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對其生活與成年親密關係之經驗探究(2023) 吳姵蓁; Wu, Pei-Jhen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在其生活與親密關係為何,研究者邀請五名有相關經驗擔任研究參與者,並以現象學作為研究方法論,再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以及現象學分析法,對研究參與者之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在研究結果的部分,研究者除了分別針對每位研究參與者之青少年非預期喪親之成年親密關係經驗,歸納出研究者在本節中呈現透過現象學分析獲得之研究結果,分為兩個層面之經驗主軸。第一主軸為生活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失去依靠,一夜長大」、「內隱自卑,外顯平常」、「轉移焦點,獨自悲傷」、「家庭失能,關係生變」、「偶遇貴人,長夜伴行」;第二主軸為親密關係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習於自主,難以親密」、「情感匱乏,尋求滿足」、「枕戈待旦,害怕失去」、「盼鈞理解,愛屋及烏」所理解到的跨研究參與者之共同經驗本質。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從事輔導相關領域針對青少年喪親經驗與其成年之關係經驗提供實務建議。Item 國中生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友誼品質為中介變項(2020) 李郁潔; Li, Yu-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家庭氣氛是否會透過友誼品質進而影響個體的生命態度,研究過程採用立意叢集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蒐集問卷資料,抽取台北市與新北市共四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 577人(男生共 315人,女生共262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青少年生命態度量表」、「家庭氣氛量表」、「友誼品質量表」。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整體家庭氣氛,在年級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家庭結構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整體生命態度,在性別、家庭結構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整體友誼品質,在性別、學校所在之縣市區域、年級等背景變項有統計方面的顯著差異,但不因家庭結構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家庭氣氛、生命態度與友誼品質三者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友誼品質在家庭氣氛與生命態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具體實務建議,作為學校教育輔導及未來相關主題研究之借鏡方向。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2010) 黃絢質; Hsun-Chih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研究樣本為台灣本島地區公立國中的1459名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與「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青少年正向思考量表」包括「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正向事件是普遍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六個分量表;「青少年之正向情緒量表」包括「愉悅」、「心流」兩個分量表;「青少年學習動機量表」包括「工作價值」、「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四個分量表。本研究運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男生在動機之「期望」、「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顯著高於女生,在其餘的變項上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整體來說,主觀家庭氣氛愈和諧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 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三、整體來說,人際關係愈好者,其在正向思考、正向情緒和學習動機的得分有越高的傾向,惟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和動機之「免於測試 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例外。 四、有信仰宗教者在動機之「工作價值」與「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不過在「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與「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卻顯著較低。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五、有嗜好者在正向情緒之「心流」與動機之「期望」得分顯著高於無嗜好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兩者則無顯著的組間差異。 六、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長者,其在正向思考之「認為負向事件是外在的」、正向情緒之「心流」得分顯著高於一週進行嗜好活動的時間愈短者。在其餘的變項上,從事嗜好活動時間大致無顯著差異。 七、正向思考和正向情緒有顯著的典型相關,愈「認為正向事件是永久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認為正向事件是內在的」,其愈感快樂,也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而愈「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認為負向事件是特殊的」,其愈能體驗個人能力與任務挑戰相符的專注忘我感。 八、「心流」對「工作價值」、「期望」最具預測力;「認為負向事件是短暫的」對「免於測試焦慮的認知干擾」、「免於測試焦慮的情緒化」最具預測力。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14) 謝維純; Hsieh We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者抽取基隆地區八所高中職學校男女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有效樣本共682人,男生344人;女生338人。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心理資本量表」及「高中生幸福感量表」,並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私立高中職的青少年其同儕依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和幸福感知覺程度較公立高中職的青少年高。 2. 高一學生的希望感高於二、三年級學生。 3. 青少年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呈現性別差異,女生的母親依附與同儕依附關係高於男生。父親依附則無不同性別的差異。 4. 男女生在希望、樂觀兩層面並無差異,但是在自我效能與復原力上具有差異,且男生的自我效能與復原力均高於女生。 5. 獨生子女青少年其父親依附較其他排行為高。 6.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間呈現正相關。 7.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心理資本能有效的預測幸福感。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期能提供高中職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09) 范梅英; Fan Mei-yi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北部地區三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含五專之專一至專三)的111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特質量表」、「青少年感恩心量表」與「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不同性別及感恩教育經驗之青少年在感恩心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感恩心整體上没有差異,但在感恩認知及感恩回報分層面上有差異。 2.青少年人格特質與感恩心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感恩心也愈高。 3.青少年感恩心與幸福感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感恩心愈高,其幸福感也愈高。 4.青少年人格特質層面中「樂觀進取」與「情緒表現」、感恩心層面之「感恩認知」能有效預期其幸福感,且預測力達6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之調適歷程之研究(2015) 李淑美; Lee, Su-Mei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傷行為的調適歷程,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個人調適歷程;(2)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以及(3)暸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之各個時期重要特色。以立意抽樣方式,邀請三位曾經歷子女在青少年時期從事二次以上自我傷害行為且自我評估為調適良好的父母進行訪談,並運用敘說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分三部分: 一、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依照時間序描繪每位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 二、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找出各個階段的重要事件、伴隨的影響、受訪父母的因應、因應造成的結果,以及其中的調適因子。 三、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之分析,分為二個部分: (一)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 1.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明階段:困惑、訝異、難以理解,試圖遏止青少年子女令人困惑的行為。 2.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確定階段:(1)得知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當下及一段時間內出現複雜情緒;(2)直覺判斷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原因,但理解與接納並不容易;以及(3)制止和忽略因應策略無效,自我傷害行為反覆發生且嚴重程度升高。 3.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完合併發生其他問題行為階段:(1)自我傷害行為、其他問題行為、外在壓力與生活壓力交互作用,帶來沉重壓力與複雜情緒;(2)面對自傷行為與問題行為時,同時得承受來自外在的壓力;(3)過多心力放在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身上,家中非自我傷害子女易受忽略;以及(4)內外在資源與因應策略無法遏止自我傷行為與問題行為,父母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4.自傷行為與其他問題行為漸緩階段:(1)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不斷嘗試與調整問題解決方法;(2)情感支持需求與問題解決需求皆需獲得滿足;(3)先生的包容、配合與合作帶來莫大協助;(4)尋求外在資源解決青少年子女困境並緩和父母心理壓力;(5)身為父母的責任使然,不輕言放棄孩子;(6)調整教養態度與期待,減低青少年子女的壓力與緩和父母本身壓力;(7)看見自己已然盡力並賦予自己正向看法;(8)因應策略與調適因子帶來正向協助,亦引發其他困難;以及(9)自傷行為和問題行為初步改善後,仍是得持續面對與處理後續的起伏狀況。 5.展望現在與未來階段:懷抱著擔憂與希望前行,持續陪伴青少年子女成長。 (二)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的調適歷程各個時期之重要特色 1.風暴肆虐時期/負面影響湧現:(1)複雜的情緒;(2)混亂的理解與反應;(3)親職角色實踐困難;(4)家庭系統起變化;以及(5)沉重的外在壓力。 2.風暴消退時期/調適因子現身:(1)覺察壓力困境並積極尋求外在資源或他人建議;(2)尋求能同時提供情感支持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重要他人;(3)尋求先生的包容、支持與合作;(4)綜合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因應外在壓力;(5)不輕言放棄青少年子女;(6)走進孩子的世界,認識、理解並接納孩子;(7)清楚釐清責任界線並適度承擔教養責任;(8)積極尋求靈性資源並重塑看待世界的信念;(9)學會正向看待自己並欣賞自己;以及(10)積極參與支持團體。 3.彩虹乍現時期/改變向度發生:(1)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傷害行為與問題行為獲得改善;(2)父母的沉重壓力得以緩和;(3)親子關係有所進步;以及(4)父母的個人信念願意鬆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專業人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之關係探討(2019) 張捷; Chang, Chieh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與社會認同重要性三者之間的關係,嘗試以自傳式記憶的敘事分析取向來檢視青少年同儕互動的重要經驗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同時進一步瞭解社會認同重要性對人際自我定義記憶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之關係的影響。本研究以140位高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含男性70位、女性70位,平均年齡為17.26歲。研究工具包含:「人際自我認同狀態量表」、「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及「社會認同重要性量表」;其中人際自我定義記憶內容乃以「主題」為分析向度。本研究有以下三點主要的發現: 一、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1.「主宰」主題與三個主宰的次主題─「自我掌控」、「成就/責任」、「賦能」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成就/責任」與「賦能」二個主宰次主題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2.「共存」主題與四個共存的次主題─「愛情/友情」、「對話」、「照顧/幫助」、「團結/相聚」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且「愛情/友情」與「對話」二個共存次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二、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題與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男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 2.女性青少年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共存次主題「愛情/友情」與未定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相關。 1.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人際自我定義記憶的「主宰」主題有顯著的正相關。 2.青少年社會認同重要性與定向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正相關,與迷失型人際自我認同狀態有顯著的負相關。Item 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揭露的中介暨友誼品質的調節效果(2019) 劉文嘉; Liu, Wun-Jia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心理幸福感、自我揭露與友誼 品質的相關情況。採立意抽樣方式,邀請臺灣 107 學年度的公私立國中與高中/ 職生填答自陳式問卷,其中男生 598 人與女生 681 人,共計 1, 279 人。研究工具 包括「社群網站使用動機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揭露量表」、「現 實友誼品質量表」及「網路友誼品質量表」,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皮爾森 積差相關及迴歸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 一、女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質得分 皆高於男性;但兩性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不同。 二、高中/職生在四種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現實友誼品質和網路友誼品 質得分皆高於國中生;但兩者在心理幸福感得分程度沒有差異。 三、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自我揭露皆分別與心理幸福感均呈現正相關。 四、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社交性、工具性及娛樂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不 具有中介效果;自我揭露對青少年的表達性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五、現實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不具有調節效果; 網路友誼品質對青少年的四種使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輔導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研究(2019) 李婉綾; Lee, Wan-L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並將兩種類型拒絕敏感度(即焦慮拒絕預期及生氣拒絕預期)同時納入探討。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合計616位學生(平均年齡13.80歲)。使用「人格特質量表」、「人際歸因量表」、「同儕認可需求量表」及「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做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有顯著關聯;(2)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焦慮拒絕預期之關聯無中介效果;(3)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生氣拒絕預期之關聯有部分中介效果;(4)正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無調節效果;(5)負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有調節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