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2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正念走路介入對女性生理與心理效益之探討(2024) 葉秋萍; Yeh, Chiu-Ping背景:正念走路是逐漸被重視的身心運動,過去少有研究探討正念走路對女性身心健康與身體活動的效益。目的:探討12週正念走路和一般走路介入對於女性心肺耐力、心理健康與身體活動量的影響,並比較兩者介入方式的差異。方法:召募44名25至45歲的女性受試者,隨機分派為正念走路組(15名)、一般走路組(16名)與控制組(13名)三組。正念走路與一般走路兩組每週訓練三次(兩次團體訓練和一次居家自主訓練),每次約50分,運動強度均設定於儲備心率之40-59%,正念走路組另以音檔引導受試者在走路時專注於呼吸與動作等身體感覺與外在環境覺察,控制組則不介入。三組受試者於介入前後測量之依變項包含2公里走路測試、自主神經活性、知覺壓力與運動自我效能,並且收集介入前一週至介入後一個月追縱期的身體活動量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各組在介入前後與追縱期的變化情形。結果:十二週的介入後,正念走路組與一般走路組的2公里走路時間與預估之最大攝氧量皆顯著進步(p< 0.05),並且顯著優於控制組,但自主神經活性未明顯改變。心理指標方面,正念走路組的知覺壓力明顯降低(p < 0.05),一般走路組的運動自我效能在介入後明顯增加(p < 0.05)。在介入後一個月追縱期,一般走路組的平均每日行走步數與每週運動頻率明顯減少(p < 0.05),但正念走路組則維持一致的平均每日行走步數與運動頻率。結論:正念走路能有效的促進女性心肺適能與降低知覺壓力,並且能維持動態的生活方式。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Item 雙語體育教學對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學習動機之影響(2024) 葉庭妤; Yeh, Ting-Yu背景:因應全球化浪潮,2030雙語政策成為我國近年來在教育方面的重點推展項目,目前各級學校所推行的雙語教學以體育科為主要的發展科目。目的:學校的體育課是能帶給學生身體活動量的場域,學生在課堂裡的學習動機也會影響體育課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雙語進行體育教學對於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方法:採為期五週的雙語體育教學介入,共計10節課,以同一位教師之兩個班級,分為雙語體育教學組24位學生及一般體育教學組27位學生。研究工具使用三軸加速規 (GT3X+accelerometers) 、ARCS學習動機量表、訪談及觀課日誌。結果:1. 雙語體育教學下,學生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呈漸進上升的趨勢;學習動機的四大構面以引起注意、切身相關的後測平均值高於前測平均值而建立信心、獲得滿足的後測平均值低於前測平均值。2. 在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方面,雙語體育教學組與一般體育教學組呈顯著差異,原因來自學生專注度提升、同儕互動頻率增高。3. 在學習動機方面,兩個班級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原因為學生主要受到技能強弱以及運動項目影響,語言並非關鍵要素。建議:未來有意願實施雙語教學的體育教師,能透過多元的鷹架輔助策略、設計符應學生英語程度的雙語課程來促進學生在體育課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學習動機表現。另外,未來研究也可以針對學生之間在雙語教學下的互動變化、情形和頻率以深入探討同儕互動對雙語體育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Item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介入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課程之成效(2011) 王文宜; Wen Yi, Wa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PBL教學模式在健康體適能課程之實施,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身體活動量、體育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採以量為主以質為輔之「主-輔式設計」研究方法,透過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兩班護專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n=47),另外一班為控制組(n=47)。兩組學生分別接受十二週,每週一次100分鐘的健康體適能課程。實驗組學生分6組接受PBL教學模式,於每堂課前50分鐘由助教引導進行問題討論單之討論,後50分鐘則進行身體活動課程;控制組前50分鐘由教師講述,後50分鐘亦進行身體活動之課程。本研究透過「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體育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與「計步器」等量化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輔以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量化資料分析之統計方式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其效果量;質性資料透過訪談、觀察、心得與相關文件等方式蒐集,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以利輔助解釋量化結果。研究結果顯示:(一)PBL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之「健康體適能」、「有氧體適能」、「肌力/肌耐力體適能」、「身體組成比例」、「基本營養概念」等構面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而質性資料亦顯示PBL對認知學習能力有所提升;(二)PBL對護專生體育自我導向能力之「喜愛學習」、「學習動機」、「創造學習」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從學習歷程的改變來看,本研究學生在SDL呈現「已具有參與感」的階段表現;(三)PBL對護專生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之「負向問題定向」、「衝動/粗心風格」、「逃避風格」以及「總量表」有顯著的效果。另外從質性資料中亦發現,當個體要達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會先透過自我導向學習歷程的改善,才達到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四)實驗組各組學生身體活動量的趨勢表現與各組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後測表現呈現相同發展趨勢,表示學生於此模式下已逐漸內化與行為有關的認知能力。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針對PBL理論與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2012) 李麗晶; Li-Ching Lee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60位年齡介於30-60歲之成年人(40.2 ± 1.0歲),分別在生活型態組、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密集介入三個月,並持續追蹤至第九個月。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給予相同之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等測量。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魏氏符號等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介入效果顯著優於控制組,該兩組的行為改變階段亦達顯著進步;(二)健身運動組的心肺適能介入效果顯著優於生活型態組及控制組;(三)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後續追蹤效果同樣的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行為改變階段部分,僅生活型態組達顯著進步;而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之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四)生活型態組的肌肉適能在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本研究結論是:對成年人而言,(一)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及行為改變階段有提升效果;(二)健身運動介入對心肺適能有提升效果;(三)生活型態及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行為改變階段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而運動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僅於生活型態組有提升效果;與(四)生活型態介入對肌肉適能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類型在老年人執行功能表現之差異(2013) 陳冠甫; Chen, Kuan- fu過去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有關研究,運動處方主要針對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然而較少探討運動類型與認知功能之關係。從過去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活動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增長且密度增加的現象,因此開放性運動相較閉鎖性運動是否有助於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效果更佳。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運動類型的老年人在Flanker作業的N2、P3潛伏時間、振幅之差異。方法:參與者分為從事開放組20位、閉鎖組20位、無運動組20位,每組必須接受測量Flanker作業,統計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3組別×2情境×3電極)。結果: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反應時間及較大的N2振幅。結論: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訊息處理速度,使的反應時間較佳。不論運動類型皆有助於改善反應抑制的處理能力。Item 身體活動量對老年人白血球數目及淋巴細胞亞群之影響(2011) 洪紹倫; HUNG SHAO-LUN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體內周邊血球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比例是否有其差異性。方法:27位健康老年人(男性10位,平均年齡67.10 ± 2.64歲;女性17位,平均年齡68.82 ± 3.47歲),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PASE)將全體受試者分為高身體活動量、中身體活動量及低身體活動量三組,比較周邊血液中血球的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CD3+、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的比例及CD4+/CD8+的比值之差異性,所得數據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高身體活動量組有顯著較高的淋巴球比例及單核球的比例(p< .05),而嗜中性球的數量及比例則顯著較低(p< .05)。而在淋巴細胞亞群部分,在中身體活量組與高身體動量組中,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8+CD45RA+有升高趨勢,而CD3+、CD3+CD4+、CD4+/CD8+ratio值、CD4+CD45RO+、CD8+CD45RO+有下降趨勢,且中等身體活動量組的老人較其他兩組有較高的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的比例及較低的CD3+比例(p< .05),表示身體活動量過高時會對老年人體內的產生免疫抑制現象,因此適度的身體活動可能較可以減緩免疫的老化現象。Item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2010) 歐恬維; OU TIAN WEI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Item 運動與飲食介入對高中生身體組成及飲食行為之影響(2011) 游弘廷; Yo, Hong-Ting目的:瞭解高中學生接受兩週密集的運動及飲食認知課程後並給予運動及飲食介入對於身體組成、運動及飲食習慣之影響。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育成高中學生,經健康檢查後篩選出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25.6之40位學生,召集學生進行兩週之運動及飲食教育,並建議運動處方與營養諮詢。課程結束後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持續進行十二週運動及飲食介入,對照組則無任何介入。所有學生皆測量身體組成,並運用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問卷及營養健康行為測驗表進行活動量與飲食習慣調查,測量時間分別為兩週課程前及十二週介入之後。研究蒐集之數據及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及相依樣本t考驗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學生在參與介入後,其平均體重下降1.76kg、BMI下降0.68、體脂肪減少2.11%;中等費力以上活動時間增加86.6 min/week;飲食習慣測驗表分數減少4.4分,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5)。結論:運動及飲食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組成可達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時亦能改善學生活動量不足及飲食習慣不佳的現象。Item 高職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強度之比較研究-以國立秀水高工為例(2010) 劉俊佑; Chin-Yu Liu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國立秀水高工九十八學年度在學一般學生30位及輕度智能障礙學生30位,合計60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6.45歲,平均身高169.75公分,平均體重67.66公斤。以三軸向身體活動量測量器(RT3)比較以下差異:一、在校期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二、在校課間時間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三、在校體育課身體活動量及運動強度。以獨立樣本t考驗方式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在校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強度時間上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二、在校課間期間兩組身體活動量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中度運動強度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三、在體育課期間身體活動量,一般學生組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組男學生,在運動強度部分一般學生組在重度運動時間顯著高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在久坐時間則顯著低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組。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