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9
  • Item
    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之探究
    (2024) 陳勇祥; Chen, Yung-Hsiang
    本研究旨在以法治原則觀點建構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作為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研究者先根據文獻探討分析歸納出法治原則和師生衝突因應策略的層面項目,再邀請學者專家及現場實務教師,共同組成德懷術專家委員小組,進而以結構化問卷對專家委員進行兩次的德懷術問卷調查,蒐集專家委員的意見並修正層面項目,最後建構出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根據本研究結果,教師師生衝突處理指標包含「法治原則」和「因應策略」兩大層面。「法治原則」層面包含「基本權保障」、「依法行政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平等原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比例原則」六個層次二十二個項目指標;「因應策略」層面包含「事先預防」、「擬定衝突處理程序」、「情緒管理」、「雙關注模式」、「教師社會權力」、「心理與輔導」、「人際溝通與正向語言架構」七個層次三十五個項目指標。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政府教育相關單位、教育人員和後續研究之參考。對於政府教育相關單位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在日益嚴重的師生衝突教學現場,政府教育單位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結果,修補相關教育法規範、精進教師師生衝突因應策略,讓教師在管理師生衝突時有更完整的法規範依據和知能;對於教育人員建議部分,研究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本研究建構之師生衝突處理指標,隨時自我檢驗和應用,藉以發現和修正自我管理師生衝突的問題和盲點,進而達到師生雙贏的教育願景。最後,在後續研究部分,研究者建議未來可以將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繼續深入探究,建構各層次更完整的師生衝突處理指標,或是以德懷術調查研究法建構其它教育衝突管理議題之指標。此外,研究者認為亦可採用個案研究法取向,應用本研究建構之各層次指標,管理和解消師生衝突個案問題。
  • Item
    臺灣登山教育發展之研究(2001-2024)
    (2024) 李潛龍; Lee, Chien-Lung
    臺灣具有絕佳的天然山林環境,多數的國人對於登山活動興趣高。加上2019年行政院宣示山林開放政策,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登山活動環境,登山活動逐漸走向蓬勃發展。本研究目的一、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的政策發展。二、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納入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課程。三、探討臺灣各級學校登山教育的實施。本研究方法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研究範圍以學校教育中實施的登山教育,時間從2001年~2024年。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登山教育在2001至2012年間並無具體政策,主要依賴社團和個人喜好。2013年教育部體育署開始推動山野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為政府政策的開始。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開放政策,登山教育納入2019年12年新課綱,2023年修訂國民教育法,高中及國民中小學校實施戶外教育原則以支持登山教育的推動。而大學是推動登山教育的火車頭,執行先於政策,之後推動登山教育政策,培育專業的師資。而教育部體育署山野教育計畫增能現職師資。各級學校推動登山教育,小學以辦理畢業成長營為主,國中重視高關懷學生,紓解壓力,高中則結合生命教育,各具特色。
  • Item
    高中生金融服務理財行為之徑路分析—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
    (2024) 林麗純; Lin, Li-chun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影響高中生金融服務理財行為之徑路分析,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使用「理財素養量表」、「理財態度量表」、「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感知控制量表」、「金融服務理財行為主觀規範量表」、「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意圖量表」、「金融服務理財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變異數、迴歸、結構方程模型、多群組等統計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的理財態度、金融服務理財行為受理財素養影響;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意圖受理財態度、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感知控制、金融服務理財行為主觀規範影響。高中生因掌握經濟資源有限與法規的限制,金融服務理財行為受理財素養與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感知控制影響,愈具備消費信用與財務責任素養者,對金融服務的使用愈有自信,愈有使用數位支付理財行為。因理財素養對理財態度有正向影響,愈具備消費信用與財務責任素養者,愈具財務自主的理財態度,愈小心使用數位支付理財行為。最後,透過多群組分析比較不同性別高中生之徑路關係,發現不同性別高中生在理財素養對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感知控制、理財素養對金融服務理財行為主觀規範與理財態度對金融服務理財行為意圖等三條路徑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 Item
    人際關係導向之冒險教育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2024) 謝岱玲; Hsieh, Tai-Ling
    本研究根植於研究者所處之專業場域現況,聚焦於實務工作中難以解決的人際互動困境。文獻回顧揭示目前對於透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人際依附關係產生的效益仍不甚明確。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理論整合的初步嘗試,同時為實務工作者、班級管理者或處理異質人際依附風格團體的引導者提供新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際關係領域中冒險教育方案的開發與實施。通過結合冒險諮商理論與冒險教育實踐,關注於參與者在這些活動中經歷的修正性情緒體驗,以及這些體驗如何促進個體在建立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方面的積極進展。本研究針對國中七升八年級暑假期間的班級學生團體,總計17名研究參與者(其中女生9人、男生8人),進行為期3天的方案實施,課程包含8個單元,共23節,每節50分鐘。為確保資料的廣度與深度,本研究運用多元蒐集資料方法,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前後測、觀察紀錄表、訪談、物件、回饋單、教師反思紀錄以及文件分析。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 在人際依附關係風格量表前後測的結果中,安全依附平均分數提升達顯著水準,而不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平均分數呈下降趨勢(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平均分數下降達顯著水準,排除依附平均分數亦下降)。二、 在方案實施歷程中,應用人際歷程、隱喻治療等心理治療理論、採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協助學生辨認與覺察過去不安全依附的核心衝突之再次重演,同時結合冒險式諮商理論模式之隱喻、引導、反思、分享與冒險教育活動實施效益,所產生之具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綜效。這使學生能夠專注於人際互動場景,提升自我覺察,改善一再重演的僵化人際防衛模式,同時體驗信任、支持,產生未來實踐的動力。最終,學生在人際關係中能達到自我賦能,朝向安全依附之健康的人際關係發展。整體而言,本研究致力於填補現行文獻的知識空缺,同時為實務工作者提供新觀點和解決方案,推動冒險教育活動在人際關係發展上的應用範疇,期望為學生建立更為健康、穩固的人際連結提供具體而有力的支持。
  • Item
    大學生戶外領導風格對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及風險認知影響之研究
    (2024) 林淓維; Lin, Fang-Wei
    臺灣開始施行山林海洋開放政策,以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將戶外教育融入戶外教育,呼應「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戶外教育扎根課綱」,豐富孩子的戶外教育學習內涵,讓學生不僅從課室內擷取知識,更懂得親近土地、走入文化社會,增進國際視野,戶外教育需要於自然環境中進行,透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互動及相互影響及發展。本研究目的:以戶外教育中「戶外領導風格」、「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和「風險認知」四個變項探討其關係,並作為驗證大學生參與戶外領導風格之模式。方法:在大學生戶外教育相關課程中蒐集有效樣本375份,透過驗證式因素分析進行研究工具信效度,而再進行結構方程模式 (SEM) 分析與大學生「戶外領導風格」、「環境態度」、「環境行為」和「風險認知」相關係與整體模式適配性。研究結果:戶外領導風格正向顯著影響環境態度與風險認知;戶外領導風格正向顯著影響環境行為與風險認知;戶外領導風格負向未達顯著影響風險認知;戶外領導風格與風險認知有間接關係;整體模式適配度達標準。結論:在戶外領導風格方面,參與型領導風格在領導風格中受到參與者喜愛,指揮型領導風格具有強烈性因此得分最低,針對不一樣的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可透過對應及較合適的戶外領導風格,達到領導效能與目標。
  • Item
    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導向評量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4) 隋和謙; Swei, He-Chian
    後疫情時代,由於長時間的隔離、線上課程、缺乏同儕互動,學生的人際社交能力、情緒成熟度都相較疫情前落後。由於人際關係相關能力不論對認知發展、學業成就、幸福感、心理健康、職場、成就、犯罪行為預測、霸淩防制,甚或未來AI時代的職涯,都有其重要性。臺灣課綱中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核心素養相關能力,在世界各國的教育目標中亦受到高度的重視。雖然在教學現場上學生人際關係對其學習與心理健康層面上的影響是明顯的,該素養目前在教學現場卻缺乏有系統的評量指標和各向度的可測量定義和跨領域指標,來幫助學校現場的教育人員和學生系統性的評估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故本研究透過建構此素養導向的評量指標,提供在教育現場中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能力素養評量的參考依據。本研究首先透過系統性文獻回顧法(system review),分析本土與國際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之評量向度和指標,分別從本土58個量表與國際66個量表中整理得到8個面向、37個構面、375項次構面指標,並發現本土與國際在此議題之量表具文化觀點的差異。經過專家檢核精煉篩選指標後,再透過模糊德懷術結合改良層級分析法的一致性模糊偏好關係法(consistent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CFPR),得出各指標向度的重要性權重,並依指標難易程度分級將指標分為六級,建構出具有專家效度並可應用在國中教育階段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導向的評量指標。研究主要結果提出「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評量指標」包含三個層級:2個面向、9個構面、44個次構面指標。「人際關係」面向中的構面依照重要性權重排序為:「包容與尊重」、「同理心」、「關係經營」、「人際覺察」、「人際應對」;「團隊合作」面向依照重要性權重排序為「團隊溝通」、「團體動力」、「團隊協作」、「團隊的領導與被領導」。能提供教育現場的老師有具操作型定義的評量指標,來評估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素養。本研究貢獻在於使用創新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做為廣納指標方法,使指標之文獻具廣度。並用一致性模糊偏好關係方法做為教育領域罕見的指標權重建立方式。本研究建構指標過程考量評量對象之觀點,且專家具議題代表性。建構出 具實務應用價值的且依照難易程度分級的跨領域指標,彰顯本議題具有時代性,並突顯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之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性。
  • Item
    五專學生參與線上課程學習成效相關因素研究
    (2024) 熊漢琳; Hsiung, Han-Lin
    過去的幾年間因著Covid-19疫情起伏不定的影響,國內各級學校時常需要施行遠距教學。在實施線上課程時,學生在家或是其他遠距地點連線上課,與老師以及同學僅能藉由視訊互動,無法實體互動,授課教師也經常無法確實掌控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線上學習成效可能會受到影響。以往的研究也針對此現象有多所關注。但仍存在以下的問題:第一、大都數的研究皆針對大學生,卻沒有針對五專學生線上課程的實證研究;第二、較少探討師生互動關係以及同儕之間的影響對於線上課程參與的影響;第三、較少針對五專學生背景資料對線上學習參與意向以及學習成效進行差異化分析。尤其是五專學生由於與同班同學以及老師間的關係遠比其他學制來得親近,當全面實施線上教學時,受到衝擊可能比其他的學制的學生更為強烈。因此,本研究以北部某私立大學五專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在疫情影響下,五專學生全面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針對五專學生線上課程,藉由「理性行為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釐清對於線上教學的「線上學習參與度」及「學習成效」的認知與意涵;且依據研究架構將研究變項分為:「同儕關係」、「師生互動關係」與「線上學習參與意向」三項自變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針對各系科專二以上班級收集研究資料,並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以檢視在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五專學生的師生關係與同儕關係對於其線上學習參與意向與線上學習成效的影響。其次,本研究也根據學生的個人背景資料,包含性別、年級、科別、參與社團、打工時數、居住處的電腦設備與頻寬等,對於研究變項進行差異化分析。此外,本研究後續輔以質性訪談,以了解五專學生對於線上學習的內在經驗之內涵。研究結果證明了同儕關係、師生互動與線上學習參與意向對五專生線上學習成效皆具有正向顯著影響。其中,以線上學習參與意向的影響力最為重要。在差異分析方面,本研究發現五專學生是否打工、年級與打工時數,在各研究變項均無顯著差異。在科別方面,視光科在各研究變項與其他科系有顯著的差異;是否參與社團在師生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學生的住宿地點與師生互動關係和線上學習參與意向有顯著的差異;住處上線的電腦設備與頻寬在學生同儕關係與學習成效上,有顯著差異。此外,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以及五專生老師提出實施線上課程的建議,由提升同儕關係、師生互動關係以及線上學習參與意向三個方面著手,提升五專生的線上學習成效。再者,本研究拓展了社會學習理論與理性行為理論結合的實證研究,提供應用在五專學生的研究案例。研究結果將做為未來網路大學的教學、提升五專學生的線上學習成效以及相關實證研究之參考依據。
  • Item
    我國大專校院校園性別事件涉訟之研究
    (2024) 廖英瑾; Liao, Ying-Jin
    依據教育部的性別統計,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與性霸凌事件與日俱增,自從《性別平等教育法》(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立法以來,該法明定各級學校應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校除了必須提供符合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教材及教學以外,更要求各級學校受理「校園性別事件」(Gender-related incident on campus)時,應依法成立調查小組進行後續調查、處理,並提供相關救濟。另外,該法規定法院對於校園性別事件的事實認定,應審酌「性平會調查報告」(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provided by it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顯見調查報告內容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於因校園性別事件而涉訟的大專校院,探究性平會調查報告與行政法院裁判書之間的相關性。為此,本研究整理分析大專校院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且曾經上訴到最高行政法院的確定裁判書,進而,透過質性研究取徑,邀請性平會承辦人擔任受訪人,瞭解大專校院如何因應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的法務模式,期以瞭解大專校院因校園性別事件涉訟的現況與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戰後臺灣制憲運動──政治過程論之分析
    (2024) 黃崇祐; HUANG, Chong-You
    本文以「政治過程論」研究途徑,以實物分析法為主,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為輔,針對政治環境、推動主體、社會動能與運動結局四大面向,探討戰後各波臺灣制憲運動。本文發現從1945年至今,臺灣制憲運動出現四段浪潮,共有的特徵包含皆歷經「理念倡議」、「組織建立」、「憲草制定」等階段。 第一波臺灣制憲運動,從1945年至1987年,起源於二二八事件後,意欲擺脫中國威權殖民統治,強化臺灣獨立建國意向。第二波臺灣制憲運動,從1987年至2000年,起源於破除中國法統,並在民主轉型階段建立臺灣民主正當性。第三波臺灣制憲運動,從2000年至2014年,起源於抵抗中國武力威脅與重整國內政治版圖。第四波臺灣制憲運動,從2014年至今,起源於擺脫臺灣過度連結中國的政經結構。 本文總結前後四波臺灣制憲運動,歸納出「臺灣制憲生命週期模型」,週期因素在於憲政危機與制憲關聯,解釋臺灣制憲運動起伏週期循環與內外演化歷程。臺灣制憲運動出現的前提在於臺灣出現重大憲政危機,而此危機通常涉及憲政制度朝向中國憲政主義傾斜,意欲透過臺灣制憲運動,建立臺灣憲政主義。第二波與第四波臺灣制憲運動的驅動,更與學生運動的發生相契合。 雖然各波臺灣制憲運動並未一舉制定臺灣新憲法,但每一波運動幾乎都程度不等地衝擊既有憲政體制,而主政者在考量國際地緣與強權政治下,最終選擇以「局部修憲」溫和與漸進方式,回應、吸納、轉化與減壓臺灣制憲運動產生的能量。
  • Item
    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及其指導自我效能關係模式之建構
    (2024) 王正宇; Wang, Che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及其指導自我效能關係模式之建構。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探討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與指導自我效能相關理論,其次,在實證研究方面,採用量化問卷調查研究法,以蕭秋祺(2010)發展之「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之線性關係研究」為研究工具,徵得原作者同意後修改量表以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研究對象,並邀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進行內容修訂。在量表預試階段,以項目分析與信度考驗,建構良好信、效度之「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及其指導自我效能關係模式之建構」量表。量表修訂完成後,進行正式量表施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瞭解戶戶外教育指導員為研究對象,共得有效問卷437份。回收之資料以SPSS23.0與AMOS23.0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性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等統計方法。本研究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後輔以訪談七位資深戶外教育指導員,結合實務經驗以厚實本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戶外教育指導員的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與指導自我效能會因性別、教育程度、年齡、指導戶外教育工作年資、職業類別不同而略有差異。二、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與指導信念、指導成功歸因與指導自我效能具有中、低度正相關,但與指導失敗歸因相關性甚低。三、戶外教育指導員指導信念與指導成功歸因及指導自我效能有中、低度正相關,但與指導失敗歸因相關性甚低。四、戶外教育指導員指導成功歸因與指導自我效能有中、低度正相關,但指導失敗歸因與指導自我效能相關性甚低。五、建構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指導信念、指導成敗歸因及其指導自我效能關係模式,具有良好適配度,變項間具結構關係。六、受訪戶外教育指導員認為指導成敗歸因中的內在、外在與參與者因素都會影響指導成功或指導失敗,依情況不同而影響程度有差異。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並提出對指導員及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戶外教育指導員自我概念及指導經驗之參考。