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繭縛待蛻:一位體育初任教師成長之路之自我敘說
    (2022) 劉曜銘; Liu, Yao-Ming
    本研究以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從師資培育時期至成為初任教師之經驗作為研究主體,主要採用自我敘說作為研究的方法,以 Clandinin 與 Connelly 建立之三度敘說探究空間來重新回憶並澄清自身經驗與其對自我的影響,並透過研究者蒐整過往的札記、相簿、作業文件及社群媒體記錄,輔以紮根理論的開放編碼作為分析方法,藉此回溯問題與意義的本質,在一連串連續的歷程當中,內心的狀態與對自我角色的認同和對學校特殊的情誼,如何影響一名教師的決定與未來的成長之路,剖析其歷程與轉變,重新回望其影響的關鍵因素為何。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師資培育時期所建立的師資生信念及對未來的想像,是促進教師專業精進的動力來源,但同時也容易因為文化適應的問題造成對教學職涯的適應與衝擊,新課綱推動的素養教學與教學現場的傳統教學容易產生抵觸,師資生更面臨初入社會的適應階段,需要透過自我調適與他人協助才能重新適應,並轉化文本知識與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才能逐漸地融入學校文化。(二)學校場域的多重角色,現階段的初任教師,容易被指派到責任重大且無人願意承接的行政工作,缺乏工作經驗與學校的夥伴支持,容易面對許多挫敗經驗,導師時期面對家長的質疑與學生種種不同的問題顯得無助,而接任行政時也因脫離教學環境,產生更多的衝擊與失落感,容易與職業倦怠因素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三)根植於挫敗經驗與年資的累積,重新回望自己的來時路,因應自己心中所期待的教師信念與價值,調整自己能掌握且影響的因素,捨棄對無法控制之事物的執念,透過與學生更多的回饋交流,重新建立起對教師的角色認同,也學習職場之間的應對進退,以反思作為專業成長的基礎。
  • Item
    追‧尋:一位體育教師生涯發展歷程敘說
    (2010) 林義淳; Lin, Yi-Tsun
    本研究以一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過程中採取敘說探究的方式,經由與個案的深入訪談,呈現其生涯發展歷程中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樣貌。並試著從生涯發展理論歸納分析個案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特色、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生涯選擇的因素、理念與觀點、生命的有利情境與困境等因素。而從個案的敘說過程,綜合自己的詮釋理解中發現:個案的生涯發展歷程大致符合學理上之發展趨勢,並可總結其生涯發展歷程為兩階段:一、從存在中體驗生命;二、從生命中尋求超越。個案不斷從自身的成長、遭遇的困境,以及累積的經驗中調整腳步,順勢而行,以積極並富有彈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涯發展歷程的轉變。
  • Item
    桌球國手與菜鳥選手的生命衝擊 — 一段運動生命故事的敘說
    (2009) 陳正高; Chen Cheng Kao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桌球國手,投入桌球運動至今已有十七個年頭。曾經在國內外皆獲得不錯的成績,總以為憑藉自己的球技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一定可以培育許多優秀球員,成為一位不錯的教練。然而,事實並非如想像中順利。在真實的運動場域裡,我所帶領的球隊並非正統球隊,多是半路出家的業餘選手。因背景的不同,使菜鳥教練與菜鳥選手間產生碰撞,激發出許多出乎意料的火花。本文藉由書寫、敘說生命故事的方式,重新思維及檢視了自己的生命。回顧研究者本身的運動生命歷程和經驗故事,以及擔任教練時,跟選手間的互動、衝突及反省。從中找尋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思維與方法,期望能對未來桌球界的學習者能有所貢獻。
  • Item
    破紀錄之旅─以焦點意識及支援意識探討運動學習經驗
    (2009) 謝鎮丞; Hsieh, Cheng-chen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員改造舊技術或學習新技術遭遇到的複雜現象。研究進路以敘說探究為主,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敘述一個鐵餅選手,學習與改造技術動作時,於新舊技術動作中的拉扯掙扎與矛盾,佐以Michael Polanyi(1958)提出之─焦點意識(focal awareness)及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探討新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針對研究對象技術動作學習經驗─成長期、破壞期、重造期、突破期作反思,抽絲剝繭學習、改造技術動作過程中深層隱晦不明之涵義,將運動員於技術上說不出的知道轉化為具體的文字。透過本研究之釐清,本論文提出一個,參考焦點意識和支援意識互動關係,進行運動技術改造的學習模式。
  • Item
    尋找運動訓練的實踐之路—一位羽球菜鳥教練的生命成長故事
    (2011) 鄭筱澐
    本文旨在探討一位羽球資深選手、菜鳥教練對於訓練經驗成長的心路歷程。研究的進路有二;第一是藉由敘說重回自己當選手的訓練經驗,尋找羽球生命時期,不同教練的訓練特點;第二是重返根源現場,探索父親訓練密技的圖景。在與父親請益和對話後發現,教練訓練不僅只有「技術教學」,人際關係、球隊經營等其他多面向,都是做為一位運動教練必須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對於訓練之道的體驗,運動訓練的實踐,主要是一種默會知識,在實踐當中「自然而然」學習到,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交流,而訓練經驗也很難用言語表達,唯有不斷地反省,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將訓練之道從羽球場地挪移到心靈場域。最後藉由反思,讓我重拾與父親的關係,找到與家人相處的位置及學習到正面思考的力量。此研究的完成,讓我了解凡事要回到遊戲本心,唯有在運動的瞬間,是如此單純及發現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與屬於自己的快樂。
  • Item
    運動訓練身心經驗之敘說探究
    (2013) 陳俊源; Chen, Chun Yuan
    本研究旨在探究三位曾為運動選手的體育老師和運動教練,從成為選手一路接受運動訓練再到為人師表的過程,分成四階段在運動訓練或是體育教學中對自我身心狀態的覺察與生活歷程的改變。透過敘說的方式,返回各階段關注關鍵的身體經驗與體會,並在其中尋找與釐清影響身心經驗的因素。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敘說描述、分析後整理。結果如下:(一)運動傷害不只影響選手專項成績表現,也間接牽動生涯規劃和自我認同;(二)選手接受身體教育的程度,會直接影響運動訓練與日常動作的使用情形;(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運動傷害的減緩與專項運動的表現,同時也有助於維持身心在日常生活正向的狀態。建議:落實運動選手多元的身體教育,充實相關運動傷害的知識與處理;持續練習身心技法與覺察自我,以維持身心之健康平衡狀態;提升並培養運動選手主體性思考與自我覺醒知能。
  • Item
    體育運動世界現象場之探究--實踐、反思、重構
    (2014) 江欽賢; Chiang,Chin-Hsien
    本篇論文旨在於探究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所發生的種種事物和經驗現象。體育教學抑或是運動訓練,廣義來說,均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和溝通,甚至在不同時間的歷史背景,不同空間的位置環境,人與社會的綿延交織,進而孕育出嶄新的生活世界。研究者將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概念,結合生活世界的觀念,歸納後定義而成一個複合名詞,稱之為「體育運動世界」。在體育運動世界中,教練、選手、教師、學生等不同個體角色,受到時間、空間、情境、意識等不同因素影響,個體角色均存在於自我所構成的體育運動世界裡。「現象場」意指個體角色的內在知覺或身體經驗所構成的現象世界,追本溯源回到「經驗場」中進行描述。首先,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方式,使得彌足珍貴的體育運動實踐經驗得以再現。接著,藉由個體角色對於身體與世界接觸之後進行現象學反思,逐步勾勒出體育運動世界中所發生的「現象場」,同時抓取其中產生的核心問題,進一步分析個體角色「現象場」的六個面向,分別為技術能力面向、情緒心境面向、設計方案面向、控制關係面向、置身空間面向以及狀態時間面向。最後,個體角色利用身體部署的概念進行知識重構,讓現象學反思後的意義和價值,能夠實際的呈現於世,且確切運用於真實的體育運動世界。站在本研究的立場,研究者相當肯定敘說探究和現象學反思的應用價值,並且,發覺體育運動世界「現象場」的探究。體驗實踐、反省自身以及知識重構,是研究上的重要徑路。
  • Item
    高關懷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 敘說探究-以獨輪車學習為例
    (2013) 尤虔怡; Yu,Chien-Yi
    近來Don Hellison的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成為新興體育課程模式,研究發現能改善青少年責任感、尊重與幫助他人的良善美德。由於研究者本身為教師兼任生教組長,頻繁接觸校園裡高關懷學生,為此,擬使用此模式融入高關懷班開設之獨輪車教學活動,透過高關懷學生的學習經驗敘說,藉以培養與提升高關懷學生的個人與社會責任層級。目的:瞭解高關懷學生透過以TPSRM融入獨輪車學習的責任層級轉變,並進一步探究獨輪車帶給高關懷學生的影響為何?方法:採用敘說探究,透過TPSRM融入獨輪車教學活動,歷經十四堂課之錄影觀察、開放性訪談、教師日誌,資料蒐集與內容分析。研究結果:一、高關懷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責任層級之改變。二、高關懷學生正向的學習經驗較有所增加。三、高關懷學生的學習經驗歷程從空洞到充實。最後,針對上述結果進行研究者在職場上的省思與建議。 關
  • Item
    慈輝班十鼓打擊課程融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敘說探究
    (2017) 葉忠誠; Yeh, Chung-Cheng
    美國學者 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已成為新興體育課程模式,研究發現指出能改善青少年責任感、尊重與幫助他人的品格之塑造。由於研究者為慈輝班十鼓打擊教練,經常接觸行為偏差、中輟、學習成就低落之學生。為此,透過慈輝班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TPSRM 之敘說探究,藉以培養與提升慈輝班學生的個人與社會責任層級。目的:瞭解慈輝班學生透過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TPSR 模式之責任層級轉變,並進一步探究慈輝班學生的行為知覺改變。方法:採用敘說探究法,於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18 堂 TPSR 模式教學中,以錄影觀察、開放性訪談、教師日誌、專家日誌、學習單等方法蒐集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所蒐集之質性資料。研究結果:一、慈輝班學生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能讓學生培養合作關係、尊重他人、勇於嘗試、主動學習等責任層級轉變。二、慈輝班學生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使學生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參與活動、能設定自我目標等行為知覺改變。三、研究者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將不同教學方法和技能可幫助學生達成不同的責任感,進而促進學生責任層級之學習。此研究可提供體育教師實施 TPSRM 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