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3
  • 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
    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對其生活與成年親密關係之經驗探究
    (2023) 吳姵蓁; Wu, Pei-Jhen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在其生活與親密關係為何,研究者邀請五名有相關經驗擔任研究參與者,並以現象學作為研究方法論,再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以及現象學分析法,對研究參與者之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在研究結果的部分,研究者除了分別針對每位研究參與者之青少年非預期喪親之成年親密關係經驗,歸納出研究者在本節中呈現透過現象學分析獲得之研究結果,分為兩個層面之經驗主軸。第一主軸為生活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失去依靠,一夜長大」、「內隱自卑,外顯平常」、「轉移焦點,獨自悲傷」、「家庭失能,關係生變」、「偶遇貴人,長夜伴行」;第二主軸為親密關係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習於自主,難以親密」、「情感匱乏,尋求滿足」、「枕戈待旦,害怕失去」、「盼鈞理解,愛屋及烏」所理解到的跨研究參與者之共同經驗本質。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從事輔導相關領域針對青少年喪親經驗與其成年之關係經驗提供實務建議。
  • Item
    青少年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研究:目的感之中介效果
    (2021) 劉怡佳; LIU, YI-JIA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學習投入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並檢驗目的感對青少年學習投入和心理幸福感關係的中介效果。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與主體投入四個構念;心理幸福感包含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標、正向關係,以及自主與環境掌控五個構念;目的感包含目的覺察、目的召喚與利他承諾三個構念。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研究對象來自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與高中職高一至高三學生,共80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投入量表」、「目的感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SPSS 的外掛軟體PROCESS進行中介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國中學生的學習投入高於高中職學生。(二)女學生的行為投入顯著高於男學生。(三)國中學生的目的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四)男學生的目的覺察顯著高於女學生,但是女學生的利他承諾顯著高於男學生。(五)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六)男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自主環境掌控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生活目標顯著高於男學生。(七)青少年的學習投入、目的感與心理幸福感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八)青少年的學習投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九)青少年的目的感對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學術研究和教學與輔導工作等建議,做為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研究
    (2021) 林瑋歆; Lin, Wei-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SFBC)提升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為何。研究目的為:(1)了解SFBC對高中生之「問題解決態度」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以及(2)探討高中生在接受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主觀經驗變化。   本研究對象為北部公立高中一年級學生,採混合研究設計,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質性資料,同時透過「問題解決態度量表」蒐集量化資料,並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隨機選取三個班級,實施「問題解決態度量表」,挑選分數低於65分之8位學生,含6位男性與2位女性,根據其意願分別安排4位至實驗組、4位至控制組。實驗組進行五至六次個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並在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個階段,分別接受三次各5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控制組則無諮商處理及訪談。8位受試者分別於實驗組進行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階段,總共施測三次「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質性研究結果以樣本分析法進行分析,量表結果則採用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比較實驗組於諮商後以及追蹤階段之測驗分數是否與諮商前分數具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中生在SFBC後,「自信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之「整體問題解決態度」及「自信取向」有立即輔導效果。 二、 高中生在SFBC後一個月,「自信取向」、「逃避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整體問題解決態度」、「自信取向」及「逃避取向」有追蹤輔導效果。 三、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認知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 能界定與面對問題、設定解決目標及設想解決方法。 (二) 較少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 四、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自信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對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毅力的評估。 五、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逃避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面對問題的耐心,並降低無助感。 (二)降低了面對問題的厭惡感受。 (三)面對問題的態度變得積極。   最後根據以上結果,針對SFBC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進行討論,並針對未來相關研究及青少年輔導工作者分別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檢驗
    (2022) 陳宥亘; Chen, Y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及高中職階段的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並檢驗自我認同在兩者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調查方式採用便利取樣,研究參與者為1058位臺灣公私立國中、高中職學生,其中國中459人、高中599人;女性570人、男性488人。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時間觀後設認知量表」、「自我認同量表」與「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檢驗各變項現況、相關及預測情形,最後進行中介分析,檢驗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結果為:一、在性別方面,男性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在自我認同得分上則無差異。二、在學習階段方面,國中生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自我認同與心理幸福感得分,皆顯著高於高中生。三、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四、自我認同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五、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自我認同。六、自我認同在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討論對於青少年輔導工作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參考方向。
  • 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
    (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
  • 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
    (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
      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
    (2004) 何紀瑩
    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 Item
    校園高關懷國中生介入方案-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
    (2012) 李慧玟; Huei Wen Lee
    青少年心理議題一直受到重視,但除了生病後的治療外,也希望能以預防概念,運用高敏感度的青少年心理量表,檢測出高關懷之青少年,並建構以優勢導向之小團體諮商模式,注入心理疫苗優勢能力。 本研究除檢驗中文版青少年長處與困難(SDQ)自填量表,在臨床之預測力及篩檢高關懷青少年之切截點,另一目的為考驗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在高關懷國中女學生之介入效果。 第一階段研究參與者共273位,均為國中及高中學生,其中114位(男80位,女34位)來自醫院青年保健門診,159位(男87位,女72位)來自學校。以調查研究設計進行SDQ量表臨床預測力考驗,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檢驗中文版青年長處與困難自填量表(SDQ)與台灣兒童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相關,及以T檢定比較兩組在SDQ與TRICA間之差異。結果SDQ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為.505 ~.757,具有中度以上信度水準,兩組在SDQ表現差異除正向行為無差異外,其餘均達顯著差異;敏感度為74.5%、特異度為65.0%,陽性相似比為2.13倍;高關懷切截點定為SDQ困難總分≧20分。 SDQ與TRICA經相關分析,顯示除SDQ困難總分與正向師生及正向母子無顯著相關外,其餘困難量表與負向人際關係均達顯著正相關,與正向人際關係均為顯著負相關,SDQ與IAR之相關係數亦達顯著相關,SDQ困難總分及其他分量表與IAR總量表與分量表均成負相關。TRICA及IAR可輔助SDQ評估青少年在人際關係及復原力向度。 第二階段前測樣本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生,共236位(男105位、女131位),以SDQ高關懷切截點(≧20分)分為高關懷組34位(男16位、女18位)及非高關懷組202位(男89位、女113位)。高關懷女生經隨機分派為實驗組(7人)及控制組(8人),實驗組進入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介入方案,團體諮商每次50分鐘共八次,以SDQ、TRICA及青少年自我復原力量表(IAR)檢驗實驗介入後第4、8週及團體後一個月之變化,同時收集實驗組個別訪談資料、團體帶領者觀察記錄及團體帶領者與協同者之自評資料。以無母數統計曼-惠特尼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比較,兩組不管在第4、8及第12週在三個量表之比較均未達統計差異;實驗組以魏克森兩樣本檢定(Wilcoxon Matched-Pairs Signed-Rank Test)進行前測與三次後測比較,於追蹤測在IAR之希望與樂觀達統計差異(p<.05)。 依據以上二階段研究結果的結論是SDQ是一個具高敏感度適用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檢工具,而TRICA在檢驗青少年社會人際關係與SDQ間具有顯著相關,IAR在青少年自我復原力的檢測與SDQ間亦有高相關。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之效果性,研究結果僅支持部分研究假設,但在個別訪談質性資料中顯示成員凝聚力很快建立、溝通態度用語、同儕關係及部分人際關係均有一半以上成員改善,也建立正確理性認知及學習到具體方法。 依據研究結果之建議, SDQ量表對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檢具有高預測力值得未來研究運用,其次進一步對中文版父母版及教師版SDQ量表之信效度,例如以兒童為樣本,及增加檢驗多受試者信度之統計考驗力,最後繼續深入研究並推展優勢取向小團體諮商,讓兒童青少年在成長歷程中能面對困境、解決問題,從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優勢能力。
  • 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