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108學年度起合併至音樂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41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淵遠流長,迄今已培育許多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家,除了傳統藝術音樂底蘊所建立的基礎,尚需與時俱進補足流行音樂產業缺乏之專業訓練課程,故本校於104年增設全臺第一個「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
本班開設宗旨為提升國內流行音樂之創作與執行企劃素質,為國內流行音樂產業未來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並活化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市場、建立人才庫與學術化機制,進行華語音樂全球化佈局。
Browse
Item 1950年代美軍在臺音樂生活:以《太平洋星條旗報》的再現為中心(2024) 陳敬潔; Chen, Ching-Chieh過去學者對於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書寫,較多著墨於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之後臺灣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相較之下,關於西方流行音樂傳入臺灣的軌跡之研究較少,也較少著墨1970年代諸如臺北艾迪亞音樂餐廳等場景出現的脈絡,後者影響了當時年輕人對於美國流行音樂的品味,形塑之後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與演出。有鑑於此,本文企圖探討西方流行文化—尤其是影響當代臺灣流行文化最巨的美國流行音樂—究竟是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下來到臺灣?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這個東亞社會,又造成何種影響?本文以美軍發行、在遠東流通的報紙《太平洋星條旗報》(Pacific Stars and Stripes)之媒介再現為研究主體,聚焦探討1950年代美軍在臺灣的音樂文化生活與當時臺灣對美國流行文化的接受。研究範圍以美軍在臺灣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情貌開始,並著重在美軍的娛樂活動之中。本文特別關注艾森豪政府於1950年代所提出兩項文化外交相關政策—「文化展示計畫」(Cultural Presentations Program, CPP)以及「民眾外交計畫」(People to People Program, PPP)—之影響。透過爬梳《太平洋星條旗報》上的報導,本文企圖了解美軍在政策推動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如何引介美國流行音樂與文化至臺灣。為了蒐集更多事件相關資訊、呈現不同的觀點,本文同時分析臺灣本地《徵信新聞》、《聯合報》、《中央日報》中與美國爵士樂人巡迴演出、勞軍演出相關報導,以了解在地民眾接受這些外來文化的過程。此外,本文訪談戰後來臺定居的歐洲華僑家庭後代,並且分析與在地消費與接受美國文化相關之文藝作品,嘗試從這些故事中,理解臺灣社會接受美國音樂文化的經驗。透過考察1950年代與196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進入臺灣的過程,本研究欲補充既有臺灣流行音樂研究之不足。Item Lo-Fi Hip Hop之探究暨Beat創作應用(2023) 藍偉恩; LAN, WEI-ENLo-Fi Hip Hop已成為現今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並靠著網路媒體,在世界中的各個角落蔓延滋長,且隨著我們對網路的使用,能在許多內容中找到它,甚至會發現有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Lo-Fi Hip Hop,每一種都將Lo-Fi與Hip Hop的元素互相結合,成為獨樹一幟的作品。筆者將會在本文中,探討Lo-Fi Hip Hop的脈絡與製作方法,並從自身的創作加以分析,從創作概念、取樣的想法到混音的安排,皆會加以紀錄,使讀者清楚明瞭,而目前在台灣還未有Lo-Fi Hip Hop之學術研究,資料知之甚少,因此希望能藉由本文,引起更多人對Lo-Fi Hip Hop的注意,並繼續更深入的探討Lo-Fi Hip Hop,產出更多文獻,讓Lo-Fi Hip Hop在台灣能有更多參考資料,並藉由各個音樂人與聽眾的推動,得以持續發展,並保持其獨特性。Item 亞太流行音樂學院競爭策略之研究(2023) 薛忠銘; Hsueh, Chung-Min流行音樂進入教育體制內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環,在教育目標、課程宗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設計等各方面,均有別於傳統的音樂教育,本研究試圖以美、中、臺等亞太地區的個案進行比較分析,以探究流行音樂學院的發展與未來趨勢,特別著重在設立獨立流行音樂學院的國家進行分析,以理解其學院教育的制度設計與發展,教育界與實務產業間的互動,以及未來可能的競爭策略。本研究先透過文獻分析,探究主要國家的大學教育中,有關流行音樂教育的實際運作狀況與制度設計,輔以深度訪談具有代表性的資深流行音樂工作者,其中亦有曾在外國流行音樂學院就讀並返國實際參與產業的流行音樂工作者,再加上研究者本身親身在高等教育所設立的流行音樂系任職的實務經驗,透過教育實務工作與流行音樂產業實務經驗彼此互動的研究視角,進一步分析不同國家流行音樂教育的差異,以及所遭遇到衝突與困境。本研究發現,臺灣具有流行音樂發展的優勢,透過高等教育的轉型,顧及流行音樂產業所需的實用性,臺灣有成立「流行音樂學院」的必要性,特別是面對未來傳播科技的快速演進,流行音樂教育必須結合理論、實務知識與應用技術,設計出具有創新、專業的獨特課程分類,再加上線上教育的輔助,將可創造真正具有專業特色且獨立的流行音樂學院,如此,才能持續保有臺灣在國際流行音樂界的優勢地位。Item 以《泰戈爾的翅膀》專輯為例探究流行音樂製作(2022) 林亭妤; Lin, Ting-Yu在現今科技的輔助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下,音樂製作跟過往已經有許多不同之處。受益於科技進步,音樂製作的門檻大幅降低,網路速度快、軟體資源容易取得,不僅促使近年的製作模式改變,也有許多個人工作室成立,並提高宅錄的品質。在科技之外,是文化多元性的影響,從創作者的想法到聆聽者的需求,都影響著製作的模式與方法。現今開放的社會下,音樂是由多種風格、文化、或者主題融合所形成的,多樣且流通速度快,使得製作端的模式有所不同。且聆聽者的選擇增加,過往做音樂的方式不一定能滿足現在的環境所需,也影響著製作方法。本文透過資料蒐集、訪談與筆者實際參與的經驗進行歸納,比較近15年的音樂製作模式,從傳統一條龍的製作到現今共同創作,都有著各自適合的風格與優劣。此外,本文也藉由《泰戈爾的翅膀》專輯做討論製作上的細節,紀錄製作歷程。Item 以《耳朵帶我去旅行》專案為例探究流行音樂製作(2021) 趙家駒; Chao, Chia-Chu明眼人以視覺為主感受旅程,而視障者則手持白手杖一路向前,靠著聽覺感受異地風情。視障音樂人王俊傑藉著旅行體驗人文風景,用音符記錄過程,發表《耳朵帶我去旅行》本研究專案內容。 《耳朵帶我去旅行》專案將分別產出紀錄片、全新創作專輯10首歌曲、音樂錄影帶以及黑暗音樂劇。紀錄片呈現方式僅採用王俊傑個人的視角來敘述紀錄,排除過多渲染的拍攝手法。 唱片製作須先決定歌手的定位、專輯的方向,才能蒐集素材為專輯的歌曲決定風格,待歌曲編曲(Arrangement)、錄音(Recording)工作完成後進行混音(Mixing),最後母帶後期處理(Mastering)則是將所有完成混音的歌曲,做整體性的平衡調整。 《耳朵帶我去旅行》黑暗音樂劇表演場地分為兩類,一為容納觀眾數較少的定目劇,共演出11場次。另一為觀眾席次較多的中型表演場館,共演出3場。Item 以《電子世代群聚專案 The E.G.G. Project》製作為例探究類比合成器之可塑性及應用(2024) 蘇玠亘; Su, Chieh-Hsuan本研究主要探討鍵盤形式類比減法合成器音色調變可能性於音樂製作之應用。合成器做為電子發聲樂器,在流行音樂以及各音樂類型中被廣泛應用,已是目前主流樂器之一;在其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經許多不同時期的演變而有如今各種的形式、種類、機制,其中 「類比合成器」做為近代合成器最早出現的形式,在經歷興盛、衰退、再復興,在現今多元的合成器市場中仍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者以類比合成器愛好者的身份出發,藉由製作專輯的機會探索類比合成器音色調變以及應用與創作中之可能性,試圖回答其往往帶給使用者架構上、功能上「侷限」的印象是否為真。本文節選專輯曲目製作過種中使用之合成音色調變工具及手法並加以闡述,針對減法合成架構各環節開發較進階技法適用於樂曲之可能性,例如濾波器自我振盪應用於噪音質地製造空氣感空靈音色、音訊回授使類比濾波器失真做為音色染色手段、振盪器失諧技術綜合應用試圖以類比方式模擬數位失諧之幅度等,實際觀察與體會到在前述侷限的表象下,其實是無限的可能性,甚至在某些層面上較數位合成器更加不受限。此外,本次研究也藉機反思侷限是否並非只來自於機器,而亦可能有著與「人」即創作者本身相關之其他可能性。Item 以吉他手的角度論流行音樂創作與編曲以孫聖明的創作專輯《不想忘》為例(2023) 孫聖明; Sun, Sheng-Ming本報告重點在了解吉他在彈奏方面的限制與特色,並探討如何將其特色應用在創作與編曲上。內容方向分為創作部分與編曲部分,創作部分包括使用吉他作為創作樂器的方式探討,以及在創作初期,使用吉他或不使用吉他作為創作的補助工具,對於作品風格呈現的影響;編曲部分則深入探討如何創造吉他多元化之音色,以及各種吉他音色對於編曲的增益。在了解吉他的限制與特色之後發現,在創作方面若將和弦進行與節奏模式在吉他上面作模組化的套用,並且在彈奏時將旋律融入和弦當中有助於創作。並且使用吉他作為創作工具之作品風格往往延續了創作時原始的想法,亦可在編曲時,利用不同的樂器編制來作潤色;編曲方面若能發揮吉他的特色,利用空弦以及高把位開放和弦,結合不同的吉它類型、不同的吉他音源軟體以及吉他效果器,創造多元化的吉他音色,所有的限制都將成爲吉他這樣樂器的優勢。最後將這些想法應用於研究者的創作專輯當中,並分享其中的創作方式與吉他編曲錄音的想法。希望更多愛樂者願意接觸吉他這項樂器,並且期使更多音樂能從吉他這項樂器創作出來。Item 以肢體劇場《風暴》為例探究劇場配樂(2023) 傅晨娟; Fu, Chen-Chuan本研究為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製作解析,並探究如何以音樂服務舞蹈與戲劇。肢體劇場《風暴》裡有五段音樂,其中三首曲目使用合成電子樂製造出音效類的配樂,兩首使用現場樂團來演奏,編制為四重奏: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六重奏: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鋼琴。以五首配樂作品搭配充滿戲劇性的舞蹈,分五個段落敘述人們心中對權力、自我意志的堅持與賦予,貪婪、悲憫或殘暴的性質在個人與群體之中緩緩醞釀,隨而爆發。藉由分析音樂、舞蹈、戲劇在作品裡的角色扮演及製作方式的先後順序與媒介,探討將三者完好融合的方法,接著解析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創作過程,以及回顧整個劇場作品的製作過程,論述音樂與戲劇實際結合之經驗與反思。希望能透過此次創作與實務的展演提供讀者們關於肢體劇場、沈浸式劇場新的製作方式與素材,給音樂創作者能更有效地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結合,在製作劇場配樂上有更多的想法。Item 兒童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探討 — 以《削削叫》及《共樣、無共樣》專輯為例(2023) 黃宇燦; Huang, Yu-Tsan時代與時俱進,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網路讓我們變得互相之間沒有國界,而一個國家的發展與競爭力來源於對本土文化的認同,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單位,都積極而持續扶持在地文化,在地文化中最重要的其中一項就是語言的傳承,母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標的物。而人類聽覺發育甚早,原生家庭母語是兒童最早接觸的語言,透過兒童母語音樂教育,可以達到加速深耕母語教育的目標,搶在第一時間置入新生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為。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這個成功的行銷標語深植人心,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早早接受音樂的薰陶,所以從流行音樂的角度推廣母語文化,很容易讓家長接受,也使家長互相之間廣為宣傳。本研究以臺南市文化局發行之台語童謠專輯《削削叫》及臺北市客委會發行之客語童謠專輯《共樣、無共樣》為例,透過深度訪談參與專輯製作人員,收集相關文獻將其分類製作兒歌特質量表評比兩張專輯之內容,可以了解到雖然童謠只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即能滿足客戶端對於出版品的要求,但藉由兒歌特質量表還是能評比出分數的高低,在音樂的內容物上透過量表也能找出產品的優缺點,進而改善後續產品的製作方向。並以行銷策略角度分析比較兩張專輯之異同,使用行銷策略工具、SWOT、 行銷7Ps等行銷策略理論分析該二個案,從地方出發,放眼國際。母語童謠的行銷策略經由STP品牌定位的方式,可以協助主管機關達到推廣母語文化的使命。藉由SWOT分析,選擇與調整不同的行銷策略,以面對未來多變的各種因素。而透過行銷7Ps的分析比較,可以為各種語言的童謠專輯提供更多行銷上的分類與方向。雖然對比於《Baby Shark》這樣成功的國際範例在複製上有很高的難度,但是如何創造獨特的明星產品是有志於投入童謠市場的個人或團體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透過本研究所整理之內容可以為提供母語兒童流行音樂在出版品的改善,以及建議對於兒童流行音樂推廣之單位所需要的行銷工具與策略規劃的方向。Item 全球疫情風暴下的臺灣流行音樂演唱會製作之危機處理(2021) 李明智; Lee, Ming-Chih超前部署,2020年台灣最為流行的名詞,在疫情風暴席捲全世界的當下,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遭受到嚴重的打擊,表演幾乎全面性停擺,展演消費市場脆弱不堪一擊,在本次疫情影響下展露無遺。展演消費市場是極度會受到環境變化影響的產業,更是消費的末端,就其他的消費市場是相對的弱勢,最快受影響也最慢復甦,目前並沒有常態性的機制來救援此產業,在後防疫時期,該如何計劃未來、未雨綢繆,並做好風險控管,減少損失及災害,是當務之急。本研究將就三個構面:政策端、產製端、消費端針對因全球疫情而受影響取消或延期節目案例(如:「因為愛琴」演唱會、「民歌45」演唱會)的上下游廠商及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加入研究者在產業工作三十年的經驗及參考文獻、次級資料等,探討在未來如何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改善問題。在新媒體不斷的演化之下,如何開發新的財源,並企圖尋找出因應未來新型態的展演模式,以面對全世界共同的挑戰。Item 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詮釋與分析-以《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專輯為例(2021) 林凱強; Lin, Kai-Chiang跨界在現代流行音樂已是當代重要的創作手法,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亦在現今跨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傳統凱爾特民謠及舞曲為根基,進行數位音樂專輯《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包含六首歌曲並舉辦音樂發表會,類型涵蓋配樂、中國風、電子舞曲三種風格;其中,兩首配樂的風格包含印度風多利亞民謠風格、戰爭史詩風格;兩首中國風樂曲包括 4/4 拍凱爾特民謠風格、華爾滋凱爾特民謠風格;兩首電子舞曲包括波卡浩室電音舞曲、利爾鼓打貝斯電音舞曲。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爬梳凱爾特音樂跨界文獻與脈絡、相關之創作與詮釋。 二、本研究之作品成果顯示凱爾特傳統音樂風格可以自由跨界到流行音 樂,以呈現不同且多樣貌的新跨界音樂風格,並指出凱爾特音樂素材是可以自由拆解運用、融合至流行音樂。 三、數位音樂編曲製作方式,使本研究作品在製作上更快、更有效率,並更富有想像力,藉由對凱爾特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樂理理解,更多的實驗音樂融合可以本研究之方式進行,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風格,尤其是愛爾蘭風笛具有極其特別的音色及裝飾音,對建立凱爾特風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為華語流行音樂進行完整的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文獻及製作流程詮釋之彙整,成果具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推廣凱爾特音樂,增加在台灣的凱爾特音樂樂迷人口,並提供能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的數位編曲製作方案,此為本研究之貢獻。此外,本研究之音樂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來自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專門研究凱爾特音樂的演奏家,吹奏錫口笛詮釋創作專輯、設計適合的裝飾音,並在製作中得到實際回饋而調整曲子,使歌曲更加生動,增加可聽性及真實演奏的味道。Item 創作歌手自我配唱方法之探討—以專輯《Endgame》為例(2024) 鄭安婷; CHENG, An-Ting本書面報告旨在探討配唱在歌手詮釋歌曲中的重要性。配唱作為音樂表演的關鍵元素,不僅增添了音樂的聲音層次,還在歌曲的情感傳達和表現力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在台灣,流行音樂教學不像古典音樂在各大學音樂學院已發展一套完整教學系統,且有幾十年歷史,流行歌唱法充斥著不同派別,每一派都有不同的主張及重視的。在音樂製作上,歌手錄音時,通常會伴隨一位配唱製作人來引導歌手詮釋歌曲,在沒有配唱製作人的狀況下,歌手該如何自我進行配唱工作,詮釋歌曲,為本書面報告所探討的。本報告也整理了在古典歌唱系統奠定的基礎下,如何發展至流行音樂唱腔,在歌唱中如何使用共鳴轉換創造不同的聲線以詮釋不同的歌曲。顫音和音色變化被廣泛用於增加歌曲的表現力和情緒深度、裝飾音的運用使歌曲更具個人化、情感表達透過歌手的聲音投入傳達,使聽眾更容易共鳴和情感連結……等,探討了自我配唱的過程,並提出了一些方法及建議。希望為歌手們提供有益的指導,以更好的理解和利用在歌曲詮釋中。Item 區塊鏈技術於臺灣流行音樂產業智權與維權之應用(2023) 李佩璇; Lee, Pay Shuyan音樂版權是音樂產業中最重要的資產,但是版權的保護、維護及保存一直以來都是業界最複雜且困難的問題。而在全球音樂產業中,串流音樂媒體收入包括廣告、付費購買(下載)、付費訂閱及週邊等,早在2019年就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並且持續成長中,已然成為全球音樂產業最主要營收來源,但是相關分潤與權益不清,混沌不明爭議不斷。而區塊鏈日益成熟完善,研究者認為可以透過新創平台,或者與現有音樂串流平台對接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以下方面來增進:例如通過智能合約來確定版權擁有者,實現版權資產的數位化,並能夠自動執行版權授權、使用權收益分配等功能,提高版權管理效率;其次,也可以用來追蹤音樂數據和收益。通過資產追蹤和數據共享功能,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監控,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和爭議;還可以用來實現音樂創作和分發的去中心化,讓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直接交流和交易,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和風險,讓交易過程更加透明、公正、高效,保護音樂權益人的合法收益與權利。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許多方面如售票和商品交易等。研究者認為未來區塊鏈技術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若能有產官學界人士都積極投入應用並團隊合作,將為音樂產業帶來更高收益與便利,簡化音樂版權的保護和維存,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追蹤,促進音樂產業的整體產值向上發展,進而提昇產業全面走向科技化,與世界接軌。Item 台灣原住民族泰雅族語電子音樂創作-以《isu' kayal 蘇凱燕 - Tgliq》專輯詮釋報告(2024) 丘克俊; Chiu, Ke-Chun1992年一股世界音樂旋風席捲全球,從1992年法國音樂團體Deep Forest取樣民族話語的首張專輯:《Deep Forest (World Mix)》引領了我們聆聽World Music世界音樂,或者稱為(Ethnic Electronica)。緊接著,以葛利果吟唱〈Sadeness (Part I) 〉(專輯:MCMXC a.D.)出道的德國樂團:Enigma,在1993年取樣台東馬蘭部落耆老郭英男 Difang Duana與妻子郭秀珠 Igay Duana演唱的〈老人飲酒歌〉音檔,成為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返璞歸真〉,1996年被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選為大會主題曲,都開拓了研究生的眼界,並且開始著手蒐藏各地民俗音樂素材,結果發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在身邊。研究生於2019年成立泰雅族語電子音樂團體:「isu’ kayal 蘇凱燕」,結合泰雅族妻子Lomuy Behuy 陳凱倫與泰雅族女歌手Suyang蘇婭,創作泰雅族語電子音樂。本篇論文主要以筆者所統籌、建立、製作之泰雅族語專輯《isu’ kayal 蘇凱燕 - Tgliq》為例,分析專輯企劃、詞曲創作、音樂製作流程、專輯裝幀設計,以及以在地語言音樂與國際音樂接軌的成果分析如下:一、 置入泰雅族傳統文化於族群議題於專輯中:整合泰雅族家族故事與傳統泰雅族文化洗禮,從最新編曲形式進入與傳統結合。二、 實踐專輯企劃於專輯企劃、創作、裝幀設計、影像拍攝:A& R (Artist & Repertoire)的實踐,人設故事的主題、歌曲風格的設定、曲目編排。 三、 系統化之音樂製作流程:以系統化的方式將音樂製作中之每項製程,記錄於文本中並加以分析每項製程之細節。Item 台語流行歌曲歌詞創作策略之探討(2022) 陳義豪; Chen, Yi-Hao詞曲創作是流行音樂產業鏈起始端最重要的環節,每年產值超過一百億元,持續的提升詞曲創作能量,具有活絡產業之必要性。本研究以填詞人觀點,深入探究先曲後詞的現代填詞創作模式,並以實務創作驗證研究成果。填詞是詞配合曲,依旋律快慢高低起伏,填入相對應聲調文字為歌詞,讓詞的聲調與曲的旋律盡可能趨近完美結合,以充份展現流行音樂歌詞文學美感。研究中選擇變化豐富的七聲調台語為主要語言,探討填詞工作必備的倚聲及傳意兩大基本訴求。其一先回顧語言學與聲調學文獻,運用軟體輔助解構台語七個聲調對應在樂理上的相對音高,建立「聲調與音高對照表」,整理歸納旋律線與聲調線配合理論規則做為倚聲填詞的參考依據;其二再以產學經驗梳理創作人異中求同的共通性,配合先有曲後填詞七首實作曲目,闡述創作概念及邏輯思維,記錄實務創作過程並提出討論與問題解決,分析填詞不倒音及演繹詮釋用歌詞來傳達情意。藉由研究與探討填詞創作模式的本質,嘗試汲取流行音樂產業的唱片企劃製作經驗為基礎,為學術領域仍缺乏系統性建構的現代流行音樂填詞方法做初步的定調,期盼引起更多的討論與指教,以提升流行音樂詞曲創作的質量。Item 吉他單顆效果器對音樂創作的影響-聲音運用與自我作品分析(2023) 李演豪; Lee, Yen-Hao本文以實作者角度,從社會、人文和錄音技術切入吉他單顆效果器,分析其對音樂創作的影響。筆者從自身創作上介紹效果器運用方法,章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本文架構與研究方法、研究動機和目的、和研究問題,俾使讀者能清楚理解撰寫這篇報告的想法。第二章文獻探討,是在論述效果器萌芽、專有名詞解釋和發展特色,隨著時代、科技的推進,效果器轉變成不同形式和樣貌,繼續為創作者服務。第三章討論關於效果器聲音運用契機和想法,開啟創作時使用效果器的時機。介紹當代融合樂,以近二十年討論度較高的吉他手們作品,分析他們如何運用效果器於歌曲。第四章討論筆者自身創作,內容包括寫歌的動機、和弦結構、音階和曲式安排,並從字尾部份運用韻腳,選擇歌詞用音。第五章結語:研究限制和貢獻,展望創作和建議。Item 品牌一致性、情感性品牌依附與品牌忠誠度間關係之探討 - 以流行音樂獨立歌手品牌個性為例(2023) 蔡若芸; Tsai, Juo-Yu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檢驗六個新開發的流行音樂品牌的品牌一致性 (BC)、情感性 品牌依附 (EBA) 和品牌忠誠度 (BL) 之間的關係。基於行銷文獻中很少討論品牌一致性 與這兩個變量之間的聯繫。本研究採用自上而下(作為品牌設計師)和自下而上(消費者 感知)的視角來設計品牌,並通過測量品牌個性量表評估消費者的反應。該量表已被多種 品牌與產業廣泛使用數十年,然而關於流行音樂藝人品牌的應用仍然不常見。本研究使用 SmartPLS 和 SPSS 評估品牌一致性、情感性品牌依附和品牌忠誠度之 間的關係,並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品牌一致性在對情感性品牌依附、品牌忠 誠度兩變量產生積極影響方面顯示出統計顯著性,並且與這兩個變量均呈正相關。此外, 本研究新確定了關於流行音樂藝人品牌的典型 BP 維度。最後,本研究為音樂製作人、行 銷人員和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來建立、分析和監控他們的品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費者認知和市場反應。Item 國軍音樂與國軍影像之關係—以軍聞社配樂作品為例(2024) 呂尚俞; LU, Shang-Yu網路宣傳行銷方面,音樂搭配影像的影音作品有逐年發展的趨勢,國防部下轄的軍事新聞通訊社(以下簡稱軍聞社)2017 年起,創作歌曲並拍攝音樂錄影帶,2019 年由中華文化總會開始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邀請軍聞社共同參與影片、配樂製作「匠人魂」系列作品,因此軍聞社影片、配樂作品逐年累積。筆者身為軍聞社新聞官,時常參與影片製作案,包含拍攝、剪輯、配樂等工作,本文整合 8 部系列影片,作為軍聞社配樂作品,內容主要講述裝備武器維修匠人及維修後投入戰備訓練任務的實況,其中包含海軍軍艦、空軍戰機、陸軍戰甲車、陸航直升機等四種裝備武器。本研究以軍聞社配樂影片作品,透過 Demo 製作、錄音、編曲、混音、鏡頭語言、拍攝、剪輯、故事劇情、團隊溝通等環節,探討音樂與影像之間的關係,期望本文能對於影像與音樂之關係的研究者有所助益。Item 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與應用—以《頂好對面》創作專輯為例(2021) 吳龍翔; WU, Lung-Hsiang臺灣是個多元民族的社會,百年來融合了各種人文風俗,讓許多能夠代表各種文化的語言,經過歲月的融合漸漸式微,以客家話為例,目前能夠使用客語溝通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臺灣金曲獎於1990年創辦,金曲獎對華語流行音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近年來提供各種語言音樂的相關獎項,讓對流行音樂有興趣的人,能夠朝自己母語創作的流行歌曲深耕。有鑑於此,筆者想藉著創作客語流行音樂,盡一份傳承母語的本分,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使用正確的用詞,以及適合旋律的發音,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文化。 本研究著眼臺灣客家腔調,結合流行音樂的曲式、配器,作為創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基礎。六首創作皆為筆者在「回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首先,參考金曲獎客語流行專輯,以及近期臺灣流行音樂的作品,分析適合演唱的客語腔調,歸納大眾喜好的旋律,接著分享創作發想,如何整理故事創作成歌詞,最後結合譜出的旋律及和弦曲式,成為客語流行歌曲。文末將統整資料,把製作客家流行音樂的心得感想,分享給對客家流行音樂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Item 尤景文專輯《遊境》吉他演奏技法及編曲之創作(2022) 尤景文; You, Ching-Wen在60、70年代搖滾樂盛行時,談到搖滾樂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吉他,這就是吉他在搖滾樂盛行時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全世界有很多搖滾樂團,吉他手紅的程度不亞於團長或是主唱,這表示吉他手在搖滾樂團裡所佔的份量是非常重。而在國外很多吉他手隸屬於樂團,並又出自己的演奏專輯已有非常多成功的例子,樂手出版演奏專輯不僅可以提升演奏技術跟創意,進而拓展演奏市場,帶動流行音樂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研究者擅長的曲風是藍調搖滾,也於2012年發行過一張吉他演奏專輯《Inside of my guitar》華納唱片發行,經不斷的練習與創作以及在臺師大兩年之所學,目前已創作完成第二張吉他演奏專輯《遊境》,透過這張吉他演奏專輯來探討並分析創作編曲方式及演奏技巧,讓吉他演奏在流行音樂領域的重要性得以於學術、實務提供新突破,並邀請3位線上音樂工作者做專家訪談,分析國內外音樂產業歷史與現況,據此彰顯出研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