.國民幸福指數與衰弱評估 (SOF法)。所得資料以SPSS 26.0 進行除錯及分析,採用雙尾相依t檢定,p值小於.05為統計顯著水準。研究結果: 1.身體組成項目中,除身高顯著降低 (p< .05) 外,其他測量值前後測皆未達顯著差異。2.功能性體適能7項指標、肌肉減少症指標、衰弱感前後測皆達顯著改善 (p < .05) ,幸福指數維持不變。結論:本研究顯示24週,每週兩天的肌力訓練可提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改善肌肉減少症指標,降低衰弱感,維持幸福感。建議:本研究設計漸進式長期的肌力運動課程,長照機構宜積極推廣,以改善高齡者住民的身體功能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