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成年人習慣性運動者運動上癮風險與自尊、身體意象、心理困擾的關聯性研究(2024) 陳曦; Chen, Hsi本研究目的在調查臺灣成年習慣性運動者罹患初級運動成癮的風險,與探索自尊、身體意象、心理困擾與初級運動成癮風險的關係。此為斷代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並使用線上問卷收案,包括:基本資料、修訂版健身運動依賴量表、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身體意象關注問卷、心理困擾量表(Kessler 10)。研究共收到229 個有效樣本(126 位女性,平均年齡30.08,標準差9.51;102位男性,平均年齡30.55,標準差8.94;1 位跨性別男性),百分之六點六的受測者在運動成癮的部分達到「有風險」的等級。相關性分析指出運動成癮症狀與自尊、自尊與身體意象困擾、自尊與心理困擾皆呈顯著負相關,而運動成癮症狀與心理困擾、身體意象困擾與心理困擾呈顯著正相關。徑路分析在全體受測者指出低自尊與身體意象困擾不僅分別導致心理困擾,也透過心理困擾的中介作用導致運動成癮症狀的發生。在男性受測者中,身體意象困擾透過自尊導致心理困擾,而心理困擾進一步造成運動成癮症狀。而對女性受測者來說,低自尊、身體意象困擾、心理困擾的互動並沒有導致運動成癮症狀。研究結果建議自尊為初級運動成癮症狀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保護性與貢獻性因素。未來研究建議納入受測者之應對壓力的資源(coping resources)進行分析。Item 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介入成效(2021) 劉柳吟; Liu, Liu-Yin本研究旨在探討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於改善兒童的同儕適應困擾和提升其自尊的輔導成效。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16名有同儕適應困擾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次40分鐘,每週兩次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兩組成員皆於實驗處理前、後及實驗處理結束一個月後,接受「國小學童同儕適應量表」與「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尊量表」施測,所得的資料以SPSS 23.0版套裝軟體進行曼惠特尼U檢定法,並輔以回饋單與團體結束後之成員個別訪談作為研究佐證與補充。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對改善兒童之「同儕適應困擾」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提升同儕適應困擾兒童之「自尊」未具有立即和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質性資料結果顯示,成員對團體活動感到滿意,書寫故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當每次的故事完成和將替代故事作成小書後,讓成員覺得更認識自己、瞭解同儕適應困擾的原因和找到因應方式,為此感到很有成就感。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或相關輔導助人工作者參考。Item 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心理中介與人際調節變項探究(2020) 張名妤; Chang, Mi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和運動倦怠之相關性,並探討自我概念和自尊在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在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五學生運動員,採用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進行施測,紙本問卷以臺北地區運動競技相關科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班級施測,共蒐集63份有效樣本,網路線上問卷則有381份有效樣本,總共蒐集444份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運動員認同量表」、「運動員倦怠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及「人際親密能力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中介效果分析及調節效果分析等統計方法檢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樣本的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為顯著負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員認同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倦怠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具有顯著負相關。 二、本研究樣本之自我概念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三、本研究樣本之自尊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四、本研究樣本之人際親密能力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無顯著的調節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相關研究與大學生運動員諮商輔導實務之建議。Item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2010) 王建雅; Wang,Chien-Ya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青少年至成人期的「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比較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族群、性別於幽默風格的差異;探討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與八向度幽默風格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共計有2905名自國中至七十歲左右的成人參與研究,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ANOVA)、探索式因素分析(EFA)、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考驗。所得的結論列述如下: 一、量表編製方面 (一)信效度方面:八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1~.88之間;再測信度介於.76~.88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亦呈現不錯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研究結果方面 (一)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性別方面: 1.男性在弄巧成拙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和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女性。女性在自我調侃型幽默顯著大於男性;2.自我調侃型的幽默風格於青少年晚期發展出來;3.主動攻擊型與弄巧成拙型的幽默風格在青少年全期(國中到大學)並無顯著差異,直至成年期後顯著下降。 (二)在不同性別與族群方面:1.原住民在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漢族;2.原住民在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的幽默風格也顯著大於漢族;經控制兩族群之學歷背景後,所得結果完全一致。 (三)與自尊的相關情形:1.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調侃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負相關;3.主動攻擊與自我吹捧的幽默在國中、高中、大學與自尊無關,在成人階段與自尊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青少年獨特生理特徵與自我中心觀的影響。 (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與預測:1.五大人格特質與四種正向的幽默風格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的幽默與所有人格特質負相關、自我吹捧型與嚴謹性負相關3.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所有人特質無關;主動攻擊型幽默與外向性、開放性正相關,與友善性、嚴謹性負相關;4.外向性能顯著預測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與自我吹捧型幽默風格;5.情緒穩定度對弄巧成拙型的幽默有最高的負向預測力;6.開放性對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有最高的預測力;7.友善性最能負向預測主動攻擊型幽默。 (五)與依附風格的相關與預測:1.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安全依附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焦慮依附正相關;3.逃避依附與弄巧成拙型幽默有中度正相關;4.安全依附風格,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格。5.焦慮依附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6.四項人際依附風格中,以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最能預測幽默風格的表現。 上述研究結果,驗證八種幽默風格類型的存在,並可區分出正向與負向的幽默風格。研究亦顯示族群、性別、發展階段的差異,該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族群文化工作者實證資料,作為未來研究探索與教育輔導之建議。Item 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公平知覺與自尊之相關研究(2011) 歐怡秀; Ou Yi-Shi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及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的相關,以及公平知覺是否調節提供照顧與自尊間之關係。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從國內北區公私立大專校院中,抽取598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孝順責任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階層迴歸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二、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公平知覺」與「自尊」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表示大學生的公平知覺愈高,則自尊也愈高。 三、大學生孝順責任中的「提供照顧」與「自尊」的關係,不會隨著其「公平知覺」之不同而有所不同。亦即大學生的提供照顧與自尊間的關係,並未受到公平知覺調節。提供照顧以及公平知覺是同時各自獨立地解釋大學生的自尊,而且公平知覺的預測力大於提供照顧。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2010) 王嘉琪; Wang Chia-Chi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等求助內在知覺與「求助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 (1)不同性別在各變項之間差異的情形 (2)各變項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是否扮演中介角色 (5)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各變項對「求助態度」路徑的差異。 以東台灣與北台灣之公私立666位大學生為受測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含自尊量表(SE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求助社會污名量表(SSRPH)、求助自我污名量表(SSOSH)、求助態度量表(ATSPPH-SF)與揭露預期量表(DES)等六部份。 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只在「揭露預期風險」、「揭露預期效益」、「求助態度」有顯著差異;在「自尊」、「憂鬱情緒」、「求助社會污名」、「求助自我污名」沒有顯著差異 (2)「憂鬱情緒」、「自尊」、「維持自我信心」、「減低自我感」與「揭露預期效益」對「求助態度」分別具有預測力 (3)「自尊」在「憂鬱情緒」與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自我污名化」扮演中介角色 (4) 求助內在知覺的「揭露預期效益」、「揭露預期風險」、「求助社會污名化」「求助自我污名化」在「自尊」與「求助態度」扮演中介角色 (5) 不同性別在「憂鬱情緒」、「自尊」與求助內在知覺的各變項對「求助態度」的影響路徑不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Item 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2010) 柯筱瑩; KE, SHIAO-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三者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親密關係量表」。本研究以有異性交往經驗者做為立意抽樣的對象,本研究以年齡介於18歲到23歲之台灣北部日間部一到五年級幾所大學之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有效樣本367名。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出生序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沒有差異。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父母同住之女大學生會比父母分住且心理分離之女大學生對父親的「信任」較多,「溝通」較好,與父親的「疏離」現象較少。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父女關係沒有差異。 二、女大學生父女關係各分量表分數與自尊分數有顯著相關。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若表現出較多的「信任」、較好的「溝通」,較少的「疏離」時,則「自尊」較正向。 三、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越好時,則其異性親密關係,除身體親密外,也愈好。換言之,有戀愛經驗的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中,愈不疏離,愈能溝通,信任愈高時,則異性親密關係中除身體親密外,情感親密、社交親密、溝通親密及精神親密就越好。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2006) 黃雅惠; Ya-Huei Hu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與自尊的相關情形,同時探討高職學生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自尊與其學業表現的關係。 本研究以高職學生804名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自我設限量表」、「個人目標導向量表」與「自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逃避精熟目標及自尊有性別差異; (二)不同年級高職學生在自我設限及自尊亦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趨向精熟目標、趨向表現目標及逃避精熟目標有年級差異; (三)高職學生的個人目標導向的線性組合分數與自我設限的線性組合分數有相關存在; (四)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與自尊有顯著多元相關; (五)高職學生之自我設限、個人目標導向及自尊可以有效預測學業表現。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高職教學、學習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影響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及個人自尊(2011) 朱喜鳳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 個人自尊與其異性交往態度的差異與相關。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基隆市國中三年級的 70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傳播的性知識」、「個人自尊」與「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NANOVA 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及強迫進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基隆市不同性別國中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個人自尊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傳播的性知識及整體異性交往態度上皆有顯著的差異。 2.基隆市不同戀愛經驗之國中生對傳播的性知識與異性交往態度上並無顯著的差異。而戀愛經驗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及自尊是有顯著的差異的,無戀愛經驗者知 覺父母的婚姻關係的親密與和諧程度是較高的,有戀愛經驗者的自尊是比無戀愛 經驗者低落的。 3.子女知覺到父母婚姻關係有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和意見一致性的部分,則子女與 其異性交往目的是有顯著正相關且對性行為的態度上是有顯著負相關。 4.傳播的性知識影響愈多者,在異性交往態度是愈負向的,可以得知受傳播性知識 影響愈多,是愈贊同異性交往,是較看重異性的外貌體型,在性別角色的互動上是愈趨傳統的刻板印象,在婚前性行為的態度是較開放的,在面臨衝突及處理分手議題時較無法理性以對的。 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傳播的性知識與個人自尊對其異性交往態度六個構面進行共同預測,「傳播的性知識」變項為預測力最高的效標變項。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Item 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2009) 張梅楓; Chang-Mei-Feng本研究是在探討青少年自尊的預測,主要目的有五項:(一)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客觀表現,對自尊的預測力。(二)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等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三)了解青少年在「家庭因素」方面的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四)了解在「個人因素」社會比較之外,加上「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後,對自尊的預測力是否增加。(五)了解青少年在「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方面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兩者對自尊之相對預測力如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社會比較量表」、「外表評價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原生家庭榮耀羞恥量表」、「自尊量表」。研究樣本為桃園縣、台北市、彰化縣三所國民中學的二、三年級學生,共計178名。所得的資料以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描述統計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分為客觀表現「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指標與社會比較「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家庭狀況」四項指標,對青少年的自尊預測做探討。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客觀表現對「自尊」有預測力。 二、「學業成績」、「外表評價」、「同儕關係」三項社會比較對「自尊」有預測力。 三、「家庭因素」之社會比較可以增加「個人因素」之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 測力。 四、七個因素中,「同儕關係社會比較」、「家庭狀況社會比較」、「外表評價社會比較」對自尊的預測力最高。 五、社會比較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大於客觀表現因素對自尊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與青少年教育輔導的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